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诗词的字斟句酌

2023-11-07雷克昌

文史春秋 2023年9期
关键词:柳亚子臧克家七律

● 雷克昌

毛泽东诗词用词精准、对仗工稳、意境高远,可谓千古绝唱,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准,除了具有诗人气质的天赋,还缘于他对作品的勤于修改与精心打磨。

用心打磨:反复修饰润色

1958 年3 月,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白梅随毛泽东视察三峡,白梅写了首七绝,毛泽东帮他做了几处修改后对他说,诗要改,不但要请人改,而且主要自己改,放了一个时期,看了想了,再改就有可能改得好一些。这就是所谓推敲的好处。毛泽东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1957 年1 月,《诗刊》在北京创刊。创刊前,主编臧克家和徐迟等人致信毛泽东,希望能够在创刊号上发表他的诗词,并附上传抄的《沁园春·雪》等8 首诗词,恳请毛泽东审正。毛泽东非常重视,对作品逐一审阅,一丝不苟,并为已传抄的作品改正错字。1 月12 日,毛泽东复信,将过去写的10 首旧体诗词,连同《诗刊》寄来的8 首,凡18 首抄写于另纸,同意发表。

毛泽东不仅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和创作完成之后做大量的修改工作,甚至在作品发表和出版多年之后,还做修改和润色。据毛泽东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回忆,1963 年3 月起,毛泽东对自己所写诗词反复校阅过多遍,对每首诗词的标题、正文及小注均做过多次修改,边改边由吴旭君记录下来,待修改稿最后敲定后,毛泽东再亲笔写在手稿上,然后叫她把修改记录烧掉。1973 年冬,毛泽东叫吴旭君把全部诗词重新抄写一遍,他又逐一修正润色。

1963 年12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收录诗词37 首,其中有10 首是没有发表过的;文物出版社同时以集宋版书字体出版《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两个版本内容相同(以下简称“1963 年版”)。1963年版是毛泽东主持编辑出版的带有总结性的诗词集。在1963 年版之前,文物出版社出版过《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把《诗刊》发表过的《旧体诗词十八首》和《蝶恋花·答李淑一》汇编在一起,毛泽东没有重新全面校订;1963 年版则是他自己认真挑选篇目,仔细校订,给已发表过的作品注明写作日期,为一些词牌补上题目,对部分诗词正文和附注做了订正,还为一些和词附上原作。

人们从毛泽东诗词手迹中,不难发现,他在诗词创作中反复推敲、不断修改的诸多例证。如《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上阕最后一句,手稿为“风卷红旗冻不翻”,正式发表时,毛泽东把“冻不翻”改成“过大关”,这一改,立刻显示出红军神速越过要塞险关时势如破竹的雄伟气势,增强了作品的概括力和艺术感染力。

《念奴娇·昆仑》下阕的“一截还东国”,手迹为“一截留中国”。前面有“一截遗欧,一截赠美”,这里将“留中国”改为“还东国”,就概括了全世界。三字之改,更好地体现了毛泽东的博大胸怀,使作品的立意更高远,主题更鲜明。

《清平乐·六盘山》中“红旗漫卷西风”“何时缚住苍龙”两句,手稿中“红旗”作“旄头”,“缚住”作“缚取”。“旄头”在古代汉语中虽亦指代旗帜,但读者比较生疏,“红旗”则色彩鲜艳,意象生动,充满时代气息。“缚住”和“缚取”虽语意相同,却语境有异,“缚取”较为现成,动感不强,“缚住”则生动活泼,极富动感。

《七律·到韶山》颔联出句“红旗卷起农奴戟”,初稿是“红旗飘起农奴戟”。虽一字之差,其含意和形象却大不相同,“飘”是随风飘拂,而“卷”是狂飙突起,两者的力度和美感不可同日而语。

《贺新郎·读史》上阕最后两句,手稿中写作“洒遍了,郊原血”,发表时将“洒”字改为“流”字,一字之易,加重了词句的分量,也加重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历史内涵。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初稿手迹

《清平乐·六盘山》初稿手迹

虛怀若谷:广纳学者贤言

毛泽东是世纪伟人,位高权重,却为人低调,对自己诗词的修改润色,能与诗友平等交流,切磋诗艺。《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蜡象”初稿写的是“原驰腊象”。某次,毛泽东与诗人臧克家谈诗,臧克家建议将“腊象”的“腊”字改为“蜡”字,更为贴切。臧克家认为,蜡烛的“蜡”代表白色,又可以和前面的“山舞银蛇”的“银”字相映衬,显得更加通俗易懂,且诗意更浓。毛泽东同意臧克家的这一提议,此后《沁园春·雪》就变成人们现在所看到的版本。

1959 年6 月底7 月初,毛泽东写了七律《到韶山》《登庐山》两首诗后,于同年9 月1日致信《诗刊》主编臧克家:“近日写了两首七律,录上呈政。如以为可,可上诗刊。”尔后,毛泽东又收回,两诗均未在《诗刊》上发表,原因是他对作品不够满意,要做进一步修改。9 月7 日,毛泽东致信胡乔木,请他将两首诗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 随后,郭沫若致信胡乔木,反馈自己的意见:《登庐山》“跃上葱茏四百旋”一句,原先是“欲上逶迤四百旋”,郭沫若认为“欲上逶迤”四字,读起来似有踯躅不进之感,拟易为“坦道蜿蜒”;“热风吹雨洒江天”一句,原先是“热风吹雨洒南天”,郭沫若觉得和上句“冷眼向洋看世界”不大协调,建议改为“热情挥雨洒山川”。后来的定稿,显然是参考了郭沫若的意见。

《七律·到韶山》初稿手迹

1962 年5 月,毛泽东的《词六首》 在《人民文学》发表。他为这组词写了小序:“这六首词,于1929—1931 年,于马背上哼成的……” 臧克家看过之后,将前面的一个“于”字删去,并写信告诉毛泽东。毛泽东非常赞赏这一字之改,亲自复信臧克家,说他细心修改的几处改得好,完全同意,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请费心斟酌赐教为盼。 在“还有什么可改之处”下面,毛泽东特意加上了着重号。

毛泽东十分重视1963 年版《毛主席诗词》,出版前夕,先印了一个征求意见本发给少数同志传阅,后又亲自开列一份有朱德、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人及郭沫若、臧克家等著名诗人凡20 余人的名单,委托田家英邀请他们召开座谈会,让他们对拟编入集子的作品提岀意见。与会同志对拟入编作品提出了修改意见,据臧克家回忆,他事先写了23 条意见,这些意见曾与葛洛同志商讨过……《毛主席诗词》出版后,臧克家兴奋地即时拜读一遍,发现其中13 处采纳了他的意见。

1963 年版《毛主席诗词》经毛泽东亲自过目,逐一校订,但也难免白璧微瑕,如《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该书所署的写作日期是“1949 年夏”,所附原诗是柳亚子1949年5 月5 日的一首七律,均有误。实际上,毛泽东赠柳亚子这首诗的手迹已经署明创作日期,诗末云:“奉和柳亚子先生3 月28 日之作,敬祈教正。毛泽东1949 年4 月29 日。”这帧墨迹曾发表于1958 年第7 期《处女地》;查1959 年版《柳亚子诗词选》之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可知该诗是真正的原作。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鲁歌在1964 年初看到刚发行的1963 年版《毛主席诗词》时,发现了上述问题,他对照《处女地》杂志上的毛泽东墨迹,查看柳亚子的诗集,用“殷薇”的化名把自己的想法致函人民文学出版社,请他们转寄毛主席,希望能在重印时订正。事后,他在新华书店见到《毛主席诗词》重印本,上述两处都做了改动和订正[鲁歌:《我和〈毛主席诗词〉的两处改动》,《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从善如流:听取读者意见

毛泽东不仅广纳名家大师贤言,对一般读者的合理意见也非常重视。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发现,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有一个“浪”字,而第五句“金沙浪拍云崖暖”又出现一个“浪”字,显得重复,与律诗规则相悖。1952 年元旦,他呈书毛泽东主席,建议把后一个“浪”字改为“水”字。毛泽东觉得这个意见提得很好,于1 月9 日给他复信感谢他的好意。1958 年,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岀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眉批道,“浪拍:改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1957 年春天,正在复旦大学就读二年级的黄任轲,见到报纸上发表的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词中“把酒酎滔滔”句中的“酎”(zhòu)字,感到费解——“酎”字是名词,指的是多次酿制的醇酒,心潮怎么会在醇酒的海洋里翻成波浪呢?他联想起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樽还酹江月”中的“酹”(lèi)字是动词,将酒洒入江河,表示祭奠,由此断定“酎”字是“酹”字的笔误。他把自己的看法致信毛泽东,毛泽东见信后,委托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于5月23 日复信黄任轲,吿诉他所提意见是对的。随后的出版物,就将“酎”字改成了“酹”字。

1959 年6 月,毛泽东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写了七律《到韶山》,原稿中首联是“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梅白看后,建议将其中的“哭”字改为“咒”字。这两字看来只变动了下半部分,可整篇诗意却较前深刻,气势亦更宏大。毛泽东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定稿时改为“别梦依稀咒逝川”,毛泽东遂称梅白为“半字师”。

1963 年版《毛主席诗词》在《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后附有“编者注”,注中提到毛泽东写这首词的由来:“1957 年1 月,李淑一同志写了一首纪念她死去二十几年的爱人柳直荀同志调寄蝶恋花的词,寄给毛泽东同志,因有此作。”笔者当年在湖南嘉禾县当农民,看了这注,忽发奇想,写信给李淑一索要她寄给毛主席那首《蝶恋花》词。

李淑一在1964 年3 月12 日写了回信,信中说,此注最后数语应该是主席校正时添写的,可能是主席记错了,她悼念柳直荀烈士的词是调寄“菩萨蛮”,不是“蝶恋花”;这首词是在1933 年7 月26 日晨写的,小标题是“惊梦”。关于此注的错误,李淑一在信中提到,她将请主席在再版时予以校正。但因毛泽东年事已高,为国操劳,日理万机,已无暇顾及一条“编者注”。

李淑一致雷克昌的信

不久,《毛主席诗词》重印发行,该注仍未做任何改动。笔者作为知情者,在1964 年9月致函人民文学出版社,建议修正此错误。该出版社在1966 年5 月再版《毛主席诗词》中,“编者注”的最后数语改成:“1957 年1 月,李淑一同志把她写的一首纪念柳直荀同志的词,寄给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写了这首词答她。”妙在省去了李淑一的词牌名,不说前注有错,却又确实纠了错。这一改动,显然是征得了毛泽东的同意。

猜你喜欢

柳亚子臧克家七律
柳亚子书法
臧克家致刘征书信
默静在晚林中
怀臧克家老先生(外七章)
第四届“柳亚子杯”全国诗歌大赛启事
老马
柳亚子故居
柳亚子:面责蒋介石
拜石(七律)
七律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