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心理效应,让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2023-11-05王清华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7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

王清华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一法律的出台使家庭教育由以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的传统模式,向以法治为引领的新形式转变,将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在日常的家庭教育工作中,许多家长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希望下面推荐的几种心理效应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试验:他在一所乡村小学挑选部分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其实,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去看测验的成绩。奇妙的是,过了一段时间,罗森塔尔再次来到学校,发现名单上的那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格外关注和殷切期望下,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研究表明,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类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生活中的环境暗示。例如,如果家庭环境凌乱不堪,想让孩子学会整理物品、学会收纳的习惯则着实不易。因为家庭环境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正确的示范,他们则难以掌握整理的本领,同时,孩子也因为习惯于凌乱的环境,丧失了对整洁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二是生活中的行为暗示。例如,在礼让斑马线的生活情境中,如果家长能够对礼让车辆的司机主动伸出大拇指点赞,孩子一定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家长的行为,不仅是向他人表达真诚的感谢,也是在为孩子树立学会感恩的榜样。久而久之,孩子定会在心怀感恩的状态下实现积极向上的健康成长。三是生活中的言语暗示。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作为家长,在开口和孩子说话前一定要仔细斟酌,确保说出来的话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的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父母是孩子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最频繁的人。如果父母长期对孩子实施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身心受到影响。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寄予期待、信任、鼓励和肯定,通过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它就会犹如催化剂、加热剂,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断前进,不断攀登。

当前,孩子沉溺于电子产品已成为亲子之间的首要矛盾。很多孩子一碰电子产品像着了魔一样,作业不写,饭也不吃。家长若强制给孩子停止,孩子往往会“揭竿而起”。虽然事前家长和孩子有约定,但实际上没有几个孩子能够做到自律。

首先,我们用“预期效应”来看这个事件。比如,父母和孩子协商每天看电子产品的时间为30分钟,大部分孩子的预期结果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能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或内容,只要能满足这个结果,按时结束的行为发生概率就会增大,同时与父母所预期达到的效果一致。反之,没达到预期,就不能按时结束。而父母则纠结于“你说话不算数”,上升到了品德、习惯养成层面,使预期与实际出现了矛盾,带来认知的失调,从而改变预期效果的行为,加剧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和争执。

那么,如何利用预期,需要家长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和智慧交流。比如,可以和孩子商量30分钟可以看哪些节目,了解孩子喜欢的节目完整看完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如何合理分配30分钟等,在这样深度交流的基础上,既避免了亲子间的直面冲突,又全面了解孩子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实现双方的预期效果。研究表明,给孩子一个良好的预期,对激发孩子的学习行为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低年级孩子写作业时,父母一般都会叮嘱把喝水、上厕所等一系列问题都解决好后,再开始进行。但在现实情境中,虽然这些事情孩子都能提前安排好,但实际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上述状况,此时,父母会苦口婆心地讲道理,但孩子总是会进行辩解,认为不是自己的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心理学中有一个“归因偏差”现象。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父母作为一个事件的观察者,更多地关注孩子在行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和能力。孩子如果中途不进行与写作业无关的事情,就归功于“喝水、上厕所等一系列问题都解决好”的外部因素,无视孩子的自制、自控能力的表现;而一旦再次出现与写作业无关的事情,父母就将其归结为能力、品质等内部因素。从孩子这个行动者的角度看,所有的事情发生都有一个情境在作用:不需要喝水、上厕所的时候,就可以一口气完成作业;如果再一次出现上述需求时,说明也是正常的生理满足,而并非要上升到习惯养成、学习品质等高度。为了避免这种归因偏差,作为家长,应该积极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发育、注意力品质等知识,便于更准确地对孩子提出合理化要求。实验证明,正确的归因会调动人的积极性,错误的归因会让人产生懈怠。

很多小学生家长最头疼的事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三分钟热度”,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很感兴趣,却又不愿意深入;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但不能面对小小的挫折等。为了鼓励孩子,家长们也是绞尽脑汁,大多会采取物质奖励的形式,但即便这样,也不能保持长久。其实,很多成年人也存在“三分钟热度”的问题,这也是因为在孩童时期,自己的家长对此没有引起重视,长大之后就形成了习惯。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将参与解题的学生分为奖励组和无奖励组。奖励组每解对一道题给1美元,另外一组则没有。最初阶段,奖励组的学生兴趣高涨,解题效果较好。当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奖励组的学生对解题兴趣衰减得快,而另外一组则在休息时间继续解题,这表明该组学生的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实验结果得出,过度的奖励会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奖励上,冲击了孩子对学习目标本身的定位,降低了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实际上,奖励的给予蕴含着深刻的艺术和学问。适度的奖励有利于个体内在动机的激发,而过多的奖励则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因此,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良好习惯等,多从内容和方法上下功夫,实现“奖励内部动机”。例如,当孩子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时,家长可以先带领他们进行深入了解,帮助孩子定下目标;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让其自己解决,家长只需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非常喜欢朋友送他的华贵睡袍,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书房所有的陈旧物品先后更新。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把这种现象称作“狄德罗效应”,亦作“配套效应”。“配套效应”是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这种“配套效应”为整个事物的变化提供了动因,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随之变化以便与其配套,从而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中国古代著名的“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典故表明,古代贤者早已知晓这一道理。

家庭教育中“配套效应”带来的结果,取决于所参照的“睡袍”的价值。有价值的“睡袍”可以促使我们为了与之配套而产生一系列好的或者对我们成长有利的行为表现。例如,在角色变换的家庭游戏中,让孩子给弟弟妹妹当“老师”。这样,为了能够胜任“老师”的角色,孩子会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以便更好地给弟弟妹妹讲授,而且在言行举止上也会起到表率的作用。再如,父母在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时,也可以使用“配套效应”的相关语言,如对不爱洗手的孩子说:“看你衣服这么干净、整洁,小手也应该洗得干干净净的呀!”等等。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引发这一行为的“睡袍”,只要给孩子提供的是有价值的“睡袍”,那么,孩子就会努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心情也就不一样。美國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在自身成长体验和临床心理治疗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其中,A指事件;B指理念,即个体对该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指事件发生后,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直接由诱发性事件引起,即A→C,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信念、看法,也就是B,才是引起情绪更直接的原因。雨天担心衣服不干、晴天担心无法卖伞的老太太的故事,就是“情绪ABC理论”的典型案例。

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我们常常在无意识中强化了自己的不合理想法(B),最终导致了亲子关系紧张(C)。一是不合理想法的“绝对化”。例如,一些家长因为孩子不愿意学习、太调皮等行为而生气,看上去好像是因为“孩子不听话”而生气,其实本质上是家长有个不合理想法——“孩子必须听我的话”,正因为有这样绝对化的要求才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二是不合理想法的“过分概括化”。例如,一些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对其失去了耐心和信心,其实,家长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和欣赏孩子的进步,促使其获得由量变到质变的成长。就如太阳和月亮并没有可比性,他们都在各自的时间里闪耀着光芒,每一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其实,建立积极的心态并不难,在遇到烦恼或者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应选择正确的方式疏导或宣泄,主动应对负面情绪,让自己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也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做过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予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改变测试方式: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甚至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狗遭受多次挫折之后产生的无能为力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它描述的是动物(包括人在内)在多次受到挫折之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

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长长期对孩子的某一方面进行否定,带给孩子的总是无助或无力感,孩子渐渐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其实孩子并非真的差,往往是他们身上值得骄傲的优势、特长等都被“习得性无助”掩埋了。作为家长,应该善待自己的孩子,充分利用他们的特长,多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让孩子不断看到自己的能力提升和价值体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家长要细心呵护,默默耕耘,陪伴他们沐浴阳光风雨,静待花开。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出来的自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自然的必要条件。

实际上,“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他们“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如果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在未来发展倾向上也会缺乏自制力,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遇到挫折容易气馁慌乱,遇到压力就会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等。

其实,人人都会有冲动,而成功者多是靠给予自己更多、更好的“糖果”来抑制冲动。作为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孩子的延迟满足,引导他们学会期待、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克制、学会奋斗,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我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相机而教,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身为父母,应当树立“终身学习”“为国育才”的理念,培育向上向善的家庭文化,构建和谐和睦的家庭关系,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做一名“粗糙的”家长
焦虑家长如何自救
孩子的画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