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3-10-28邓贤兰龙婉婉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9期
关键词:植物学基础课井冈山

邓贤兰,龙婉婉,周 兵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4]。“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对课程德育的政治提升,是传统教书育人理念的拓展与升华,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3, 5-8]。目前,国内高校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9],面对众多高校及不同的专业,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全方面育人的目标,需要在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植物学是井冈山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后续学习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植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课程思政教育涉及极少,这不利于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全面达成。植物学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蕴含大量的思政元素,以该课程为对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也能为其他专业基础课思政教育开展提供较好的借鉴。鉴于此,笔者基于植物学课程特点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对植物学教学中课程思政进行实践探索,旨在将课程思政理念融于植物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有效实现,同时为其他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较好的借鉴。

1 植物学课程教学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优势

植物学学科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人类在漫长的认识和使用植物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璀璨的植物文化和家国情怀。例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的诗歌,共记载了200多种植物,这些植物被赋予了许多中华文化独有的寓意。我国许多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植物科学、不畏艰险、毕生致力于植物科学研究的严谨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思政内容。近年来,我国一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0]。因此,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植物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生物类学生进入大学后所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知识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应用和植物学家们的研究中被赋予明显的价值倾向和家国情怀,课程教学对于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和专业思维的建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0]。同时,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9]。在专业基础课植物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以充分挖掘专业基础课中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探索出在教学主渠道中全方面立体化的育人路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后续所学的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较好的借鉴。

2 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针对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进行课程改革探索。近年来,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如何挖掘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探索育人路径等方面开展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2.1 确立思政教学目标,重构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井冈山大学的办学理念、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确立了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德育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发展目标4个方面,并明确这4个目标各自的内涵(表1)。根据新确定的植物学课程教学目标,对该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构和修订。

2.2 明确价值导向,优化课程思政内容在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突出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就、井冈山精神及丰富的植物资源等充分融入植物学课程教学,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和思政育人目标(表2)。

表2 植物学课程中的部分思政元素和切入点比较

2.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国研究植物的历史悠久,存有大量的文化资源[10]。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植物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0]。例如,在“植物学的发展简史—中国古代植物学成就”章节教学中,重点介绍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其对中国药物学及其他学科发展的重大贡献[5]。中国古典诗词、经史子集中的植物数不胜数,这些诗词中的植物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和高尚的品格,在植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与植物有关的诗词。例如,在讲授代表植物马尾松、莲和竹时,分别将描写这3种植物的诗词“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阳春破土身坚节,到朽身残节不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植物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洁身自好、气节高尚的优秀品格。

2.2.2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在植物学课程课堂教学中,应利用著名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植物学发展的成就”章节教学中,重点讲述了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超级稻,让学生知道袁隆平院士毕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5]。在“种子的基本形态与形成”章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复旦大学著名植物学家钟扬的故事,他用十多年的时间奔赴野外盘点青藏高原植物种质资源,为国家的种子库,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万颗种子,建立了“种子方舟”,为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3]。在“担子菌亚门木耳目”章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菌草之父”林占熺,他扎根山区从事食用菌研发,经过艰辛探索,发明了菌草技术,成功解决了菌业生产中存在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性难题,被誉为“世界菌草技术之父”“菌草鼻祖”,同时为福建、宁夏贫困地区农牧民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这些事例,加强了培养学生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3生物多样性教育。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中国特有植物和孑遗植物,其多样和特有的植物种类与境内众多的热点地区密切关联[10]。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想融入植物学课程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生物多样性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藻类植物”的教学中,通过真核藻类在地球上的形成时间距原核藻类长达14亿年,说明植物的形成是漫长的,再列举中国特有植物普陀鹅耳枥目前仅存1株,濒临灭绝,环境气候稍变化就可能导致该物种快速消失。在“裸子植物”的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讲述我国重点保护植物银杏、水杉和南方红豆杉树的形态特点,野生分布生长情况,重要的经济价值,保护的重要性和我国植物学者为保护这些植物所作的贡献。通过这些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并自觉地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列中来。

2.2.4井冈山精神教育。井冈山精神为中国革命撒下了燎原火种,是中国共产党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井冈山大学地处井冈山下,井冈山大学将井冈山精神融入植物学教学内容,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在讲述菊科代表植物野茼蒿又称为“革命菜”时,通过其别称的由来,介绍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革命奋斗时期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用井冈山精神帮助学生增强紧跟共产党、奋进新时代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3 改革教学方法,探索育人新路径井冈山大学植物学课程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协同,强化案例式、现场式和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细化教学内容、分别找准各教学环节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将课程知识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以植物学专业知识为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内容灵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探索出一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植物学课程立德树人新路径(表2)。例如,在课内讲授“褐藻门”海带时介绍了我国著名藻类学家、“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院士,列举了他对我国海藻事业和海洋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通过事例引出其自主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曾院士的优秀品德。

针对植物学课程知识点多、思政元素丰富、课时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学习强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中国植物智等引导学生课外观看学习课程思政内容视频。例如,讲授被子植物菊科的经济价值时,课堂上教师简要介绍该科重要药用植物青蒿、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及其无私奉献与不懈探索的精神,然后提出问题:屠呦呦是如何发现青蒿素及其药用功能的,从而引导学生课外进入学习强国学习视频“屠呦呦传”“屠呦呦:一生倾情青蒿素”“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究远没结束”等思政视频。通过对这些视频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

2.4 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建立双向思政成效评价方式课程思政成效评价是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挥棒,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为了有效地评价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课程团队完善了课程考核方法,将课程考核的4个目标量化,德育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发展目标各占总成绩的30%、50%、10%和10%。对于德育目标的考核采用双向评价方式,一方面教师利用作业、章节测验和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在章节测验和期末考试中融入思政教育题目,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思政教学的成效;另一方面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由学生对教师的思政教学评价,并提出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双向评价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对思政教学进行改正和完善。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能力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境界、教学水平和知识面等[8]。在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团队首先组织课程组教师集中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和政治理论水平;其次,督促教师利用学习强国、诗词大会、教师讲座和红色基地现场教学等多种渠道进行学习,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最后,组织课程组教师梳理分析植物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分别找准各教学环节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途径,最终达到增强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授课教师的思政能力和教学水平。

3 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井冈山大学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过两轮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①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有效实现,学生反映在掌握植物学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井冈山革命精神、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深入理解,培养了学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艰苦奋斗与实事求是的井冈山革命精神。②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③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思想境界和教学水平,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④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其他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有助于探索高校专业基础课育人功能的发挥。

4 小结

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确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重构了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价值导向,优化了课程思政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探索出育人新路径,完善了课程考核方法,建立了双向思政成效评价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了教师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有效实现,同时为其他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较好的借鉴。

虽然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挖掘身边的思政元素,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在学生课程多、时间少的情况下,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更好地与专业知识契合在一起。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评价还存在不全面、不能完全量化的情况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植物学基础课井冈山
再论《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植物学
井冈山诗五首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井冈山抒怀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植物学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