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融合视域下中国写意油画气韵的表现研究

2023-11-09夏玲玲

艺术科技 2023年21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气韵

夏玲玲

摘要:目的:文章研究中西融合视域下中国写意油画气韵的表现,提炼出中国画中的中国气质,并将其运用到油画创作中,使作品具有中国的美学特征和中国气质。方法:通过文献研读,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哲学、绘画等,得出理论后与实践相结合。例如,从绘画语言(主客体、构图、主题、笔触、色彩等)的角度拆解、分析中西方作品,并试图将二者结合。结果:中国写意油画通过作品主体的内在修养表现气韵的同时,也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展现气韵。结论:无论是对中西融合的研究还是对中国写意油画气韵表现的研究,前辈艺术家们已有丰硕的成果。今人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实验,开拓、谱写中国油画的新版图、新篇章。

关键词:写意油画;气韵;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1-00-02

写意油画是一个当代课题。在过去,写意常常用于形容中国画,而写实则多用于形容西方绘画。“气韵”二字,源于南朝谢赫《画品》一书中所说的“六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法为“气韵生动”,是古往今来评价中国画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基于中西融合视域研究中国写意油画中气韵的表现,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还可在创作实践层面提供参考。

1 中国写意油画中的气韵

对中国古典绘画而言,写意是相对于工笔绘画而言的,大多数情况是指水墨山水。写意绘画不强调工笔的精细,强调一种朦胧的审美意蕴。

油画传入中国,融入写意这一元素,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写意属于中国特有的美学概念,而写意油画也是我国油画的本土性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写意是中华传统美学与传统哲学的写照,是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的最高艺术追求,也是当今艺术家的最高审美追求。

1.1 何为气韵

气韵源于南朝谢赫在《画品》中提及的绘画规范——“六法”[1]。唐代画家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绘画中自然的重要性[2]。“气”这个概念,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最早源于中国的道家学派,道家认为气是宇宙中最根本的物质。“韵”在古代指的是音韵,即音乐的律动、节奏等。吕静《韵集》中有“韵文”一词。音乐中的韵和文学上的韵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都可指调和的音响,用于打开内心的世界,抒发心中的情感。

1.2 气韵中的主客体关系对中国写意油画的影响

主体指创作者,客体则指创作者所创造的对象。

“气”是作者的良好品质,指一个人的独特气质。“气”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作者自身的修养、品格将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即作品给人的感觉。

想要创作出具有气韵的写意油画作品,就要注重体现“气”,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主体体验,重视主体对自然、人类社会的感知。只有对这个世界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表现这个世界。正如“模仿说”的观点,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而世界又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艺术家不仅要对人类社会有所感知,还要充分感受自然界。中国古代画家推崇向自然学习。气韵的体现离不开主体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思考。

二是要重视主体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思考。对宇宙本质的思考更多是一种探索和学习,是对中国哲学、文化的学习,是对未知的探索。只有充分地思考、探索,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深度,从而体现在作品上,赋予作品气韵。

三是要重视对“无我”境界的追求。“无我”是专属于中国的词汇,所谓的“无我”常指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超越了自我的欲望、情感升华为“万物一体”的境界。与之相对的是西方自我的极度表现和张扬,中国人强调中庸之道,弱化了“自我”的意识。如五代画家石恪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二祖调心图》,画的是兩位正在修行的高僧,他们紧闭双眼,进入了“无我”的状态。

1.3 中国古典绘画中的时空关系对写意油画中气韵的渗透

1.3.1 中国绘画作品中的时间感——多瞬间的组合

在作品中体现四维空间,是中国古典绘画特有的。中国绘画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可以在画作中呈现多个瞬间,由此形成时间感。如《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等都展现了时间感[3]。

这种把不同时间发生的事呈现在同一画面中的传统,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得到了验证。

在创作中凸显时间感的画法也可以运用在写意油画中,这种画法也许会带来不同的画面效果。

1.3.2 中国绘画作品中的空间感——多视点空间、虚实空间

(1)多视点空间。中国绘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空间上形成了独有的视觉特色——游观。在西方被称为移动观看,也可以称为散点透视构图或多视点空间。散点透视构图尤以中国山水画为代表。

将散点透视运用于写意油画中的中国画家有罗尔纯。从他的风景油画作品可以看出,画面中的风景都是平行视点,即移动的视点。此外,还有吴冠中,他的许多画作中都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方式,形成中西融合的韵味。从戴士和2010年创作的《通州塔影》中,可以感受到游观的流动感。将观看视点向上移动时,可以感受到小船在前行,河流正向后流淌,这时画面的透视逐渐将灭点定在画面上方的天际线。

(2)虚实空间。中国古典绘画中的虚实空间与西方古典绘画所讲的虚实关系是截然不同的。西方古典绘画是为了再现三维空间[4],而中国古典绘画讲究虚实相生,形成中国古典绘画中的虚实关系,让人们在欣赏此类画作时,觉得似乎已从浮躁的现世中脱离。

2 中国古典绘画的艺术语言对写意油画中气韵生成的可能性研究

2.1 “线”运用于油画的可能性

西方绘画重面、重空间,而中国画则对线情有独钟。中国画家对线条的驾驭炉火纯青。“疏体”与“密体”之分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5]。此外,还有“十八描”,如行云流水、高古游丝描、竹叶描、战笔水纹等[6],中国画家的线条讲究浓淡相间、虚实相间,注重刚中带柔、动中有静,这样才能用线条营造出富有神韵的画面效果。

将中国绘画中的线与油画相结合,并使画面形成独特的气韵。在这方面,中国已经有很多画家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如常玉,其作品中的女性人体常用极简的几条线构成,色彩多采用平涂,但是整体画面充满了韵味。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中也保留了中国水墨画的线条韵味,形成一种颇具中国韵味的画风,保留传统的同时兼具创新性。

2.2 中国特有的颜色运用于油画的可能性

中西方古典绘画在色彩选用上是很不一样的,因此构成的绘画形式也完全不同。西方画作的颜色较为艳丽,而中国画作颜色较为淡雅。画家毛岱宗的作品淡雅古朴,色调温和,颇有中国文人画的风范。

2.3 “皴法”运用于油画的可能性

“皴法”是中国古典绘画中的专有名词,它不仅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还能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皴法”是一种绘画技法,用于表现物象表面形成的脉络、纹理,类似于油画中的“肌理”,通过对纹路的表现来达到不同的审美效果。靳尚谊的画作《画家髡残》《画家黄宾虹》中,其背景的刻画保留了中国“皴法”的肌理感,从而形成一种显著的中国韵味。

2.4 构图及造型运用于油画的可能性

2.4.1 构图

中国画的构图讲究均衡,主要有两种构图形式。一是所谓的“虚白”构图,即在画面中大量留白,形成虚实两个空间。如禹之鼎的《白描王原祁肖像》,整幅图将王原祁画在画面的中下方,人物很小,大面积留白上部分是题字,由此形成现代人所说的正负空间。二是中国的山水画构图。中国山(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水画的构图讲究“三远”——平远、深远、高远[7]。

吴冠中先生的画作中有典型的中国画的构图形式,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又加以升级,得到了全新的构图形式。其部分画作中对房屋作极简化处理,形成颇具特色的抽象块面,整幅画看起来颇具写意的特征与江南风景的气韵。

2.4.2 造型

中国古典绘画中的造型多以简为美,重视“神似”或者“形神兼备”,将人物的造型用简单的几条线勾画出来。如王怀庆先生的静物画,他常常以中国的古家具作为创作素材,如圈椅、官帽椅等,并对古家具加以变形,产生了造型简约、具有寫意感和中国韵味的画作。

3 结语

油画从明代传入中国至今已有数百年,油画本土化研究的重任需要新一代的画家承担起来。写意油画中的气韵一直颇受关注,西方学者争相对气韵进行研究。在中西融合视域下,须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哲学、美学、文化等因素渗透进写意油画创作中,展现出中国气质、中国特色和中国味道。

参考文献:

[1] 程朝远.论谢赫《画品》中“奇”与“巧”气韵[J].兰台世界,2015(18):184-185.

[2] 范楚琴.山水画的皴法[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1):45.

[3] 范奕彬.神与物游,思与境偕:中国山水画中的“移动视点”及其现代意义[D].上海:上海大学,2006.

[4] 张鑫.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5] 杨玉山.魏晋南北朝绘画构图浅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6] 王诗曼.浅谈中国画的线条艺术[J].收藏与投资,2017(5):8.

[7] 尹明月.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空间建构[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气韵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合梅壶”的艺术美感与精神气韵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