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报道的变革之路

2023-10-29孙莉雯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5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民生受众

孙莉雯

(作者单位: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

多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指的是不同类型的媒介形式利用多功能优势实现集团作战。多媒体的出现给民生新闻报道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民生新闻报道工作流程被打破,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因为信息载体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民生新闻报道方式极不适应,只有不断地从变革中寻找出路,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谓民生新闻是指事关国民生活以及民生生计类的新闻内容,包括平常百姓的生活现状、生活空间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的需求和评价,在喜怒哀乐中体会民情民怨。民生新闻报道以“平民视角、民生取向”为号召,充分利用各种舆论载体,与百姓共享民生信息资源,有效地帮助和解决百姓遇到的难题。

1 多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报道的变化

民生新闻报道工作的主要阵地已经向网络延伸,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有着宏大的空间,这种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甚至是不可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民生新闻传播速度加快

如果说传统的新闻报道是乘坐在绿皮火车上,那么在多媒体的加持下,民生新闻报道驾驭的就是高速动车,新闻传播速度不在一个频率上。当云存储和闪存储等新闻载体出现后,记者所获取的新闻通过网络传播所需的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见,多媒体带来了民生新闻报道的高效率、快节奏,也使信息采集和传播的渠道更加宽阔。民生新闻报道工作者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对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信息资料进行编辑和整合,以此来配合越来越快的新闻传播速度。

1.2 民生新闻报道受众更多

多媒体时代,观众收看新闻的习惯发生改变,电视新闻只是观众获取新闻的来源之一,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消费在网络新闻上[1]。相比较而言,网络新闻的受众更多,他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一部手机在手,只需碎片化的时间在任何地方就能够收看网络新闻。而且网络新闻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共享新闻资源,通过线性传播结构瞬间发散开来,形成收看热潮。民生新闻受众的爆发式增长组成了海量的受众群体,新闻受众正在以几何数字增加。

1.3 民生新闻资源繁杂

新闻媒体获取民生新闻资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读者报料;二是市民投诉;三是记者深入百姓生活;四是从党政部门获得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线索。多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资源的获得途径更加多样化,同时新闻线索的来源也呈现繁杂化的趋势,并成为很多新闻事件的来源之一。比如很多民生新闻资源来源于电子邮件、手机短信、QQ、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互联网平台,同样是民生新闻资源的重要来源,尽管相对繁杂,但是可以通过筛选成为有价值的民生新闻线索,为第一时间采访和报道,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各民生新闻制作单位都有自己的播出平台,有不少的网民民生新闻成片也是重要的补充渠道。

1.4 民生新闻载体更加多样

传统新闻载体不多,人们熟知的有电视、报纸、广播等少数几种媒体[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多种新闻传播媒介加入进来,一改过去民生新闻报道的一家之言,新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民生新闻呈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新媒体快速崛起并广泛渗透,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新媒体成为民生新闻报道的重要载体,且有大容量、高速度、超文本、互动性强等优势,使得新闻传播朝着更加快捷、更加便利、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多样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使很多新闻事件、人物、现象得以真实再现,形成独特的舆论环境。比如民生问题的突发事件很多都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载体报道出来,很多都是原汁原味,把新闻报道的纪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多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报道的难点问题

多媒体环境下,从业人员互联网思维意识淡薄,新闻报道思维形式的固化导致新闻稿件质量不高,不能最大限度地应用先进的采编报道工具,真正高素质的民生新闻报道人员极度缺乏。

2.1 新闻报道思维模式固化

多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报道模式固化的弊端也凸显出来。一是模式固定,几个套路来回应用,缺乏新意。很多民生新闻报道基本以同一面孔出现在不同的媒体上,采用的报道方式也大同小异,观众的选择面较窄。二是选材模式单一,与实际相脱节。比如很多毫无新意的会议报道、日常工作等与普通百姓相脱离的非事件性新闻经常出现,不能深入地去挖掘、探索,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

2.2 民生新闻报道质量有待提高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报道工作只是一个特定的岗位,工作内容比较单一,报道模式大同小异[3]。当多媒体出现后,民生新闻报道工作如果没有改进,仍然故步自封,我行我素,就无法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观看需求。当今民生新闻报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报道的浅层次和严重的跟风现象。在新时代快节奏的发展背景下,民生新闻报道的更新速度也明显加快,尤其是网络媒体过度强调新闻报道的新鲜感,要求在短时间内快速更新信息,采访和收集时间极度压缩,甚至在很短时间内就要完成采编、撰稿、拍摄等任务,所以关注的只是浅层次内容,质量普遍不高,新闻价值被弱化。在传播形式上也不再追求规范化和统一化,只要热点出现,立即模仿跟风,大有粗制滥造之嫌。

2.3 民生新闻报道传播方式单一

目前,以“抖音”为首的短视频大行其道,电视等传统民生新闻报道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很多民生新闻报道工作没有顺势而为把短视频等新型报道工具应用起来,或者说只是浅层次的应用,没有向深处挖掘,也就无法与广大的网络用户相黏合,播出的新闻信息和作品与观众需求相背离。新闻传播方式单一。有些民生新闻报道在传播时大都采用单一的传播方式,不仅报道形式单一,其传播的载体也同样单一,导致在固定的受众群体中难以有效激发受众的观看欲望,受众在观看的时候难以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无法激发受众的共情感受,是其无法得到扩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今受众都采用各种各样传播媒介来进行新闻事件的了解,受众群体从媒介的选择上已经进行了初次的筛选和分层,倘若民生新闻所应用的媒体形式单一,其可能传播到的受众群体较为狭隘。互联网得到极大发展的今天,民生新闻报道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彩。但是很多主流新闻媒体仍然没有与时俱进,与新媒体融合起来,仍然采用较为单一的新闻传播方式,与当前观众的多样化需求不相适应,难以有效激发受众的观看欲望,无法激发受众的共情感受,导致原有受众群体的裂变和转移。

2.4 多媒体民生新闻报道人才缺乏

在多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但是多媒体民生新闻报道的后备力量明显不足。

首先,多媒体民生新闻报道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素质高、新闻采写编评、后期制作、多媒体运营等能力强、年富力强的新生代报道人才,而现实是能够熟练掌握多媒体新闻报道的中青年人才较少。

其次,“会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复合型新闻报道人才稀缺。多媒体民生新闻报道是一个综合性的应用场景,要求人才具有多方面的技能,不仅要文笔好、编撰好,还要懂摄影、会后期,有着较高的图文和视频处理能力。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报道人员不具备“全媒体”业务技能、不具备整合传播的思维和能力,复合型新闻报道人才较为稀缺。

3 拓展多媒体民生新闻报道工作的变革路径

3.1 转变固化思维模式,创新民生新闻报道手法

这实际上指的就是一破一立,破除固化思维,立足多媒体创新[4]。多媒体发展时代,民生新闻报道工作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民生新闻报道人员要从传统工作的桎梏当中解脱出来,积极应对新的工作挑战,思维观念要及时转变,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要能对各类互联网工具加以科学化运用,做到与时俱进。要积极学习新的信息采集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创新新闻编辑手法,进一步提高信息编辑的效率。要充分发挥数据分析的技术优势,以技术手段来改进民生新闻采编模式。积极运用大数据进行民生新闻报道,快速形成新闻稿件,确保民生新闻报道和发送的准确性,避免人为因素的失误。要把大数据运用与民生新闻报道有机地融合起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对海量繁杂的信息进行筛选,进而发现新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提高新闻报道工作效率。

3.2 熟悉网络新闻市场,满足民众不同需求

民生新闻报道工作要进行深入调研,关注民生,最大限度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要对传统新闻媒体的语态进行积极地优化,文字、语言、图像、视频等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来制作,强化新媒体语言传播的号召力、渗透力和感召力,构建起与广大受众亲密接触的良性互动新闻平台。首先,在语言运用上要贴近受众,变板着面孔说教为真心实意地探讨,变“无冕之王”为“亲朋好友”,变高高在上为虚心倾听。其次,要在提升民生新闻报道的针对性上下功夫,根据不同时期群众反响最大、关注最多、影响最深的热点民生问题制定报道主题,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再次,受众不奢望新闻的重大题材,只希望了解离自己最近的民生新闻信息和新闻事件,因此,要立足于本土化,利用独特的优质资源展现更有贴近性与特色化的新闻产品,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3.3 利用短视频等工具,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闻传播依靠短视频运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又是一项繁复的高技能工作,需要民生新闻工作人员熟练掌握选题、脚本创作、视频拍摄、视频剪辑、数据分析等专业技能。新闻报道工作者要能够运用各种互联网软件和短视频等工具,对媒资进行智能分析,挖掘和识别具有突出价值的新闻线索,尽快地进入编辑状态,争分夺秒。突发新闻事件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进行报道,能够第一时间抢头条、吸流量、夺眼球,使采访、编辑、发稿的工作流程向系列化、一体化、全媒体方向发展。短视频智能生产和发布平台是民生新闻报道发布的最佳渠道,要充分地加以利用,进而制作出深受网络用户欢迎的新闻产品[5]。

3.4 加强新闻人才培养,点燃职业进取热情

多媒体环境对民生新闻报道人员的要求更全面,包括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及新媒体工具的应用水平等。民生新闻报道人员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早日成为这一领域的“多面手”,对于新闻的发展走向有清晰地判断,在巩固和发挥原有编辑报道能力的基础上,尽快提高适应多媒体发展变化的综合素质。

目前,民生新闻报道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面对多媒体环境时缺乏工作的信心和热情。相关部门和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对民生新闻报道人员的管理和考核,让他们到实践中去锻炼成长,把民生新闻报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加强新闻人才的培养,要在政治思想意识培养上发力,要理论结合实际,鼓励和激发新闻人才的创作热情,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增强自信心,敢于在短视频制作这一领域突破和创新,通过总结和反思,提高制作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总之,要把对民生新闻报道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列入企业重要工作日程,给他们创造继续深造和实践的必要的条件,尽快构建一支政治素质高、能打硬仗的民生新闻报道队伍,为民生新闻报道事业的发展储备有生力量。

4 结语

在多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报道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民生新闻要根据这一变化及时调整报道的内容和方式,明确定位,不断适应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观众欣赏习惯,从容面对来自各种新媒体的挑战。可以在遵循民生新闻报道真实性、严肃性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深入挖掘民生主题的深刻内涵和重大价值,增强民生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充分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时,民生新闻报道工作要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运用现代化的编辑报道工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优化设计,紧密地与多媒体时代民生新闻报道的特点相结合。新闻报道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政治视野和专业素质,脚踏实地,不断创新,使民生新闻报道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且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新闻报道的变革之路,促进我国新闻报道事业的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民生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