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之我见

2023-11-01淡清雅

西部学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育人教育学生

淡清雅

(商洛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商洛 726000)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坚持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统一,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必由之路。高校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的“十大育人”(即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体系之一,是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12年,教育部等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1]。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将其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创新的工作任务[2]。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要求把劳动教育再次放到与德智体美并重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饱含着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指向和殷切期待。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实践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加强实践育人既是党和国家寄予的期盼,也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担当。

一、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高校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教育的基本任务,必须把握好两个关键点,即“立德”和“树人”。一方面,“立德”是要引导青年学生严守政治品德、坚定理想信念,遵守社会公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在学习、生活中严守个人道德底线;另一方面,“树人”就是要树“德才兼备”的人,是对“培养什么人”的直接回答。高校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贯穿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养培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最终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怀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所以,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4]。

(二)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价值的基本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5]。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与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哲学的根本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围绕实践育人展开,其本身属于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亲身的体会经历,那么青年学生对于社会的印象只能是停留在表面的、模糊的、不全面的,自然而然无法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获取内生的源动力。可见实践育人是实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青年学生要想在思维开拓、技能提升和品格培养方面有所发展,就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内化于心,在实践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

(三)培育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命题,它为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根本遵循[6]。高校实践育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高校一方面要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生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一方面要深刻领会实践育人对培养时代新人的意义,从“五育”并举的角度出发,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发挥对时代新人的价值引领、素质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作用,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合力育人的效果。

二、当前高校实践育人面临的问题

(一)实践育人理念树得不牢,目标定位不清

实践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它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7]。当前,高校实践育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些高校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重视不够、目标定位不清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的理论教授为主的教学理念影响,部分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思想、重成绩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二是部分高校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充分,实践育人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统一的整体性目标,针对价值塑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实践活动形式缺乏多样性、有效性,与教书育人有机结合还不够,亟需规划系统完备的顶层设计。

(二)实践育人制度不够完善,机制联动不畅

完善实践育人运行机制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保障[7]。当前高校实践育人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善,使得实践育人联动不畅,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系统完整的组织领导机制。有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既没有专门的领导分工又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责任落实不到位,致使工作开展效率低,难以实现预期目标。二是运行机制不顺畅、不规范。有的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缺乏规范且监督不力,实践活动准备不充分,精细化管理欠缺,活动设计针对性不强,未能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实践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三是缺乏多维联动机制。高校育人涉及教学、学工、管理和后勤保障等职能部门,统筹协调不足,同时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合力不足,使得实践育人工作在制度、经费、平台方面保障存在问题,多方协同的实践育人机制尚待完善。

(三)深化实践育人成效不够,重视投入不足

部分高校实践育人水平不一,育人成效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一是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但在具体落实上教育理念狭隘,弱化了实践育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改革创新不足,未能实时转化育人成效。二是重视投入不够,一些高校的教育经费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且紧张的问题,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会把大量的经费投入到日常教学、科研启动和配套设施建设上,用于实践育人工作的经费不足,使得专项资金支持不够、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育的质量。三是实践育人队伍建设效果有待提高,虽然部分高校针对实践育人工作建立了专门的机构,但存在队伍结构不合理、工作职责不清、指导方式不当、工作内驱力不足等问题,与新时代高校高质量高水平实践育人工作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四)营造实践育人环境不够,内容供给不新

一是对教育对象的特点研究不够。“00后”作为一个群体进入大学校园,他们受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和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相比“80后”“90后”,虽然在网络运用能力、处事能力和竞争意识等方面表现优异,但是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如过度地追求自我价值、受挫抗压能力差,过于现实和功利等。“00”后大学生群体存在的这些消极因素,给高校实践育人内容和实践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与社会需要结合不够。由于当前少数高校实践育人在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与社会需要结合不够紧密,未能及时地将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资源融入育人实践中,造成人岗不匹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三是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网络作为信息化时代争夺青年学生的主要阵地,给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校园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场所,在学生思想价值引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部分学校在这方面重视不够,载体环境建设力度不足,文化长廊更新不及时、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内容陈旧、缺乏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与育人的要求存在差距。

三、探索完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

(一)聚焦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实践育人内生动力

一是高校要结合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在全面认识实践育人地位作用的基础上,扩宽实践育人路径,创新育人形式,将实践育人理念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高校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劳动教育、乡村振兴、校庆、实习实践等专项品牌育人活动。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强化责任担当,以实践育人为抓手,主动对接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将“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社会实践与学生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将学科特色、专业特色与就业创业、服务社会相结合,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路径和管用招法。二是高校教师要激发大学生参与实践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由实践育人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要发挥专业优势,就实践的相关知识、技能和实施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和指导,确保实践活动安全有序开展。三是大学生要真正认识到实践在自身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身心锻炼等方面的意义,端正动机、转变心态,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基层实习和志愿服务的实践锻炼中,实现专业所长、实践锻炼、社会需求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二)聚焦完善保障机制,打造实践育人新范式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机制是保障高校实践育人的基础,也是推进其创新的重要因素。一是要建立健全校地实践育人共同体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高校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乡村社区、社会组织等之间的协作协同机制,切实发挥高校服务功能,探索实行供需对接的区域化校地合作机制,通过区域共建、兼职任务、揭榜招贤等,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常态化和长效化。统筹用好大学生社团、社会组织和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等力量,建立一批分级分类、功能多样、特色明显的实践育人项目,逐步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实现多方共赢。二是优化高校内部深度融合机制。强化理论与实践在实践育人上的深度融合,高校要出台有效的激励办法和管理运行举措,凝聚各部门的力量,以充分关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教学活动规律为导向,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对标学生能力培养,扩大第二课堂丰富度,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探索构建“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推优树模,推进青年师生社会实践常态化和长效化发展。三是要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实践育人工作持续发展。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作,还可以激发参与者的热情和进取心,进而促进实践育人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具体来讲,包括学生、教师及学校的体验评价、指导评价和综合评价,这三个方面的评价是反映是否可以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的依据,因此要努力在学生、教师和学校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建立持续有效的双向反馈机制,及时查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和改进。

(三)聚焦教育效能提升,发挥实践育人新作用

一是多方聚力有温度,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一方面高校要充分整合校内育人资源力量,建立联动育人制度,打造“党史大讲堂”“历史大讲堂”“道德大讲堂”等平台,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共同做好青年学生的引路人、护航人和守护人,另一方面要校社共建实践育人,高校要积极推进校社实践育人,培养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开展校园电商助农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技能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志愿行动,务求实践育人实效。二是多维贯通有深度,构建实践育人同心圆。统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将理念信念贯穿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把握育人关键节点,重点抓好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加强就业指导促就业,多维度促进青年学生高质量就业。三是多轮驱动有效度,建设实践育人磁力场。高校将实践育人与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以心理育人强素质、生活育人厚底蕴、竞赛育人促匠心、网络育人增活力。

(四)聚焦平台载体,构建实践育人新格局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要围绕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开展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和志愿服务实践等,建立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育人体系。大一学生侧重于国情社情校情和工匠精神教育,大二学生侧重于理想信念和劳动教育,大三学生侧重于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大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察国情社情民情,厚植家国情怀。构建学校、政府、社会、企业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打造竞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依托校企平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夯实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积极探索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的新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及时总结推广实践育人过程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确保高质量实践育人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育人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