APP下载

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以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为例

2023-11-13王萌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6期
关键词:潍县侨民文旅

王萌萌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山东 潍坊 261041)

以持续发展与产业融合视角看待文化与旅游,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一方土地上的千载荣辱与兴衰故事凝结成文化精神,而文化也因其所依附的旧址故地而蕴藉隽永。因而,在市场经济与产业结构飞速发展变动的当下,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要素渗透与边界突破成为两大产业深度发展与价值创造的共同需求。建筑群遗址与博物馆作为承载地方文化的重要场域,自然在这场产业交融之中成为最核心的资源开发地与集散地,其对于自身角色定位、社会职能以及服务形式的认知理念,也随着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而逐渐发生转变。产业融合的时代背景为地方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优化与转型的宝贵机遇,而如何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完整契合,成为其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1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的发展定位

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背景下,人民物质与精神需求之间的天平开始倾斜,人们在生活中愈发追求文化内涵的充实与心灵境界的提升。这一需求映射至旅游产业显现为对多元化、综合化与文化性旅游景点的青睐,相较于原本游人络绎的自然景区资源,许多博物馆、美术馆与特色图书馆的客流量也于近年逐步提升。2019年《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统计显示,部分地区博物馆游客较之往年同比增长率达35%,表明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的场馆展览类旅游主题已逐渐成为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

作为地域历史文化的集中附着与承载物,博物馆在厚重历史与现代文明之间搭建起足以往复时光的文化交流平台,它所积聚的文物与典籍,所依附的故地与旧址,所蕴含的历史故事与文化精神,正在不断向社会公众发挥着学习、教化与文化熏陶职能,为凝聚民族精神、保护文化传承以及提升公民素质均提供重要推动力。时下,故宫博物院、南京六朝博物馆以及敦煌研究院等大型历史文化资源场馆已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成为地方旅游中必到的文化圣地。然而纵观全国大小城市,基于本地民俗文化而设立的博物馆、纪念馆及主题文化馆,有相当一部分因馆藏资源、运营理念、资金支持以及宣传形式等客观条件限制,并未真正走入大众视野,依旧门可罗雀。以静态展示为主的传统博物馆展示形式,已逐渐无法适应当下高互动性、高流动性的文化旅游特点,如何将丰富的馆藏资源与独特的地域文化由“沉默的诉说”转化为“灵动的演绎”,成为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博物馆发展革新的主要方向。

2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与旅游价值分析

2.1 文物资源概述

乐道院始建于1882年,是由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于潍县建立的集教会、学校及医院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群,其中含大小建筑共70余座,建筑总面积8万余平方米,一度成为当时昌潍一带的宗教、教育及医疗中心,目前遗存7处历史建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日双方对侨政策紧张。在美方集中控制在美日侨后,侵华日军随即于1942年将乐道院秘密改设为外侨集中营,集中关押来自美、英、加、澳等20多个国家的2000余名欧美侨民长达3年之久。关押期间,日军封锁对外消息,对侨民进行严厉看管与强迫劳动,衣食、住宿与医疗环境恶劣,许多侨民因伤病未得及时有效救治而失去生命。日军丧失人道主义的圈禁行为,使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被称为“东方的奥斯维辛”。140余载风霜过尽,乐道院依旧静立于这片土地之上,其所见证的日本军国主义暴行同世界各地遗存的法西斯集中营遗址一样,成为人类对侵略战争的伤痛烙印。但它同时也象征着二战期间国际侨民与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抗日本法西斯的国际主义精神,是留给今日“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的宝贵记忆。

2019年,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展品基本陈列大致分为三大区块,即“乐道院历史基本陈列”“西方侨民集中营专题展览”以及“世界反法西斯陈列”,其中通过接受捐赠、购买及移交多种途径,收藏并展出相关历史文物百余件,包括集中营时期遗存的日常用品、生活工具、建筑碎片、签名册、幸存者绘画册、侨民自编教材以及相关革命义士的活动痕迹等,其中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向应的皮包入选潍坊市“十大镇馆之宝”。

2.2 红色旅游价值

乐道院是国际侨民与中国人民共同反抗法西斯暴行的历史见证,其中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致,都无声地讲述着百年前不屈的斗争岁月。乐道广场中央矗立一座和平友谊纪念碑,底座上镌刻着集中营时期关押的侨民名单,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被圈禁在侵略战争与法西斯主义的阴影之下,度过了三年的艰难岁月。纪念碑四周是一组人物铸铜雕像,其中人物或抱拳、或振臂、或双手相握,热泪盈眶,激动的神情映衬着雕塑顶端的“1945.8.17”,表达着中国人民与国际侨民对于和平与友谊的渴望与珍视。

集中营的暗淡光阴并未遮盖中外人民的抗争精神,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平凡人物与不凡事迹,更加突显出和平与友谊的可贵。英国华侨埃里克·利迪尔曾于1924年巴黎奥运会打破400米短跑世界纪录,为英国赢得第一块奥运金牌,却在正值体坛生涯巅峰之时返回出生地天津任教,于1942年被关入潍县集中营。他在关押期间自行编撰教材,带领集中营内的孩子们读书学习,并将战俘交换名额留给了年幼的孩子,自己最终因脑瘤未得有效治疗而病逝于解放前夕,时年43岁。他本应是振翅高飞的展翼雄鹰,却选择在困苦之中与正义携手而驰,不言疲累,与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

馆中的一张普通甚至略显简陋的铁床,见证着民族之间共同的友谊与和平血脉。它的主人是潍县当地农民韩绪庭,当时集中营里艰难递出消息,许多孩子因营养不良而急需鸡蛋,韩绪庭当即凑钱淘换10斤鸡蛋,于夜间躲过日军巡逻队,用长杆挑过电网,将鸡蛋送入院中。往复几次后,得到救助的侨民为表感谢,将院中的铁床拆成三块,吊出围墙赠与韩绪庭。淳朴的中国百姓与友善侨民之间的情谊镌刻在这张简陋的铁床之上,体现着法西斯主义高压之下的人道主义光辉,是世界人民对于和平与友谊的渴望,也给新时代中外友人带来友谊的延续。

3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策略

3.1 丰富馆藏资源,推进深度融合

文旅融合的有效推进基于地方历史文化与实景旅游资源的深度结合,自身馆藏资源的丰富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是建立特色文化旅游场域的核心保障。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自身拥有着独具特色的侨民抗争历史与红色文化价值,除却对原始的遗址与文物的保存与维护外,对于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艺术创作的深度挖掘,同样对其红色旅游价值的开发产生着巨大作用。基于此,馆方在《关于公开征集与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知有关实物资料的公告》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藏品征集渠道,通过程序完善与建立文物鉴定专家团队等手段,进一步补充自身的红色馆藏资源。

一则细致完善集中营侨民历史信息记录,进一步细化人员名单,建立系统化的侨民档案。经过对《帝国的囚徒》《被遗忘的潍县集中营》等纪录片素材的深入考证,以及对“罗恩·布里奇统计的关押人员名单”的细致挖掘,登记在档的关押侨民人数已更新至2379人,相关国籍、性别、年龄及家庭等基本信息也得到填充,并建立相应的信息数据库,最终形成关于14个家族共74名潍县集中营侨民的个人档案。二则通过扩大文物征集范围,进行国内外相关文物的抢救性征集。自2021年5月发布文物征集公告以来,馆方先后收到实体文物、信函文献、档案资料等诸多捐赠,此外还有潍坊市人民医院的历史档案、登州文会馆书籍以及“潍县烙画”传承人捐赠的《百年乐道》《记忆沧桑》等历史艺术创作作品。同时,在幸存侨民及其后裔的帮助配合下,馆方取得英国BBC所征五名潍县集中营幸存者口述历史相关音频的使用许可,以及相关照片、自传及当事人往来邮件等第一手史实资料。馆藏的扩充为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红色历史宣传价值的提升奠定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基础,使自身能够在文旅宣传过程中散发出更为强大的文化吸引力,以此推进地方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

3.2 多元立体宣传,打造文化品牌

随着信息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博物馆不再是静立原地、沉默诉说的被动型文化主体,而是逐渐在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融中,打通区域内资源与媒体之间的交流渠道,运用数字媒体织就全新的红色文化宣传网络,推动着博物馆这一最为贴近历史的文化符号走入大众文化生活,并在与旅游资源的融合过程中打造出具有代表性特色的文化品牌。

首先,馆方将宣传重心置于自媒体平台强大的矩阵作用之上。一方面通过丰富自身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建设,扩大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官方公众号先后设置“东亚文化之都掌上微课堂”“红色青年说”“非遗里的美育”以及“和平共享”等系列主题专栏,将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的历史沿革、馆藏珍品、人物事迹等内容依照主题进行拆分,分别与和平发展、国际友谊、文化交融以及斗争精神等红色主题互契,实现更为广泛的文化宣传,在此期间共发布公众号485期,阅读量达5.2万余次,已在区域内形成相对稳定的红色文化影响范围。另一方面则将宣传合作延伸至网络及主流媒体渠道,以扩大区域外延的红色文化影响力。馆方于人民号、新华号、一点资讯等多家网络媒体累计发布1200期红色馆藏专题栏目,累计阅读量超过280万。

其次,馆方以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历史为核心题材,鼓励并组织红色文艺创作,借由文化艺术活动实现红色历史精神的深入体悟与广泛宣传。2022年,馆方启动“大画乐道院”油画写生创作活动,邀请10位知名油画家来馆参观并进行绘画创作,并于国际博物馆日组织画展,红色文化与绘画艺术的融合,为集中营历史增添了更具活力的文化内涵。此外,馆方与哈斯朝鲁采风团进行交流接洽,并商谈以潍县集中营历史为主题的电影《小囚徒》的相关拍摄事宜;省文旅厅对乐道院潍县集中营相关题材的音乐剧、电影与电视剧创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推动着革命年代红色文化的影视化进程;馆方还进一步对接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获得者衣向东,为乐道院历史主题小说进行筹划。

最后,馆方进一步将乐道院潍县集中营的红色文旅价值延伸至教育领域,以馆内红色文化与国际和平文化为思想基底,编著《博物馆里的红色文化与和平烙印》,作为青少年德育的全新思政课程内容,并同步于新华网上线《命运交响》等精品网课,于思政教育中深化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

多元立体的文化宣传,赋予原本寂静沉默的集中营历史以新的文化活力,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网络平台、自媒体端口以及社交渠道接受到来自潍县故事的文化吸引,逐渐走进并触摸这块尘封着和平与热血的土地,在回忆与交流中实现新的文化传承。

3.3 扩大文化合作,实现技术赋能

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博物馆既要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把握特色文化宣传核心,也要联合多方文化主体,形成范围内或跨区域的历史文化连结网络,如此方能使文化逐渐演化为精神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与旅游实体产业的深度契合。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在不断完善自身陈展文化宣传细节之时,同步开展与同类型博物馆的研究合作,以同根同源的革命文化交流为支撑,发掘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理念。

一方面,馆方在2022年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陈设设计对接工作,将馆内7处文物建筑及其内部陈展进行修缮升级与成果保护,重新策划展出细节,并于7月1日同步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为本地红色旅游增添丰厚的文化内涵。随后,馆方接待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代表,商榷双方合办抗战红色历史文化展览的相关事宜,并计划于沈阳举办潍县集中营专题展览,以此扩大潍县红色历史的文化影响与交流范围。馆方还同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进行线上联系,达成集中营历史研究与合作展览相关协议,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精神与和平发展理念的解读进行深化。另外,馆方积极联系区域内社区、机关、军营及学校,组织开展潍县集中营红色教育流动展览,将乐道院潍县集中营简史微展览陆续推进阳光大厦、市行政审批中心、幸福街小学、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以及高新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等场所,在群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红色烙印。

另一方面,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自身场馆建设与展览形式也得到了新的技术赋能。依靠终端信息传递技术开发的“掌上乐博”应用程序,增添展馆简介、网上预约购票及周边饮食停车信息等全方位便民服务功能;同步更新“扫码听讲解”二维码入口,游客可通过扫码自主选择讲解内容,进行展馆内容的即时了解。在灵境技术的支持下,馆方开创性推进数智魔镜元宇宙项目,将馆藏文物资源及历史资料进行数字转化,通过三维图像处理技术形成动态展示内容,并为游客提供MR眼镜,创设沉浸式参观体验。

3.4 促进服务提质,优化旅游体验

博物馆文化旅游特色的形成,需要完善的实体性周边服务为游客提供基本出行保障。文旅融合并非文化的单向渗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是产业契合的重要环节,便捷的交通、高效的入馆服务以及舒适的观展体验,同样是博物馆提升自身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双休及节假日通常会成为博物馆游客积聚的高峰时段,馆方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充停车场、休息区、餐饮及公共卫生间的容客量,为客流浮动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同时,游客安全同样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关注点,为保护馆藏文物及参观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馆方应在监控设备、值班服务人员以及消防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安排;建立有效的紧急险情应急措施,定期组织馆内工作人员进行演练;对于馆内电梯、扶梯、安全通道、中央空调及水电设施等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文化旅游体验空间。

4 结语

博物馆作为追求精神文化享受的核心场域,其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已成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代表性过程。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所承载的独特红色文化与深厚思想底蕴,使其在红色历史研究与革命思想宣传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馆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件文物,都镌刻着中国人民与国际侨民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以及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的珍贵友谊。随着文旅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馆方通过丰富馆藏资源、多元立体宣传、进行跨区域文化合作以及提升旅游基础服务质量等渠道,使红色革命文化更具时代生命力,在思想精神的跃动下不断吸引着来客触摸这段悠远而深刻的历史记忆,聆听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真切友谊与和平呼唤。

猜你喜欢

潍县侨民文旅
潍县萝卜及其栽培技术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被关押西方侨民信息再考证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全球化下的侨民战略与发展研究
——以美国、爱尔兰和印度为例》出版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郑板桥智断案
台当局改称“华侨”为“侨民”
文旅照明的兴起
潍县城隍庙戏楼和郑板桥的戏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