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23-11-10张璟刘於清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基地育人

张璟,刘於清

(1.广州航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725;2.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进入新时代,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基本内涵的“三全育人”逐步形成特有的育人体系。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做出了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在教育部等10 部门共同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建构“大师资”,善用“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因此,将“三全育人”大背景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提供了借鉴。

1 “三全育人”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概述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全员育人即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所组成的立体化的育人机制,也包括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负责的育人机制;全程育人则纵贯整个学生校园读书时代,将育人贯穿始终;全方位育人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

何为实践教学,学者从各自视角出发,对此进行了一定界定。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主要是立足于实践的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应强调学生在实践课中的经验和体验;还有学者从实践教学内涵从发,强调实践教学的丰富性,主张实践教学应在课外开展,是与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形式,强调教学场域的课外性。基于以上理解,学者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不同分类,有学者分为课堂内部的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教学。也有人强调应该分成两个部分,即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何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学界已有观点,笔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看作是与思政课传统教学形式(课堂理论教学、线上教学)等相互补充的一种教学形式。主要在于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辩证全面地看待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难题,巩固所学知识。诚然,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重视对学生课外活动、暑假社会实践以及其他课程实习见习的价值引领功能的挖掘,不断创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体系[1]。

2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家重视思政课建设的大背景下,近年来高校加大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力度,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学生的肯定与欢迎,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参与面不广、过于重形式、效果评价难、协同育人难等共性问题。

2.1 实践教学认知浅,缺乏体系支撑

传统理解中,思政教师往往重视课堂理论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受到时间、实践条件等主客观条件等影响,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形式大于内容,学生获得感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笔者认为,至少要形成3 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学生实践。实践教学过程中,师生要有双向互动与互促。二是实践教学不是单一的社会实践。至少应包含主题演讲、案例讨论等课堂实践,社会调研、志愿者活动等课外实践,虚拟仿真平台等虚拟实践。三是实践教学应建构立体课程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不能仅停留于实践本身。但是在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缺乏课程体系的支撑,实践教学具体的实施效果以及与理论教学的关联度等缺乏有效评价。事实上,实践教学如果选取的内容不能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关联,没有选取理论教学中需要实践加以印证的问题,这样的实践教学就会流于形式。

2.2 联动机制不高效,缺乏协同育人体系配合

要想思政课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发挥好协同育人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高校内部各育人主体协同,也涉及高校与校外思政课实践基地协同。首先,高校内部育人主体的协同问题,涉及高校领导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问题,同时,各门思政课开课时段有差异,授课教师有知识与科研等侧重,涉及是统一实施实践教学,还是分课进行。其次,高校与校外思政课实践基地协同方面,具体表现为:目前各高校在校外虽挂牌了众多基地,但基地利用效率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难度较大,难以与教学基地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校外聘请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也多为颁发一纸聘书,实际开展工作有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 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应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2022 年教育部等10 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与有关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这些意见的出台,为建好实践教学基地指明了方向,然而涉及共建问题,具体如何建设、怎么协同、怎么落实等都还存在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3 评价考核不科学,缺乏评价管理体系引导

教师从事的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考核与评价。思政课实践教学,同样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内驱力。当前,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中的评价体系构建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针对性评价。课堂教学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环境和评价标准,实践教学却还没有较为成熟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具体课程设置、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教师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二是缺少多元评价。一般高校均是授课教师打分,完成对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只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却忽视对教师“教”的系统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评价主体又较单一,样本量不丰富、不多元,忽视学生自评、互评,忽视实践单位、服务对象的评价意见。评价内容上,重视学生理论学习评价,忽视学生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情感体验及道德素养、政治涵养等的考评[2]。三是缺少过程性评价。一般做法是教师布置实践教学主题,学生分组参加实践活动,并撰写论文和心得,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成果予以评价。可见,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3 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意蕴

高校的思政实践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不仅有助于坚守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也有助于实现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增强学生思政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3.1 高校层面:有助于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

高校思政课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课程。通过思政课理论教学,将党的最新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达给学生。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则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学生通过实践感悟理论,形成认同,有助于高校坚守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思政实践教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借助案例教学、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辨析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3]。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既要看到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要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4]。总之,抓好思政课建设,开展好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引导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观念,树立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

3.2 课程层面:有助于实现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意味着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有助于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打造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课”,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和思政课教师要提高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用好社会“大课堂”资源,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作用。如加强红色纪念场馆与高校的合作,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学生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提供条件。高校通过实践教学,利用体验式教育,开展参观红色遗迹、英雄故居、英雄纪念馆,聆听英雄故事,开展红色历史研读、革命文化调研等研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强化其传承红色精神的行为自觉。因此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实现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效统一。

3.3 学生层面:有助于增强学生思政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将思政课与现实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实践,让学生产生理论认同、价值认同,使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达到共振、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加强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达到以下效果:第一,提升了学生课程参与度。参与度指学生认真参与各门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实践教学设计的初衷,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身关于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度。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走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感悟思政理论。第二,提升了学生的满意度和课程获得感。获得感是本土性很强的一个概念,包含了经济领域,也包含了精神领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思政课的获得感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思政课,获得一种内心和行为层面满足的过程。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形成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党情、国情、世情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在学术实践、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感。

4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建构路径

基于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政课程的获得感和参与度,也有助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笔者认为,立足于“三全育人”的视野,可以从4 个方面予以构建。

4.1 强化教学保障,打造实践教学思政课程体系

一是高校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各门思政课程,高效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实践教学方法,有效避免学生实践内容重复、形式单一的现象[5]。因此,就需要高校对思政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统筹,科学建构课堂、校内、网络及社会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每一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各有侧重,必须整合资源,构建不同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只有做到高校的资源整合,才能避免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复和形式单一,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新鲜感,让理论入脑、入心、入行,增强思政课的教学说服力和实效性[6]。二是做好教学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保障,需要高校全力支持思政课建设,完善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基地保障,需要全体思政课教师相互协作与配合。

4.2 聚力协同育人,建构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体系

高校要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一是要做好高校内部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育人。上好思政课,必须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以此推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进思政课与“三全育人”耦合,发挥“三全育人”主体合力。将高校其他育人主体纳入大师资范围,善用校园其他思政教育资源,使“三全育人”真正落实到位。如校内共青团等部门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等,这些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二是高校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协同育人作用。主要是与高校区域内的相关红色文化纪念场馆、博物馆等单位、学校所在区的社区等机构有效合作,成立思政实践基地,搭建好实践课活动平台,以基地建设作为思政实践教学能长期稳定开展活动的重要基础保证。目前很多高校基地挂牌多,真正建设少,基地利用少。因此,要选择与学校距离较近、有关联性的单位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建立联络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考察,实践基地安排专人对接,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讲解等工作。也可以选择优秀的学生到基地担任义务讲解员,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实现价值认同和理论认同,从而内化为学生行为选择。

4.3 健全教学评价,建构立体评价体系

为确保思政实践教学的高效开展,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则是促进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从可操作性角度来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建构必须客观、合理,不能脱离实际,必须符合思政课教学的实际,相关考核标准要切实可行。可制作学生思政课实践手册,每个学生发一本,用于记载实践教学中的事项,并且在实践手册中制定出相关评分标准,在学生熟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其成绩进行每生每期科学评定。(2)从评价主体视角来看,真正要实现实践教学的最优效果,实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目的,需要改变目前评价体系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可以开展小组成员互评、学生自评、指导教师评价、实践基地等社会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模式。(3)从注重过程性评价角度来看,要发挥好信息技术、大数据等优势,全面掌握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真实情况,为最终的科学评价提供具体、真实的数据,这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面,重在掌握学生参与的真实情况。同时过程性评价还要发挥好指导教师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放羊式”实践教学,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做到教学组织与管理真实有效,教师的总结及时全面等。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基地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基地我的连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