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金融防止经济薄弱地区返贫的实践研究

2023-11-03张鑫淼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9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贵州省贵州

张鑫淼,韩 雯,孔 松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在2020年我国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后,要继续设立过渡期,巩固脱贫成果,这也是脱贫攻坚战完成后向乡村振兴转变的转折点。但在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是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返贫方式从“输血救济”型向“造血开发”型有效转变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环节之一。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对我国脱贫成果总结如下,目前,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贫困的得到解决,消除了绝对贫困。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完成,并不意味着解决贫困而巩固拓展贫困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的监测机制和帮扶机制,增强其内生发展能力,持续稳定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可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和促进经济薄弱地区的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政策衔接的“过渡期”,在此背景下,探讨农村金融政策措施如何降低农村防返贫概率,而防返贫要根据贫困脆弱性测度,有效降低贫困脆弱性,从而发挥防范返贫作用,实现农村家庭稳定脱贫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郭露等[1]基于我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论述了农村合作社通过增加收入、增加农户对社会的信任度一级提供隐形担保等方式,能够明显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张海洋等[2]从贫困脆弱性视角研究我国家庭中发现数字金融通过各种措施能够降低风险冲击,从而显著降低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返贫作为攻克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的一大难题,宋彦峰[3]认为如何有效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当下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相对贫困将依然存在,防止返贫依然是贫困治理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刘霞等[4]基于河南省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实践,分析深度贫困地区存在的返贫风险,认为要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能阻断返贫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路径。

贵州省作为我国经济较为薄弱的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贫困区域,贵州省具有特殊的经济、文化、民族等特征,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返贫概率较大,贫困脆弱性相对较高。因此,如何防止返贫,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是后脱贫时代值得重视的问题。笔者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如何有效防止经济薄弱地区尤其是贵州省返贫的实践研究;在总结贵州省农村金融防止返贫的经验教训,分析导致已脱贫的地区返贫的因素,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扶持机制,打通阻断返贫的路径,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助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部分。

2 农村金融防止经济薄弱地区返贫的现状分析

贵州省共有贫困县66个,贫困人口高达923万,其中192万搬出大山,目前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行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5]。贵州省减贫人数、易地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首,脱贫攻坚实现了历史性胜利。当前贵州省加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时阻止返贫情况出现。因此,贫困县脱贫后需要更加关注贫困监测预测,逐步增加防止返贫的研究。

2.1 贵州农村金融发展与防治返贫现状分析2020年贵州省增大对涉农企业、小微企业的扶贫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2020年末,贵州省金融进准扶贫贷款金额全国第一,贵州省实现了扶贫再贷款全覆盖66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6个深度贫困地区。贵州省农村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贵州省已有7个市州搭建地方征信平台,对全省信用报告自助查询机投放实现全省县域全覆盖,对农村助农取款点布放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农村支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6]。

2021年贵州省率先全面建立防止因病返贫机制,强化预警监测,利用大数据来进行预警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并在三重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2021年末贵州省建立健全防治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消除超过40万易返贫人口返贫致贫风险,超过330万脱贫劳动力稳定外出务工[7]。贵州省不断深化粤黔东西部协作和中央点位定点帮扶,有效地推动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变,逐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2022年贵州省健全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简化操作,各部门监测平台数据进行全面互通,缩短时间,提高监测帮扶效率,从而将返贫风险解决在萌芽阶段。与此同时,将产业就业帮扶作为解决脱贫人口增收的着力点,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补短板促发展的项目,增强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2021年贵州省脱贫人口相对我国收入的增长达到16.9%,相对其他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长增加了6.4百分点,2021年脱贫地区外出打工人数是3 145万,比上年增加了126万,这表明贵州省巩固脱贫成果显著,有效地阻止了规模性返贫问题的发生。2022年贵州省将继续健全完善防治返贫监测机制,进一步加大监测范围,提高帮扶措施落实的效率,重点加大产业就业。

2.2 贵州农村金融防止返贫举措

2.2.1落实防治返贫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相关优惠政策,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由于,贵州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增收渠道少,严重缺少资金支持。为了改善贵州省农村生产生活资金短缺的现状,贵州银保监局、贵州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联合推动建立贵州省农业保险联席会议制度,增加贵州省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补贴范围,对农业保险实施规范等做出具体规定。政府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解决农村家庭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从而实现长期稳定脱贫,降低农村家庭返贫的可能性。贵州省政府建立省、市、县3级定期定点融资对接机制,实施“引金入黔”工程,2021—2023年累计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 800亿元以上;落实银保监共担的政策担保机制,确保3年累计新增贷款12万亿元以上[8]。

2.2.2因地制宜推动“四大体系”建设。“金融服务、信用评价、产业支撑、风险防控”的金融扶贫体系在全省推广,有效破解扶贫信贷落地难的问题。到2022年2月末,贵州农信资产总额达9 578亿元,存款余额7 502亿元,贷款余额5 837亿元。贵州农信大力支持“三农”、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发放农户贷款占全省70%以上,余额达3 104亿元,其中信用贷款82%,支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支农支小主力军的作用[9]。

2.2.3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贫困治理。政府与银行、保险公司等合作参与金融扶贫,逐渐形成“政银保”等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相互监督、合作共赢的新型金融扶贫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小额信贷政策落地难的问题[10]。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个性化创新型保险产品和金融服务,对于原深度贫困的农户制定特殊性扶贫产品,还可以通过降低保险费率、扩大保险责任等。保险机构遵循“低费率、宽责任、高保额”的原则,根据经济薄弱地区的农户对保险的需求,制定个性化保险产品,如“黔真保”“精准扶贫保”“特惠保”等一系列扶贫保险产。与此同时,保险机构要保证高质量的保险服务,规范“三农”保险经营服务行为,做好相关理赔服务。

2.2.4统筹协调产教融合促进就业。为解决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迎合产业转型升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积极引导高校将办学思路向服务地方经济、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转变。2021年9月在贵阳举办的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贵阳贵安要全力做大做强高等教育,按照“一校一址”原则全面推进花溪大学城校区布局调整。2021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策,出台《关于建设技能贵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办学体系的完备性,逐步形成“城市—区域—企业—学校”全方位、立体式产教融合体系;提高服务能力,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的能力显著增强,融入贵州经济体系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3 农村金融防止济薄弱地区返贫的困境分析

当前绝对贫困已经全部消除,但贫困是动态变化的,脱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实力弱的摘帽贫困县、部分脱贫稳定性差的农户、脆弱性较高的贫困边缘的家庭,往后有较高的返贫和致贫的风险。近些年,由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极大地增加农村贫困脆弱性高地区返贫的概率。因此,为了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阻断农村返贫的可能性仍是当前返贫工作的重点。

3.1 商业保险发展相对匮乏对于农村地区脆弱性较高的农户,其积累维持生计的资本较少,受到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各种不确定因素会对其家庭造成极大的反向冲击,极大增加农户家庭返贫的可能性。贵州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保险意识较薄弱等原因,商业保险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运用金融手段来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仅仅通过运用财政资金支持等手段来发挥商业保险扶贫工作的落实。如,贵州省将保险与扶贫结合起来,开办“扶贫保”等保险扶贫项目,这种商业保险投保成本较高,并且西南部地区农民防风险意识弱,导致商业保险适用性差,防返贫的效果不明显。

3.2 金融贷款申请难度较大由于农户家庭自身的资金积累较少,低收入以及贫困农户情况更为严重,从而导致其在农业生产活动起初就处于落后位置,这种状况往复循环,贫困脆弱性较高,因此返贫的概率极大。绝大部分农户主要资金来源于外部注入,存在提高生产技术,解决农药、化肥等资金短缺问题,从而实现农户家庭生产投入达到最适状态。农村产业结构混乱和农业投资大部分高投入低收入等原因,导致农业交易成本和风险较高,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积极性极低,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单一,农村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对应的“三农”需求,不能及时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进行有效衔接。大部分涉农企业想获得贷款必须通过担保公司向银行申请借款,其办理程序复杂烦琐、审批流程多、时间较长、贷款支付利息高等原因,致使涉农企业获取贷款的成本极大。

3.3 产教融脱节较大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动经济薄弱地区产业发展迫在眉睫,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急需大量的产业技术技能专业人才,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阵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发展,立足地方经济,深度融合有效降低返贫率。当前,贵州省职业教育与脱贫产业尚未融合,尤其是在产教融合防返贫效果不显著,衔接不连贯。贵州职业教育主要进行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服务仅仅是表面流程,并未进行深度专业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学校没有和原贫困地区的企业形成长期培养合作,并未进行长期有效地师资实地扶贫。由于贵州职业院校落实产教融合缺乏主动性,导致人才流失,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目前,贵州职业教育防返贫仅从减免学费和相关财政补贴扶持,并未从根本上提升生产技术的教育水平,使得职业教育没有与当地产业进行很好的融合,不能有效地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能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4 农村金融防止经济薄弱地区返贫的解决路径

贵州深处西南地区,其地理位置特殊,民族风俗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导致贵州贫困县多,这给当地扶贫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贵州省通过大量资金投入、人才政策和引资进黔等政策,其扶贫工作圆满完成既定目标。因此,分析贵州省返贫原因,并具体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经济薄弱地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1 完善宣传商业保险,逐渐提升防范认知意识由于低收入农户对商业保险了解片面,当地相关保险公司需要用浅显易懂的参保数据和文字材料,做好相关商业保险的宣传,提升广大农户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度,增强低收入地区农村家庭的灾前保险意识,从而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落实相关政策支持当地商业保险的发展,建立健全相关风险监测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化解难题。各地级市政府增加财政补贴,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调整财政补贴比例,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4.2 创新发展农业信贷产品,提高农村金融积极性贵州省财政部门急需解决农村地区信用担保机制不成熟、抵押物缺乏金融属性等原因导致的农户融资难问题,及时帮助返贫边缘农户获得所需的资金,激发低收入家庭的自我发展动力。为充分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依据当地农业经营模,积极创新农业信贷抵押质押方式,探索出针对当地农村产业的抵押质押融资新模式。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创新,提高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能力,适当调整农村金融的供需结构。

4.3 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推进防返贫,提高就业创业率巩固脱贫成果以扶持产业发展为主,只有将职业教育与原贫困地区的本土产业进行有效结合,为扶贫产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有效地促进贵州产教融合发展,降低原深度贫困地区的返贫概率。因此,要提高贵州省职业教育协同防返贫效率,将职业教育与产业有效衔接,为当地的专业人才提供就业岗位,促进脱贫地区的产业升级转型。产教融合真正落地,将产业转型、职业教育与当地农户能力相联系,实现产教人完美融合。就贵州脱贫地区而言,需紧扣国发〔2012〕2号文件,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旅游等现代产业,为返贫边缘的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渠道。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贵州省贵州
贵州省种公牛站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贵州,有多美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