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芯片英雄”黄芊芊

2023-10-30润之

恋爱婚姻家庭 2023年28期
关键词:芊芊科学家芯片

●文/润之

本文主人公

芯片奇才黄芊芊,17 岁读北大,28 岁成为北大博士生导师并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30 岁获得世界级芯片领域的国际大奖,同时斩获腾讯300万元“科技探索”奖。国外一些科技巨头纷纷想用高薪挖走她,但她毅然决然地说:“我是中国人,我不会为外国做事。”

2023 年4 月,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黄芊芊名列榜首。

学霸少女崭露头角

1989 年11 月,黄芊芊出生在江西上饶的一个普通家庭。她自小勤奋,读书刻苦,出身乡村小镇的她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非常珍惜。那时,大部分同龄人都沉迷于用电子产品玩游戏,上网。黄芊芊则更热衷于把这些电子产品拆开,研究零部件,思考它们为什么这么神奇。母亲不仅没有阻止她,还着力培养她理科方面的特长。

上了小学的黄芊芊,俨然成了乡邻口中的“神童”。不仅因为她成绩优异,更是因为她异于同龄孩子的冷静自如和对学习的兴趣及专注。

当同龄人还在乡间嬉戏打闹时,她却独自待在房间钻研难题,为了一个数字、一个公式废寝忘食。

2003 年,黄芊芊不负众望,考上了全市顶尖的上饶一中。进入高中,尽管她是同学中年纪最小的,可依然光芒四射,几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成了学校里的明星。

高考后在选择专业时,一向乖巧听话的黄芊芊,第一次和父母产生了分歧。黄芊芊的母亲希望她能当老师或是医生,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而她的父亲因为在外做生意,所以希望她能选择金融专业,毕业后跟随自己经商。

黄芊芊深知父母的良苦用心,但为了梦想,她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的理想是学电子学,我要通过电子技术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父母惊讶于女儿的远见和志向,他们也不再苦劝,而是陪着她了解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

2006 年,17 岁的黄芊芊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系录取。

北大卧虎藏龙,同学们要么是各省的高考状元,要么来自书香门第,要么有国外求学的经历,黄芊芊以往的自信在北大举行的几次比赛中渐渐消失,她有点困惑与失落。在与母亲的一次电话交流后,黄芊芊明白,如果自己就此停下脚步,放弃努力,那么很快就会被淹没。黄芊芊心头涌上一股热血,她把压力化为动力,开始更为刻苦的学习生活。图书馆、实验室、课堂上到处都是她勤奋的身影。

黄芊芊的天资和努力很快吸引了黄如院士的注意,黄如院士评价她做事冷静从容、学习刻苦努力,对半导体领域敏感度高,是搞科研的好苗子。

半导体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并不是陌生的领域,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就开始了研究,但由于欧美等国家的技术封锁,导致整个半导体领域发展较慢,处于闭门造车的尴尬境地。

可越是难度大,黄芊芊就越感兴趣。当时她读的是微电子专业,而微电子对应的正是芯片相关研究。

两次拒绝出国的科技大咖

大三时,黄芊芊接受黄如院士的邀请,加入了她的团队,并选择研究难度最高的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领域。

一些朋友听说后纷纷劝她,半导体尤其是微纳电子领域在中国发展落后,并且短期内很难实现突破,可能消耗了最宝贵的青春也难以取得成果。黄芊芊听罢一笑,表示自己既然做出选择,就有责任为中国走出困境尽一份力,随后黄芊芊就投入到了早出晚归的辛勤研究中。

临近毕业,身边的同学都开始为留学奔忙。对于许多人来说,国外有更加成熟的教学体系、更完美的科研环境,留学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此时的黄芊芊并没有准备去留学。

当年的黄芊芊没有说自己为什么要留校,直至在多年后的一次演讲中,她才说起这段往事。“本科毕业时我虽专业排名靠前,但并没有出国留学,而是选择了留在北大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因为我坚信,国内微电子技术只是起步晚,并非是能力不足,北大有着国内微电子专业最顶尖的师资力量和科研环境,在国内、在北大一样可以做出不逊色于国外一流大学的科研成果。我带着这份初心和信念,留在了燕园。”

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和压力,黄芊芊选择脚踏实地地工作,把实力和成果当作最有力的反击。在实验室里,她埋头钻研,挥汗如雨,小心翼翼地记录数据,一次次调试,一遍遍检查,一点点敲击代码。

2011 年开始,黄芊芊连续在国际IEDM 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一次,为验证一个新理论,黄芊芊花了整整1 年时间,从头到尾做了一次完整的实验。那一年,她白天跑工艺间做实验,晚上总结经验教训,到关键时刻更是常常连熬几个通宵。

此后,黄芊芊一路高歌猛进,先后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十杰和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十杰荣誉称号。

2017 年,28 岁的黄芊芊遇到了两件喜事,第一件喜事是北大将她这位优秀毕业生聘为博导;第二件喜事是她入选了中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黄芊芊要用行动证明:我们国产的科学家并不比国外的差!

黄芊芊一直低调,只管埋头做科研,她被众人知晓是从2019 年的那封信开始的。

那一年,北大新生通知书里,有著名校友们给新生的一封信,29 岁的黄芊芊就是这些校友中的一位。当年,很多北大新生都感到好奇,一位如此年轻的姐姐,怎么跟一群老教授一起写了一封信呢?到了北大才知道,原来,这位小姐姐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

“芯片英雄”力挽狂澜

黄芊芊回到母校北大任教,主要研究后摩尔时代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及其在逻辑电路等领域的应用。

在繁忙的科研之余,黄芊芊坚持亲自授课,面对有些年龄比自己还大的博士生,她完全没有架子,对待他们就像自己的同事、朋友。

一次,一位学生实验失败显得很沮丧,她鼓励说:“做科研一定要胜不骄败不馁,不仅要足够热爱,还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

2018 年,黄芊芊和中芯国际合作,成功研制出了超低功耗原件,同时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现行标准CMOS 工艺平台的互补隧穿器件集成技术,这一举动在业界引起巨大轰动。其实,从2009年下半年算起,黄芊芊已经在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研究领域跋涉了10 年。

很多业内人士都明白,黄芊芊对于中国芯片行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甚至向她开出了诱人的高薪,但黄芊芊始终很清醒,不为所动,她回应道:“我是中国人,是一个中国科学家,我不会为外国人做事!”

2019 年,黄芊芊凭借自己的科研成果荣获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电子器件学会青年成就奖,这个奖项的含金量非常高。IEEE 作为全球最大的专业科技组织,在业内享有盛名,其评奖标准更是严苛,许多科学家多次落选,有的甚至终其一生都难以圆梦。而黄芊芊年仅30 岁就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青年科学家,也是中国第二位获得此奖项的人,着实令人赞叹。

然而,得到这个奖并不是最让黄芊芊高兴的,她最骄傲的是她带队研究的新机理超低功耗器件得以成功应用,这大大降低了芯片制作的难度,芯片的性能也在全球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这让中国的芯片制造产业呈现生机,就连许多欧洲国家也千方百计花大价钱从我国购买这项技术的使用权。作为发明者,黄芊芊没有把这项专利留给自己,而是交给了国家。其中还有一些研究成果,被运用到国内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当中。

不久后,中国手机领头企业华为突然受到美国制裁,网络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涌进黄芊芊的大脑,科研人员的责任感和技术不独立的屈辱感让她辗转反侧。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未获得美国商务部许可将无法获得美国企业的产品!谷歌终止与华为合作!华为无法访问安卓系统!这一切只发出了一个信号:中国的迅猛发展,让美国感觉受到了威胁。如果中国无法实现技术创新,那么只能接受永无止境的不公平对待和制裁。

华为总裁任正非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他深感技术独立刻不容缓。正当任正非一筹莫展的时候,黄芊芊站了出来。很快,黄芊芊加入华为集团,中国“芯”开始了新的研究。在华为技术部自身研究的基础之上,黄芊芊倾囊相授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芯”终于在2021 年取得重大突破。当时华为发明了双芯叠加技术,将两颗14nm 的芯片叠加,几乎能达到7nm 的效果,形成全新的系统级芯片。这一研究成果让国外的专家大吃一惊,也让国人看到了中国芯片领域的希望。

正当众人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黄芊芊又投身到了新的研究领域之中。她每天沉浸在实验室中,像个“苦行僧”,她只为了一个目标,就是突破我国在芯片领域还没有的记录。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芯片人才与科学家,黄芊芊没有海归背景,凭借一己之力,在IEDM、IEEE、TED 等各大国际顶级会议和顶尖期刊发表论文70 余篇,申请专利70 多项,已获国际授权专利15 项、国内授权专利40 余项,不得不说,黄芊芊在我国芯片技术领域的贡献巨大。但在黄芊芊心中,她时刻牢记这句话: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必须有祖国!黄芊芊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她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 项,省部级一、二等科研奖励10 余项。

2020 年9 月,黄芊芊从1200 多名科学家中脱颖而出,获得年度“科学探索奖”和300 万元奖金,同时还获得2020 年“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2023 年4 月23 日,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北京揭晓,黄芊芊名列其中。中科院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说:“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下,黄芊芊像一股清流,更给我们一种精神启发。中国完全有能力培养出国际顶尖的科学家,也让我们更坚定地相信中国有无限的可能。黄芊芊是真正的时代英雄,是中国的骄傲和青年人的榜样!”

北京时间2023 年7 月12 日,在泰国曼谷举行的2023 亚洲田径锦标赛女子4×100 米接力决赛中,由梁小静、韦永丽、袁琦琦、葛曼棋组成的中国队,以43 秒35 的成绩夺得冠军。

4 名来自天南海北的女孩,不同的成长轨迹、不同的性格脾气,但她们的追梦之路上有一盏相似的灯——拼搏,指引着她们一往无前……

一场父女“约定”

梁小静的老家在广东肇庆市怀集县岗坪镇关塘村,26 岁的她已是中国女子接力队不可缺少的核心主力,被称为“广东女飞人”。光鲜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付出。因家境贫寒,梁小静放学后都会飞奔回家,帮父母忙田里活。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从小练就了过人的跑步速度,包揽了每年学校运动会的短跑冠军。

因出色的表现,梁小静通过选拔进入怀集县体校。父亲梁成波非常支持,每当女儿参加比赛,他都尽量到场,给女儿加油鼓劲。

15 岁时,梁小静进入广东省田径队。可她当时身高只有1.55 米,教练认为不符合选材标准,延长了她的考核时间。

梁小静有些灰心,梁成波知道女儿的心事,宽慰道:“你喜欢跑步,也有天赋,别灰心,身高不可能成为你的绊脚石,大胆地去实现梦想吧。”父亲的不断鼓励和母亲的营养加餐,让梁小静信心大增,她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等赛事的7 块金牌,顺利通过考核,成为正式队员。

然而,梁小静却开心不起来,因为就在这个时候,父亲不幸患上了鼻咽癌。“爸爸,我不练了,我要回来照顾您。”在广州训练的梁小静撕心裂肺地哭着,梁成波却很淡定:“你好不容易有今天的成绩,前面的路还很长,不能这么轻易就放弃了,一定要坚持下去。”

梁小静听父亲的话,继续留在广州,却没了往日训练的劲头。谁知,梁成波做完手术后,担心女儿状态不好,瞒着家人,匆匆赶了过来。

看着还没完全恢复的父亲,梁小静既感动又内疚。那些日子,父亲和她说了很多贴心话,让她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今后的人生。

猜你喜欢

芊芊科学家芯片
果然
眼不见为净
假如我是科学家
最残忍的事
芯片测试
多通道采样芯片ADS8556在光伏并网中的应用
谁能为我写信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