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润乾:一颗执着的“星星”

2023-11-02本刊综合

发明与创新·小学生 2023年11期
关键词:黄润硬骨头天文台

本刊综合

人物简介

黄润乾,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开展恒星结构与演化研究的先驱者。

2008年12月12日,国际永久编号为120569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黄润乾星”。从此,璀璨的星空又多了一颗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

从“鸭蛋”开始

1933年12月5日,黄润乾出生在北京一个铁路职工家庭。4岁时,受战争影响,他辗转至云南曲靖,在乡下住了7年,由于条件所限,他从未上过学。快13岁了,他只从哥哥姐姐那里学会了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不巧的是,当他报考一所昆明的国立中学时,入学考试竟然不考算术,而是考了他从未学过的文字题。自然,这次考试他得了一个“鸭蛋”。

由于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在填写另一所私立中学的报名单时,家庭拮据的他“斗胆”写了“有能力全部自费”。于是这所学校收下了他。“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太想上学了。”黄润乾回忆起艰辛的求学之路时,深有感叹。

刚进入学校的黄润乾成绩排名垫底,但他学习十分努力,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白天他和同学们一起上课,晚上就躲到厕所里,借助微弱的灯光学习。持之以恒的努力给他带来了奇迹,一年后,他的考试成绩居然进入了班上前三名!

辗转追逐星空梦

读高二时,黄润乾就考上了云南大学航空系,但他毅然放弃,因为他的目标是清华大学。高考时,他填报了3个志愿,分别是清华大学航空系、物理系、气象系。

1951年,黄润乾如愿考入清华大学气象系。一年后,成绩优秀的他被选派去德国学习天体物理,那时的他对天体物理一无所知,以为学天体物理就是整天待在郊外的天文台,这与他“建设祖国”的愿望似乎没什么关系。但他最终还是服从国家安排,一心一意学习,留学期间几乎每个学科都是最高分。

后来,黄润乾表示非常庆幸学习了天体物理,因为“懂得天体的一些规律和本质,同样可以把这些知识用到国家建设上去”。

然而,1958年回国后,黄润乾却没有从事相关工作,而是被安排到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所从事国防科学研究。虽然新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差甚远,但他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分配,积极迎接新任务,突破了多项技术难关。

直到18年后,黄润乾才被调到云南天文台,重新追逐星空梦。要知道,这时的黄润乾已经40多岁,严格地说,在天体物理研究上他才剛刚起步。这可是艰难的起步啊!但一向不服输的黄润乾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一定会赶上去,成为一名真正的天体物理科学家!

拼命啃下硬骨头

当时,天文学领域有很多新的学科,如高能天体物理、等离子天体物理……面对这么多新学科,应该选择什么方向?黄润乾举棋不定。这是一个很难的事,选择不好,就赶不上去。

“许多人劝我不要搞恒星,因为恒星研究的许多重大结果都出来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然而,黄润乾最后还是确定了恒星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恒星演算程序很复杂,每个模型都有几千个子条目,需要借助大内存的计算机来完成计算。在20世纪70年代,云南天文台还没有大内存的计算机,许多物理程序无法计算,只能到北京去计算。黄润乾通常一去就是几个月,住的是条件简陋的地下室,为了抓紧时间,他经常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在电脑旁,饿了就吃点干粮充饥。为了突破难题,黄润乾又自学了程序语言,掌握了计算机编程和应用数学,在1979年利用国产计算机成功计算出恒星结构和演化的模型,成为中国第一人!

1980年,黄润乾受邀到汉堡天文台做访问学者。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夜以继日地工作,连素未谋面的人都知道,汉堡天文台来了一位中国学者,每晚都在算题。回想起来,黄润乾说:“那真是拼了命的两年。”

就这样,黄润乾以执着严谨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将自己的人生演绎得如星空般璀璨。

猜你喜欢

黄润硬骨头天文台
利用遥感技术解析地理试题的研究
天文台就该这么看
海尔与望远镜和天文台的故事
天文台
啃下医改硬骨头
精准啃下扶贫“硬骨头”
《硬骨头》骨头再硬也要啃完
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探讨
欧米茄超霸系列月相至臻天文台表
改革全覆盖敢啃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