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当如农夫一样耕耘

2023-11-05王军杨松沈梦瑶梅菊玉朱芮莹马姗贾萌王广煊侯尤玲梁菲蔡明艳张晶李萍冯秀妍刘艳萍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7期
关键词:农人教育教师

王军 杨松 沈梦瑶 梅菊玉 朱芮莹 马姗 贾萌 王广煊 侯尤玲 梁菲 蔡明艳 张晶 李萍 冯秀妍 刘艳萍

“農人”理念是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基于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育人理念,强调顺应农时,力争把每一株青苗都培养为它自己应有的样子,倡导植物生长有四季,学生发展有规律。

它是一种理念,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顺禾之性、顺木之天,不荒芜懈怠、不揠苗助长,以致其蓬勃生长。要求教育人要遵循办学治校的规律,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遵循教育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它是一种精神,即勤劳质朴、植根大地。要求教育人有耐得住扎根基础教育的寂寞,沉得下心来,踏实去做好每一件事。

它是一种规律,即顺应农时,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要求教育人不违背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认知基础有别,要不害其长,才能硕茂。

它是一种方法,“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是成百上千年来,农人们摸索出的方法。不同的学校治理、不同的学科教学、不同的学生个体,都需要讲究方法。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机械化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它是一种实践,你怎样翻地、播种、间苗,挥洒多少汗水,使多大力气,土地就回报你多少收成。要求学校做好全方位校园管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学生在学校获得最大的成长。

“农人”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它起源于小时候假期在农村体验到的农耕生活,萌芽于工作之初在海淀北部农村地区中学任教的经历,成熟于2010年担任正职工作之后。我始终觉得,管理学校就像经营一块责任田,要想把学校办好,整治这块田地尤为重要。

以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这是一所有着60余年建校历史的完全中学。刚到校工作时,工资改革、岗位聘任、老旧校办厂的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一直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影响着教书育人的成效。对此,我定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除杂草,聚人心”,并开始重新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优化岗位配置,拆除破旧杂乱、管理混乱的校办工厂,这也让教师们看到了学校重振的希望。

杂草拔掉了,“种什么?怎么种?”成为我重点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其实,很多教师对学校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但习惯了对工作低标准、低要求,缺乏工作动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尝试梳理学校文化。因为2007年开始办新疆内地高中班的原因,学校当时已经形成了有关师德建设的文化雏形,如“相亲相爱一家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等,这些都是值得延续的。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以“农人情怀办教育”的理念,带领干部教师通过学习达成共识,认识到育人和种庄稼之间的同理之道,希望教师能够像农人种地一样做教育。首先,农民种庄稼要讲究四季节气,不能荒芜懒惰,也不能过度浇水施肥、拔苗助长,才能有好收成。教书育人也要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传授知识技能、开展学生活动、进行思想引领等都要讲规律、讲方法,这就是教育的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其次,教师要像农民对待土地和庄稼那样,始终对教育抱有热爱和希望。要能够看见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长和进步。

在“农人”理念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后,我要做的是带领大家真正开始“耕种”。首先,抓住学校的核心工作。一是做好课程建设。在深入领会新课改、新课标相关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梳理知识构架,构建“四维八系”课程体系。二是深耕课堂教学,坚持做到小步走、重基础、抓落实,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落实到每一节课上,确保“颗粒归仓”。其次,引导教师带着问题研究意识进行实践探索,切实做好校本教研,借助科研课题展开深度思考,确保每个教研组、备课组都有自己的课题。最后,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通过改善办学环境、优化办学条件,为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98门选修课,在践行“五育并举”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身体素质、艺术素质、学科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等。如今,学生在柔道、足球、射击、橄榄球、舞蹈、朗诵、科技社团、现代农业、中草药科普、人工智能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有效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

我始终认为,“农人”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智慧。为了让学校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也很重要。我们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深耕细作,以培养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学生的思想动态、理想信念上抓落实,将“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作出实践性的回答。这些年,学校的各方面建设因此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课程建设、学生管理、思想教育、活动开展等方面形成了学校的经验特色,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文/ 王军)

作为海淀区唯一一所新疆内地高中班办班学校,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校团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将顺应学生成长规律的“农人”教育理念,通过各类教育活动不断渗透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引导学生认知“或许各民族有大有小、分布不同、文化各异,但均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各民族更要付出行动,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为实现同一个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在新疆内高班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一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成形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直接影响其身心发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对学生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在内高班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符合其身心成长规律,更是学业的基本要求。二是新疆内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内在要求。新疆内高班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快各民族人才培养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内高班学生带着发展新疆、民族团结的使命来到东部地区接受教育,但由于长时间离家学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组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其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促使其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能够奉献社会、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利益。

以“农人”教育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一是团组织主题教育。中学共青团组织是中学校园内规模最大、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先进群团组织,并且有向青年学生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义务。基于此,校团委会在不同时间节点组织符合内高班学生成长特点的主题教育。一方面,在五四青年节、九一八抗战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内高班学生走进纪念馆,带领他们沉浸式了解革命历史,激发其内心的民族认同感及爱国情感。另一方面,组织内高班学生一起过传统节日,让他们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党团课的理论学习。除了多样的主题教育外,党团课是基层团组织向学生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新疆内高班承办学校,校团委会在每学年的党团课中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校党委书记等主要领导会为学员讲解国家民族团结的大政方针,让学员充分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认知学校在为全国民族团结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并引导学员逐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学生干部的筛选与培养。为了保证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在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校团委需要筛选、培养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作为学生干部参与活动组织。因此,学校校团委在学生干部团队建设中,不考虑民族区分、地域的区别,一律采用平等竞选的方式,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会、团支部委员会均由新疆学生和北京学生共同组建。平等的干部筛选,无差别的任务承担让“一视同仁”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学生内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无声无息地融入学校文化。

“农人”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强调教师要像农民呵护幼苗一样呵护每一个学生成长为最美的样子。秉持着“农人”教育理念在新疆内高班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中学业要求,是中学生内在素养要求,更是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要求。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学校共青团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利用自身特点,借助各类主题教育、党团课理论知识学习及学生干部的培养等手段,向内高班学生渗透民族团结精神,让民族团结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生根发芽,使其长大后成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践行者和宣传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文/ 杨松)

植物生长有时机,学生发展有规律。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一直提倡以“农人”情怀办教育,教师要做一名朴实的“农人”,将学生看作一粒粒刚刚播下的种子,精心培育,呵护他们成长;不求每一粒种子都一定长成挺拔的参天大树,而是希望每一株幼苗都能承受风雨洗礼,茁壮成长。

面对教育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使教育更加及时、全面、有效,学校在“全员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推行并实施了“导师制”,要求教师依据“用心沟通,以情动情,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关注学生的生命健康,陪伴学生的生命成长。

在开展导师工作的过程中,我尽可能抓住每次和学生单独沟通的机会,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承认他们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发现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并予以帮助,这是开展好导师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此外,随着和学生接触的日渐深入,我开始思考“还能为他们做什么”,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当今社会不仅需要多元化人才,还需要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生命个体,“农人”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肥,注重唤醒“幼苗”的主动意识,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让每一株幼苗长成应有的样子,为社会培养各方面人才。

在一次小组活动中,我注意到了一个个子小小、不善言辞的女生。她就像一株普通的麦草苗,在广阔的麦田中毫不起眼。但是无论哪位同学发言,她的目光都会注视在其身上,仔细聆听。我笑着打趣道:“你也說两句啊。”她报以羞赧的笑容回答:“老师,我觉得大家说得都挺好,我想多听听大家的想法。”她说话的声音清脆、响亮、吐字清晰。我夸赞道:“你的声音真好听。”她听了有些自豪,也有些腼腆:“老师,我以前学过美声。”我有些吃惊,她居然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十一月份,海淀区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个人展演,其中设置了朗诵项目。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她,并抛出橄榄枝:“你愿不愿意参加?”她看着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地说:“老师,我从来没参加过这种比赛,您觉得我行?”“行,肯定行!”我肯定道。她又腼腆地笑了,说:“那,我试试吧。”

那之后的两周时间,每天下午放学,她都会到办公室找我“开小灶”,最终选定王蒙的《青春万岁》作为参加展演的朗诵篇目,并开始了一遍遍的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我发现她存在吞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了“集训”。在此过程中,她有过犹疑,有过退缩,也有过懊恼,但我坚持进行耐心的指导和温柔的鼓励。最终,她从一开始的眼神闪躲、紧捏衣角,变得信心倍增、目光坚定。我知道,这株小小的麦草开始舒展自己的叶片,向上拔节生长了。

十二月底,展演结果公布了,她获得了区级个人展演朗诵一等奖。由于此次的出色表现,文艺部邀请她在学校的元旦文艺汇演中担任主持。之后相遇,她给了我大大的拥抱,并表示自己想尝试一下,我在她娇小的身体看到了无限的自信和力量。文艺汇演中,她目光炯炯有神、自信沉稳地站在主席台上,毫不怯场。彼时那棵毫不起眼的小麦草,逐渐褪去了青涩,不再虚弱胆怯,她将根扎得更深,吸吮着土地的养分,俨然成了一株颗粒饱满、向阳生长的青苗。

这只是我开展导师制工作中的一个小小片段,但我逐渐认识到:作为导师,答疑解惑、教育疏导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在呵护每一株“幼苗”成长的同时,还要明白每一株“幼苗”都蕴藏着无限可能。我们要像农人培育“幼苗”一样,通过细致的观察、正确的引导、耐心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逐渐发掘自身潜能,在农大附中这片沃土里向阳生长。

(文/ 沈梦瑶)

教育的性质类似于农业,农民把种子种到土里,然后精耕细作,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阳光雨露、空气肥料,让它自己生根发芽、自己开花结果。的确,每一个学生就是一颗有生命的种子,每一个教师就是教育的“农人”。作为“农人”,我们需要给予尊重和赏识,唤醒生命内在成长的动力;需要搭建平台,激发生命自我成长的力量;需要精心呵护、静待生命的绚烂绽放。

尊重和赏识,唤醒生命的自主成长。每个学生就如同每一粒种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且拥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可能性。作为教育的“农人”,我们需要对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赏识。首先,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班主任要特别利用军训、上操、大扫除等活动,关注并赏识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建立进入初中生涯的自信心。其次,请班级学生一起利用班会课制定出每个人都认可的班级公约,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意识,使其愿意承担班级职责和参与班级管理。最后,在第一次班委组建中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总之,在初一入学阶段,班主任要做到一视同仁,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拥有无限生命力;用尊重和赏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从而唤醒生命内在的成长动力。

搭建平台,激发生命的自主成长。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班主任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搭建平台使学生获得全面成长。进入初二阶段,我们采取“企业化”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班级文化设计—制定班级架构—组长自主招聘—小组评比、业绩考核—开展班级活动),将企业管理模式运用到小组建立、小组评比、班级评价等班级管理的各方面,给学生搭建自主管理的平台,激发学生生命的自我成长。一是小组建立。班委是董事会成员,组长是部门经理,可以自主招聘,小组自由组合(组长挑组员,组员也可以挑组长),组长不由教师决定,由业绩决定,由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前十名定。二是小组评比。小组确立后,会进行纪律、文明、卫生等全方面的量化评比;采用捆绑式管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借助小程序优化大师计分,进行周总结。三是班级评价。班级评价与综合评价挂钩,评选出优秀组长和组员,发奖状、小奖品、给家长发表扬信等,且与综合评价挂钩,展开组内反思、整改。我们经常能看见小组内组织批评与自我批评,也能看到在小组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下,每个小组都不甘落后,每个学生都在努力向阳生长。

精心呵护,静待生命的绚烂绽放。教育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的生长节律,我们还需像“农人”一样耐心等待。每一个学生就像一朵花,我们作为教育者,不是上前帮它舒展每一朵花瓣,而是给予充足的阳光与水分,静待其自然绽放。升入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加和青春期的困扰,他们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这时就更需要班主任的精心呵护,陪伴他们沐浴阳光风雨,多给予关爱和宽容,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相信风雨之后,将会迎来生命的绚烂绽放。

总之,在农大附中这片沃土上,“先做父母,再做老师”的观点已深深刻在每位教师的心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在与学生的朝夕相伴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作为教育的“农人”,在情感上理解、关爱、尊重、赏识每一个学生,积极为他们搭建自主发展平台,精心呵护,最后一定能等到每一朵心灵之花的绽放。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情感交流中,学生向阳成长,教师幸福收获。

(文/ 梅菊玉)

何谓“农人”?其内涵为用勤劳质朴、吃苦耐劳、植根大地、哺育生命的精神办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在做教育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中,既不消极怠惰任其荒芜,也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过度浇水施肥,揠苗助长,破坏他的生长节律。

作为一名新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棘手问题。对此,“农人”教育观给了我很大启发:一厢情愿的管理方式是不适合学生的健康發展的,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才是推动班级管理的不二法门。

新学期伊始,我与37名学生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班集体,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或开朗,或沉稳,或顽皮,或懂事。基于“农人”教育理念,我首先向他们释放出爱与鼓励,努力营造温暖的班级氛围,并经常与他们谈心、聊天,取得他们的信任,以确保班级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的顺利开展。此外,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地指出:“人性中最深层的需要就是被赏识的渴望。”班主任对学生的适当表扬和赏识符合“农人”教育理念倡导的教育规律,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是他们进取和获得成长的不竭动力。

以我的重点关注对象小露同学为例。开学第一天我就发现她特别热心,会主动帮助教师分发校服,但也存在喜欢接话的问题,有时甚至不注重言辞礼貌。她性格强势,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总是会产生矛盾,甚至演变为肢体冲突。简单接触下来,我觉得如果不及时对她的行为进行干预,不仅会对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更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我在后续工作中,有意识地利用她热心的性格特点,多给她提供一些团结班级、帮助同学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终于向我敞开心扉,讲述了她由于父母离异和父亲的特殊情况,自己一直与叔叔一家生活,因此从小缺少父母陪伴和亲人的关爱。由此,我明白了她喜欢接话的原因,可能是想博得他人的关注,以填补内心的精神缺失。

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对她的校期情况更加关注,并针对她的性格特点推举其担任体委职务,让她能够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长处,让同学们看到她的闪光点。日常生活中,我会像朋友一样陪她聊天、给她讲题,坚持以真心换真心,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给予润物细无声的陪伴。终于,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转变,相处得更像是“闺蜜”。她不仅出色完成了体委工作,成为我班级管理的小助手,英文成绩一直表现欠佳的她,也慢慢喜欢上了英语学习。她的变化让我大受鼓舞,证明了“农人”教育理念在她身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班主任对她的关心与关注也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对我而言,她的成长是班级管理的重大成果,也鼓舞我继续怀揣一颗赤诚之心投身于班主任工作。

深思“农人”教育观,培养学生就像培育一粒种子,需要施肥、浇水,静待其长出新芽,然后在阳光雨露的呵护下,一点一点长大。种子不会一天就发芽,两天就开花。同样,对学生的培养也不会今天倾注,明天就有收获。成长需要过程,在这段过程中,我会用爱来浇灌,给生命以滋养,给成长以时间。同时,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急不躁,润物细无声地陪伴他们,在等待中孕育力量,静待他们成长、发芽、开花。

(文/ 朱芮莹)

山涧,岩石,长满青苔的地方,就能看见白白的、浅浅的、比满天星还小的星点小花。这,就是“苔花”。细弱的花瓣、简单的形态,使它总是藏在远离人群视线的角落,默然不语。

当我翻开这届初一新生的入学信息册时,看到的大多是如这小小苔花一样的学生:普通的样貌,平凡的资质,在以往的六年学习中几乎没写下过什么亮丽的经历,评语中甚至带有一丝乏善可陈的敷衍。此时,我的脑海中闪过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期待,这些小小苔花来到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这片沃土后能够昂然怒放,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释放属于自己的快乐,实现生命的成长。“适时播种,勤劳耕耘,期待收获”是学校初一年级全体教育同人的心愿,我们坚信:有“农人”们的智慧给养、深耕不辍,就能育好我们的“那些花儿”。

萌芽期—做“敢于等待”的农人。初一数学组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阅读作业:利用寒假阅读数学科普书—《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阅读感受,形成阅读报告。开学后,教师在批阅报告时欣喜地发现:学生通过阅读不仅习得了许多数学知识,还从数学家身上感受到了“严谨治学、求真務实、追求真理”的钻研精神。

育人要趁热打铁。有教师提出“带领学生将阅读报告改编成剧本,将学生们的所学所思以表演的形式搬上舞台,让更多学生感受到数学魅力”的提议,并获得数学组教师们的一致认同,并立刻开始分头行动,发动全年级学生积极参与。但学生对此却打起了退堂鼓:“我不会,我小学就做不好这个,千万别找我”“咱们肯定比不过人家专业的,再努力也没戏”“我没有写过剧本,我不行”“我从没演过戏,肯定会笑场的”……学生们的胆怯,重重地敲在我们心头。

这让我们更真切意识到了“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如果教师都“批量生产”名贵花品,小小苔花只能因平凡与瘦弱被率先抛弃,它们的美将被永远湮没。如果我的教育对象注定是平凡的花朵,那我愿意用十二万分的热忱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滋润他们心田的棵棵嫩芽,等待苔花的精彩绽放。

生长期—等待,不等于“无为而治”。初一年级的教师们最终达成共识:我们要从活动的组织者、监督者,变为参与者、陪伴者、欣赏者。为此,我们尝试以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作为阳光,柔柔地洒在“花儿”们敏感细腻的心蕊上,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改编过程也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顺利。例如,写主持稿和剧本环节由语文组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写一句,读一遍,坚持做到字字打磨。又如,说台词环节由班主任带领学生进行零起步练习,在经过不停地排练、走位后,学生因为疲惫不堪忍不住抱怨起来,教师始终用陪伴抚慰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孤军,教师一直都在。最终,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排练,学生们终于能够在付出中找到快乐、收获自信。而教师们也第一次看到了“小小苔花”悄然展示出的美丽,虽不炫目,却动人心魄。我们也在陪伴和等待后,收获了对教育的重新思考:等待是对生命的爱抚,也是一种无形的爱。当陪伴和鼓励像绿草布满原野时,花儿便会到处盛开。

绽放期—等一下更精彩。等待是渴望,渴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教师们以生命成长为己任,把握教育契机,让每个生命都发展得更舒展、健朗。如果学生们是一朵朵小小的苔花,那他就是格外脆弱的那一朵。他是极聪明敏感的孩子,但在父亲强势严苛、母亲柔弱溺爱的双重夹击下,却日渐消沉迷茫,甚至一度失去了上学的勇气。对此,我们决定一起等等他,帮他走出困境!于是,写剧本叫他一起“出点子”,台词最多的“国王”角色让他扮演;排练之余给予温暖关怀……这一切都让他感觉到被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渴望,并悄悄找到我表示:“我一定演好国王,演出结束,我就和爸爸妈妈敞开心扉谈一谈,他们也一定会像老师一样理解我!”伴随着开场音乐,他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走上舞台,自信地完成了表演。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就是我们的花儿!他,他们,在舞台上绽放,更在生命的长河中行舟而上!

“农人”的教育,是一种慢艺术,是一种感动,是一个幸福而漫长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勤劳务实、脚踏实地的品质,浮不得,躁不得!“农人”们要用陪伴、等待与欣赏的心态,看待成长中的“那些花儿”,顺时而育,静待花开。这一路,可以欣赏到苔花别样的美,更能够让生命在平等和尊重的交流中绽放光华!

(文/ 马姗)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顺禾之性,顺木之天,不荒芜懈怠,不揠苗助长,以致其蓬勃生长。依据“农人”教育理念,作为年级组长,应根据每个学段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开展多样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校的土壤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让每一株青苗都成长为应有的样子。

高一学年度

核心词:抓要点,重落实;组织丰富的活动。

每一株秧苗的成长都离不开日常的浇灌,更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对于刚刚步入高中学段的学生,一日常规养成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针对刚入学的全体高一学生开展了一日常规培训,内容包括仪容仪表、礼貌用语、手机管理、作息安排等,确保各项要求明确细致。同时,面向全体高一学生开展入境教育,精心准备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注重给他们做好心理铺垫,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此外,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我们还组建了高一年级学生会,并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开展了阅读月、英语戏剧节、物理嘉年华、年级辩论赛等年级活动,在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融合,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对学校的认同感。

高二学年度

核心词:高考选科后,重新分班;新班级的挑战;个性化问题的深入;学业难度加大等。

每一株秧苗都有生长旺盛期和平稳期,高二学年就更像平稳期,如何激发秧苗的成长成了这一学年面临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呢?重新分班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新的集体、新的同学、新的老师等元素都能够促使学生激发新的动力。因此,我们在高二学年段展开了以下工作:深入开展导师工作,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年级活动确保少而精,更加注重活动质量。

核心词:狠抓教学质量,有效分层,发动学生内驱力;教师的付出,学生的坚持!

高三学年正如水稻收获期,但收获过程却是艰辛的。繁重的课业负担,高考目标的压力都会不同程度地挫伤秧苗的生命力。因此,作为农耕者,我们要陪伴,要引导,要疏导,要激励。一是开展好入境教育。高二第二学期快结束(以当年的高考结束时间为结点)进行高三入境教育,从心理层面尽早地让学生适应高三毕业年级的状态;引导学生利用高二暑假时间,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回归课本,回归基础。二是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管理与指导。学校采用“校长—教学副校长—下沉干部(教务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备课组长”的高三年级管理模式,具体落实高三工作,对高三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和协调。同时,领导组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各类会议,充分了解高三教学情况,分析高三学生现状,商讨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深入落实管理办法。

总之,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有生命的种子,每个教师就是教育的“农人”。作为农人,我们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赏识,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注重唤醒其内在的成长动力,同時通过组织多样性的活动搭建不同的平台,以激发生命的自我成长,精心呵护,静待生命的绚烂绽放。让我们始终践行“农人”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奋斗!

(文/ 贾萌)

在互动生成的教学环境中实现生命的真实成长是构建新型地理课堂的主旨要求。“农人”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更关注生命的成长过程,在教学设计上要求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促进互动、课后反思总结,强调制定过程性目标,关注习惯与思维的培养,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评价与鼓励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基于此,本文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 “资源生成”“过程生成”及“拓展生成”三方面的互动过程,构建魅力地理课堂。

资源生成。一是了解种子,分析学情。每一棵青苗都存在差异,也都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学情分析充分融入课堂互动的生成过程,是整个育苗过程的开始。因此,我们每学期都会借助导师课的契机,充分了解学生,摸清基础,找准方向,在共性基础上定制具有个性化的小组成长计划。二是培育水土,守护成长。每株青苗需要的营养不同,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水土环境是守护学生成长的关键基础。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将他们分为资料收集、材料分析、辩证讨论等小组开展探究。另一方面,科学的教学目标是互动生成有效地理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基于统一的教学目标,根据各组学生的特点设计小组目标,培育小组特色,养育组内互动生成的精神,从而生成整个课堂教学活动。

过程生成。一是创设情境,期待信任。作为教育的“农人”,我们需要对学生的成长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赏识,用放大镜寻找他们的优点,这样才能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是有尊严的,是受到重视的。因此,在互动生成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期待,通过自主设计创设导入情境,让课堂生动起来。二是角色定位,潜移默化。互动生成的课堂要有明确分工,学生是课堂的倾听者、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起引导的作用,不能越俎代庖、揠苗助长。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的协同合作,共同促成有效信息的捕捉和发现,再经过课堂的有效加工,转化为学生可以有效接受的知识,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生活场,实现了教学任务的互动生成。三是深度参与,厚积薄发。一颗种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无论多么的渺小,成长过程多么的漫长,都在每时每刻地努力汲取营养。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修剪枝丫,陪伴其逐步获得成长。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尊重其个性的同时,引导其深度参与,展开学习。四是反馈总结,立德树人。知识是容易教的,技能也是容易训练的,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信任和耐心。教师可以联系与课堂所授地理知识相关的生活事例、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等,充分挖掘学生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地理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拓展生成。一是立德树人价值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渗透德育观,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教师指导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资料分类和整理,深入学生的生活有效地引导学生,营造浓厚的课堂环境氛围、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动,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共鸣。二是地理核心素养独特的育人价值。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地理活动,通过地理活动唤醒和培植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能力。

总之,践行“农人”教育理念下的互动生成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关注知识的生成、落地与实践,完善和发展生命,是每一名“农人”的重要使命。

(文/ 王广煊)

秉持“农人”教育理念,培育成长沃土

“农人”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农民对待禾苗那样“顺禾之性,顺木之天,不荒芜懈怠,也不揠苗助长”。将该理念贯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将课堂培育成学生茁壮成长的沃土。对此,我们尝试利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长,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主阵地,从而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农人”教育理念。

农民种好庄稼的前提是要懂得因地制宜。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选择适合其自身发挥的课目。例如,初二历史下册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不仅是初二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后一课,承载着整个单元主题的归源与升华,更与现实结合紧密,是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也是学生正在亲身体会和经历的大历史。这样的历史主题,正是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最好教材。因此,我选取本课作为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主题。如果学生想学好并讲清楚本课内容,不仅自己要对本单元前几课内容进行消化和总结,还需要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现实提升自己结合历史去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自觉融合、运用、内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都有很大的价值。因此,这样的课目就可以将课堂打造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践行小组自主学习模式,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有了适宜“小苗”成长的“沃土”,还需要“农人”对“小苗”的精心呵护。“小苗”要和“农人”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才能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小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也要做好分工,既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要求教师做好辅助工作。例如,“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一课的教学,就以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点播为辅,具体设计包括四个环节。

环节一:名人名言导入。本环节以教师活动为主,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作为导入,既符合本课的主题,简单明了,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也可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导入较为顺畅、合理。

环节二:教师进行单元定位引导。教师从单元角度,定位和说明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以及和单元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并能够联系所学,获得知识和思维的连续性。

环节三: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该环节为整节课的重点,学生需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课前进行小组内部分工,在查找资料、研讨汇总后,根据需要制作PPT,并在课堂中进行展示。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实现真正有效的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

环节四:总结升华。本环节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梦和自身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二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本课五个主题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联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结合“农人”教育实践,在反思中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践行了“农人”教育理念,将课堂变成学生的主阵地和学生的成长沃土。最终,师生的相互配合有效实现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尤其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突出。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学生各自小组中承担任务,既做到了各司其职,又能够团结协作,展现出了强烈的学习热情。这一切最后都表现为课堂展示环节中,学生缜密的思维、侃侃而谈的从容气魄和落落大方的出色表现。二是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和启发作用。在学生开展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生成性、现实性和关联性,注重运用时间轴、数据图表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说明問题,强调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等多种方式引导、启发学生,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也多次主动找到教师探讨问题,师生的良好配合,最终在课堂教学中结出“硕果”。

“农人”思想是一种实践的智慧,教师要做的是努力领会“农人”教育思想,践行“农人”教育理念,立足于课堂教学,积极创设充满成长气息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一株青苗都长成它应有的样子。

(文/ 侯尤玲)

如果学生是一棵禾苗,那么,学校课程就是土壤,特色课程就是土壤上的“优质田”,只有地肥才能苗壮。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由来自14个民族的师生组成,多彩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2019年,学校开始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课程,“民族舞蹈”课程就是在学校“农人”理念下逐渐孕育、成熟起来的一门校本选修课程,课程强调“以舞育人,以课润心”,让学生“立体多维”地浸润于舞蹈土壤中,让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科学构建,打造“优质田”。农人耕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打造“优质田”,种植之前必须进行精心的规划,作出全面的分析,提前作出预知和洞察。民族舞蹈课程基于学校多民族生源的情况,聚焦实际问题,通过整体设计和实施,将民族文化艺术在中学进行传播。课程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为主线,以“大单元”形式展开,设计了走进舞蹈世界、多彩的民族、实践与创作、经典作品欣赏与体验、自主学习五个单元内容,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体验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与舞蹈风格,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帮助学生构建舞蹈知识体系。

深耕“情境”,滋养生长。教育学生的方法与农民耕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要知道瓜的生长习性,懂得豆的生性喜好,了解稻的个性品质,关注麦的生长规律……还必须充分研究土壤、水分、阳光、温度、气候、季节、肥料等相关因素。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作物更好地成长。民族舞蹈课程注重情境创设,每个情境都遵循不断挖掘民族真实生活的原则,巧妙地把民族节日、生产生活、居住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融入舞蹈教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舞蹈体验中汲取养分,自如地舒展肢体,自由地表达情感,更好地体验民族风情,体悟民族民间舞蹈“载歌载舞”的艺术魅力,探寻多彩的民族文化。

融合“施肥”,静等花开。民族舞蹈课程结合“施肥”的方式,将学习内容与创作实践相融合、阶段性测评与校园活动相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拓展相融合,实现以学生自我成长为核心的综合育人模式。一是课内“学”,课外“演”。《最炫民族风》的创作将课堂与舞台无缝连接,极大地点燃了选课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作欲望,激发了他们对民族舞蹈的兴趣和热爱。同时,“评展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多项潜能。民族文化就像种子一样,在校园里生根、发芽,深入到学生的四肢百骸,滋养其生长。选课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从身体体态上得到极大的修正,站姿优雅、动作协调,积极在舞蹈实践中创造美、展示美,从内至外散发着青春的朝气。民族舞蹈课程真正让参与的学生形成了展现自我的勇气和自信,也产生了面对困难与挑战的韧性和坚持。它滋养了学生的“心”与“魂”,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情怀,使其真正拥有了一颗热爱民族文化的中国心,增强了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二是课程注重舞蹈与姊妹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例如,让学生在音乐情感中进行即兴创编;在劳动号子中边歌边舞;透过美术视角观察民族服饰的色彩搭配和纹样设计特点;从戏剧扮演角色入手,帮助学生从人物表情、体态、形象上形成审美通感等。此外,课程内容还涉及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俗节日、服装服饰、音乐等因素,这样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舞蹈动作,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歌舞一体”的显著特征,有利于舞蹈知识体系的形成,能够促进多元思维的发展,在实现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农人”,我们需要用养分充足的“优质田”孕育禾苗,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深耕”土壤,需要用种植的智慧合理“施肥”,更需要以“农人”的心态期待、尊重生命的慢慢成长。这样,才会在收获时节充分享受“农人”的幸福。

(文/ 梁菲)

近年来,初中数学组围绕学校倡导的“四维八系”课程体系建设,基于深度学习背景,将课程建设和学科教研建设相统一,以海淀区数學学科基地为依托,秉持“关注生命,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践行“农人”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把上好每一节课看成是对生命构成的高度珍惜,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辨析,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此,为了使数学课堂成为育人阵地,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精耕细作,以大单元理念精心设计教学

大单元教学是指从整体角度把握知识结构和数学思想方法,具有系统性、全局性,能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行为,促使课堂教学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化,是一种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基于此,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组,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体系的形成,从而以学科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为基础,构建纵横交错的知识树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思考: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它在单元中承载的作用是什么?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蕴含着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在实践应用环节的设置时思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提升?问题能否体现不同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学过程则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基础,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关注学生的思维节点,精心设计问题,帮助他们理解问题的本质,建立知识体系,促使其在大单元的视角下认识所学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精心培育,提升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教师可以借助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互动。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的动态生成,并及时予以引导,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从而有效发展思维能力。这样,学生能够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法则的发生与发展,以及数学基本概念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合乎逻辑地解释或论证数学的基本方法与结论,分析、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探究自然现象或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发展质疑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逐步形成理性精神。

在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单元统领下,初中数学教研组针对作业类型及功能进行探究,设计基础型作业、探究型作业、体验实践型作业、跨学科综合型作业等,致力于通过高品质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课堂所学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科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使他们通过作业的完成,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自我效能感和多元智能。同时,设计有效的同步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业方案,在践行“农人”教育理念的同时,使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落实,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构建知识框架。

此外,我们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跨学科主题活动,使“农人”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基于此,我们以“体验式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究”课题为抓手,开展“冬奥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叶子知多美”等一系列跨学科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不断获得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培养责任感和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教育在活动中实现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独立解决问题,并学会与他人相处,增强团队意识。例如,通过在“颂风筝”跨学科主题活动中,我们组织开展了以下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美术课上自己设计并画出喜欢的风筝设计图;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风筝的相关历史和故事;由学生自己动手做风筝(也可以自愿结成小组);组织学生放风筝;组织学生进行励志的诗朗诵。在此过程中,学生除了能够应用数学知识绘制平面图,还能够通过小组合作,锻炼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和朗诵比赛了解风筝的起源与发展,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展现情感价值观,有效实现了从课堂到课外的延伸。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即便现代教育是一种产出,也绝不应该是工业化的产出,而是农业型的产出。这种状态下,教师更像“知识农民”,在教育事业的田地间,耕作、育种、播种、选苗、除草、施肥、收割。教师首先要学会体验这个过程,对学生更需要静待花开的心境,而非粗暴干预催熟,拔苗助长,这样才能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与幸福。

(文/ 蔡明艳)

布置同步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学生需要通过完成作业的方式加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它是学、教、评、测一致性的“最后落地点”。作为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一线数学教师,我积极以一颗农人之心,系统设计科学的同步作业,从而落实“农人”教育理念。

以农为根:关注同步作业环节

受学科特点的影响,教师、学生、家长普遍对数学课程都很重视。然而,同步作业作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落实环节,大部分教师习惯用统一的教辅书布置同步作业,存在“一刀切”,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课堂教学犹如种庄稼,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幼苗,生长环境、生长周期不尽相同,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标准衡量所有幼苗的生长情况,需要认清每个个体的生长差异,制定合适的“成长计划”,陪伴学生成长。研究表明:同步作业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即作业设计的质量越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越有益。因此,精心设计适合的同步作业恰恰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最好抓手。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主体的需求分析

“农人”教育理念强调: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让他们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此,备课组精心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所在年级、班级、性别等;第二部分为问卷问题,包括对待数学学科的态度、作业质量与作业时间、分层作业的认识、作业的反馈和评价四个维度。基于调查结果,同步作业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恰当的载体、梯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势利导,获得最好的落实效果。

交融:高中数学分层同步作业设计

同步作业的设计应基于“学情分析”和“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确定同步作业的内容和难度,最好的呈现方式就是设计同步分层作业。一是保持课堂教学目标和同步作业设计的一致性和导向性原则。确保同步作业的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吻合,充分考虑题目是否能够覆盖课堂知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是否能够在巩固落实环节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因素,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思维活动。二是同步作业遵循循序渐进的分层布置。教师根据知识难度分层设计第一版的同步分层作业,包括基础型(A层)、发展型(B层)、综合型(C层)等不同层次,A层难度

形题目,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消化知识,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B层作业具有一定难度,注重巩固知识和拓展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C层作业属于综合题型,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这个版本的同步分层作业的特点包括:按照教学目标做到了知识点的全覆盖,根据知识难度分成三类;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够对作业难度进行预判,从而明确作业完成的标准;是全班学生统一的作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完成所有作业。

滴灌:高中数学同步分层作业设计再细化

为了切实了解同步分层作业的教育效果,从而进行进一步优化,我们又进行了第二轮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我数学学习能力的判断与教师对学生的判断比例一致,这侧面反映了本问卷结果的有效性。同时,选择B层作业的学生最多,那么就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基础A层知识是否真正得到巩固?会不会有眼高手低的同学落实得不好?综合C层知识是否会让部分学生退缩?

滴灌是相对于不尊重个体差异与需求、不注重资源节约的漫灌、滥灌提出的新型灌溉方式。直接作用于植物的根部,虽然滴水很慢,农人更辛苦,但是一滴滴下去,时效非凡,最终会使作物得到适合自己的水量。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和思考,我们在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情况下,将同步分层作业设计再从学情角度做进一步分层,将ABC各层次再细分为两层,每个学生至少要选择完成一个层次的作业。例如,将A层作业中涉及1个知识点的练习设为A-1,涉及2~3个知识点的练习设置为A-2。这样的作业设计,虽然让教师更加辛苦,但却实现了对每个学生的“滴灌”,他们的“净”作业虽然变少了,但知识点的覆盖却没有减少,同时能够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独立完成任务,自觉主动地完成知识建构。

总之,同步分层作业的设计如农人施水,只有滴灌得当,方可继往开来。过早或过晚,过多或过少,都会“不达”。作为教学中的农人,呵护每一个生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农田定会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文/张晶)

“农人”情怀,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做教育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完善学生的基本技能,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螺旋测微器》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在学科教学中根植“农人”情怀,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交流与合作,形成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逐渐成长为一个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

春耕: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播下希望的种子

我校正开展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在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模型2.0版六个要素中,引领性学习主题、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努力探索的方向。其中“挑战性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了教育理论“在做中学”的基本原则,强调完整地做一件事(方案、 作品、产品……),解决问题、形成概念、理解内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教取决于学、学取决于做、做取决于动,在做的过程中,让思维的容量更大、形成的认识更深刻、体系更加完整。恰如春耕中,深挖沃土,积蓄力量,播下希望的种子。

《螺旋测微器》一课是《电路及其应用》单元教学中的一课时,我们设计了单元核心任务“测量导体的电阻率”,其中的一个子任务是“如何精确测量电阻丝的直径”,这颗任务的种子,将在学生心海中生根、发芽、成长、收获。

物理学很多重大发现都离不开精确测量,测量精度每提高一个数量级,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全新世界,为学生提供成长的沃土。

夏耘:在活动中完成任务,唤醒生命的自主成长

学习活动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环节步骤或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让思维外显化,让生命自主成长。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实践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是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的一环,是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全新认识,对微小量的准确认识,小螺旋解决大问题。

课时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本节课的重要学习活动是制作一款DIY 的测微工具。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边做边学,边思考边讨论,分层次、分步骤、进阶式呈现解决问题策略。

问题1:观察螺杆,有哪些特点?

(没有螺母,可以观察矿泉水瓶口、扳手等相似的有规律的螺旋状物品)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出螺纹是有规律的等间距的——螺距,形成物理观念。

问题2:在螺杆上旋转螺钉,观察螺钉运动有什么特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运用类比的思想与分解的思想,将螺旋式进退分解为纵向直线运动和横向圆周运动,将复杂运动简化成两个简单运动,找到解决问题的起点。

问题3:能否将螺钉沿纵向准确移动0.3mm?设计目的:通过生活经验总结出累积放大法、螺旋放大法,运用转换的思想,将纵向位移的测量转换成横向旋转的距离,让学生体验根据已有知识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问题4:能否利用螺杆螺钉测出电阻丝的直径?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螺旋放大原理,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能力,通过自制螺旋测微器增强学生获得感,提升其成就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经历了以上的艰难探索,对螺旋测微器的原理理解得更加透彻,对其结构了如指掌,再进行实际测量、读数,就会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学生活动,就如夏耘,唤醒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在辛劳“耕作”中自主成長。

三、秋收: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收获成长的果实

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场生命成长之旅,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获得人格的健全、精神的成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测量电阻丝直径只是一个小任务,通过观看视频《思想的力量》,了解大国工匠王天翔,将百炼钢变“绕指柔”;了解大国重器,山西太钢集团研制成功的“0.015mm手撕钢”(比一张纸还薄、比头发丝还“细”),彰显了测微之重。经历1000多个日夜奋战、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711次实验,打破技术壁垒,成为世界唯一的尖端制造,毫厘之间领先世界。感悟成功的背后,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卓尔不群的智慧、坚忍不拔的意志,勇攀高峰、永创一流的坚定信念,创造出一个个工程奇迹,扛起“中国智造”的大旗。

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认识中,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学习过程变成立德树人的智慧之旅,就像秋收的果实,滋润心田,让心灵得到升华。

四、冬藏:课后回顾与反思,沉淀且积蓄力量

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正在居家进行线上学习,一般家里面没有螺杆螺钉,所以我特地设计了让居家的学生观察矿泉水瓶的瓶盖和瓶口,测量了螺纹间距,瓶盖的周长,模拟制作“螺旋测微装置”。瓶口的一个螺距是3mm,瓶盖旋转一周走了10cm,相当于放大了33倍。学生被深深的震撼,对转换法、螺旋放大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然,孩子们很容易想到,塑料容易变形,硬质的金属才能制作成“螺旋测微仪”。

我也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你能扩大测微器的量程让它测量更大的物体吗?旨在让学生像工程师一样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生活处处皆学问,物理无处不生活。相信学生,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更能干,会带给我们无数的惊喜。

课下学生非常兴奋地告诉我:“我以前怎么没想到,那么小的物体都能测出来,而且既精确又方便、还简单。这节课学会了螺旋测微器怎么制作和使用之后,可以发现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制作原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办法总比困难多。”

孩子们每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就如冬藏,沉淀下来,积蓄力量,不断成长。

(文/ 李萍)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家长的心理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一政策的核心理念与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农人”教育理念高度一致。它也是一种方法和精神:勤劳质朴,植根大地,需要关注不同的种子种植的深浅、浇水的多寡、何时该施多少肥。育人亦是如此,千篇一律的做法是不科学的,需要开展适宜的活动,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适宜的教育引导。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也需要努力为每一个不同学习基础、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学英语、用英语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有效落实“双减”,实现“提质增效”,培育“青苗”。

为了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考虑到每一株“青苗”的成长都需要不同的阳光、土壤、温度及水分等条件,我们尝试进行分层英语作业的设计。本文以英语组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的寒假作业的创新为例,介绍这份寒假作业“自选菜单”。首先,教师们对寒假作业进行了分层设计,并设置好自选作业菜单的具体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菜单里的不同任务进行完成。开学后,我们收到了学生完成的丰富作业,他们的作品让教师们眼前一亮,仿佛一场“盛宴”,令我们欣喜震撼,也帮助我们加深了对这些“幼苗”的了解。

其次,我们尝试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全年级学生的寒假英语作业进行展示。一是师生共同对菜单一的手抄报作品进行评比,并选出A级作品面向全年级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分享成果、交流学习、彼此激励,使他们乐于其中,学于其中,增强对英语学习的自信。二是针对菜单二中“阅读英文原版小说,改编创作”和菜单三中“观看经典英文电影,创编剧本”的作业内容,我们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丰富作品。例如,印度作家泰戈尔《金色花》散文诗的英文朗诵The Champa Flower;舞台剧表演King Donkey Ears等。这些作品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和用英语进行表达的强烈欲望。在学生们的极力要求下,我们也进行了全年级的作品展示。最终,学生们的排练和展示结果更是让师生们耳目一新,在充满乐趣和欣赏交流的过程和氛围中,学生积极主动实践,潜质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他们在轻松的活动中感受英语、应用英语、享受英语,仿佛是在享受美味佳肴。作业展示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的收获颇多。我们也记录下了他们的真实感想:

肖同学说:准备过程,刚开始不是很顺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反复的合作,我们已能够用准确的英语语音语调表达出诗中传递的亲情和精神。这一次英语活动,给了不论是台上表演的同学,还是在台下观看的同学,一次深刻的学习英语的机会。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我们采用多样的方式去演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之意义,提升了我们的英语口语表达和实践应用能力。

李同学说:参与英语剧本的写作与表演,让我学习了如何用语言、眼神或肢体和别人交流、表达剧中人物的性格,在成功诠释了人物后让我获得了很大成就感,从而激发了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进行真实的英语戏剧表演实践时,老师们耐心地提出意见,纠正我们的发音,并给予我们鼓励,让我们有了信心,同时英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学生自己根据寒假作业菜单选定菜谱,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能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有效落实了“减负增效”。活动展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其能,各有所获,呈现出一桌令人回味的“盛宴”,全面体现了学科育人的功能和价值,也更好地诠释了“顺禾之性,顺木之天,不荒芜懈怠,不揠苗助长,以致其蓬勃生长”的“农人”教育理念。未来,我们将在“双减”背景下,继续尝试、创新和完善有效的方式浇灌每一株“青苗”茁壮成长。

(文/ 冯秀妍 )

片段一:动手做,真实体验在其中

“老师,这‘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书下注释说是八分多长,两个黄米粒那么高,这核舟到底是多高多长啊?”这是在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一课教学中学生提出的疑问,也是文章理解的一个小难点。对此,我向学生讲解了古代的计量方式,让他们用笔和尺子画出2.6厘米长、0.6厘米高的小矩形,并去掉四个角,这样一个小巧的核舟外形就跃然纸上。学生理解了这句话,也深刻体会到了核舟体积之小,更理解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微雕技艺之奇巧。这就是基于“农人”教育理念下互动又充满生机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体验、互动与交流中完成学习,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之中;教师就像“农人”一样耕耘,适时点拨,适时添加“养料”,想方设法地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最近发展区的活动,引导学生快速入境,不断成长。

片段二:快乐学,探究兴趣在其中

引导学生快乐学习,是“农人”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教师需要精心耕耘,与学生共同成长。使出浑身解数,参照文章,我特意针对文本内容绘画了两幅“错图”。图一亮相,学生马上提出了异议:“老师,你那里画得不对。”“老师,图中少了一些内容。”……以此为契机,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进行图文对比,寻找画面中人物神态、动作、外貌等细节上的错误,在图文纠错过程中体会王叔远的雕刻之奇、作者的描写之妙,品味寥寥数笔所展示的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搭建一个语言小支架,引导他们自己完成这一阶段小结,进行思维整理:“透过魏学洢的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___的苏、黄,仿佛看到了___的鲁直,看到了___的右舟子,___的左舟子。我更看到了一个___的核舟。”其实,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不是纠错,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体会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描写所展现的人物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雕刻技艺之巧妙绝伦。学生在课后纷纷表示图文对比阅读形象鲜明,印象深刻,他们很喜欢。由此可见,以“趣”入文,是何等重要!

片段三:细品味,生命成长在其中

对于课堂“情感升华”环节的设计,我将情感目标定为“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并内化于心”。在课堂教学前,我先请学生搜集有关中华民族微雕技艺的作品,了解各民族的微雕艺术及民间技艺。课堂上,我伴随音乐展示民族工艺品的图片集锦,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不时发出“哇”“哇塞”的感叹。基于此,我从课文出发,结合有关“工匠精神”的材料,引导学生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理解,使他们内心的钦佩油然而生。此时,我播放《我的祖国》的音乐,并激情地向学生介绍我国从自古至今许多有名的工匠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联系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中介绍的诸多现代辉煌,引导学生追古抚今,深入感受中国的工匠精神,以增强民族自豪感。随着学生情感的不断深入,我再适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自然生发真挚的情感。课程在激情澎湃中结束了,学生却意犹未尽,我也仿佛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

我校是一所多民族学校,承接着内地新疆班的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我校学科教学渗透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优秀的民族文化润化人心是“农人”教育理念倡导的思想之一,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课题,更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我在《核舟记》一课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文章中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點,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既达到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的目的,又增强了学生民族认同和对文化认同,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文/ 刘艳萍 )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农人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16农人在路上
农人碎碎念
农人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