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的慢阻肺防控体系对慢阻肺患病率、知晓率及准确性的影响*

2023-11-08梁雪玲何平曹晶晶张小燕黄建浩

广东医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知晓率患病率准确性

梁雪玲, 何平, 曹晶晶, 张小燕, 黄建浩

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广东中山 52843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肺部疾病,已成为我国第3大常见慢性病。主要以气流受限为特征,且患者的气流受限为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1]。近年来,随着慢阻肺的患病率越来越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社区中,若慢阻肺相关知识宣教不到位、诊疗设备和药物匮乏、药物使用不规范、社区医生诊疗水平欠佳等,则会增加慢阻肺患病率,并加重慢阻肺患者病情[2-3]。因此,加强慢阻肺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以往医院、社区对慢阻肺的管理,多以患者的病情控制为重点,对预防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居民慢阻肺的患病率越来越高[4]。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的慢阻肺防控体系属于四级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社区人员的专业知识,并保证慢阻肺相关知识宣传到位,对慢阻肺的患病率、急性发作控制具有重要意义[5-6]。本次研究主要将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的慢阻肺防控体系应用到多个社区中,就该体系对慢阻肺患病率、知晓率及准确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2年1—12月在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和中山市三角、东区等14个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年龄≥40岁的1 000例居民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将研究对象分为实施前(2022年1—6月共500名居民)、实施后(2022年7—12月共500名居民)。实施前:男259例,女241例;年龄40~78(60.38±11.23)岁;文化程度:小学58例,初中91例,高中或中专112例,大专154例,本科及以上85例。实施后:男263例,女237例;年龄40~80(60.68±10.34)岁;文化程度:小学63例,初中95例,高中或中专109例,大专152例,本科及以上81例。实施前后选取居民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快审第 2023040101 号)。

纳入标准:(1)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固定者;(2)具备正常听说读写能力者;(3)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入组前已确诊为慢阻肺者;(2)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等疾病者;(3)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既往史者。

1.2 方法 2022年1—6月实施常规管理,在社区宣传栏进行常规健康宣教,根据医院提供的慢阻肺患者信息,定期上门进行健康管理宣教,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

2022年7—12月在常规管理上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的慢阻肺防控体系,具体方法如下:(1)社区医务人员培训:①线上自学,共22个课程,学习基层呼吸慢病诊疗规范理论知识。②集中培训,学习肺功能仪上机操作、手把手培训,掌握肺功能检查技术的操作技能,并通过肺功能手把手操作学习与考核。③进修实践,到本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修2周,学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干预管理策略、肺功能检查操作、支气管舒张试验、肺功能报告解读、肺功能检查注意事项、肺功能检查工作中的消毒与安全防护及肺康复锻炼等,结束后通过肺功能实操和呼吸慢病相关知识考核。(2)具体实施:对年龄≥40岁的居民开展肺功能检查,实施慢阻肺筛查、干预、管理、分级诊疗。居民干预措施:①采用授课、培训、义诊、上门服务等模式,对居民进行综合、全面管理。针对慢阻肺患者,需详细记录入院次数、住院时间、医疗费用、肺功能、生活质量等信息。②对慢阻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根据患者的情况,组织如饮食、运动、监测、药物治疗、并发症防治等健康教育讲座、活动等。③开展主题宣传日活动和日常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居民慢阻肺知晓率。④分级诊疗促进医院-社区双向转诊的开展:慢阻肺患者可先在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初诊,接受全科医疗团队提供的综合医疗管理,当患者符合转诊指征时,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将患者转诊至相应综合医院进一步诊治;当患者诊断明确或者病情稳定需要后期康复治疗时,综合医院专科医生再将患者转入对应社区进行康复与稳定期治疗、日常管理等健康服务,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实现医疗资源的利用。

1.3 观察指标 (1)在实施前、实施后记录患者的慢阻肺患病率,在家庭随访中对慢阻肺进行筛查,筛查可疑为慢阻肺患者要求患者到院进行针对性诊断,并计算慢阻肺筛查准确性。(2)在实施前、实施后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慢阻肺知晓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慢阻肺知识、用药知识、疾病防治知识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4个维度,各维度分值为100分,分值≥80分则为知晓。(3)在实施前、实施后对早期发现慢阻肺患者进行观察,记录患者的急性发作频率、住院次数和总体医疗费用。

2 结果

2.1 对比实施前、实施后居民的慢阻肺患病率和筛查准确性 实施后居民的慢阻肺患病率低于实施前,其慢阻肺筛查准确性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居民的慢阻肺患病率和筛查准确性对比 例(%)

2.2 对比实施前、实施后慢阻肺知晓率 实施后居民对慢阻肺知识、用药知识、疾病防治知识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知晓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慢阻肺知晓率对比 例(%)

2.3 对比实施前、实施后早期发现慢阻肺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 实施后早期发现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发作频率低于实施前,其住院次数和总体医疗费用少于实施前(P<0.05),见表3。

表3 对比实施前后早期发现慢阻肺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

3 讨论

慢阻肺作为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空气质量的下降该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7-8]。慢阻肺好发于老年人、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环境内、长期吸二手烟等群体,该疾病是导致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对我国居民身心健康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目前,虽然人们对慢阻肺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慢阻肺宣传不到位、居民对慢阻肺的认知不全、早期筛查率、诊断率低等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凸显,这对慢阻肺的防控十分不利[9-10]。近年来,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只有进一步加强社区基层慢阻肺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居民的慢阻肺患病率,保护居民身心健康。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的慢阻肺防控体系后居民的慢阻肺患病率低于实施前,其慢阻肺筛查准确性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居民对慢阻肺知识、用药知识、疾病防治知识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知晓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该结果提示,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的慢阻肺防控体系能有效降低社区≥40岁居民的慢阻肺患病率,提高慢阻肺筛查准确性、知晓率。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的慢阻肺防控体系作为四级管理模式,主要通过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专业、系统培训,使其社区诊疗水平提高,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慢阻肺防控管理服务。同时,对居民进行肺功能检查,能早期筛查出慢阻肺,并根据居民的检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在对居民干预中,对居民实施授课、培训、义诊、上门服务等管理,能使居民进一步了解慢阻肺的相关知识,提高其对慢阻肺的知晓率[11-12]。当居民对慢阻肺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时,能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意识,利于降低慢阻肺的患病率。早期发现慢阻肺后,对慢阻肺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针对性宣教,能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防控的认知程度。由社区医务人员定期开展的主题宣传日活动和日常科普宣传工作,能为广大居民普及更多关于慢阻肺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居民知晓率[13]。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实施后早期发现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发作频率低于实施前,其住院次数和总体医疗费用少于实施前(P<0.05)。该结果提示,在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的慢阻肺防控体系管理下,慢阻肺患者的病情能有效控制。究其原因:对慢阻肺患者及其家庭进行宣教,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科学饮食、合理运动、严格遵医嘱用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利于其病情控制[14-15]。同时,早期发现慢阻肺患者后,实施分级诊疗模式,使医院-社区双向转诊有效运作,为患者提供综合医疗管理,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充分利于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使慢阻肺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其急性发作次数和住院次数,减轻其经济负担。

综上,将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的慢阻肺防控体系应用于社区基层中,能有效降低≥40岁居民的慢阻肺患病率,提高慢阻肺筛查准确性和居民对慢阻肺的知晓率,针对经筛查并确诊为慢阻肺患者,实施全方位的就医模式,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急性发作频率,减少其住院次数和医疗费用。

利益相关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说明:梁雪玲负责项目设计、撰写论文;何平负责全程指导;曹晶晶、张小燕负责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黄建浩承担分析数据等工作。

猜你喜欢

知晓率患病率准确性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