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农户消费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2023-10-28张向阳任爱胜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9期
关键词:生存型文化娱乐医疗保健

张向阳,王 天,任爱胜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100)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农民的全面发展、农村的全面进步、农业的全面升级都离不开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农村消费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消费市场牵涉到广大农民的衣、食、住、行、商品(劳务)消费等各个方面,在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研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的演变,不仅有助于及时掌握农户的消费趋势,也对下一步政府增加对农村的公共投入指明了方向,对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影响[1]。农村公共产品有助于推动农户私人消费,提升农户生活水平,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首先精准掌握农户的实际需求偏好,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有效供给和供需均衡。农户的公共产品需求信息属于个人信息,在农户追逐自我利益动机的驱使下,具有隐瞒或提供虚假公共产品需求信息的动机,因此对公共产品需求的识别存在较大困难。然而,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密切关系可以使人们从农户的私人消费支出的角度来把握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借助私人产品的发展变化轨迹来认识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演化路径。鉴于此,笔者以河北省为例,利用1993—2019年河北省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结构数据来实证分析农户需求的结构演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未来公共产品供给如何推动农户消费需求的全面升级。

该研究在经验层面实证分析了河北农户的需求结构的变迁,发现农户需求结构升级的经验证据;在政策层面,基于农户需求结构升级的研究结论,提出优化河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建议,在提升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同时,为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创造条件。

1 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方面。温涛等[2]采用ELES模型对比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及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指出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虽有提升,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相对缓慢、消费结构仍然不合理。潘文荣等[3]对我国2005—2016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仍然偏低,在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增长空间较大。

关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关系方面。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和互补性[4]。在一定条件下公共产品需求偏好信息可以从互补性私人产品的需求中推断出来[5]。刘小锋[6]认为在既定的收入预算约束下,私人产品消费和公共产品消费既相互替代,又相互补充。然而,站在农户消费的角度,之所以存在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消费替代的竞争性关系,主要是因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缺位导致由农户个人提供公共产品,以弥补政府公共产品的不足。徐放达等[7]指出,由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公共产品供给偏低,导致农村居民把相当多的收入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从而抑制了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欲望和能力。农户私人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市场的激活更依赖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只有基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充足,农户才会“想消费、敢消费”,农村这个消费大市场才能真正启动。由此,也为研究者依据农户的消费支出的发展变化轨迹来认识其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演化路径提供了可能。

已有关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研究中,大多基于我国整体宏观视角进行分析,然而,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各地农村经济发展实力悬殊,不同地域的农户的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为此,该研究聚焦河北省进行分析。

2 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演变

该研究对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进行分析,并为下一步探求农户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演化路径及其规律提供基础。借鉴王英等[1]的分类,将食品烟酒、衣着、居住3类消费支出划分为生存型消费品支出,将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5类消费支出划分为发展型消费支出。

2.1 食品支出结构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58.39%降低到2019年的26.66%,共下降了31.73百分点。这表明,随着河北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对食品等生存型消费的支出比例呈长期下降趋势。近年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低于30%,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已实现小康社会并向更高阶段迈进。

河北省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占比纵向比较虽然降幅很大,但是与其他消费支出比较,在总支出中的占比依然是最高的,以2019年为例,食品支出占比为26.66%,远高于其他支出占比。需要关注的是,食品支出的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食品消费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粮食(原粮)、肉禽及其制品、蛋类及蛋制品、奶和奶制品、鲜瓜果等不同种类的食品消费比例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重要变化。如,农户对粮食(原粮)的人均消费量不断下降,由1990年的231.05 kg降至2016年的138.54 kg;而肉、蛋、奶、蔬菜、水产品、鲜瓜果、坚果等需求则明显上升,肉、蛋、奶的需求量由1990年的6.37、2.23、0.09 kg分别升至2019年的21.1、14.3和8.4 kg,鲜瓜果更是从0增加到63.6 kg。河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主要食品消费结构由以粮食(原粮)绝对为主,向粮食(原粮)、肉禽及其制品、蛋类及蛋制品、奶和奶制品、鲜瓜果等多样化消费方向转变,农户更加注重食品结构的优化,更加注重营养的均衡和高蛋白的摄入。农户的食品消费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对食品的种类和质量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2.2 整体消费结构1993—2019年河北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衣着和居住的3项支出的占比(平均值)分别为38.98%、7.29%和20.31%,3项之和超过了总支出的2/3,反映出河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大部分用来解决食宿问题,体现了生存型消费支出的刚性特点;农户受传统“居者有其屋”观念的影响,在住房上的支出较高,支出比例一直居于第二位,体现出农户对住房的特殊感情。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3项支出占比呈逐年下降态势,从2013年开始,3项支出占比之和已经下降到59%,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由1993年的19.01%上升到2013年38.58%,2019年已上升至45.20%。其中,农村居民的交通通信支出增长态势最为明显,由1993年的1.63%上升到2019年的14.76%,增长了8倍,这也符合需求层次理论关于需求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化的规律,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后,社会交往、交通出行等需求开始显现。然而,个人交通通信等需求增长和河北省道路交通及通信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大量财政投入密切相关,交通、通信等公共产品有力地推动了农户交通通信的私人消费支出。这从河北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数据中得到印证。河北公路通车里程由1993年的49 195 km上升到2016年的188 431 km,增长了近3倍;2016年100%的村通电话,84.45%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94.05%的村通宽带互联网,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力地拉动了农村居民的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农户的个人消费支出增长中,仅次于交通通信支出的是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由1993年的5.9%上升到2019年的11.05%,增长了近1倍。这反映了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对教育文化娱乐等高质量生活有了更多追求。但相比交通通信支出的快速增长态势,河北农村居民对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增长稍慢或仍然持谨慎态度,这一方面可能说明农户当前仍不会安排过多收入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等高层次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则可能说明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相对交通通信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没有发挥出对私人产品消费的积极推动作用。

图1展示了1993—2019年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各子项目支出占比变化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支出比重不断上升,从传统的生存型、物质型向现代发展型、服务型消费转变。农户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温饱、住房条件的改善,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的多元化,显示出向较高层次需求提升的迫切愿望。

图1 1993—2019年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各子项目支出占比变化情况Fig.1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expenditure on various sub items of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 Hebei Province during 1993-2019

从图1看,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的占比虽然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在个别年份会出现异常波动,这反映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在1994—1995年、2003—2005年。这些年份的食品支出占比反向增长的同时,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的占比同样逆势下降。这一方面说明,不管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出现波动时,农户会首先考虑维持基本生存需要,会优先保障增加食品等生存型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则说明,河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对私人产品消费的助力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保障不健全,农户仍然需依靠个人力量应对重大突发卫生事件。如非典(SARS)后的2004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相比上年增加3.3百分点,由6.35%增加至9.62%。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惠及农村、农民的政策极大地消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提振了农户的消费信心,河北农村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等发展型消费支出逐步回升,恢复到持续增长态势,而食品、衣着等生存型消费支出又开始稳步下降。2000年农户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仅占50%,农村居民的储蓄动机很强。农村居民储蓄动机强的背后折射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失,特别是在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政府财政供给不足,难以助推农户的消费信心,造成农户储蓄养老、存钱防病、不敢消费。十八大后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提振了农户的消费信心,使得农户“敢于消费”,农户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012年的66.38%猛增至2013年的80.29%。这也再次印证了农户的私人消费依赖于政府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会推动、激励农户私人消费水平的提升。

综上,随着河北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户的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由食品、衣着、居住等生存型消费需求为主向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等发展型消费需求为主过渡。为此,河北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应顺应农户消费的变动趋势,不断完善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为农户消费升级创造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在食品消费支出中,农户也不再满足于“吃得饱”,开始注重“吃得好”,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化、多元化,食品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户在食品消费结构上的需求变化将诱致对公共产品需求结构的变迁,由过去关注扩大粮食产量的农业技术及科研类公共产品,转变为现在更加关注新品种、新技术,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农业科研类公共产品。

3 基于ELES模型的实证分析

该研究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模型对河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该模型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将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有学者称为引致需求)两部分。假设将人们的消费支出具体划分成t类,则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对某种商品的消费可表示为

Ptqt=PtXt+βt(I-∑PjXj)

(1)

式中:Ptqt是第t类商品的消费支出额;Pt、Pj为第t、j类商品的价格;Xt、Xj为第t、j类商品的基本需求量;I是消费者的人均收入水平;∑PjXj为各类商品基本需求支出总额;βt为消费者的收入刨除基本需求支出后的余额中用于第t类商品的比例,称为第t类消费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将(1)式转化为计量经济学方程:

Ptqt=βtI+PtXt-βt∑PjXj+μt

令αt=PtXt-βt∑PjXj,Yt=Ptqt可得到Yt=αt+βtI+μt,t=1,2,…,n。

(2)

3.1 需求倾向分析利用公式(2)构建1993—2019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农村居民的需求倾向。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表达式为

Yit=α+βIi+μi

(3)

式中:Yit表示各年度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8类消费支出;Ii表示各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α表示待估参数;β表示回归系数;μi表示其他干扰变量。

自变量为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用Ii代表。选取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8类消费支出为因变量。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居住3类反映农户生存型消费品支出;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反映农户发展型消费支出。

运用Eviews9软件得到的回归结果见表1。河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食品、衣着、居住以及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消费支出的可决系数均大于0.9,回归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表1 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线性回归模型参数

河北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由高到低分别为食品(0.210 5)、居住(0.193 8)、交通通信(0.136 9)、医疗保健(0.093 7)、教育文化娱乐(0.085 7)、生活用品及服务(0.056 0)、衣着(0.054 6)、其他用品和服务(0.018 4)。整体而言,河北农村居民对食品、衣着、居住等生存型消费品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表明仍以刚性需求为主,即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首先需要满足生存型消费品的需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或减少1元,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变动依次为0.136 9、0.093 7、0.085 7、0.056 0、0.018 4元,明显低于食品、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表明河北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发展型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3.2 需求弹性分析基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模型,对公式(3)两边取对数,构建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对数模型,进一步分析河北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弹性。消费-收入对数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lnYit=α+βlnIi+μi

(4)

自变量为取对数后的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变量为选择取对数后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8类消费支出。实证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的消费-收入对数模型参数

由表2可知,取对数后,河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食品、衣着、居住以及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消费支出的可决系数仍大于0.9,回归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河北农村居民的需求弹性系数分别为食品(0.804 4)、衣着(1.002 3)、居住(1.256 4)、交通通信(1.800 4)、医疗保健(1.451 6)、教育文化娱乐(1.172 4)、生活用品及服务(1.194 8)、其他用品和服务(1.231 6)。整体而言,河北农村居民对生存型消费品的需求弹性系数较小,对发展型消费支出的需求弹性系数较大,特别是交通通信支出,达到了1.800 4,即农户的收入每增加1%,交通通信支出增加1.800 4%。

河北农村居民的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的需求弹性系数均超过食品、衣着的需求弹性系数;说明河北农村居民的发展型消费需求高于生存型消费需求。在发展型消费支出中,交通通信支出的需求弹性系数最高,达到了1.800 4,高于教育文化娱乐等其他发展型消费支出的需求弹性系数,这也印证了上节所分析的河北道路、通信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有力地推动了农户私人交通通信消费的支出,体现了公共产品供给对私人产品消费的重要推动作用。

4 研究结论

利用1993—2019年河北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结构统计数据分析了农户消费结构的演变,并利用ELES模型实证分析了河北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弹性。结果表明:河北农村居民消费不再满足于基本温饱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开始注重生活质量提高和消费的多元化,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支出比重不断上升,显示出向较高层次需求提升的迫切愿望。

在边际消费倾向方面,河北农村居民对食品、衣着、居住等生存型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首先用于满足生存型消费品的需求,呈现出刚性特征;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等发展型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意味着农户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发展型产品消费的支出比例较低。

在需求弹性方面,河北农村居民对食品、衣着、居住等生存型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较小,而对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等发展型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较大。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的需求弹性系数均超过食品、衣着的需求弹性系数,这充分说明河北农村居民有强烈的发展型产品消费需求。反映了河北农村居民虽然对发展型产品有着较强的消费意愿但又没有能力敢于消费。

即使在发展型消费支出的内部,各项支出的需求弹性系数也相差较大,其中交通通信支出的弹性系数最高。从1993—2019年各项消费支出的增长比例看,交通通信的增长比例最高,增长了8倍,这也印证了河北道路、通信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居民私人的交通通信消费支出,体现了公共产品供给对私人产品消费的重要刺激和推动作用。而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等发展型公共产品供给,相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足,尚未充分发挥出对私人产品消费的刺激和推动作用。

此外,该研究从侧面证实了,地方政府更加重视与GDP挂钩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性公共产品的投入,而对卫生健康、教育文化等民生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相关学者[8-10]的研究结果相似。

5 政策启示

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和资金投入极大地提振了农户的消费信心,农户的支出比例显著提升,这充分说明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农户私人消费水平的提升。为进一步优化农户消费结构,繁荣农村消费市场,提出以下建议。

5.1 加大发展型公共产品的供给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衣着、居住等基本生存型需求在得到满足的同时,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等发展型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未来应持续加大发展型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领域的保障力度,才可能消除农村居民的消费顾虑,进一步助推农户私人消费的升级和规模的扩张。农村道路通信等公共产品在大多数地区已经普及,继续投资可能带来边际效用递减,应重点关注后续的维护和管理。

5.2 优化生存型公共产品的投入虽然农户的食品类消费比例下降,但食品的内部需求结构却发生重大变化。食品消费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农户的食品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对食品的种类和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农户在食品消费结构上的变迁将诱致对生存型公共产品需求结构的变迁,由过去只关注提高粮食产量的农业科研及技术类公共产品,转向同时关注新品种、新技术,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农业科研类公共产品。

5.3 完善农户的需求表达途径满足农户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是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现供需均衡的必然要求,因此,精准掌握农户的公共产品需求信息十分重要。为此,培育农户理性表达需求偏好的能力,增强农户理性表达需求偏好的动力,完善农户理性表达需求偏好的渠道。一是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坚持“一事一议”制度,及时主动获取农户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信息。民主有助于改善民生[11]。民主、规范的选举虽然不能增加公共资源的总量,但是能够改变公共资源的配置状况。二是将农户对公共产品数量、质量的满意度评价作为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倒逼地方政府官员真正重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三是降低农户需求的表达成本,为农户表达偏好提供便利,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务平台、网上办事、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户精准表达需求信息创造技术条件,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和舆论来表达农户对公共产品的诉求。

猜你喜欢

生存型文化娱乐医疗保健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医疗保健和技术:数字医学的开端
垂直财政不平衡约束下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一个“生存型”政府的解释*
谷歌探寻将人工智能用于医疗保健的方法
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转化的机制与路径
农村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状况调查——以河南省S村为例
广西民族学校发展类型的文化分析
文化娱乐新闻要向“文化垃圾”宣战
浅论新型媒介对文化娱乐新闻报道的几点影响
军队离退休干部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转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