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砚的历史与艺术特征探究

2023-11-09白鑫

艺术科技 2023年21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题材装饰

白鑫

摘要:目的:辽砚又称本溪桥头石砚,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梳理辽砚历史并总结其艺术特色为目的进行相关研究。方法: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对辽砚的历史与发展进行详细的记述,并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辽砚石材的特色、作品的风格和成因。结果:文章详细论述明清及民国时期辽砚的产生和发展,对清代松花石砚中运用本溪桥头石制作的砚台进行详细的整理。自明代始,人们已经开始用桥头石制砚。在康雍乾时期宫廷出产的松花石砚中,桥头石多用于砚盒与砚盖的琢制,其取材考究、设计新颖、形制规整、做工精妙、装饰精美、色彩丰富,题材以图案、绘画、书法作品为主,代表了桥头石砚的高峰。同时,清代民间已使用桥头石制作砚台,并在产地以外进行销售。民国时期的辽砚,其造型和纹饰以民间应用为主,行销甚广。其民间风格较为突出,质朴粗犷,题材丰富,生活气息浓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结论:明代以来,辽砚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应用,都是利用桥头石的天然色彩、线石中的青紫云石等石材颜色相叠的天然层次变化进行琢制,形成了装饰性强、色彩丰富、造型多样的艺术特征,其题材和纹饰多采用吉祥图案,佐以绘画、故事、书法等,风格多变,体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辽砚;历史;艺术特征;题材;装饰

中图分类号:J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1-00-03

辽砚,旧时称为桥头石砚、青石砚、紫石砚等,以辽宁本溪出产的石材制砚始于明代,清代本溪桥头石和产于吉林的松花石统称为松花石,所制砚台皆称为松花石砚,因康雍乾三朝对松花石砚的喜爱而闻名于世,认为“品埒端歙”,现多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民国时期,因张学良征集桥头石砚参加西湖博览会获金奖而定名为辽砚,从此有了“南端北辽”的美誉。

1 辽砚的定名与石质

本溪桥头石砚被称为辽砚是在1929年之后,张学良在1929年征集本溪桥头石砚参加西湖博览会并获奖,白永贞题诗:“关东山中奇宝开,蓝天红霞凝石材。能工巧匠制辽砚,珍品独秀四宝斋。”[1]学界普遍认为这是辽砚名称的由来。在此之前,清代产于辽宁本溪的桥头石和产于吉林的松花石统称为松花石,所制砚台都被称为松花石砚。因此,辽砚当今被特指由本溪桥头附近所产石料制成的砚台。《奉天通志·礼俗三·器用》卷九十九载:“本地石可为砚者,出平顶山及骆驼洞,然质滑。”《辽阳县志·物产志》卷三十载:“城东一百里金坑出青石、紫石可为砚。”此地原为辽阳境,民国后为本溪管辖。广义的辽砚则指辽宁所出石砚,《奉天通志·物产四·矿物·石属》卷一百十二载:“紫石,产车夫屯之南山,李千户屯之北山,可制砚,销路甚广。”[2]可见辽宁产石砚非独本溪一处。长白山脉从吉林到朝鲜境内开采的石头多可以制作石砚,石砚出产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明代。由于曾经出版《辽砚》一书,有些人误认为辽代的砚即为辽砚,此等概念上的混淆特在此处加以更正。

辽砚石材采于本溪桥头附近的平顶山、金坑和小黄柏峪(当地人俗称“线石村”)等地。1906年以前归辽阳管辖,后划归本溪,现为平山区管辖。辽砚石现有多处产地,平山区和南芬区均有大量的辽砚生产,除了青云石和紫云石外,近年来木纹石、绿松花石、奇石(山澗石)也被用于制砚。辽砚石质为沉积岩(又称水成岩),经过对青、紫云石石材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其地质年代早于端砚和歙砚,砚石多为水平层叠纹理,互相叠压形成“线石”,不同颜色交替出现,是辽砚作品创作的独特之处。

2 辽砚的历史

以广义论,辽宁石砚的实物可追溯到北燕,有关辽宁石砚的官方文字记载到清代才开始。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将长白山脉出产的石砚与端砚、歙砚同列,清圣祖康熙皇帝甚至认为远胜绿端石砚。《西清砚谱》为乾隆朝奉旨敕撰的书籍,将产自东北的御用砚石(松花石)与端石、歙石并列,逐渐有了“南端北辽”的美誉[3]。

2.1 明代的青石砚

明代,桥头石砚无官方记载。然而,明代朝鲜出使中国的官员留下了大量关于辽阳地区(包括今本溪)出产青石砚的记录。明弘治年间,朝鲜官员李滉曾记录:“青石砚从辽地产青石岭,在辽东,一洞皆青石,取以作砚,清润甚佳。”另载:“万历二十三年之末六月十六日,到连山把截关(今本溪满族自治县连山关镇),有古烟台。……登青石岭,青紫砚石乱铺,人马艰行,至狼子山宿。”①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两方明代的青云石砚,一方为弘治款商贾行旅砚,另一方为双龙浴海砚,雕刻“万历年制”摹印。综上所述,明代辽宁境内已有用青云石和紫云石制砚的记述和实物。

2.2 清代宫廷松花砚中的桥头石砚

清代,东北为女真族的“龙兴之地”,清圣祖康熙帝尝试以“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所产之石制砚,所得砚台“远胜绿端”,可谓“品埒端歙”。康熙初年,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设砚作。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宫开始正式琢制松花石砚(包括吉林通化所产有横纹的绿色石和本溪桥头所产紫云石、线石),并在外朝武英殿设砚作造办处。康熙、雍正时期的松花砚,多以吉林所产松花石为砚池,以桥头石琢制砚盒。乾隆时期,大量使用桥头石制作松花石砚。其中以紫云石为多,紫云石分两类:一类为暗紫色,石质较润泽,数量较少;一类为紫色泛白,石质较干涩,数量较多。在康雍乾三朝,砚台以吉林所产松花石为上等砚材,辽宁桥头石所制紫石砚略逊之。康熙、雍正时期的砚盒多用紫云石和紫绿相叠的桥头石制成;乾隆时期的砚盒多用黄绿相叠的桥头石作盖,青云石制成盒身。由此可见,桥头石的装饰功能更为突出,利用桥头石不同颜色相叠的特点,所制砚盒多用俏色,使色彩多变,逸趣横生。这一时期是松花砚的发展顶峰,辽砚的前身——与吉林所产绿石统称为松花石的桥头石,既可用于砚身,又大量用于砚盒的琢制。其装饰方式多变,包括仿古纹饰,如异兽、夔龙、凤、蝙蝠、云纹等;吉祥图案,如年年如意、万代福等;绘画,有山水画、梅竹图、荷塘图等。乾隆时期有更多的花卉册页用于砚盒的雕琢,展现了清代的院体风格。这些砚盒色彩分明,雕工灵活。另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几方内盛端砚和歙砚的松花石皆采用本溪桥头石,并且这种搭配是有意为之,并非先有砚再配盒。嘉庆至同治时期,清宫廷停止雕琢松花石砚。光绪年间曾再度琢制松花石砚,尺寸较小,已经不复康雍乾时期的风采。

伪满洲国时期,溥仪曾命人琢制桥头石砚,作为赏赐之礼。当时,桥头石砚作为馈赠礼品也广受欢迎。在这一时期,日本人详细调查了东北地区的物产,勘测出本溪桥头和南芬两地皆出产辽砚石材,因安奉铁路途经桥头镇,故日本人称桥头石为“安奉石”[4]。本溪桥头有多家日本人开设的店铺,包括桥本、石井等砚台铺,其中一家以青云石琢制仿古砚,获利颇多。他们对桥头砚石资源进行了掠夺性的开采,日本战败后,日本人将青紫云石包装运回国。

2.3 民国时期的辽砚

清末至民国初年,本溪桥头所产石砚行销甚广,原因在于:从清宫廷制作松花石砚始,除进贡宫廷砚材外,本地已经开始生产砚台;可制砚的桥头石产量颇丰,色彩丰富;另外,清宫造办处的一些工匠在民国初年来到砚材的原产地——辽宁本溪桥头谋生,带来了宫廷制砚工艺,使桥头石砚得到极大发展。此时,桥头石砚除在中国销售外,还远销到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这一时期桥头制砚作坊有孟家(孟凡忱)、方家、杨家(杨宝信)、袁家(袁炳勋)、肖家(陈广庆)等十几家砚铺。

1929年6月6日,浙江省政府举办西湖博览会,旨在振兴民族经济,倡导事业救国,征集辽东名产参加此次展会。其中,本溪湖万泰厚商号选送的紫云线石石砚获一等奖,从此时起,桥头石砚被定名为辽砚。袁氏曾在沈阳张氏大帅府附近开设砚台铺,张学良经常光顾并定制砚台。

清帝逊位后,原有对龙凤图案形制的限制已不复存在,所以大量以龙凤为雕刻题材的辽砚流行于民间,另外,根据市场的需求,双喜砚也十分流行。这些砚台主要应用于礼品和婚嫁,辽宁省瓦房店市博物馆所藏三方辽砚是伪满洲国时期任奉天省警察署长所有,为桥头镇派出所赠送,后作为女儿的陪嫁到瓦房店。另一种是为学生准备的学生砚,这些砚台以实用为主,产量巨大,很少装饰,多为一底一盖。

民国后期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辽砚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时期出现了各种多功能砚和套砚,代表人物是陈广庆。20世纪40年代初,他设计出一方随形砚,除砚池加大外,还设计了火柴夹和烟灰缸;半年后,又推出托盘式多功能砚,托盘为青紫云石方盒,不置器时可作盛器;盘上有三个独立器件,为砚盒、烟灰缸(亦可作笔洗)、压火石。同时,陈广庆对辽砚作为纯粹的装饰品进行了尝试,如托盘双喜砚。这些探索对辽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 辽砚的艺术特征

3.1 清代宫廷松花砚中桥头石的运用与装饰方式

清宫所制松花石砚包括吉林所产的松花石和辽宁本溪出产的桥头石,因为在清代同属松花江流域,所以不加区分。从现存的宫廷所制砚台来看,桥头石多用于砚盒,由于桥头石具有不同颜色相叠的特点,所制砚盒多用俏色,色彩多变,以装饰为主要目的,这也是桥头石的独特之处。如康熙时期一方松花石凤纹砚的砚盒就是用紫、绿两层色石琢制而成,紫色的盖边与方框之间用暗绿色雕镂出双凤纹。这种巧妙利用松花石不同层次颜色相异而制作的砚盒,前无古人,可谓康熙年间创制的一种新工艺。不仅如此,清宫中的端砚和歙砚也有运用桥头石制作砚盒。运用桥头石所制砚盒包括紫石盒、黄石盒、三色石盒等,砚盒是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工艺于一身的工艺品,这些砚盒取材考究、设计新颖、形制规整、做工精妙、装饰精美,代表了桥头石砚的高峰。另有一小部分制成砚池,以紫云石为主,发墨整体上看略逊于吉林所产绿石所制石砚。

砚盒题材以图案、绘画、书法作品为主。图案一方面包括象征皇家的仿古纹饰,如异兽、夔龙、双螭、凤、河图洛书、苍龙教子、瑞兽云纹等;另一方面以吉祥图案为主,包括蝙蝠、石榴、葫芦、万代福、年年如意等。绘画的题材多样,多以花鸟为主,包括梅、蘭、竹、菊、荷花等题材,有山水画、荷塘图等,其中多有寓意,如猫蝶(耄耋)花卉、松鹤图、梅竹图等。嵇若昕根据实物和乾隆时期内务府造办处制作文物的流程,推测乾隆时期松花石砚的盒盖纹饰由如意馆画家设计图案,再由砚匠雕琢纹饰。雍正时期,在砚形上出现了竹节形砚。砚身与砚盒随所用石料变化,在砚盒上,巧妙地利用桥头石中颜色分层的石料进行设计雕琢,用两种颜色的石料将雕刻精细的竹叶与主体结构的竹节分开,对比鲜明,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

3.2 清代桥头石砚

本溪现存龙、凤两坑出产砚石,从何时起开始开采已无从查考,根据实物,应以清代居多,史料虽并无当地民间采石制砚的相关记载,但可以找到清代民间制砚的蛛丝马迹。据王士禛《香祖笔记》载:“甲申七月,门人李子来(先复)自奉天少京兆迁少廷尉,归京师,遗松花砚一,绀色白文,遍体作云锦形,试之细润宜墨,类端溪下岩。后有续《砚谱》者,品当列洮河龙尾红丝之上。”[5]此方砚台来自奉天,根据其描述,很可能是桥头所出紫石所制。由此可见,清代民间已使用桥头石制作砚台,并在产地以外销售。

3.3 民国时期的辽砚——世俗趣味

民国时期,图案的应用已无限制,根据市场的需求,砚台除日常应用外,多用于礼品馈赠和婚嫁,婚嫁题材——龙凤、双喜图案盛行,礼品的样式则品类丰富,多有定制,体现了当时的世俗趣味。有实例为证,伪满洲国时期,奉天警务厅长姜孝峰曾将一方“青紫云石龙凤呈祥随形砚”作为女儿出嫁的嫁妆带到大连市瓦房店。此砚台用紫绿相叠的线石雕琢而成,砚面雕刻了龙凤呈祥图案,并用绿色石层浅雕祥云,砚盖面雕制了一头雄狮,狮子的脊背和尾巴用绿色石层雕制,造型生动,雕工流畅。砚盖周边刻有“康德七年一月三十日”(1941年)的款识[6]。这一时期的辽砚,造型和纹饰的应用相对于清代宫廷制砚都显得粗糙,纹饰不够精致,选材和造型也不讲究。民国以来,以民间应用为主,民间风格较为突出,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民间气息,体现了辽砚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北方民族的审美情趣。

4 结语

因长白山脉出产可以制砚的石料,所以产生了松花石砚和辽砚,在清代统称为松花石砚,后因地域不同而定名为辽砚,从明代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辽砚的砚石多为沉积岩,以线石的多种色彩为特色形成了辽砚独有的装饰风格。清代的松花石砚中,本溪桥头石多用于雕琢砚盒与砚盖,风格精致细腻,色彩丰富。民国时期开始倾向于民间风格,质朴粗犷,题材丰富。辽砚多利用线石中的青紫云石等天然石材的层次变化进行琢制,题材和纹饰多采用吉祥图案,使其装饰性强,风格多变,体现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风格。

参考文献:

[1]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委会.品埒端歙[M].国立故宫博物院,1993:10-33.

[2] 金毓黻.奉天通志[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2347-2568.

[3] 魏占魁.辽砚[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2-4.

[4] 姜峰.关东辽砚古今谱[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42-44.

[5] 方晓阳.康熙制作松花石砚年代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5):20.

[6] 罗扬.故宫藏清代松花石砚概述[J].收藏家,2011(3):56-60.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题材装饰
鲤鱼旗装饰坠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装饰圣诞树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