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构力·重塑力·统整力:校长课程教学领导力的三要素

2023-10-31

江苏教育 2023年36期
关键词:统整场域教学资源

韩 敏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抓手,处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作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架构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推进学校进行有效的课程实施。校长要完成新时代课程改革所赋予的“课程教学领导”这一使命责任,必须具备一种能力——课程教学领导力。它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团队在一定课程思想指导下,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调控课程管理行为,实现课程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1]它主要表现为课程与教学改革在学校层面的校本推进力,反映了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软实力。同时,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也是落实“双减”政策下学校“提质增效”、实现校长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2]具体而言,校长应具备架构课程体系、重塑学习场域、统整课程教学资源的能力,从而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架构力:着力课程设计,架设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结构

学校课程设计是基于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有机融合而形成的符合本校实际的独特课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长的课程观念,是校长教育思想的校本转化。因此,校长需要立足国家课程方案,以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基于学校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整体规划、设计学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课程向着综合化、实践化、整合化趋势发展,校长应将国家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打造跨学科的主题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和地域特点,设计拓展性课程和个性化学习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需要,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如我校顺应课程综合化育人需要,以STEM、体育与健康、美育生活、心理健康为四大跨学科领域来联通拓展性课程和国家课程,建立了STEM 科技课程、体健课程、创美生活课程和心育课程四大中心课程群落,落实相关国家课程要求。之后,对国家基础性课程进行拓展和延伸,围绕四大课程群落分别设置12 个拓展性课程(见图1)。我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处于江豚观察点附近),在拓展性课程“城市与环境探究”中设计“跳跃的长江小精灵”系列微学习项目,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和要求。

图1 核心素养导向的学校课程结构

二、重塑力:关注学习场域,构建符合学生天性的教学样态

在传统的教室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核心素养背景下,校长需要统筹设计和规划学习场域,突破传统的单一教室这一课程与教学实施环境,构建开放、多元和自由的学习场域,塑造自然、生态、主动的课程教学实施新样态。

1.以物态环境建设为基础,打造育人环境

学校的物态环境不仅属于显性的课程文化范畴,更是一种隐性的课程文化,承载着育人的需要。校长应该尊重学生的天性和认知特点,构建自由、开放、互动的学习场域,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实现学习样态的变革。我校以“自然、生态、自主、自由、开放”为学习场域建构理念,提出“草地教室”学习场域概念,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的实施环境塑造,进而实现学习样态的变革。一方面,该学习场域包括校内的1270 平方米绿地的显在场域;另一方面,积极与社区协同,打造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和发挥协同育人功能的校外社区等潜在场域,将学生的学习场域拓展到校园之外,包括社区等蕴含教育意义的其他空间,构建丰富的育人环境。因此,“草地教室”既是一种时空拓展,又是一种教育形态和方式的创新。[3]

2.转变教学实施模式,做到以生为本

构建自由、开放、互动的学习场域,其目的是转变教学实施方式,实现育人模式转型。校长一方面要认识到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基于育人导向开展情境化、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化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校打造情境化学科知识拓展教学模式、跨学科项目教学模式和互动分享教学模式等三类教学模式,打造多元、多向、多层、多类的互动教学样态。例如,互动分享学习模式通过“草地教室”这个学习场域,促进学生分享学习内容,彰显参与互动式实践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本体价值和地位。

三、统整力:强化协同合作,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统整

依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各类课程教学资源整合是校长课程教学领导力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校长需要充分利用、开发和整合校内优势课程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校长应构建家校社协同和区域联动机制,借助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以及集团校等校外资源为学生多样化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支持,搭建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统整,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统整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课程教学资源

校长在课程教学领导层面要摆脱“教材是唯一课程教学资源”的传统观念,着力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协同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可以采用“学校—家庭”协同、“学校—社区”协同、“学校—企事业单位(含科研院所)协同”等资源统整模式,充分挖掘家庭、社区、社会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将资源课程化,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课程教学体系。例如,我校充分利用地处长江边的地理优势,引导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对江豚生存和保护等情况进行调研,与社区共建共享“江豚文化广场”和“江豚湿地公园”,实现“学校—社区”协同互动的资源共建共享,满足育人的目标要求。

2.注重区域学校间课程教学资源由“共享”向“共生”转型

共生意味着创新,因为“共享”只是一种单向索取的分配机制,而“共生”需要学校根据其特点实现与区域内其他学校协同创新课程教学资源的生成机制,从整体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与供给。我校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从“共享”到“共生”的转型。一是联合教研,共研共生课程与教学问题。就课程教学的实际问题,及时讨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二是项目推动,协同共生创新发展。利用省、市教科研课题和市优秀教学成果推广项目等,加强以项目为抓手的跨校融合,渐进制、分层次、融合式推广优秀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实现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三是区域学校教师结对,联动教师专业资源。我校设立江苏省“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鲲鹏号”研究型教师团队建设驿站,打破校际狭隘的资源壁垒。

总之,校长需要从传统的课程监督者向课程文化的营造者、教学改革的推动者转变,架构完备的课程结构和体系,打造符合学生发展的学习场域,塑造符合学生天性的教学样态,统整校内外课程教学资源,引领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统整场域教学资源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