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课课程思政“3维-4步-5入”模式的构建
——以资源环境分析课程为例

2023-10-28刘会玲耿丽平焦会青张丽娟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9期

刘会玲,耿丽平,任 霏,焦会青,张丽娟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 071001)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新理念、新任务、新要求。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诸多诱惑,价值观和理论学习方面面临着巨大的考验[1],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和专业认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3]。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重点关注的工作之一[4]。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思维水平提升,真正落实“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建设目标[5]。

1 课程概况

资源环境分析是河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很强,包含土壤、植物、肥料、环境分析四部分内容。为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开展了教学改革和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该课程原名为“土壤农化分析”,2018年更名为“资源环境分析”,同时修订了其教学大纲,丰富了教学内容。该课程在第5~7学期开展,以实验课为主,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土壤、植物、肥料化验测试能力以及资源环境质量监测与分析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C3H3素质以及求真务实、严谨踏实、耐心专注、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在生产实践中运用课程知识,并能结合其他课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

2.1 明确课程思政元素的载体课程思政的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包含文、史、哲、美学、伦理学、政治、经济、法律、化学、生物等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全方位内容体系[6],只要对学生具有积极引导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理想、正义道德、正能量的内容,都应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7]。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通过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环节传递思政教育信息和内容,发挥价值观引领功能。

2.2 坚持思政元素挖掘原则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应坚持以下原则:突出专业特色,实事求是;沟通协调,避免同一案例在同一专业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因课制宜,精益求精;以人为本,与时俱进[8];以学生为中心,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以爱人民、爱集体、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线,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增强思政意识关注时政与生活,扩展视野和思路,从身边的人、事、物开始,从常见的事物入手,积累思政素材;结合社会热点,充分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媒体,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例如,板书的书写、排版以及教师的仪表妆容具有美育功能;实验课结束清点、整理实验用品、打扫卫生具有劳动教育功能。

3 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基于OBE理念,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逆向思维,从教学目标向教学活动逆向推进;对标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目标,挖掘、梳理、筛选、提炼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教学活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3.1 “3维”挖掘思政元素从教师、教学、环境3个维度入手,挖掘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关的思政元素。

3.1.1教师维度。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是行走的思政元素[8]。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学生为学、为人、为事具有潜移默化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爱教学、爱学生,才能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9]、感动学生,用学识和热情点燃学生眼中的光,引导他们爱学习、爱研究、爱专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教师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业务能力、育人水平、职业精神、治学境界、学术操守、人生态度、价值取向、责任感和使命感、内在修为和外在形象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课程思政。

3.1.2教学维度。教学维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①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目标和专业特色,梳理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重该课程与该专业其他课程的联系,根据课程内容的先后逻辑和连贯性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训练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全局观。比如,结合地质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课程,针对土壤的特性、适宜性以及作物的适应性、营养需求,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施肥、环保建议。②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PBL等教学方法,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在不断启发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事前计划、及时调整、事后总结;各环节时间统筹安排。实验顺利完成、问题成功解决后,学生的获得感得到提升。实验失败或出现问题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对其他人也是一种示范、警示,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抗挫折能力、不服输精神,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后印象会更加深刻。③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包括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实验器材等方面。例如,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蕴含着科技进步、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针对大部分大型仪器设备均为进口产品的现象,引导学生既要直面差距,激励、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进取精神、工匠精神,奋发图强、奋起直追;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优势,用当代中国成就鼓舞学生的自信心,用伟大复兴需求激励学生的责任担当。由此延伸到对个人的认识,看到自身的不足与优势,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3.1.3环境维度。注重教学过程,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室环境、教室文化、班风、学风、课程管理、师生关系等要素。经过课程团队的头脑风暴和深度剖析,挖掘、提炼出56个课程思政元素关键词,总结概括为精神追求、思维意识、信仰观念、人格品质4类(表1)。

表1 思政元素关键词

3.2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将显性的课程内容与隐性的思政元素相结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立足专业,顶层设计,从细小处入手,落到实处;跳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10],把知识体系放到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去体验、体会、感受、认识。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融入思政元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同一项目的不同测试方法时,融入科学精神、质疑精神、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科研精神;通过测试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不同方法的比较,引申出传承与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在实验操作方面,融入科学素养、规则和规范意识,要求学生勤动手、勤思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注重细节、一丝不苟,同时还能做到灵活变通、敢于质疑。

3.3 “4步”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将专业兴趣、爱岗敬业和家国情怀有机结合起来,以课程为纽带,以教学活动为媒介,教师、课程、学生三者联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资源环境分析课程按照载体、元素、融入点、目标4步构建课程思政体系(表2),而所构建的课程思政体系可借鉴运用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随着课程思政的推进,思政教育载体、思政元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新媒体的发展,慕课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APP的使用会拓展思政元素载体,也会衍生出更多的思政素材,课程思政体系将不断更新、迭代与升级。

表2 资源环境分析课程思政体系

3.4 “5入”落实课程思政教育①入眼。教师善于发现、挖掘各种思政教育资源,教学中以身示范,塑造有思政意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看得见。②入耳。教学过程中巧妙开展思政教育,避免生搬硬套,使学生经常听到,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③入脑。课程思政要有逻辑框架,引发学生思考、有所触动。④入身。通过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有体验、有感悟、有收获。⑤入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对国家、民族、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将其转化为内在要求和外在行动。

例如授课方式从灌输到启发,从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注意什么到提问引发思考,让学生自己体验感悟,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高阶思维。课程思政的实施力求做小、做实,以情动人、以行带人、以智教人、以德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的价值判断和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4 结语

高校专业课教学要真正做到三全育人,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知识教育与价值导向相统一,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11-12];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勇于开拓的实际行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资源环境分析课程构建了“3维-4步-5入”模式。从教师、教学、环境3个维度挖掘思政元素;按照“载体、元素、融入点、目标”4步构建课程思政体系;“5入”落实,使之入眼、入耳、入脑、入身、入行。这种模式可为其他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构建具有不同专业特色的思政新模式,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