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代鸡腿瓶的发展与功用*

2023-10-28张金凤

陶瓷 2023年10期
关键词:腹径梅瓶底径

张金凤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鸡腿瓶又叫鸡腿坛、鸡腿罈,有变形者也叫象腿瓶,牛腿瓶。其名字并不见于文献,而是近现代百姓根据其特征而取名,后学界也采用这种说法。这个名字很形象地概括了它小口,束颈,长腹的基本特征。

1 辽代鸡腿瓶的分期

鸡腿瓶基本特征,缸瓦质地,壁厚粗重,茶叶末釉、黑釉或酱釉,除凹凸弦纹外无装饰。小口,口径小于底径,直沿敞口,个别有圆唇,或折沿有小梯形唇,束颈,圆肩或溜肩,长腹,腹内收,平底或假圈足。具体又分为几个类型。以纪年墓出土器为标准进行分式,笔者认为辽代鸡腿瓶可分为3式。

1.1 Ⅰ式鸡腿瓶

Ⅰ式鸡腿瓶近似圆柱体,最大径在肩部,小口,口沿平直外敞,平底,底部直径与最大腹径差极小,胫部线条近似垂直。辽宁北票水泉一号辽墓出土一件泥质黑陶鸡腿瓶,高27 c m(下文数据单位皆为c m),侈口,圆唇,短颈,长腹,平底;另一件茶末绿釉鸡腿瓶造型肥短,高45,腹径17,底径16。辽宁康平县后刘东屯二号辽墓出土一件釉陶鸡腿罈,圆唇外卷,短颈溜肩,直壁平底,茶绿釉不及底,高31.2,肩径13,底径12。法库叶茂台22号辽墓出土一件茶末绿釉鸡腿瓶,高44.5,腹径18,底径15.5。辽韩佚墓出土一件鸡腿瓶,报告中称为褐瓷浑瓶,器身修长,高50。龙泉务窑一期地层中出土一残件,残高20,足径10。以上几件器物瓶壁皆平直,有数据者底径与最大腹径差不大于3。

1.2 Ⅱ式鸡腿瓶

Ⅱ式鸡腿瓶斜直腹,下腹缓收,胫部内收明显。河北丰宁五道沟门辽墓出土一件蟹青釉鸡腿瓶,小口平底呈圆筒状,饰凹弦纹8匝,高33,底径14。辽陈国公主墓出土一鸡腿瓶,报告中称为茶绿釉牛腿瓶,高54.8,底径13.3。韩佚墓中另一件挂茶色釉鸡腿瓶,小口,短颈,收腹,高48。法库叶茂台22号墓出土另一件深绿色,高48.2,腹径18.5,底径12.3。辽宁义县清河门4号辽墓出土一件茶末绿釉鸡腿瓶,高53.8,腹径16.4,底径13.5。龙泉务二期地层共出六件残底,3件斜腹平底,底径在13.4,13.5,13.6;另3 件下腹缓收卧足,底径13.6。这一类型底径缩小在13左右,与腹径的差形成明显内收。

1.3 Ⅲ式鸡腿瓶

Ⅲ式鸡腿瓶溜肩,鼓腹,下腹急剧内收,微微内曲,底部直径远远小于最大径。河北宣化下八里M2张恭诱墓出鸡腿瓶,绿釉,敛口,弧腹,小平底,高28.5。河北宣化辽张文藻墓出绿釉瓷鸡腿瓶,小口,圆唇,溜肩,长圆腹,小平底,高21。辽宁建昌龟山一号出鸡腿瓶,平唇,削肩,瘦腹,平底微凹,口沿与底部未挂釉,高55,腹径20.4,底径9.3。龙泉务窑三期共出土18件整器或残器,其中一件完整器小口,短颈,丰肩,下收腹,平底,高52,足径11;另外残底器下腹缓收,卧足,足径13.7;上腹残假圈足平底,足径11.3;弧腹缓收平底,足外撇,足径11。这一类型底部极小,多小于13,导致下腹急剧回收线条流畅者微微内曲,已有往金代橄榄型发展的趋势。而且这一类型里的底部状况也较复杂,有底部内凹,假圈足,足外撇的情况。

2 辽代鸡腿瓶的来源

2.1 鸡腿瓶与中原的联系

鸡腿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和鸡冠壶一样的契丹传统器形,但关于它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早期鸡冠壶装饰上带有明显皮带、皮扣和皮革缝制痕迹,这证明鸡冠壶来源于契丹传统皮革制品。然而鸡腿瓶却没有这样的证据来表明它的来源。过去学者们常认为,鸡腿瓶身上有凹凸弦纹,被绳子捆绑于马背上储水储酒,方便草原人民游牧时携带,但考虑鸡腿瓶最高可达50 c m,且胎质厚重,实在不方便经常搬运携带。佟柱臣认为鸡腿瓶是北方游牧民族将马牛羊奶放入其中,用木棒搅拌使之发酵制奶酒的,现在蒙古族仍制作和饮用马奶酒,但他们是在敞口的大木桶里用带十字的特质木棒上下捶打使马奶升温发酵。显然小口的鸡腿瓶并不适合伸进棍子搅拌。长谷川道隆则认为鸡腿瓶瘦长的形状是为了震荡的需要,通过震荡使里面的马奶发酵,《汉书·礼乐志》确实记载“给大官挏马酒。”颜师古注引:“以马乳为酒,撞挏乃成也。”但应更适合于鸡冠壶的原型那样扁平的皮革制品,鸡腿瓶圆柱状的立体感并不便于挂在马背上。所以长谷川道隆所认为鸡腿瓶的祖形来源于长体皮囊也不太可靠。在此笔者大胆提出一个假设,鸡腿瓶或许不是来源于契丹传统的器物,至少它不像鸡冠壶那样那么具有契丹民族因素。

鸡腿瓶并非辽地特有的器形,宋代中原地区墓葬也出土类似器物,河南安阳新安庄西地M44出土的两只瓷瓶与晚期鸡腿瓶很像,除了外撇圈足和白釉与之不同。另外北宋后期观台窑出现一类小口长腹瓶,与鸡腿瓶几乎特征一致,当然这些地方的长腹瓶在年代上晚于辽地的鸡腿瓶出现时间,但至少说明这种形制在各地都有发展,可能存在一定交流和互相影响,鸡腿瓶可能是出于使用需求应运而生的,而这种对酒的需求在辽地及中原地区普遍存在,因此都有此类产品生产并延续到后世。

2.2 鸡腿瓶与梅瓶的关系

另一个关于鸡腿瓶争论的问题是,它是否是梅瓶的来源。过去学者们往往认为梅瓶有两个来源,一是唐朝二是辽代的鸡腿瓶。以往因为第一种说法因证据含混而不被认可,一是陕西三原县李寿墓出土一石墩上有侍女持瓶的图案,二是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件相传为唐代的白釉素面梅瓶,因而多数人赞同梅瓶来源于辽代的说法。但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2007年山西汾阳唐代曹怡墓的发掘,为第一种说法提供了有力证据。墓中出土一件青瓷梅瓶,圆唇,小口,无颈,圆肩,下腹斜收,小平底,很典型的早期梅瓶形制。曹怡墓出有墓志记载墓主人葬于永徽六年(655年),这证明从唐朝开始就已有梅瓶,契丹地区的鸡腿瓶不会是中原梅瓶的来源。

3 鸡腿瓶的用途

3.1 壁画中鸡腿瓶的用途

壁画中所能看到的鸡腿瓶,多为带盖子的酒瓶,或立于地上,或置于架中。体型修长,底部较小,总体分为丰肩或溜肩两种,前者如敖汉旗七家辽墓2号墓西南壁“备饮图”,河北宣化张世卿墓后室南壁壁画“温酒侍吏”,辽宁法库县叶茂台辽肖义墓墓门东侧砖壁上“相迎图”,这三幅壁画中可以看见瓶肩丰圆甚至近耸肩,肩上顶着盖子;后者如敖汉旗七家辽墓5号墓西壁“备饮图”,河北宣化韩师训墓后室西南壁壁画,河北涿鹿县辽墓东部壁画,相较前三幅,这几幅壁画中的瓶肩更圆滑,有向下弧度,最大径从肩部下移,尤其是敖汉旗5号墓壁画上的瓶子接近削肩,瓶盖扣下甚至能遮挡肩部,敖汉旗2号墓约在辽中期偏早,5号墓则在辽晚期,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鸡腿瓶画法也印证了鸡腿瓶腹径逐渐下移的变化趋势。

早期壁画中几乎不见鸡腿瓶,早期辽墓壁画多为单个的侍女或侍卫图,而辽代晚期墓壁画形成一定程式,各壁有较固定的内容,宴饮图、出行图等人物众多的热闹场面,而鸡腿瓶多出现在这些画面中,也更加证实鸡腿瓶作为储酒器的用途。

3.2 出土遗物中鸡腿瓶的用途

笔者在大同市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中观察到,展出的辽金元三代鸡腿瓶(见图1),皆有一共同特点,即肩部釉层缺失,在义县清河门考古报告的照片也可辨认其釉罐有此类现象,另外辽宁建昌龟山一号出鸡腿瓶考古报告描述口沿与底部未挂釉。笔者判断并非先天留白,而是后天磨损,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口沿被盖子覆盖,肩部盖子外围一圈恰好为缺釉部分,可以推断酿酒时用泥糊在盖子与肩相交处用来密封,开启盖子时泥巴可能将肩部釉层黏掉,因此才会形成口部有釉而肩部一圈缺釉的情况。而且仔细观察中间金代鸡腿瓶,可看到缺釉处有残留釉痕,更可以判断为后天釉层剥落。左边元代瓶子口沿处也无釉可能未使用盖子,而直接用草叶等物封口后涂抹泥浆导致口沿处也被剥落。张文藻墓一件绿釉瓷鸡腿瓶出土时口部以石灰封口,内有枣红液体,以实物资料证实以上推断。

图1 辽金元鸡腿瓶(从右至左)

前文中提到的无论是盛有液体的出土遗物还是壁画中宴饮图、备饮图,毫无疑问表明,鸡腿瓶的用途与酒分不开,而且与盛放其他液体不同,鸡腿瓶应是用来使酒发酵的储酒器,而不仅仅是盛放液体的容器,区别于壶、碗、杯等其他盛酒器,鸡腿瓶具有方便密封、长时间放置某处不动的特性,它的小口长腹特征符合储酒的功用。我们目前无法判断为何其底部不断缩小的变化趋势,可能受外来文化影响改变了人的审美,但无论如何,正是因为它不需要经常移动,仅在宴饮开封时取出使用,实用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鸡腿瓶的造型才能顺应人们的审美需求,从稳定敦实的筒形转变为不稳定的小底鼓腹的近橄榄型。同时,在壁画中可以看见,为了配合这种变化,匹配了酒瓶架子方便宴饮时摆放。

鸡腿瓶与鸡冠壶一直被认为是辽瓷中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器形,但在数量与精美程度上却不及鸡冠壶,研究这一器形的文章也寥寥无几,只能在一些辽瓷综合研究的文章中看到顺带讨论部分。但精美的鸡冠壶在辽以后即消失不见,而鸡腿瓶却以它朴实的实用性一直被民间使用,尽管之于收藏界所推崇的精致瓷器而言,鸡腿瓶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但它作为古代手工业产品来说,确实是符合人民群众真正需求的陶瓷器。

猜你喜欢

腹径梅瓶底径
山西离石后石村再次发现战国墓
重庆市万州区瓦子坪遗址2004年发掘简报
刘 欣艺术作品欣赏
梅瓶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钧瓷梅瓶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饮酒、插梅,作陪古人浪漫生活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