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古与回潮:青年群体“黑胶热”现象的文化透视性研究

2023-11-09曹雨燕

艺术科技 2023年21期
关键词:青年符号

曹雨燕

摘要:目的:从青年文化的层面,对黑胶唱片这一旧媒介受到青年青睐的原因进行透视性思考,以丰富对黑胶文化和青年群体的学术研究,并为实体音乐行业和文化市场带来新的启示与思考。方法:文章以小红书为观察田野,通过对黑胶唱片热爱者与分享者的深度访谈,探析黑胶唱片为何再次成为青年人愿意花高价购买的音乐播放载体。结果:黑胶唱片热潮背后的社会成因主要包括黑胶唱片所象征的“慢媒介”意义符合青年人对加速的现代化生活的反叛期待;作为文化与消费符号的双重体,黑胶唱片的封套设计、胶片颜色等增强了其艺术性,使其成为青年人的新收藏品,迎合了青年群体对精致生活的想象,映射出青年群体消费的新特点;作为纽带,黑胶唱片在虚拟社区场域中联结了趣缘群体,在对黑胶唱片的编码与解码中,引发了群体的情感共鸣,同时这种连接延伸到了线下空间,搭建了“黑胶会友”的新型社交关系。结论:“黑胶热”仅仅是众多青年文化现象中的一个,每一个现象背后都有不同的社会语境和时代语境,而“黑胶热”反映出青年群体在面对社会压力时,建构出的一种自我调节、理性反抗的生活态度和适应机制。

关键词:黑胶唱片;青年;慢媒介;符号;趣缘

中图分类号:J605;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1-0-03

1 黑胶唱片发展现状

近几年,黑胶唱片成为不少年轻人喜爱的时尚单品,随着各类沉浸式视频的分享再次回到大众视野中。它是20世纪最主要的记录、保存和传播音乐的载体。随着CD的出现冲击了黑胶唱片市场,黑胶唱片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极小众的声音技术。但是黑胶唱片作为一种音乐格式,在国外从未停止过生产和销售,这使很多黑胶唱片爱好者能够通过一些途径买到价格不菲的唱片。

2017年,永通音像与嘿哟音乐合作推出黑胶定制项目“黑胶繁星计划”;2018年,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重启黑胶生产线,推出中国黑胶唱片复兴计划,UOD黑胶工坊正式在沪揭幕。3条黑胶生产线在我国的陆续上线意味着黑胶文化在中国市场中的复兴。

根据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美国黑胶唱片的销量自1987年起首次超过CD,达到了4100万张,占所有实体音乐介质收入的71%。虽然我国尚未将黑胶唱片的销售量作为独立类目统计,缺少相关的官方數据,但是不难看出黑胶唱片销量持续增长的趋势,表明黑胶唱片热潮正在全球蔓延。

黑胶唱片的复兴与回归为实体音乐行业和文化市场带来新的启示与思考。目前,我国学者对黑胶唱片的关注较少,并且对其的关注更多集中在技术层面。本文基于当前黑胶唱片成为年轻人新收藏、“精致听音乐”的实践图景,对此进行透视性思考,通过深度访谈及网络民族志的方法,以小红书为主要观察田野,从青年文化角度出发,找寻黑胶唱片受到青年人青睐、出现黑胶唱片热潮的社会成因。

从2022年4月起,笔者通过在小红书上搜索关键词“黑胶唱片”,关注了笔记内容垂直于黑胶唱片分享的数十个博主,并对他们的笔记内容进行长期追踪,这些博主的分享行为时间跨度较大且仍在不断更新,对黑胶唱片、唱片机等颇有了解。在对其中的5个博主进行深度访谈后,笔者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式,对另5个黑胶爱好者再次进行深度访谈,10个受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 出现黑胶唱片热潮的社会成因

2.1 顺应“慢潮流”的黑胶唱片

时空分离造成了后现代的虚假加速,现代人疲于这种加速的节奏。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嵌入“慢元素”的媒介实践,和各种以“慢下来去生活”为内核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露营、Citywalk(城市漫步)等当下社交媒体中青年人所向往和偏爱的生活方式,似乎是对社会加速的一种抵制。这种“慢下来”的潮流主张人们从手机、电脑、网络等数字化媒介回归到书籍、胶片等传统媒介,以传统媒介之“慢”对抗数字化媒介之“快”[1]。黑胶唱片的热潮,与“慢下来”的社会潮流同频。

流媒体音乐实现了按下播放键就能听歌,使人们的音乐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听音乐不受时空约束,流媒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快”。而听一张黑胶唱片,不仅需要一定的设备和专属的空间,还要经历烦琐的步骤,因此黑胶唱片的特点是“慢”。

“听黑胶的话,从开始选片,到选择唱头、针压到开始放,这个中间有很多的步骤,但是我会觉得这个是能够让我放松下来,并且是专属于我自己的时间,我就觉得特别享受。”(受访者10)

音乐产业在加速社会的推动下陷入瓶颈时,人们选择慢下来感受,是对高速发展乃至失调的音乐产业的减速行为,也使新形势下音乐产业找到新的发展道路[2]。

“数字音乐切歌很快,不喜欢直接就切了,但是这个黑胶唱片的话,你在购买的时候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歌,黑胶唱片的步骤比较多,你就不会想着切歌而是安安静静地听完整首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对这个音乐有更多的感受。”(受访者1)

“但是流媒体上面的那些数字音乐跟黑胶对比的话,你就会感觉到除了听歌以外,有一种别的收获。”(受访者2)

“多任务处理”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流媒体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青年人工作、赶路等情境中的“陪伴”声音。而黑胶唱片这样的“慢媒介”,不但追求一种复古的审美趣味和精致的生活美学,还在享受这种极具质感的音乐的过程中,给予当代人暂时脱离快节奏生活的情绪价值和幸福感。

2.2 文化与消费符号的双重体

黑胶唱片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较高的地位,同时它作为一种过去的声音技术,承载着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积淀,是旧富裕阶层的消费趣味象征,因而黑胶唱片是文化与消费符号的双重体[3]。

在数字世界中,人们可以追求完美声色,而黑胶唱片的“失真”能够柔化韵律,这反而成了黑胶唱片的优点。黑胶唱片更像是一个能让音乐有“真实性”和“温度”的艺术品。

“黑胶所传达的文化属性是已经超越了音质本身的东西。”(受访者5)

“我第一次喜欢上这种唱片,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这种收录音乐的模式,它播放音乐的沙沙声,整体这种复古的调性。”(受访者1)

作为一种小众音乐文化的黑胶唱片,因为相对稀缺的资源和小众的标签,所以价格不菲。黑胶唱片作为文化艺术品,极具收藏价值,成为青年人的理财新产品。

“华语唱片,它(黑胶)之前发行量很少,可能周年的时候会重新复刻发售。”(受访者3)

每一张黑胶唱片都是无法无限复制的、有温度的实体,能够真实而具体地记录下现场的每一种声音,其中蕴藏着无可比拟的空气感和现场的高还原度[4]。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刺激了青年群体的消费,满足了青年群体建构与众不同的自我形象的期望。

同时,黑胶唱片的副语言设计丰富了其文化内涵,是对音乐作品的补充。黑胶唱片的封套设计、胶体的材质、专辑的歌词本等也增加了它作为艺术品的附加值,为黑胶用户带来听觉、触觉、视觉甚至嗅觉的多重感官体验,同时能够更多元、更深刻地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这种精致的文化艺术品符合当代青年群体注重消费体验、追求品位的消费理念。

“黑胶作为模拟音乐的一种,它综合上带来的感觉更佳,听歌的形式、包装,还有黑胶文化本身都是非常有魅力的。”(受访者3)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吴青峰《册叶一》这张专辑,这张专辑的黑胶设计得就很有意思。因为我之前是不太了解这个歌手的,而且我平时听歌不太会去注意歌词的内容,但是入了这个专辑的黑胶之后,我就了解了这个人,起码是比之前多的。他的这张封套设计是中间对开的,正好跟封面上有纹路对开的玻璃对应,非常巧妙,包括盒子的厚度是刚好被里面的东西撑满,以及歌词本的字体设计等,都能让人感觉到他对这个作品很用心。这种感觉如果没有拿到实物,则是无法体会的。”(受访者2)

伴随数字媒体技术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有更多的方式来“种草”“安利”黑胶文化:在具有氛围感的情境布置下享受沉浸式黑胶唱片体验,通过剪辑叙事还原黑胶唱片视听步骤,或是将黑胶唱片作为一种卧室装饰品。黑胶唱片热潮的出现不仅是因为它给青年人带来了新奇的音乐综合体验,更是当下青年群体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映射。

当黑胶唱片成为“有品位、有态度”“复古浪漫”等的代名词后,听黑胶唱片这一行为便向人们传達出“听黑胶唱片是精致文艺生活的一部分”的认知。“有品位、有态度”“复古浪漫”“精致文艺”等文化想象和身份符号成为商业推广的一种叙事策略,极易击中青年群体的消费痛点,在资本的助推下,黑胶唱片从小众文化逐渐走向大众视野。

2.3 青年群体身份认同

凭借“种草”出圈的小红书平台,拥有穿搭、时尚、护肤等丰富的频道,此外,还有更多的话题细分类目,它为基于共同兴趣的聚合和趣缘文化的成长提供了优渥的土壤。小红书等虚拟网络社区,通过对时空的重构聚合了大规模的趣缘群体,通过小红书的内容推荐、算法推荐等,实现内容的圈层传播和热门话题的破圈传播。

当代青年面临着工作、求学和生存的三重压力,不少青年选择背井离乡去往大城市,网络虚拟社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暂时逃离现实压力的“避难所”,黑胶爱好者在社交媒体搭建的场域中分享自己的黑胶体验,很容易遇到有同样爱好、同款黑胶的青年消费群体,彼此“种草”“安利”唱片、唱机等。

“当我分享张学友的黑胶唱片时,就会有人分享一些他自己与这个音乐相关的情感故事,这种感觉就很有意思。”(受访者9)

“持续更新是很累的,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视频,实际上可能要花很多的时间,如果没有粉丝的鼓励,则很难坚持下去,这个东西变现太难了。”(受访者10)

黑胶唱片的分享通过音乐的情感与受众的解码产生了互动,引发了其他有类似经历或体验的群体成员的情感共鸣。而无论是唱片本身,还是所需的唱机、音响等,即使是入门级的产品,价格也比较高昂,喜爱黑胶文化的青年中还有囊中羞涩的一部分,分享者的内容创作可以为其带来替代性的满足,建立起分享者与粉丝之间的情感联结。不仅如此,许多音乐发烧友对黑胶品牌、生产商以及唱机等硬件部分都有深入的了解,他们通过测评、推荐、享用指南等形式的笔记为更多刚入门的受众提供参考意见,加深其对黑胶的认知。趣缘群体在社交互动中创造出独属于黑胶唱片圈层的独特话语体系,青年群体在趣缘群体内部获得归属感与价值感。

“单纯分享吧,将自己(喜欢的音乐)分享出来,因为我也没有说想去变现。能够将自己喜欢的音乐作为一种记录,然后认识一群有共同喜好的人也很有趣。”(受访者4)

基于黑胶唱片的实体性,它既可以是一种引发社交行为的工具,又可以带来一个新的交往空间。黑胶唱片店与咖啡厅、独立书店、品牌快闪店的合作,为热爱黑胶的青年提供了从虚拟世界回归现实世界的空间。青年在线下空间和社交媒体中的黑胶文化实践,使黑胶文化逐渐成为青年流行文化范式和精神生活标签。

3 结语

黑胶唱片对青年群体而言,是短暂逃离“现实”、停下来感受生活的慢媒介,它所带来的“浪漫自由”“复古精致”的文化想象经由资本介入后得到广泛传播,吸引青年群体为之买单。与此同时,在追寻黑胶唱片的文化之旅中,青年人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无论是线上空间还是线下空间,都为他们开辟了社交的新话题、新空间。

参考文献:

[1] 袁艳.“慢”从何来?:数字时代的手账及其再中介化[J].国际新闻界,2021,43(3):19-39.

[2] 陈少婷,袁勇麟.如何让时间慢下来:黑胶唱片的慢媒介范式[J].福建艺术,2021(9):19-24.

[3] 罗梦雨,钟雯玉.符号学视域下的怀旧营销:国外黑胶唱片市场的复苏与反思[J].音乐与声音研究,2021(1):102-110.

[4] 史宇.黑胶文化:一场盛大的“文艺复兴”[J].齐鲁周刊,2017(23):74-76.

猜你喜欢

青年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倍图的全符号点控制数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pqr阶Cayley图的符号星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