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人文视域下武汉竹枝词的开发与利用

2023-11-09刘樱紫

百花 2023年8期
关键词:数字人文开发利用

刘樱紫

摘 要:武汉地区的竹枝词记载了本地丰富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开发与利用价值。但由于其知名度较低,传播范围狭窄,武汉竹枝词研究面临一定困难。数字人文的兴起正为武汉竹枝词走出传播与发展困境提供新视角与新方法。因此,可对竹枝词进行文本挖掘并建立检索平台,为可视化技术的运用奠定基础,最后将可视化成果运用于武汉文旅建设。这些方式将有利于跳出传统的纸质文本记录方式,扩大武汉竹枝词的传播与推广范围,从而保留武汉城市记忆。

关键词:数字人文;武汉竹枝词;开发利用;城市记忆

数字人文的概念在21世纪初被正式提出,它的前身是上世纪40年代于西方国家兴起的人文计算。随着互联网与新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学科融合成为学术研究趋势,数字人文作为时代的产物,以其高效、创新的特点逐渐“走红”,为人文学科在“故纸堆”中焕发出新活力提供路径。

竹枝词是一种富有民歌色彩的诗。它从民众中诞生,与市井文化联系密切,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武汉地区的竹枝词数量庞大且内容广泛,涉及武汉人民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全景式地描绘了具有武汉特色的地方文化图景,并作为重要的史料佐证研究。而目前武汉地区的竹枝词传播存在一定困难。从数字人文的视角出发,探寻武汉竹枝词开发利用的新路径,有利于创新对竹枝词这一重要的文本形式的记录方式,在提升知名度的同时保留城市记忆。

一、武漢地区竹枝词的研究与传播现状

随着时代发展,武汉地区的竹枝词面临着新境遇,其现状可大致分为研究现状与传播现状。

武汉地区竹枝词的数字化研究与传播方式研究较少,目前武汉地区竹枝词的检索平台仅为针对其书的全文检索,有一定的注释缺失,且对民俗风貌只停留在书面的研究上,并没有对其进行整合而建立相应平台。读者只能根据仅有的史料与资料粗浅地了解竹枝词中的武汉,平台上仅有释义和机械翻译,没有形成对地点、实物、节日风俗的整体印象,没有将竹枝词读“活”。

对武汉地区竹枝词通过数字化媒介传播的情况研究可以发现,早在2004年,徐明庭先生与沙月共同录制的《汉口竹枝词》节目在中央电视台被评为优秀节目,说明武汉地区竹枝词早已具有运用视听媒介传播的基础。在2020年的纪录片《烟火气里的武汉》中,就用了一首描写武汉人过早景象的竹枝词来作为片头。这意味着时至当下,竹枝词依然没有被人遗忘,综合视听媒介传播为武汉城市民俗文化研究提供助力具有可行性。

从雷梦水等人编著的《中华竹枝词》中,可以大体了解现存竹枝词的数量。因竹枝词本身的通俗性,故对竹枝词的研究多与民俗文化相关。根据相关平台检索结果,对竹枝词里的民俗文化进行探讨的文章有279篇,涉及全国多地的民俗文化研究。但关于湖北地区竹枝词研究的相关文章与论文仅有30余篇,还有待进一步开拓。对湖北地区竹枝词的整体研究目前仍是主要研究方向,但也有一些个别地方研究,如黄萍、曹艳华撰写的《恩施竹枝词与巴土文化》以及李义芳撰写的《明清时期沙市民风民俗探微——以沙市竹枝词为核心》,都能从湖北地区竹枝词中看女性生活的变迁,这都是对民俗文化的探寻。

《武汉竹枝词》对武汉的研究涵盖较为广泛,包含了居住形态、市井文化、平民化取向等方面。观察武汉民俗文化的文章在近五年来数量较少,仅有《竹枝词中的汉口变迁》与《荆楚文化视野下的武汉竹枝词研究》两篇。由此可见,对武汉竹枝词的研究与考证需要与时俱进。

从相应的论文和文章中可看出,对竹枝词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武汉的民俗风情,还原之前的社会风貌。也有少量文章从不同角度看待湖北竹枝词的发展与变迁,比如研究民俗词语,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待竹枝词,还有从汉口竹枝词的音声方面来看清朝汉口城镇的音声风貌,但这只是研究浪潮中的一小支。

换言之,武汉地区竹枝词综合视听媒介传播的方法使用率较低,多以学术研究为主,研究方法与传播途径的数字化程度有待提高,受众面依然比较狭窄,对武汉城市民俗文化研究的助力程度还有待增强。

二、武汉竹枝词数字化开发利用路径

目前人们对文献资源的利用,主要停留于纸质资源的阶段,数字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数字人文在国内高速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字化路径将成为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对武汉竹枝词来说,首先应对文本进行梳理,从而建立数字化检索平台,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文本;其次,在文本检索的数字化基础上使用可视化技术,将竹枝词文本转化为视觉形式;最后,利用综合视听媒介对检索平台以及数字化形式进行传播,服务于武汉文旅建设与民俗文化建设。

(一)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建立竹枝词检索平台

文本挖掘技术属于数据挖掘领域,是一种智能化的工具。首先将文本切分,提取文本特征,其次将文本转换为描述其内容的数据,最后利用聚类、分类与关联等技术,提取出所需的概念和关系。[1]其作用在于让人们避免湮于数据与信息的海洋中,从而提升获取效率。

利用文本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对武汉竹枝词文本进行分析时,首先对内容进行较为简单的检索,如直接检索作者名“叶调元”、卷名“市廛”等。在对竹枝词文本进行人工分类以及信息标引之后,针对用户需要过滤冗杂信息,多方面表现竹枝词文本特征,以期达到深入挖掘竹枝词文本内涵的目的,为建立检索平台奠定文本基础。

检索平台的建立将以武汉地区的竹枝词作为重要文本资源,保障检索平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为检索平台可以加入图片以及视频等资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平台内的资源可以成为一种较为崭新的文本呈现方式。与书籍、雕像、纪念馆相比,它更具时代气息,既有严谨的文本资源作为支撑,又有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支持,在史料保存、记忆传递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检索平台的搭建与设计可以大致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流程。前期工作主要是文本挖掘、技术搭建双线并行。在竹枝词文本的搜集与整理过程中,一方面以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资料整合与数据挖掘;另一方面要与武汉竹枝词研究的相关专家取得联系,从而获得文本精确性方面的支持。

(二)基于可视化技术,进行数字化展示

可视化技术是利用数据挖掘、计算机图形等技术,将文本信息转化为视觉形式,这充分利用了人们对可视化信息的快速识别能力,让文本信息更具形象色彩。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可视化技术包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以及基于GIS的知识地图等技术。

虚拟现实以及全息投影等技术可以在对竹枝词文本内容建模的基础上,将竹枝词文本实现立体化展示,融入丰富的沉浸式交互展示功能,从而让使用该技术的受众感受到竹枝词里所描述的独特武汉风情,重现场景,重塑价值。

基于文本资源,可使用GIS技术形成武汉竹枝词地图。选取武汉竹枝词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点以及相应民俗文化,建立相关表格,继而形成清晰规整的数据源,便于软件对信息的读取和利用。使用GIS软件,还可以调用百度地图等相关应用程序接口,标注地点,形成目标地图。

多种数字技术的使用,可实现武汉竹枝词的可视化展示,促进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深读者对竹枝词阅读的直观感受。

(三)融合多种形式,服务数字文旅建设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变革升级,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相融合成为目前新兴的模式结构。数字文旅产业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示范项目,如敦煌研究院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使用者可以在小程序上探索、游览、购买文创等;故宫博物院也开发上线了“数字故宫”小程序。由此可见,数字文旅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在比较大型的景点已广泛运用且相对完善。故而融合多种形式,服务数字文旅建设,是提高武汉竹枝词知名度并将其活化运用的重要方式。

立足于武汉竹枝词文本的通俗性与纪实性,可以与多处旅游景点结合,为其增加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在此基础上,可运用可视化技术与借助检索平台实现景区寻宝、每日云游、AR营销等智慧营销新玩法。[2]抓住数字文旅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武汉竹枝词知名度,深入开发利用新路径,为数字文旅建设助力。

三、武汉地区竹枝词数字化开发的重要意义

武汉地区竹枝词传统的记录形式主要是通过有形载体,即文本形式进行记录,多由前人进行搜集整理,故而记录形式相对较为原始。因为综合视听媒介使用率低,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所以传播路径亟待开拓。

(一)升级文本记录形式

随着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相关单位已开始逐步升级文本记录形式。因此,基于武汉竹枝词文本资源建立相关检索平台,让最直观的文字得到数字化记录,将有益于让文本检索更加便捷,让文本提取更加快速,降低研究成本,提高研究效率。对受众来说,将更易接触到竹枝词文本,让文本“活化”,活跃于民众生活中,拉近人们与历史记忆的时空距离。

文本挖掘是数据挖掘的领域之一,是从非结构化的文本信息中抽取潜在的、用户感兴趣的重要模式或知识的过程。文本挖掘不是单纯呈现文本,而是对文本进行智能分析,提取所需内容,对文本进行梳理。因而对武汉竹枝词进行文本挖掘将有利于分门别类地展示文本信息,提高获取信息的高效性,探寻竹枝词更深层次的内涵,让文本记录更具深度。

运用数据管理技术对竹枝词文本进行可视化处理,将可视化成果通过PC端、手机移动端等各类设备实现随时、随地、多平台的交互呈现,融入丰富的立体沉浸式交互展示功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借此构建武汉竹枝词的数字化文本空间,符合当下趋势。

(二)拓展文本传播路径

竹枝词源于民歌,其内容较多反映底层社会生活,风格真实,因此竹枝词具有“以诗证史”的作用。[3]竹枝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值得深入挖掘并探索独特的“武汉味道”。传统文本传播路径主要局限于文本形式与个人传播,传播范围相对狭窄。因而创新传播方式有利于扩大传播范围,使用数字化方式进行传播正是路径拓展的表现之一。

数字化检索平台的建立是对文本展示形式的更新,突破了口头语言、文字等传统展示形态。基本的检索功能有利于对武汉竹枝词进行科普,增加武汉竹枝词的受众,达到一定的宣传目的。当然,也能达到获取知识途径的简化与提供更为现代化的服务的双重效果,而以上效果更有利于武汉竹枝词传播效率的提高。

文本挖掘技术的使用是个性化服务的必由之路。基于检索平台对武汉竹枝词使用文本挖掘技术,在进行分类、语料库分析与使用分析工具等多个步骤后,研究武汉竹枝词的传播现状,并借此总结出问题与不足,结合受众的兴趣所在,及时调整传播策略,使用多样化媒介,为武汉竹枝词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本构建立体化传播渠道。

数字人文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全息投影技术、Web3D可视化技术、VR/AR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都可以作为武汉竹枝词数字展示的工具。[4]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内容制作早已不单单局限于文字的呈现方式,数字化传播也已经过迭代升级。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可视化方式重现文本内容,将具有一定阅读门槛的竹枝词文本内容变得更浅显易懂,有利于吸引不同年龄群体与职业群体深入了解文本。

(三)保留武汉城市记忆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20世纪20年代系统阐释了“集体记忆”这个概念。[5]集体记忆根植于地方中,其构建依赖人与地方的互动,因此集体记忆与地方关系密切,地方记忆存在于集体记忆之中,城市记忆更是地方记忆的组成部分。数字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

武汉是极具活力的城市,对中国近代史影响巨大。武汉开埠带来了城市变迁,最为明显的是开埠带来了商贸活动的繁荣,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与城市记忆内涵。

武汉地区的竹枝词作为对武汉市井文化的“深描”,书写了汉口开埠以来对市民的影响,全方位、多层次地表现了武汉人民的社会生活印迹。

武汉地区竹枝词检索平台的建立将有利于文本的整合,作为具有地域色彩的文本,检索平台的完善是保存武汉城市记忆的方法之一,这是对城市资源的整合,为城市记忆的扩展添砖加瓦。文本挖掘技术与大数据的综合使用,将让竹枝词文本的呈现更加具有针对性。而可视化呈现更是让它们走进并融入人们的精神家园,实现延伸城市记忆与拓展精神空间的功能。[6]

四、结 语

竹枝词作为一种吟咏风土的文学形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采用数字化形式介入武汉竹枝词的传播、记录与研究,对丰富武汉竹枝词的民俗内涵、提升武汉竹枝词的知名度、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对武汉竹枝词进行深入开发利用后,其活态传承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并以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存在于城市记忆中。

(中南民族大学)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训练国家级项目“数字人文之竹枝词里的武汉三镇”(项目编号:GCX22 34)。

參考文献

[1] 王连军.Web文本挖掘浅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6):38-40,94.

[2] 张玉蓉,蔡雨坤.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契机、挑战与对策研究[J].出版广角,2022(7):53-57.

[3] 田一颖,刘利民,李忠华.竹枝词视域下的清末民初武汉社会风尚[J].兰台世界,2013(3):70-71.

[4] 刘革,董薇.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文献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J].河北科技图苑,2021,34(6):28-32.

[5] 陶东风.超越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二元对立:对“集体记忆”概念的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22(4):1-10.

[6] 孙德忠.论现代化进程中武汉城市记忆的开掘与更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659-663.

猜你喜欢

数字人文开发利用
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数字人文目标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天台县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云南食用花卉开发利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