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景视域下虚拟现实新闻面临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2023-10-29徐君玲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5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情感用户

徐君玲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1 从场景理论审视虚拟现实新闻

传播学中“场景”的概念可追溯到“情境”一词。欧文·戈夫曼聚焦于人们微观的、具体的社会互动,将情境定义为可以进行面对面交往的、有屏障限制的地方[1],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子媒介消除了现场交往和有中介交往的差异,因此,情境不仅仅包含物理空间,更是一种信息系统[2]。总而言之,对情境的定义经历了从物理概念到信息概念的转变。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继承了情境“是一种信息系统”的概念,指“涵盖了基于空间和基于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3],即包含用户的所处位置、心理感觉、喜好习惯等围绕个体产生的多种信息,而媒体和企业的任务便是挖掘、收集、分析和处理个体所处场景传递出的这些信息,进而提供一种此时此刻的、定制的、个性化的信息与服务。依托场景化思维与实践并与用户建立牢固的联系已成为媒体和企业的不二选择。

VR新闻是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新闻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它通过技术手段对新闻现场进行全方位虚拟还原,使用户以第一视角融入新闻事件之中,为用户提供一种多感官、沉浸式、可交互的新闻观看体验。从2015年开始,国内媒体开始采用VR技术报道“两会”、阅兵、灾难事故等重大新闻事件,但总的来说,国内VR新闻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场景时代的到来,公众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一对多”的新闻传播模式,更倾向于精准满足自身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新闻,VR新闻将不得不抛弃已有的大众传播式思维,拥抱场景时代,从场景角度重新思考自己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2 场景视域下虚拟现实新闻面临的挑战

2.1 技术开发不足,呈现手段单一

场景化传播必然依托媒介技术的支撑。美国记者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将“场景”一词引入传播学领域时,便将场景和技术两者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他们提出了场景时代的五种技术力量:移动设备、大数据、传感器、社交媒体和定位系统。尽管VR技术并未包含于其中,但是VR技术拓展了媒介场景,已被视为一种典型的场景技术[4]。

VR新闻与传统新闻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沉浸式、交互式的特性,这些特性来源于三维空间的建立,三维空间能够让用户完全置身于一个与真实世界十分相似的虚拟世界。然而,目前许多VR新闻未能真正开发好、运用好虚拟现实技术,其呈现的画面仍是一种基于屏幕端的静态二维空间。它们通常以“360度全景报道”的方式呈现,严格来说这种呈现手段仍然属于多媒体报道的范畴,不属于真正的VR新闻[5]。用户与VR新闻的这种“隔屏相望”无法生成VR新闻本应具有的沉浸感和在场感,其互动手段也十分有限,用户的主体性仅仅表现为滑动鼠标或者旋转手机屏幕,无法与新闻现场或人物产生更深层的交互。显然,真正的VR新闻需要更多技术如VR头戴设备、传感器的支持。

2.2 体验成本较高,难以触及用户

VR新闻的观看成本不仅包括购买VR头戴设备所付出的成本,还包括时空上的成本。就前者而言,目前VR头戴设备的功能设计还存在诸多不足,尚未成为人人愿意消费的普及性产品,这导致VR新闻的收看方式单一,用户只能通过私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端和手机端进行点击观看,这无疑大大降低了VR新闻作品的观感;就后者而言,VR新闻是一种“强占有式”的媒介,它需要用户的全身心投入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对用户所处环境和场景提出了一定要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8%[6],移动性上网成为用户主要的行为特征。但是,目前许多VR新闻所呈现的全景画面需要较大屏幕才能展开,因此,仍有一些VR新闻的接收终端仅限于PC端,将智能手机排除在外,这显然不符合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此外,当下用户观看新闻的场景往往具有碎片化和快速切换的特征,用户如今更青睐于短小精悍的新闻,而具有一定长度和深度的VR新闻难以满足碎片化场景下用户的需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VR新闻完全失去了市场,部分人群对深度新闻报道的需求仍然存在,但遗憾的是,VR新闻尚未对这部分人群建立有效的场景连接。

2.3 题材选择受限,情感共鸣较弱

在制作VR新闻之前,媒体首先需明确什么样的新闻适合制作成VR新闻。2015年,国内主流媒体开始陆续尝试VR新闻,他们最初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重要政治事件与突发灾难新闻报道中。例如,人民日报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时制作了阅兵VR全景视频、财新网和新华社针对广东深圳光明新区的山体滑坡事件采用了VR技术进行新闻报道。随着国内媒体对VR新闻制作的逐渐熟悉,“软新闻”也开始包含在VR新闻制作范围内,如央视“VR浸新闻”栏目下的新闻作品大多将镜头深入乡村振兴、城市风景等贴近百姓生活的场景中。然而,部分“VR软新闻”由于题材本身的日常性和平淡性,即便得到VR技术的加持,带给用户的体验效果和情绪感染力仍然较弱——用户看到的通常是一幅静态的、可拖动的全景图片以及图片旁配上的一段说明文字。严格来说,这种VR新闻的呈现效果无异于图片新闻、视频新闻,并没有带给用户更多的信息量和情感量。场景视域下,情感的浸润是提高用户新闻黏性的必备要素,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和理性反思是VR新闻理想的传播状态。因此,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VR化”,应谨慎选择VR新闻的题材。再加上VR新闻的制作难度大、生产周期长,VR新闻的制作不能“广而泛”,而要“专而精”,新闻题材的选择更要缩小范围、慎之又慎。

3 场景视域下虚拟现实新闻的优化路径

3.1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增加虚拟现实新闻的交互手段

“沉浸”和“交互”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VR新闻本质上是一种沉浸式、交互式的卓越新闻体验。这种体验以人为中心,将用户拉入虚拟建构却又和真实世界极为相似的新闻现场,并使之成为新闻事件的“观察者”和“参与者”,“观察者”的身份要求VR新闻可视、可听、可感、可触;“参与者”的身份则需要VR新闻把主动权交给用户,建构起多样化的交互机制。这里的“交互”包含社交和互动两个概念。

一是要满足观众的社交体验。目前,由于VR新闻技术手段开发不足,用户仅停留在自我互动阶段,还体会不到明显的与他人互动的体验。用户戴上VR设备之后几乎排除了给他人进行内容分享的可能性。因此,未来的VR新闻应该将头戴设备与社交媒体进行有效连接,能够让用户登录个人社交账户后进行一键分享、一键转发,通过社交圈层激发广大用户参与讨论和分享新闻话题。这不仅能够提高VR新闻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抓取用户的“社交痕迹”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使技术可以理解你是谁、你正在做什么以及你接下来可能做什么等[7],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供更精准的内容和服务。

二是要满足观众的互动体验,打造与观众多样化的互动模式。VR新闻的互动方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滑动鼠标或手机屏幕来切换全景图片的层面上,未来可以朝两个方向努力:一方面将部分新闻信息进行隐藏或保留,设置互动手段来引导用户主动探索和挖掘新闻信息,解开对用户自主权的束缚,使新闻事实随着用户的主动参与而逐渐拼凑完整;另一方面,建立鲜活的新闻人物和角色,将新闻信息寓于人物对话之中。具体而言,就是能够让用户通过身体触碰、眼神交流、点击唤醒等手段和新闻中出现的人物进行交流对话,甚至能够代入新闻当事人的“他者”视角,形成更丰富、更个性化的互动路径,使每位用户获得独一无二的新闻体验。

3.2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高虚拟现实新闻的适配程度

场景分析的最终目标是要提供特定场景下的适配信息或服务[3]。进行场景分类、将新闻与用户需求进行精准化适配是VR新闻发展的下一个突破点。如同有声书将阅读场景分类为开车、起床、晨跑、睡前等多个场景并提供与这些场景相匹配的服务一样,VR新闻的制作者也需考虑什么用户会对VR新闻产生需求,在什么场景下会产生需求、产生什么样的需求。

首先,制作者要考虑对用户群体的适配,理解其共性需求。如前文所述,VR新闻是一种长内容产品,体验VR新闻需要人们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对于一些快节奏生活模式下的使用者来说将是一个障碍。因此,VR新闻应从中挖掘出有体验和消费意愿的潜在用户,将核心用户群体定位为具有深度体验需求的、乐于尝试新事物、有一定空闲时间的人群,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他们的观看习惯和喜好。

其次,制作者要考虑对用户场景的适配,理解其个性需求。用户场景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考虑。从时间上看,用户通常会在休闲时间产生对VR新闻的体验需求,如周末、午休时间、下班后、睡前等,那么媒体可选择在这些时间段对作品进行发布或宣传,甚至利用情境感知技术进行动态需求匹配;从空间上看,由于体验VR新闻需要环境的安宁与稳定,所以VR新闻可以选择利用线下媒介或公共空间进行宣传并提供体验入口,尤其是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等,处于这类场景的人们往往心绪平静、易于思考,能够沉下心来投入VR新闻作品中并能收获较好的体验效果。

再次,制作者还要考虑VR新闻内容匹配用户场景的合适性和恰当性。例如,睡前场景下推送的VR新闻不能过于刺激用户的心绪和感官,应贴合用户当下心境,选择节奏和氛围更为舒缓的VR新闻作品,从而将VR新闻悄然无声地融入用户的生活之中。

3.3 以用户情感为目的,强化虚拟现实新闻的思想价值

相较于文字、图片、视频等新闻传播形式,具备在场效果的VR新闻通过刺激用户感官,更容易使用户产生心理冲击和情感共鸣,而这一点通常被学界所诟病,认为VR新闻中的情绪感染违背了新闻客观性,会导致用户在情绪支配下忽略新闻事实,进而容易产生非理性心理,这是传统新闻业的典型价值观。事实上,情感并不必然与理性、客观、不偏不倚等新闻价值相对立[8],只要媒体善用VR技术为新闻事实服务,坚守新闻的真实呈现与内容深度,在此基础上借助情感因素,就能够更容易地传递新闻价值、凝聚社会共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情感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新闻事实本身具备的,技术只不过把新闻的情感价值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传递给了用户而已。从情感角度出发,VR新闻的题材应选择信息量大、重要并具备一定画面感和奇观性的新闻,激发用户的情感和价值反思。例如,我国媒体多使用VR技术报道“两会”内容,将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注入VR新闻之中,强化了国家与公众、公众与媒体的情感联系。用户在体验之时无形中生成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的奇观性不等于猎奇性,重视用户的情感唤起,并不意味着要牺牲报道的深度以追求新闻画面的暴露、血腥、恐怖。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显然违背了新闻媒体的公共性和导向性原则。VR新闻的制作者需承担起其社会责任,始终坚持技术服务于新闻内容,保留新闻真实与深度的同时促进公众的情感教育,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双赢。

4 结语

移动互联网技术催化了场景时代的到来,场景决定着媒介使用技术的方式,也为VR新闻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在VR技术的加持下,新闻已成为一种可以创造的且复制现实生活的虚拟体验,其发展仍存在进步的空间。从场景角度来看,VR新闻在技术开发、呈现手段、体验成本、题材选择等方面面临着挑战。媒体应重视用户的体验、需求和情感,增强VR新闻的场景交互,提高VR新闻的场景适配,强化VR新闻的场景价值。技术发展的浪潮无可逆转,VR新闻制播的成熟与普及是一种必然趋势,届时VR新闻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重要的新闻体验方式。主流媒体应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场景时代,保持对VR新闻的探索与热情,顺应时代风口,走上创新转型之路。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情感用户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关注用户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情感移植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