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与技术整合的发展探析
——类比文章呈现史

2023-11-10吴贵春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7期
关键词:印刷阶段智能

吴贵春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0 引言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2]。如今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技术大爆炸的时代,教育现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似乎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技术对于教育来说虽不可或缺,但其作用的有限性也是共识。很多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人对于技术与教育整合如何发展感到茫然。本文通过类比文章的呈现史,对技术支持教育发展的路向略作探析,以期为各研究者认识技术促进教育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 教育发展的技术诉求

1.1 提升学校绩效

教育机构需要技术辅助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绩效。和谐的秩序是促进学校绩效提升的前提,而和谐的秩序依赖有效的信息化管理。随着社会生活的逐渐信息化,学校等机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有秩序的有效管理。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线支付走进校园、在线学习、在线图书馆、在线资源等都对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学校需要借助各种新技术辅助教学管理,逐渐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3]。技术对于学校绩效的提升有直接影响。技术对于教育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如今很少有学校的教学能脱离技术而存在。在班级授课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方式。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让资源共享更加便捷,让偏远地区的学校能接触到优质的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学习水平。

1.2 促进教师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技术支持多通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通过不同的认知通道对同一信息获取程度是不同的,通过视、听、触等多通道融合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有效教学。技术支持使得信息的多通道传递变为现实,极大支持了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提高了教学效率。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改进教学。翻转课堂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能力[4]。实现翻转课堂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视频的录制需要摄影摄像等技术,教学视频的保存需要存储技术,视频的传播共享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等。此外,大数据技术还有利于教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精准教学[5]。海量的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可视化等离不开智能技术的支持。

1.3 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技术支持下,学生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学习共同体交流以促进自身发展。互联网支持下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各类专业数据库的建立,为学生自主学习时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支持,网络上大量的信息以及同步、异步交流平台为学习者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路径和支持。网络课程大背景下优质资源获取更易实现。网络课程如慕课等逐渐兴起,未能进入优质大学的学生也能听这些大学教师授课,并且能通过信息交流平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互动,随着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的日渐完善,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的解答。

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需要适应或者引领技术的发展,关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路向就成为教育领域中每个主体应当关注的重要话题。技术创新是推动教育生态缓慢进化的外部力量[6],新技术走进教育会重构教育生态体系,这意味着要吸收新东西,同时也要淘汰旧事物。如今技术日新月异,各教学主体要适应时代进步,及时作出调整,而感知新技术有赖于对技术发展的有效认识。厘清技术在教育中的发展脉络如此重要,但是各主体却缺乏一个认识基点,缺少一个参照物去感知教育与技术整合的发展脉络。

2 教育与“文章”类比有效性分析

以史为鉴,可以明智。通过反观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指导自身的发展。然而教育融合技术虽自古有之,却不像如今这般受到重视。教育受技术如此之大的冲击前所未有,却很难从教育本身的发展历史中探得未来发展之道。事物的发展有相同之处,可从其他事物的发展规律中寻求借鉴。根据穆勒五法中类比法的定义,“如果事物A 具有a,b,d,事物B 具有a,b,那么可以得出事物B 也极有可能具有d”[7]。虽然此类方法并不是普适的,还有可能得出“荒谬的结论”,但如果能找到两类事物更多的相似属性和相同之处,那么通过类比得出的结论就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文章和教育就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2.1 在构成形式上,文章与教育有共通之处

一篇文章是由一般口头语言规范化而来。将语言的基本要素认定为语义、语法,再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组合就能形成一篇文章。文章和教育的相同之处如图1所示。需要澄清的是,本文中所提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即学校中的教育。学校中的教育从其表现形式看,由不同的技术按照不同的顺序构成一堂课,多堂课构成一个学期或一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学期和学段构成学校的教育。将一个字类比为一项技术,如粉笔、黑板等。一个字有多种含义,一项技术也有多种用途,如粉笔可写字、画画等,如此语义则可以和技术的特点、含义相类比。一个词则看作是一个技术共同体,如计算机由五大设备构成等。一个句子由不同的字或者词语构成,一堂课也是在不同的技术支持下完成的教学活动。一个段落由诸多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构成,一个学期或者学段的教学活动也是按照一定的内容难度或者学生认知水平等对各堂课进行合理组织构成。句子的构成需要依照一定的语法,而课堂中技术和资源安排需要遵循教与学的理论指导。字词构成句子,句子构成段落,段落再构成文章。而技术支持形成一堂课,课堂构成一个学段,多学段构成学校教育。文章和教育的相通之处,见表1。

表1 教育和文章类比

2.2 文章和教育在内涵上的可比拟性

首先,文字只是表达思想的表征工具,同样用技术呈现的内容也只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之知识和技能的外在形式而已。其次,每篇文章的段落表达的意思不同,需要明确的段落分隔,而且各段落顺序有些不能变化。同样,教育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教育顺序,需要从小学到大学,循序渐进,各阶段的教学特征也不尽相同。文章的段落句子可以不同的排列组合,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同样,教育用不同的技术,即不同的资源组合和不同的呈现方式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综上,文章和教育在构成形式和内涵理解上具有如此高的相似度,那么通过文章的呈现史来模拟技术教育整合的发展史就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3 类比文章呈现的教育发展阶段

3.1 文章呈现史

历史分为客观的历史、主观的历史和反思的历史[8]。主观的历史,即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从中吸取经验和总结规律。本文从主观的历史的角度对文章呈现史进行探析。

3.1.1 雕版印刷之前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在陶器上刻画文义符号,这些符号由横、竖、斜道组成,约有二三十种,这可能就是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9]。那时还并没有确切的文章含义,一些象形文字或者楔形文字等用于简单的记录,并无深刻的内涵。

3.1.2 雕版印刷时期

到了3 000 多年前的商代后期,那时候已经有成熟的文字出现,并且文字大都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后来的雕版印刷也是人们发现可以从固定的器物上将文字复制下来而演变出来的[9]。此时已经开始出现了文章的含义。大约从商代后期起,我们祖先又开始在青铜、石柱等上面雕刻具有一定意义的短篇文字。这时所书写的文字记录优秀人物事迹,带有讴歌等意味,已具有文章雏形。再到后来雕版印刷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文章得以大量地复制和传播。这一时期的文章呈现比较固定,每次要印刷呈现时,需要将文字、句子、段落固定好,不可更改,自始至终预设性很强。

3.1.3 活字印刷时期

活字印刷术发明是雕版印刷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催生的新事物,比之雕版印刷术而言,更为科学、先进[10]。雕版印刷是用整块的模板,而泥活字印刷用的是单独的字块。需要印书时,将字块按需要的顺序摆放,印完后,再将各字块拆解存放。这样在印刷文章时,就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构成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和选择适合的字块。活字印刷在历史上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出现之后都还在使用。活字印刷的印刷技术也有改进,如从一开始的泥活字变为后面的铅活字、木活字等。20世纪以后发明印刷机,用机器代替手工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同时出现了能印刷彩色图案的机器。这一时期文章呈现比较灵活,能及时调整。存在的时间相当长,同样基于活字印刷的技术在不停地更新,印刷效率不断提高。

3.1.4 电子印刷时期

在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出现以后,文章的可视化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一时期出现了和传统呈现方式不同的媒体——屏幕,人们可以在计算机上任意修改、插入、删除等,发生错误的步骤还能撤回。同样也是对于文字的灵活排版,但是这样的文章是生成性的,不需要在呈现文章之前将所有的文字都准备好,只需要想到就能即时生成,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文章生成以后也能通过打印机实时打印为纸质版,实现了对以前印刷术的兼容。

3.1.5 文章的智能生成

这一时期文章呈现不需要人的参与就能自动生成。人工智能已经逐渐增强,能实现文章、图片、诗歌等的自动生成。如清华大学研发的超大规模训练模型——悟道,能根据输入的图片或者文字等信息自动画画、作诗、写作。此阶段不只是文章,包含其他的大多功能,人只需要输入自己的想法,人工智能就能够自己掌握信息,不断整合,并像人一样思考,最后输出处理结果。但这需要在大量获取训练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从目前技术的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有望像人一样思考,实现真正的智能。届时计算机伦理问题将会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3.2 技术与教育整合发展阶段

印刷术是将文章呈现的工具,同样技术支持下的教学也能将教育变为一种可操作的活动。对应文章呈现的五个时期,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也存在五个阶段。如表2所示。

表2 发展对比

3.2.1 原始技术阶段

与雕版印刷出现之前时期相对应,教育也存在一个并非真正教育的教育阶段,此阶段的教育也无真正的教育含义,人类学习内容如外出捕猎,大多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学习也只是用于维持生存。

3.2.2 单一技术阶段

这一阶段与雕版印刷时期相对应。这时候出现了真正的教育,但是所讲述的内容以及教学的形式都比较单一。如孔子讲学只用“说”的方式对弟子进行教育,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仅通过不断的问让对方产生矛盾的问题促进学生理解。传统教育中很多教师只采用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也具有类似的特点。这一阶段的技术在教育中特点很单一,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技术都是固定的,不存在可变性。

3.2.3 技术整合阶段

这一阶段与活字印刷时期对应。这时候的学校教育形态已经成熟,每堂课上的内容有了学科划分,解决问题的效率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提高,带有一定预设性。这一时期最典型的即为传统教育中的班级授课阶段,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教材,每个科目采用的技术也不一样。因为其灵活性,同样的技术也能运用迁移到其他的课堂中,如粉笔、黑板、多媒体等在不同课上均能使用。在20世纪以后出现了广播、电视等技术后,学校教育也将其吸收进来。这些技术根据需要采用,可不固定出现。活字印刷可看作是将雕版印刷肢解开来,比拟教育中所采用的技术,技术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但是效率有所提高。不同技术支持下的内容呈现也有所不同,如相比以前的手工活字印刷,近代采用印刷机代替人工作,效率更高,还能实现彩色印刷;类似地,虽然教师上课也能绘画和语音表达,但是用视音频呈现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也存在差异。这一时期采用的技术需要在课前就准备好,对整堂课进行合理的设计,课程尚未开始之前几乎所有阶段应该用到的资源和技术都预设好,但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2.4 智能技术阶段

这一阶段与文章的电子印刷时期相对应。这阶段的教育中所包含的技术全面,容易获取,能有效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时期的教育中的技术涵盖面很广,如人工智能、大数据、5G、虚拟现实、眼动仪等等,能全方位获取到学生的信息并根据信息作出即时反馈。教师在课堂中需要采用任何技术时,获取是很容易的。正如用电脑写文章一样是即时性的、生成性的,并不需要像电子印刷之前的活字印刷一样,需要将每个字准备好,在需要印刷文章时有对字块的存取过程。教师或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觉得自己需要什么技术,就能即时获取,这一时期的教育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虚实结合,在虚拟空间中能实现技术的即时获取。

3.2.5 元智能技术阶段

此阶段与文章智能生成相对应,在前一阶段文章中的文字已经是智能阶段,即教育中的智能技术阶段,能智能地生成智能技术,即为元智能技术。这一阶段教育中的技术已经超越了大部分的人类认知范畴。课堂和生活已经完全联系在一起,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和学生学习过程,周围的技术能智能检测主体当前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源。和智能技术阶段主体获取实时资源和技术时需要自己能感知到需要某项技术相比,元智能阶段只需要主体随意性地进行教或者学,技术就能分析当前的主体状态,设定合适目标,为主体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甚至能干预主体的元认知,所有的主体均为学习者,教师或许已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所有主体在元智能空间中自我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4 启示

4.1 教育主体应积极适应技术发展

教育主体应当在认识教育与技术整合的发展历程基础上积极调节自身以适应其发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经上述讨论技术与教育整合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晰的是,目前我们的教育阶段还处于技术整合阶段,并在局部地区已经进入智能技术阶段,但还处于弱智能技术阶段。从技术整合阶段的特点可以看出,现在能支持教育活动的技术多种多样,但每项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支持是不一样的,对于同样的问题能找到更加高效的解决方式。正如同样是对文字的活字印刷,近代采用机器代替人工印刷所提高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技术在不断发展,每个教育主体都应怀有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新的技术,提高自身的效益。学校应及时购买新的设备和资源,更新管理体系,正确认识技术发展脉络,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财政消费。教师应持开放的态度去认识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学习者应善于发现新技术,尝试用新技术促进自主学习,自主成长。只有每个个体都得到发展,教育质量才能从实质上得到提升。

4.2 各教育主体主动寻求技术发展

从文章呈现史来看,每一次巨大的变革都是因新技术出现而发生的。如活字印刷出现,是因为纸张的出现,人们意识到可以用泥块塑形或者用木板、铅块等容易塑形的材料刻字,再拓印到纸张上,代替之前的刻在青铜柱或瓷器上,更有利于传播。而活字印刷阶段,对文字可以做到灵活排版,但是每次活字印刷之前都需要对字块进行排列组合,效率极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实现了文字的实时生成,极大地节约了印刷的时间。从活字印刷到电子印刷这一时期是相当漫长的,其中印刷的技术不断地发展,虽然效率比较低,但是也在不断地提高。这意味着教育从技术的整合阶段到真正智能技术阶段或许有一段艰辛漫长的旅程,或许还要等待一项新的技术出现才能打破现在的技术瓶颈的问题。而电子印刷到文章的智能生成期是很短的,这也暗示着如果教育能进入智能技术期,那么就能很快实现元智能技术阶段。教育主体要积极迎接新技术,不断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促进教育发生质性变革。

猜你喜欢

印刷阶段智能
神奇“印刷”术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