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途径

2023-11-03柴瑜蔚

名师在线 2023年25期
关键词:公共秩序教师应法治

文/柴瑜蔚

教学改革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提升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法治意识[1]。因此,加强对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符合我国依法治国的理念,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明辨是非,避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坚定信仰并了解各种规范制度,能够帮助学生知晓作为公民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法治观念与意识。小学生正处于“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小学生学习特点,明确教学目标,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为构建和谐、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应有贡献。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具体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法治意识培养目标

受应试教育及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学校及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对教学课程安排少,教学设计及内容安排都不够完善。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多以讲解课本中的知识点为主,导致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学习内容浅显,缺乏学习目标,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流于形式[2]。小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了解教学改革目的与课程整体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日常社会生活,合理规划教学目标,并在其中纳入法治意识培养目标。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保证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保证教学活动按时间、计划有效落实,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维权意识不能少”时,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该课内容属于“买东西的学问”中的一部分内容。买东西是小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单元主要是如何购买商品以及一些购买常识的内容。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法治意识培养目标纳入其中。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了解购买商品的常识,培养正确消费理财观念;(2)将法律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总结;(3)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以及权益受损时的解决方法;(4)感悟法律对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形成消费者维权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消费者权利保护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法治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课程教学,从教学目标着手,明确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目标,在相关教学内容中纳入法治意识培养目标。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受到的重视程度一直不高,教学资源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源主要是课本。教学资源有限会导致小学生对重复性的学习内容缺乏兴趣。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借助互联网等资源,获取一些优秀教学案例,从生活中获取一些社会问题,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确保教学资源与时俱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化的学习资源往往能够吸引小学生,有利于他们学习理解,从而促使他们自主学习与巩固,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时,让学生懂得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讲文明、有教养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公共秩序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使他们了解破坏公共秩序的后果。接着,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中存在的破坏公共秩序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可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生活案例,如医院排队挂号出现插队,导致患者之间打闹,影响门诊正常运行的后果,相关打闹者承担了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破坏公共安全等法律责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公共秩序以及自己的行为,形成法治意识,做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物品财产;对于在生活中遇到的违反公共秩序问题,要勇敢地指出,并寻求正确的解决措施。法治意识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学生规范自身言行,还能使学生监督他人言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做出贡献。

一些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比较晦涩、难懂,教师可以结合互联网及实际生活,丰富教学资源,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案例去理解知识点,并将知识点应用到生活中[3]。

三、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尝试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来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如果教师只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目的。教师应将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效融合,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巩固、理解知识点,从而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点升华为道德与法治素养。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积极与同学、教师互动,在实践活动中,可以积极投入,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信息万花筒”这一单元讲述了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体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危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电视、互联网的理解,说一说自己与互联网之间的故事,如学生喜欢通过电视、互联网看一些动画故事,通过互联网获取学习资源等,但同时互联网也导致一部分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被网络虚假消息、夸大广告等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信息技术公司、电视台等,了解我们日常获取的信息资源是如何透过电视、网络传播开来的,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一些不良企业、个人在网络上发布不良信息导致一些小学生受到伤害的案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安全、健康上网,明辨多媒体信息资源,避免受到不良信息干扰。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法院、派出所等场所,观看法治宣传中有关互联网安全的案例等,告知学生如何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安全,在遇到不良信息诈骗等时如何维权。通过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对信息时代有了重新的认知,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谨慎筛选信息,在信息与互联网世界应用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

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教学进度,合理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去学习、感受、实践,从而在知识学习与生活中形成法治意识,做到遵法守法,应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自身权益。

四、创新教学模式,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质量

法治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教师应借助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不断渗透法治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达到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目的[4]。以往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述知识点,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教师讲解透彻,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时间有限,知识学习逐渐变成了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对此,教师应注重调整教学策略,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这单元讲述了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及具体法律知识。小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学习的法律知识点有限,法治意识相对薄弱。随着法治意识培养要求提高,教师应从法律知识点教学入手,应用互联网及多媒体,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整合,将复杂的、与学生相关的知识点整合制作成思维导图,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所学知识点越来越多。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整理基础法律知识,了解自身享有的权利及相关义务,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必须做,了解法律给每位公民划定的警戒线,从而能够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展示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相关生活案例,让学生直观看到法律带给未成年人的具体保护措施等,让学生能够在遭遇相同问题时,懂得维护自身权益。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案例,组织案件重现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如何正确保护自己,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可以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及课本内容,构建多元化教学课堂,通过教学活动渗透法治意识。相较于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点,多元化教学课堂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如此,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发挥榜样作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感染学生,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提升。

五、应用评价考核手段,完善法治意识培养策略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师生、家长看来不及语文、数学等课程重要,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少,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充分应用评价考核手段,检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反思教学不足,从而促使教学质量提高。在法治意识培养目标纳入后,教师应注重改革评价内容与模式,不仅要将法治意识纳入考核内容,还应改革评价模式。除了应用传统的书面考核评价,还应该将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生活实践等纳入考核体系,加入口头考核及行为规范类考核,督促学生将法治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与行为中[5]。

例如,“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讲述了烟酒与毒品的危害,着重培养学生拒绝烟酒与毒品的意识。教师在该课教学评价考核中,除了需要考核课本知识点,还应该纳入考核学生法治意识的内容,如调查了解学生周边是否有吸烟、喝酒以及毒品的人群,考查学生是否了解远离烟酒、毒品的标识,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我国禁毒法律知识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相关规定。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考查学生课堂上的互动以及课后对拒绝烟酒、毒品的行为。教师可应用试探手法来考核学生的法治意识,从而给出科学的评价考核结果。教师需要统计考核结果,分析不同学生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给每位学生制订提升改善计划,让学生能够通过评价发现自身不足,进行自我提升。考核模式可以包含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通过完善的评价系统,教师及学生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合理改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形成法治意识。

考核与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在考核评价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化评价系统,从而全面考核学生。在考核结束后,教师应做好总结、分析,充分结合考核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相较于只考核、不改善的传统评价手段,科学化考核评价更加高效。

六、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随着教学改革活动的推进,小学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树立法治意识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开展基础法律知识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从知识学习过渡到言行规范,逐步树立法治观念与法治意识。总之,教师应精准把握核心素养的要求,全面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融入丰富多元的真实案例等,综合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猜你喜欢

公共秩序教师应法治
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公共秩序保留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微博言论自由与公共秩序的关系初探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