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实证研究

2023-11-05周桂琴

高教学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实证终身体育瑜伽

摘  要:为发挥高校体育对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领域之一。该研究根据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论特征,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将任务驱动理念运用到高校瑜伽教学中,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瑜伽技能都得到明显提升,但实验班的学业绩效要高于对照班学生的学业绩效(P=0.041<0.05);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的学生能有效执行课内外学习一体化,延伸学生的学习场域——课内与课外相融合;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通过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能增强高校學生身体参与的实践性、身心承受的负荷性、学习共同体的责任感等,为终身体育行为养成奠定一定基础。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实证;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067-06

Abstrac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valu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e reform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fields of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sk-driven teaching, this study applies the task-driven concept to yoga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using experimental method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Yoga skills of both experimental class and CRT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ut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experimental clas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class (P=0.041<0.05).  Task-driven yoga teaching students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in and out of class, extending students' learning field--integration of in-class and out-of-class. Task-driven yoga teaching has enriched students' learning organization form--cooperative inquiry learning mode. Task-driven yoga teaching can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subjectivity,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in learning. In short,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physical participation practice, physical and mental load, entertainment etc. In short, task-driven yoga teaching can enhance the prac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loa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learning community, etc., which lays a certain foundation for lifelong sports behavior.

Keywords: task-driven; Yoga; teaching; empirical evidence; lifelong sport

在过去的二十年多年,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迅速过渡到普世教育,教育部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如具有代表性的有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标志着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其次,由于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学生手不离机,以及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被挤兑,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和健康的行为的养成。高校教学改革中,教材、教师和教法的“三教”改革不断推进中,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简称“三性”)一直是一线教师追求的目标。本研究在高校瑜伽教学中以任务驱动式教学理论为指南,目的是实现课内与课外一体化,在与同伴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调动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逐步养成锻炼行为,形成体育生活化的行为。

一  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任务驱动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的关系

我国学者在国外研究基础上,对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内涵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主张,如王旭红[1]将“任务驱动”教学定义为: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该定义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基础上,注重各要素的作用,并以学生有意义建构作为任务目的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可以理解为:在瑜伽教学中贯彻“任务驱动”理念,以瑜伽主题任务为中心,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强调任务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导性、监督性、激励性和探究性作用。任务不仅仅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和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工具,更是创建情境化教学,进行开放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方法。任务既能造成学生认知“不平衡”,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根据任务驱动式理念,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出发,提示我们关注学生在任务下的知识构建,以及学科学力的培养,而不仅仅以“完成任务”作为衡量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的指标。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布置瑜伽主题任务;二是学生通过瑜伽主题任务习得知识技能的能力。然而,仅通过“布置—完成”来研究该教学法是不够的。在“布置”与“完成”之间的教学过程,是目前监督评价较薄弱、界定比较模糊的一个地方,本文以问卷调查方式对这一方面作出一定范围的了解。

(二)  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构建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理论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者提倡情境性学习,使学习在与真实、现实类似中的情境发生。除此之外,建构主义者强调师生与生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合作,合作学习、交互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中的常见形式[2]。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从建构主义理论中受到以下启发:一是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必须考虑学习者以往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二是学生通过主题任务,构建在自己体育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任务意义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三是通过社会性互动,以合作学习形式,在真实的“主题任务”中完成学练。体育教学过程中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项目专项技术或技术组合完成一定任务,这些任务根据学生的个体体育素养和运动技能基础去执行,体现出不同的表现水平。瑜伽运动属于难美性类的个人项目,如何体现活动情景和社会性互动等要素?本文通过主题任务为驱动对象,小组学习过程中,通过“他律”和小组群体的“群律”作用,学生在体育知识、运动能力的不断构建过程中,逐步养成“自律”,完成课堂学习目标。

2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关注智能对问题解决能力和学力综合运用的作用,同时在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性得到有效关注[3-4]。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由多元智能理论可得到以下启示:第一,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中的任务设计、情境、活动需要提供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满足学生一定需求。第二,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与任务相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环境氛围,辅助学生与环境交互过程中理解任务、执行任务、完成任务。体育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努力提供符合项目要求的物理环境,同时创造和谐友好的小组人际关系环境。第三,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适应个体差异性,需要在任务难易程度、任务呈现方式、活动过程和任务评价中尊重学生各有所长,各得其所。在高校瑜伽教学中,学生根据分配的主题任务,借助网络现代信息技术,取用符合自身的动作、难度,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同学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帮助,相互学习和练习,教师指导,形成体式、呼吸、冥想三位一体的不同组合和难度的技术动作组合。

3  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提出的“教学最佳期”指出,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并引导儿童发展[5]。虽然该理论的提出是针对儿童发展,但是“教学最佳期”符合人类学习认知发展规律。最近发展区理论给予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的启示如下:一是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根据个体差异选择符合自身技能水平的动作,创编动作组合;二是要求任务设计需要具有一定难度,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通过学生不断练习才能达到,使任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段[6-7]。任务驱动瑜伽教学中,学生根据主題任务要求,在尽量展示自己和小组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摘选符合自身难易程度的练习动作,并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体化学练,不断提高对瑜伽技术的掌握和感悟,心身合一的参悟能力。

二  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实验设计

(一)  实验对象和实验过程

1  实验对象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选取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21届选修瑜伽课的两个班,分别是41人和43人,共计84人,作为实验对象。以随机将其中41人的班级为对照班,43人的班为实验班。实验为期一个学期共16周,每周1次2学时的课程。第一周素质测试2学时,第十五、十六周身体素质和专项测试4学时,瑜伽实践专项课13周26学时。本学期两个班为同一教师上课,学生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正常上课,也没有暗示。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身体素质进行了测试,结果见表1。

根据表1可知,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髋躯干柔韧(坐位体前屈)、上肢躯干力量耐力(平板支撑)方面的测试成绩P>0.05,两个班在坐位体前屈柔韧素质和平板支撑力量耐力没有显著差异。

2  实验过程

1)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规定教学内容,教师讲解示范教学方法为主,学生统一在教师指导下学练)。

2)教学内容:实验班以5~6人为一个小组,按照瑜伽动作组合的十四个主题任务(树式平衡组合、头部组合、肩部组合、胸部组合、支撑组合、斑鸠组合、门闩组合、马式组合、侧角伸展组合、花王组合、鸽子组合、犁式组合、战士组合和蛇式组合),课前一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信息等手段,选择或创编能反映本小组成员运动能力水平的5个瑜伽技术动作,组合成一套动作组合(根据个人能力可以调整动作难度),上课时每个小组随机抽取一名学生上来带领同学们练习该组动作组合。学生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每组完成任务后,对该组动作完成的质量、讲解示范和动作选取价值进行点评,包括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方式。现场直接评分,作为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

对照班每个瑜伽动作组合的主题任务,由教师统一安排并带领学生学练固定组合动作。

3)教学实施:实验班以任务驱动式进行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实施如图1所示。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步,课前布置任务。将每个主题任务在上课前一周布置下去,说明要求,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第二步,课中小组代表展示成果。随机挑选每个小组代表,演示本组动作组合。同时带领同学们进行练习。教师观察学生,对学生练习进行巡回指导和纠正。第三步,评定。每组做完后,让学生进行点评,根据学生的点评,老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对照班课前由教师统一安排教学内容;上课时在教师统一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基础上,让班级学生代表带领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课后教师总结,提出课后要求。

4)评分标准:评分构成和标准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动作的完整性(40分)。要求每个同学自己选取或创编5个瑜伽动作,能与主题任务相一致,组合成一串组合动作。②动作的扣主题性和锻炼价值(30分)。③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20分)。④动作的创新性(10分)。

5)评分主体:平时成绩随堂测试学生互评与教师评定相结合。期末终结性评价由第三方教师评分。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从表2得知,坐位体前屈t=-1.531,P=0.27>0.0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坐位体前屈没有显性差异,说明无论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还是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柔韧性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同样测试方法测得,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平板支撑t=-2.524,P=0.08>0.0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平板支撑持续时间没有显性差异,说明无论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还是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力量耐力没有产生差异。

(二)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实验前后对照班的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从表3得知,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坐位体前屈相关系数为0.991,对照班实验前与试验后坐位体前屈相关系数为0.983,都具有高度相关性;同时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P=0.000<0.001具有显性差异。也就是说,在本学期瑜伽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是传统教学方法,只要是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锻炼,对身体柔韧性均产生积极影响。用同样的统计方法,得知: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平板支撑相关系数为0.754,对照班实验前与试验后坐位体前屈相关系数为0.986,都具有高度相关性;同时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均具有显性差异。即本学期瑜伽课,无论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还是传统教学,通过有规律的一段时间练习对学生力量耐力均产生一定影响。

(三)  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瑜伽成绩对比分析

根据表4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为期13周的教学,两个班成绩均为80分以上,说明都达到优良,说明两个班学生对瑜伽学习比较认真,能完成这些学期的教学任务。对两个班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期末考试成绩P=0.041<0.05,说明两个班成绩有显著差异,实验班瑜伽成绩好于对照班瑜伽成绩。

(四)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选修瑜伽课的动机、兴趣培养、体育参与、后续影响和体育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解,分析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养成产生怎样的影响。

1  选修瑜伽课的动机

在调研过程中针对学生为什么选修瑜伽课(多选)?选项包括:A.爱好和兴趣;B.跟同伴一起选;C.从上届学生哪里了解到;D.其他。在这四个选项中,75.61%的学生是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瑜伽课;也有52.44%的学生是因为要与同伴一起选课而选择瑜伽课。可见,大学生选修瑜伽课的目的是多元性的,作为有独立思想能力的大学生,对自己的选择有一定目标,在满足自身兴趣爱好基础上,增加与同伴练习的需求。体育活动中的同伴练习能满足处于大学阶段离家住校的青年学生心理需求,同时跟较熟悉的同伴一起练习能互帮互助,增进学习氛围。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契合了学生共同学习的愿望,通过课前和课后集体选编动作和操练,满足大学生体育活动社会化参与,课中随机挑选小组成员代表本小组成员出列展示并带领全部同学操练,能增强学生责任感。

2  学习状况

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解,有4个选项(多选),分别是:A.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B.除上课外,课外也要预习、复习;C.学习积极性提高了;D.将学习变成自己的事情。在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中有74.39%的学生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练习统一起来,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目标;有59.76%的学生体育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对树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識的形成势必起到积极作用;只有42.68%的学生认为,体育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大部分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健康的体育观形成还需要通过教化过程去实现,通过“他律”“群律”的推动作用,形成自律。但由于传统体育教学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没有课前预习任务,课中学练也只是模仿的学练,被动的学习习惯等学习方式改正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干预引导。

3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周

经过调查,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为:有67.07%的学生每周参加2~3次的课外体育锻炼;有19.51%的学生每周参加1次课外体育锻炼;每周参加4次以上的占13.42%。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达到每天活动一小时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推进体育生活化的进程还有一段距离。也说明,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对“每天保持一小时运动”这一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有利于锻炼行为养成和健康意识的提高。

4  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与自我责任感

从表5得知,60.47%的学生主动互帮互助,希望成员们都获得好成绩;39.53%的学生做好自己,不给成员拖后腿;没有学生全靠“划水”,指望成员拉分的想法。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学生在“群律”作用下,提升了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为小组争取荣誉。以任务驱动式教学组织的一个小群体中,每个学生承担一定角色,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小组任务中。

5  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参与学习过程

从表6(多选)可知,有100%的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88.37%的学生需提前预习、准备;97.67%的学生课后需要复习;81.4%的学生上课更积极主动;74.42%的学生更关心小组成员的合作,学生对待每次课都是认真负责的态度。教师在每次上课结束后通过口头布置下一周学生的学习任务,同时通过学习通APP教学平台课程班级群将任务重申一次,并通过线上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学生根据主题任务的要求,通过互联网、教材、教师提供一定教学材料等途径获取教学素材并在课下学练。每一位学生收集自己能完成的素材,与小组成员共享,并通过小组选取,攫取有代表性和锻炼价值高的动作,组合成符合任务目标的本组动作组合。以此拓展获取教学素材的渠道,极大丰富了教学素材内容,弥补了教师组织教学素材的约束性[8-9]。上课时,随机抽取每个组的一名学生带领同学们练习,学生展示的小组动作组合,既体现小组成员的共性,又根据自身能力有选择地取舍,体现多样性、差异性和针对性等个人展示技术动作组合特征。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就需要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统一起来,不仅仅只是完成上课任务,平时成绩注重的是过程评价,随机抽取小组成员作为代表带领同学们进行练习,学生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那为什么预习百分率低于复习百分率?作为小组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当已经演示过的学生,再次点到她的机率就小些,那么这部分学生课前预习会抱着侥幸心理,而终结性评价是以个人能力选择动作,组合成自己的动作技术组合,通过复习提升自我技能,所以复习更受到重视。

6  后续瑜伽练习的可持续性

在“你通过这学期瑜伽学习,你今后即使不学习瑜伽,你也会通过瑜伽这个项目锻炼身体吗?”这个选项中,有62.2%的学生今后会通过瑜伽这个项目锻炼身体,有2.44%的学生明确回答今后不会通过瑜伽锻炼身体。通过随后座谈,这2.44%的学生是因为当时对瑜伽课不很了解,只是知道这门课运动强度不很大,在室内上课,教学环境比较好,但进一步学习后,自己并不适合这项运动,逐步了解到瑜伽课程需要的体育素养通过自身能力还有一段距离,不能通过这个项目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有62.2%的学生会持续跟进,也说明,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选择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瑜伽项目的认知和操作能力,对体育公共必修选修课带来的后续效应是积极的。

7  日常锻炼项目的选择

除了瑜伽项目,还对学生(瑜伽选课几乎都是女生)日常锻炼项目进行了调查,就“日常锻炼中除了瑜伽你还会选择哪些项目作为你锻炼的方式?(多选)”通过调研可知,除了选修的课程项目,散步、跑步这样简单易行的项目由于不受场地、人员的限制,行动起来方便易行,不难理解这些项目是学生通常选择的课外活动内容,有69.51%的学生会选择快走散步作为锻炼手段。同时,有46.34%的学生采用意念运动(如瑜伽中的冥想),这也是学生常常采用的。瑜伽中冥想是瑜伽练习中的一个环节,单靠冥想达到强身健体是不可能的,但学习疲劳后进行冥想缓解疲劳是有一定作用。可见,大学女生日常锻炼通常选择没有直接身体对抗、不激烈的运动项目。

四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第一,通过系统学习和练习,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瑜伽技能都得到明显提升,但实验班的学业绩效要高于对照班学生学业绩效。这是因为,实验班学生平时注重根据自己能力选编动作,对动作的准确性和锻炼价值有所反思,在编排动作时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选编符合自己条件的主题技术动作,攫取具有较大的弹性,这样在无形之中打开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最后编排时有足够适合自身特点的素材。

第二,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使学生有效执行课内外学习一体化。表现在:课前根据学习任务主动预习,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主题任务的相关内容,并预习;课中随机抽取小组代表展示小组技术动作组合;课后复习或准备新主题任务为下节课做准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保障课内外学习一体化的渠道通畅。

第三,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增进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主人翁精神。以小组为单位,依据主题任务和小组成员的技能水平出谋划策,既要每个参与者能完成,也要体现本小组成员的技能水平。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协调个人与小组之间的平衡,集体凝聚力得以提升。

第四,任務驱动式瑜伽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老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要求学生课前主动收集素材并加以练习;课中以带领者角色组织学生学练;根据其他小组展示的动作组合得到启示,课后重新整合、改进技术动作,提炼成适合本人能力的技术组合,为下节课复习展示和终结性评价收集了素材,同时增添了平时锻炼的机会。

(二)  建议

第一,任务驱动式教学符合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操作性任务课程。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是针对教学元素组合的教学内容,动作组合元素可以根据自己能力水平节选,而对于不同项目的教学内容应灵活布置任务。

第二,任务驱动式瑜伽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学生身体素质上没有明显差异,说明提升学生体质可以通过多种锻炼手段,没有所谓的某一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质能产生足够影响,无论怎样,增加学生的练习强度和练习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质。

第三,任务驱动式教学需要教师有一定专业教学素养,如筹划设计项目模块教学内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接轨等素养,需要教师勤于耕耘、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旭红.“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刍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9(4):119-120.

[2] 吴亲园.任务驱动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2.

[3] GARDNER 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J].Basic Books,1993.

[4] 景广鑫.基于分层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足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21.

[5] 王光榮.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3.

[6] 牛博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21.

[7] 杨贺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拉丁舞前进步接平转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21.

[8] 杨贺贺,郭焕萍,洪亮,等.运用混合教学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0):165-167.

[9] 王瑞娟,印志鸿.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7(12):85-89.

基金项目: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养成研究”(2021GXJK242)

作者简介:周桂琴(1969-),女,汉族,湖北孝感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实证终身体育瑜伽
Hello White瑜伽馆
练瑜伽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练瑜伽,悠着点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
O2O电子商务顾客满意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