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事林广记》与宋元古典管理数学的两个问题

2023-11-03吕变庭

名家名作 2023年19期
关键词:广记杨辉珠算

吕变庭

《事林广记》的作者陈元靓有可能生活在南宋后期,也有可能“以遗民身份入元”①王珂:《陈元靓家世生平新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 年第3 期,第60 页。。据考证,《事林广记》中的古典数学问题主要分为两类:算术与数术,前者为《九章算术》系统,后者则为《周易》象数系统。以前学界较少关注《事林广记》中的数学问题。相较于《事林广记》中的饮食、乐律、医学、寓言、绘画、指南针、酿造、养生等热门领域而言,迄今尚未见有专论《事林广记》数学问题的研究成果,人们之所以忽视《事林广记》中的数学问题,不是说它所记载的数学内容不重要,也不是说它除了重复前人的东西,几乎没有增加任何新的思想元素,因而不值得去做研究,而是说它仅仅是一部“日用百科全书类型的中国古代民间类书”②盛博:《宋元古地图集成》上,星球地图出版社,2008,第7 页。,这种文献性质决定了它的数学内容绝少抽象性,因为它的突出特色就是实用。事实上,“日用之繁”③华罗庚:《数学的用场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简介》,科学出版社,1978,第219 页。恰恰是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特征,现在如此,古代亦复如此。

一、初等算法与胥吏阶层的数学管理

中国古代实用数学的发展与秦汉之后胥吏阶层的出现有很大关系。“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 年),在丞相府的382 名官吏中,仅属吏就有162 名,占官吏总数的42%。”④(日)大庭修:《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10 页。这些胥吏都被纳入国家官职序列,其所享受的禄秩多少也不等。就他们的职责来说,主要从事日常烦琐的事务性工作,诸如乡里治安、赋税征收、户籍管理以及公文的抄写、传送等。

首先,《事林广记》载有两套算术口诀,即“九九算法”和“累算数法”。“九九算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管子·轻重戊》云:“虙戏作,造六法(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⑤管仲:《轻重戊》,岳麓书社,1993,第1450 页。“九九之数”尽管是一种“薄能”⑥(汉)刘向:《尊贤》,岳麓书社,1993,第600 页。,但它却是管理国家的一种有力工具。因此,汉人非常重视“九九之术”,如深圳南头红花园发掘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刻有“九乘”口诀砖⑦深圳博物馆:《深圳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94,第232 页。,扬雄《太玄经》又说:“陈其九九,以为数生。”⑧(汉)扬雄:《玄首》,岳麓书社,1993,第2006 页。此“九九”按照郭金彬先生的解释:“我国古代九九之术,其含义不仅是乘法口诀,它也是我国古代初等数学的代名词,是我国古代初等数学的一种简称。”⑨郭金彬:《〈周髀算经〉与道》,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第160 页。

其次,“累算数法”是民间对“九九之术”的另一种记忆方法,如果说“九九之术”适用于筹算,那么,“累算数法”则主要用于珠算。但在“累算数法”里,仅见“三三单九”一句口诀,没有筹算所用数字。因此,明代成书的《盘珠算法》(1573)将《事林广记》中的“累算数法”命名为“初学累算数法”,表明这个口诀是学习珠算的一道门阶。“大九九”虽然比“小九九”多出了27 句口诀,但在珠算实践中,民间算家还是非常认可“大九九”的,因为“大九九”对于珠算来说比“小九九”更加方便①华印椿:《中国珠算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第148 页。。考“大九九”至少在南宋杨辉的《乘法通变算宝》卷既已出现,杨辉曾云:

因九九错综而有合数阴阳,凡八十一句,今人求简,止念四十五句,余置不用,算家唯恐无数可致,岂得有数不用者乎?②(宋)杨辉:《杨辉算法·乘除通变算宝》,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第1060 页。

从内容上看,《事林广记》72 句“大九九”较杨辉所讲的81 句“大九九”,仅仅减少了乘数和被乘数都是1 的17 句口诀,然而却增加了乘数是10 的8 句口诀。一般来说,“大九九”口诀符合乘法的定义,有利于乘法试商,尤其在计算时,无须颠倒乘数与倍乘法的顺序,因此,计算速度较快,且不易出现差错③胡振灿:《珠算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1978,第83 页。。由此可见,珠算在宋元之际已经开始普及,故朱世杰《算学启蒙》讲到了“九归除法”口诀,至元二十四年(1287 年)太史院开设算子教学,这应是元朝唯一的珠算教学机构。

除了“小九九”和“大九九”之外,《事林广记》还载有以下算法:

(一)足数展省,共10 句口诀,是珠算乘法的一种

“足数”是10,故“足数展省”(见图1)的含义是指从1 到9 每个数字的3 倍之得数是多少。于是,10 句口诀是:一加三,二加六,三加九,四加十二,五加十五,六加十八,七加二十一,八加二十四,九加二十七,十与一同。④(宋)陈元靓:《算法类》,中华书局,1999,第201 页。

图1 “足数展省”示意图⑤孙道义:《速成普及珠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第75 页。

可见,“四加十二”的含义就是指前位进一,本位加五;“七加二十一”的含义就是指前位进2,本位加一。

(二)省数归足,共10 句口诀,是珠算捷法的一种

南宋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一书中讲了许多“省数归足”捷法。《事林广记》具体总结为10种, 即“ 一· 七七, 二· 一五四, 三· 二卅一,四·三一八,五·三八五,六·四六二,七·五卅九,八·六一六,九·六九三,十·与一同”⑥(宋)陈元靓:《算法类》,中华书局,1999,第201 页。。杨辉举例云:“银二百三十七铤,每铤二十三两,问共重几何?答曰:五千四百五十一两。术曰:置银铤数为实,如省钱归足七十七法,从尾位损之。”⑦(宋)杨辉:《杨辉算法·乘除通变算宝》,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第1060 页。对此,华印椿先生用现代数式解释“省钱归足七十七法”为:237×23=237×(100-77)=23700-237×77。

(三)置位加减因折法

此法最早见载于《孙子算经》,后来《夏侯阳算经》作了更明晰的表述:“夫乘除之法先明九九。一从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满六已上,五在上方。六不积算,五不单张。上、下相乘,实居中央。”⑧(唐)韩延:《明乘除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1 页。《事林广记》则进一步凝练为8 句口诀:“横千竖百,卧十立一,五不单张,六不积聚。因从上因,折从下折,加从下加,减从上减。”⑨(宋)陈元靓:《算法类》,中华书局,1999,第202 页。文中“六不积聚”是说“六”这个数字用不着摆六根筹棍,而是用一横一纵两根筹棍来表示,“五不单张”则是指5 不能单用一根筹表示,这也就是后来算盘中档下有五珠的缘由⑩韩慧:《计算机》,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第4 页。。

二、《事林广记》对细数、斤秤数和斛粟数等度量衡经济的管理

“锱铢必较”这个成语首见于宋人陈文蔚的《陈克斋集》,“锱铢”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锱”为四分之一两,“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事林广记》载:“算细数长短之法谓之度,起于忽,忽者,蚕口中初出丝也,若有若无。”①(宋)陈元靓:《算法类》,中华书局,1999,第202 页。具体言之,则十忽成一丝,十丝成一毫,十毫成一厘,十厘成一分,十分成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成一丈,四丈为一匹,五丈为一端。②(宋)陈元靓:《算法类》,中华书局,1999,第202 页。

据《文献通考》载:“(南宋)时东南诸路岁起绸三十九万匹,绢二百六十六万匹,绫罗絁三万余匹。”③(元)马端临:《市籴一》,中华书局,1999,第200 页。在这上供的背后是民间丝织业的发达,如南宋叶茵《蚕妇吟》:“九日三眠火力齐,五朝又报四眠时。辛勤一月方能茧,缫得成丝却卖丝。”④(宋)陈起:《叶茵顺适堂吟稿·蚕妇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陈旉《农书》曾给湖州一代专以养蚕织绢为生的农户算了一笔经济账,他说:

彼中人唯借桑蚕办生事,十口之家,养蚕十箔,每箔得茧一十二斤,每斤取丝一两三分,每五两丝,织小绢一匹,每匹易米一硕四斗,绢与米价常相侔也,以此岁计,衣食之给极有准的也。⑤(宋)陈旉:《种桑之法篇》,中华书局,1985,第21 页。

像文中的“每斤取丝一两三分”,在日常缫丝的买卖过程中应当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杨辉《乘除通变本末》及元代《丁巨算法》都载有不少涉及丝绢斤两铢的换算题,即反映了这种民间丝绢交易的生活现实。除了“算细数长短之法”,还有“斤秤数轻重之法”。《事林广记》释:“斤秤数轻重之法谓之衡,起于黍,黍者轻者末也。”⑥(宋)陈元靓:《算法类》,中华书局,1999,第202 页。由于中国古代是用木杆秤来权衡物体的轻重,其中“权”是指秤砣,“衡”是指秤杆,所以“权衡”有时简称“衡”,有时也简称“权”,二者同义。其计量时以10 黍为基本单位,即“十黍为一絫,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⑦(唐)李淳风:《孙子算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1 页。。这是《孙子算经》所采用的衡制,时称“五权”,但汉代的“五权”比较复杂,存在多种“铢两之制”。

根据史书记载,宋代的衡制变化比较大,出现了“十有五斤为一秤之则”。如《宋会要辑稿·食货》之“量衡”载:“御书真、草、行三体淳化钱,较定实重二铢四絫为一钱者,以二千四百得十有五斤,为一秤之则。”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同时,还出现了“二斤二两为裹”的衡制。如秦九韶《数书九章》卷17“推求物价”题中有“沉香三千五百裹”⑨(宋)秦九韶:《推求物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第624 页。的计量单位,有学者认为,题中的“裹”是指包裹的物品⑩陈信传:《〈数书九章〉今译及研究》,贵州教育出版社,1992,第474 页。,恐怕有望文生义之嫌。因为《事林广记》很清楚地记载着宋元之际的“衡”制:

一黍为一絫,十絫为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斤,二斤二两为裹,十五斤为一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一石。11陈元靓:《算法类》,中华书局,1999,第202 页。

与重量相应,还有一种容量。《事林广记》载:“斛粟数多少之法谓之量,起于粟之一粒。”12陈元靓:《算法类》,中华书局,1999,第202 页。量的标准亦以一粒小米的体积为基础,共分9 个等级。如《孙子算经》云:

量之所起,起于粟。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抄,十抄为一撮,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13(唐)李淳风:《孙子算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1 页。

关于上述“量”“衡”的内涵,学界已经发表了大量成果,在此不再赘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事林广记》一书里,不仅记载了社会上通用的度量衡制,还开列了大量药剂处方,这些处方用药一般都有专门的量具,有些香药甚至还要用精美的戥秤来称量。《事林广记》载有许多保健处方,药材的用量都比较少,例如“南阳公主香”组方中载“丁香,麝香,当归,豆蔻,各一分”14陈元靓:《宫院事宜》,中华书局,1999,第541 页。。方中“一分”等于“一钱”,文与钱同。这样的实例亦见于《香谱》与《香乘》两书,如《香谱》有“麝香一文”的用量,而《香乘》则载“麝香二两”15(宋)陈敬:《香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第257 页。,即可为证。

猜你喜欢

广记杨辉珠算
说杨辉
中华传统文化
——珠算系列介绍 新中国珠算
中华传统文化
——珠算系列介绍 清代珠算
南宋数学家杨辉的数学成就
中华传统文化
——珠算系列介绍珠算与《数术记遗》
中华传统文化
——珠算系列介绍
放风筝
酷漫COMICS
COMICS酷漫
酷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