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医学理念在西医临床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2023-10-27王娟杨敏华潘世杰高鹏许国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3期

王娟 杨敏华 潘世杰 高鹏 许国防

摘  要  在当前变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本科教育质量,促进民族复兴,深化高校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医学技术类专业作为预防、保健、临床医学并列的医疗卫生体系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亟待进一步课程改革。基于整合理念对医学技术类专业西医临床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促进整合理念的全面推广。

关键词  整合医学;西医临床课程;医学技术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3-0114-03

0  引言

在当前促进民族复兴,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变革时代,“整合医学”(HIM,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的理念被包括我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并不断实践和探索。对整合医学概念目前医学界达成的共识是,主要通过系统论和整合观对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最有效的临床实践加以有机整合,立足人体整体状况,根据社会以及环境和心理的现实进行整合,形成更加符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的新的医学体系[1]。2012年,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最早明确提出整合医学的理念,经过10余年的探讨研究,整合医学的理念日趋成熟,基于整合医学的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也在不断推进。

西医学趋向将人体和疾病还原为各种不同层次的物质实体,在微观世界中探寻生命的真谛和疾病的本质,往往与宏观整体脱节。医学在发展中不断地进行专业分化和细化,在推动医学进步的同时医学知识碎片化、非系统化带来的新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2]。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以“分”为主的方式确实曾经在一定时期促进了高校医学教育的发展,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临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越来越紧密,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医学教育模式以及理念不断更新。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使人类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分久必合”,樊代明院士指出以“分”为主的发展模式不仅对现代医学的发展造成严重阻塞,而且有可能将它带入歧途[3]。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在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国内高校普遍认识到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部提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各高校要大力振兴本科教育,提升教学质量。高校课程改革是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中之重。作为课程载体的教材,其改革则是践行课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结合学校医学技术类专业中康复治疗专业西医临床课程改革现状探讨整合医学理念在课程建设中的构建和应用。

1  医学技术类专业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1  医学技术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健康中国的推进,我国医学技术专业不断发展壮大,与临床医疗及护理等医学专业并列为一级学科。随着人民健康需求的提升,医学技术类专业本科教育已经从起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该学科高校教育实际存在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类型和层次差异化明显,办学传统与学科特色也存在明显的差异[4]。这都会制约医学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就康复医学专业而言,一方面,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规格存在较大的差异,其课程设置与教材设置均有较大不同。另一方面,大众对该专业常识方面的认识不足,高质量师资相对缺乏,部分教材陈旧,系统化不足,需要重新设置整合。以上均制约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发展。

河南中医药大学在2015年5月成立了康复医学院,康复治疗专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2019年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以及院系教师讨论,专家及学生座谈,结合对兄弟院校相似专业建设的考察,发现医学技术专业目前课程设置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不能满足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推进。尤其是临床医学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推进教材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医学技术人才满足当前社会健康发展需求。

1.2  目前医学技术类专业临床医学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不足

1.2.1  时间短、课程多、专业特色不突出

医学技术类本科专业只有4年校内学习时间,还包括1年临床实习,实践性强。以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例,除了通识任选课以及专业课之外,其临床课程设置主要是内科学和外科学,妇科、儿科及精神科等学科课程没有独立设置课程,造成教学中临床部分相关知识缺失。康复治疗专业临床课程在前期被整合为临床疾病概要,涵盖包括诊断在内的临床各学科课程,内容繁杂且各自分裂,与技术专业之间联系得不够紧密,实践教学内容不足,不利于学生专业临床思维的培养。而且临床课程设置不少是参照别的专业直接搬来,优化整合不足,因为缺乏针对康复专业统编教材,缺乏康复理念的融入,课程学时过多使学生感觉学习压力过大,易产生畏难、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康复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教材改革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及内容,通过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手段的改变,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学习的理念,获得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1.2.2  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联系断层

以康复治疗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学习解剖学,第二学期学习生理学,学生感觉这两门基础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在期末考试补考课程当中占据前列。临床疾病概要设置在大三第二学期,与前期基础课程学习时间跨度大,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基础知识已经遗忘,造成临床专业课程学习困难,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吃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以及专业认同感的培养。

1.2.3  教材理论内容偏多,临床实践内容不足,缺乏贴合临床实际配套的数字化资源

目前高校各专业临床医学课程设置存在理论过多实训内容课时不足的状况,河南中医药大学正处于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关键时刻,教育理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习效果为目标导向,而过多的教学内容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无法在现有的学制期限内消化和吸收过多的教材内容,从而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投入不够。尤其目前实行书院制改革,大类培养增加了通识课的权重,后续课程整合势在必行,学时可能进一步压缩,新的形式对教材改革提出了要求。

1.2.4  教材专业特色创新不足,不能满足当前需要

目前非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课程所用教材多为《临床医学概论》或《临床疾病概要》,内容涵盖诊断及临床多学科知识,康复治疗专业本身设置有诊断学基础必修课,神经病学为限选课,有重复现象,某种意义造成了教材资源浪费。樊代明院士曾在重庆召开的首届中国整合医学教育大会上指出现在的教材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人文,重考试、轻能力,呼吁根据各院校特点,编写出既适用于课堂也能满足进入临床工作后有用的包含学科前沿发展的整合医学教材[5]。

2  基于以上教学实际和成果导向,对医学技术类专业的西医临床课程进行整合

2.1  构建西医临床课程整合理论体系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知识体系日趋庞大,教材和课程越来越多,学生修读的课程学时也在增多,但并没有获得我们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反而显示有所不足。因此,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对课程进行整合,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整合改革,使学生从“学习知识”,转向“要学习并综合应用知识”,提高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创新能力是今后持续推进的教学工作重点。本研究设置“临床疾病概要整合模块”,利用临床优势整合系列临床案例,基于整合医学的理念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案例教学模式”对医学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促进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  借助学校转型发展的契机,推进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康复医学作为医学技术类专业课程之一,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康复医学的研究对象极为广泛,与内、外、妇、儿科等临床学科并列为临床一级学科,其涵盖各种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以及老年人群,涉及临床各学科。康复医学和临床学科关系日益密切,逐渐成为临床学科整体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康复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模块,临床医学是其主干学科,其设置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等学科。其教材内容与临床康复学,儿童康复学、老年康复学、神经康复学等均有部分重复。

河南中醫药大学目前实施书院制改革,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亟待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值此关键时刻,亟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修订,需要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高等中医院校的医学技术类专业需要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之间的关系,作为临床课程,发挥临床优势,背靠丰富的临床病例库,需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改进和完善。

2.3  逐步推进整合教学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存在实践能力不足,临床思维能力缺乏的状况。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最终都要面向临床及患者,培养临床思维是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要构建整合课程小组,以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授课教师为主成立课程整合小组进行案例梳理编撰,以病例为载体,以器官系统为模块将内科疾病与外科疾病及其他康复相关专科疾病进行整合,以循环系统疾病为实践对象将该系统内科疾病和外科疾病等相关临床疾病进行纵向讲解,利用小组讨论横向回顾、复习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解剖、生理等)、在临床表现部分横向联系诊断学等基础相关知识,包括临床接诊、诊断与鉴别,诊疗计划与药理相关知识进行回顾联系。加入国内外研究进展,融入科研创新理念。利用案例式教学(CBL,case based learing)结合问题式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和学生分组协作讨论,以问题为导向,案例为载体,教师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答案,逐渐建立临床思维。在案例设置中考虑作为康复治疗专业的特点,在授课中融入患者可能的结局与康复治疗的关系,在临床思维培养中融合康复思维及课程思政元素。

2.4  优化课程考核方式,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

采用形成性评价对案例教学进行过程评价,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和测试,结合操作技能,小组讨论评分等形成性考核、阶段学习后进行阶段测试,结合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整合案例教学实施的接受程度,进行反馈总结。

3  结束语

回顾国内外医学技术类专业教育改革现状,目前对该大类专业的教学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教材研究不充分,亟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在当前形势下,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设置,基于整合医学理念、依据专业自身特色将临床课程进行整合,侧重体现技术类专业特色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注重与临床学科的交叉培养和融合,注重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4  参考文献

[1] 樊代明.整合医学初探[J/OL].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3(1):27-35.

[2] 李勇,修燕,梁敏,等.整合医学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6(12):16-18,72.

[3] 杨志平,樊代明.整合医学的理论解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6(4):247-249.

[4] 林雷,楼永良.我国医学技术类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8):683-685.

[5] 樊代明,整合医学教育之我见[J].医学争鸣,20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