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线融合、分层递进”的高职自动化类专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3-11-10陈善岭

科技风 2023年31期
关键词:专创双创融合

陈善岭 姜 婧 高 庆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潍坊 261061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创新创业的驱动。2023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高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高校的专创融合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高职院校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高效融合的新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

1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实施现状

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的教育都比较重视,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发明创作协会等都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3]。但是在学校日常教学中主要围绕学生专业能力、专业发展、学校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附属,学生创造性意识和思维被忽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1.1 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不清晰

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新型工业化不断推进,智能制造产业链上各企业更趋向于融合创新[4]。一方面表现在分布在不同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需要协同创新,才能畅通产业链的发展,但是仅仅具有专业技能和素养的高职毕业生很难适应这种变革。另一方面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融入,这也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仍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缺少对岗位适应力、创新创造力的融入,也没有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专创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更是滞后于产业的发展。

1.2 没有形成专创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由学生工作处负责全校的“双创”教育,学生工作处组织辅导员教授相关创新创业类课程,并举办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及社团活动,形成有别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样导致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等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双创”能力和素养的元素,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1.3 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支撑专创人才的培养

随着产教融合理念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能够积极探索校企双向合作新模式,一方面学校通过数字化手段把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引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企业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的培养模式虽然能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但是无法支撑专创人才的培养,设计一种既能培养专业技能又能提升“双创”能力的新的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高职自动化类专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自动化类人才支撑,该文以高职自动化类专创人才培养为例,进行高职专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高职自动化类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能扎实、政治素养出色、勇于创新的自动化工程领域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自动化类专业为基础组建智能制造系,系部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建设自动化类专创人才培养模式。

2.1 构建“人人能创新、生生懂创业”的专创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教育是在专业学校进行的为专门职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它使学习者获得专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养成强调服务理念的专业伦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培养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培养所有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创新思维,让所有学生都掌握创业知识和懂得创业意识,构建“人人能创新、生生懂创业”的专创人才培养理念。使培养的人才适合产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勇于探索创新,能够承受失败的挫折,具有优秀的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2.2 调查研究,构建一种“箭形”专创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模型

根据本地区域经济的特点,基于“人人能创新、生生懂创业”的专创人才培养理念,科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动化行业企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高职院校,开展面向自动化类专业的创新创业需求调查研究,将获取的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需求融入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教育目标,动态整合区域内自动化行业企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高职院校等校行企对创新创业发展的新需求,实现专创教育目标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多方协同、共同开发的专创教育目标制定机制,在基本职业素养群、岗位适应能力群、创新创业能力群三个层级提炼出20多项能力素养点,构建“箭形”专创人才教育目标体系模型[5](图1所示)。

图1 “箭形”专创人才教育目标体系模型

2.3 专创协同发展“金字塔”式课程体系研究

构建专创协同发展“金字塔”式课程体系[6],即素养浸润类课程、融合式基础课程、赋能式提高课程、实战实践课程等“专业+创业”课程层层递进、步步提高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专创人才(自动化类)培养的新要求,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素养浸润类课程既包括思修与法律、形式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显性课程,也包括基于双创文化的校园双创节、创新创业讲堂、创业大赛观摩等隐形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和启迪创新创业意识。

融合式基础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融合课程和技改创新融合课程:把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融入机械设计、PLC等课程中,构建专业基础融合课程,教师在讲解经典机构、原理、设计、方案等专业必备知识时,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改变、创新,用现代的方法、方式、思维去解释经典理论。把部分专业课程与企业技改项目相结合,构建技改创新融合课程,教师讲解某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结构,企业工程师讲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改项目的改造升级过程。融合式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赋能式提高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综合赋能课程和双创理论赋能课程。通过智能制造技术、智能生产线技改设计、工业机器人维修等专业综合课程为专业技术赋能,通过创造学、创新与发明、现代企业生产与运维、现代企业管理等双创理论课程为创新创业能力赋能,使学生的专业与创业能力同时提高,为后续的实战实践做准备。

实战实践课程包括企业社区实践和大赛创业实战。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在社区实践服务、在孵化基地模拟创业、在赛场参加双创及技能大赛等实战实习的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感受创新创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双创实战能力。

2.4 产教融合,建设“三线融合、分层递进”的自动化类专创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自动化专创人才培养目标,在专创人才培养过程中,自动化类各个专业的建设必须主动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链中现场应用类、创新开发类、自主创业类等自动化就业和创业岗位,包括自动化现场运维、自动化设备装调、个人及合伙人创业等。通过“三线融合、分层递进”的方式构建专创人才培养模式:“三线融合”是专业能力成长线、创新素养提升线、创业品质形成线的融合。专业能力成长线涵盖了专业知识增长、专业素养提升、专业技能娴熟、工匠精神养成等;创新素养提升线涵盖了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养成、创新精神嵌入等;创业品质形成线涵盖了创业知识增长、创业意识形成、创业能力提高、创业实践丰富等。把自动化专创人才的就业和创业岗位能力分为基础学力素养层、专创核心技能层、专创岗位技能层,基于第一学年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培育基础学力素养层;基于第二学年“融合+赋能”课程模块培育专创核心技能层;基于第三学年专创实践实战模块培育专创岗位技能层。如图2所示。

图2 专创人才培养模式

2.5 多元合作,搭建“政企校”专创协同发展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教育平台由网络空间学习平台、创客交流服务平台、优秀项目孵化平台三部分组成[7]。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非常广泛,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融合的角度和层次也是多方面的,在专创协同发展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可自由、广泛获取知识的网络空间来丰富专业和创新创业知识,由政府、企业、高校联合搭建网络空间学习平台,共同设计、开发数字化课程和教学资源,包括政府创业政策解读、优秀创业导师经验分享、名师专业课堂等相关知识内容,力求实现学生想学的知识,平台全覆盖。

2.6 成效导向,建设项目式专创能力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教育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课题组基于多种不同类型项目,构建项目式专创能力评价体系,对创新创业者的专创能力进行合理评价。创新创业者可以从专利成果撰写、专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双创大赛、社会服务项目、企业技改项目、创新基金项目等不同类别项目中任选一项进行完成。企业、教师、其他创新创业者、孵化创业导师等多个评价主体,针对专创协同过程、目标达成度及效果等多项评价内容,测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双创技能、专创协同潜力等多个评价元素的达成度,最终判定创新创业者是否具备足够的专创能力。

结语

以专创融合发展为目标,我校下深度调研区域内与自动化相关产业企业、科研院所、孵化基地、高职院校的基础上,动态整合它们对创新创业发展的相关需求,依据自动化类专业的特点,并与它们联合共同开发专创协同育人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创能力评价等模块,形成基于“三线融合、分层递进”的自动化类专创人才培养构建模式,作为我校开展“课堂革命”的一次有效尝试。

猜你喜欢

专创双创融合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融合菜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