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市建设“国际大健康名城”的实践与思考

2023-10-26

卫生软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昆明市康养昆明

陈 昊

(昆明大健康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500)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健康,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后面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还是继续把卫生健康事业朝前发展”[1]。2021年3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昆明现场办公会,提出昆明要打造“国际大健康名城”的城市定位。昆明市建设“国际大健康名城”,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落实云南省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具体行动,结合自身实际,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实现补短板、辟新路、谋转型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是昆明市建设“国际大健康名城”的核心要义。“国际大健康名城”首先需要做出全局性、长期性、连续性的谋划和规划,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创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构建健康治理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其次,“国际大健康名城”必须是城市健康水平较高,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完善,健康生活、健康环境优良,健康产业发达,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

“国际大健康名城”把产业定位提升为城市战略,研究资料较少。现有研究资料大多侧重于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本研究把“国际大健康名城”作为城市战略,从推进社会健康治理现代化、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3个维度出发,对昆明市建设“国际大健康名城”作了较为全面的阶段性系统研究,以期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1 现状分析

1.1 健康水平现状分析

《昆明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2021-2025)》显示:2020年,昆明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36岁。昆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6年的12.8%提高到2020年的26.75%。2020年,昆明市孕产妇死亡率由2015年的21.05/10万下降到6.55/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15年的5.95‰下降到3.0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的7.63‰下降到4.18‰。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均已达到“十三五”规划期目标[2]。

1.2 健康服务现状分析

《昆明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2021-2025)》显示:2020年,昆明市共有卫生机构5526个,较2016年增加313个。其中,医院322个,乡镇卫生院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9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124个,村卫生室1263个。医院按经济类型分公立医院105个、民营医院217个;按等级分三级医院36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8个)、二级医院90个、一级医院58个、未定级医院140个。2020年末,昆明市卫生人员总数达11.22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28万人,较2016年增长2.18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9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5.38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有所改善,研究生、本科学历人员占比达44.0%。医疗卫生机构实有病床6.57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6年的8.27张增长到2019年的9.22张(因七普人口核增,该指标2020年完成值为7.76张)。昆明市建设各类养老机构117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65个,各类养老床位2.77万张[2]。

1.3 健康生活现状分析

《昆明市“十四五”教育体育发展规划》显示,2020年,昆明市体育事业投入2.50亿元,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纳入了各级政府的“惠民工程”,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1193个,健身路径1939条,社会足球场147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3平方米,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初具规模,“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具有体育协会52个、俱乐部104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1个、国民体质监测站14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9,093人。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2.10%,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0%[3]。

1.4 健康保障现状分析

《2020年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末,昆明市户籍总人口582.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55万人,占户籍人口比重为68.7%。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18元,比上年增长3.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19元,增长8.3%。2020年末,昆明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5.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8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9.55万人,增加7.07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8.57万人,增加9.6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41.48万人,减少10.08万人。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5.24万人,增加6.2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152.09万人,增加35.6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36%,普通初中毛入学率105.8%,小学学龄儿童毛入学率101.38%,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99.87%,残疾儿童入学率98.95%。昆明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38[4]。

1.5 健康环境现状分析

《2020年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昆明市新增城市绿地1559.1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2.62%。全年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6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主城区区域环境昼间噪声平均值53.9分贝。地表水达标率100%。各污染物年平均浓度中,二氧化硫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26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42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24微克/立方米。昆明市人民政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滇池治理实施“上截中疏下泄”等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滇池治理规划项目投资107.19亿元。滇池全湖水质从劣V类好转为Ⅳ类,实现了近30年来的最好水质。全面完成滇池流域“五采区”植被修复工程,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691平方公里。建成草海片区生态湿地2442亩,提升滇池外海湿地3656亩,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4]。

1.6 健康产业现状分析

《昆明市建设“国际大健康名城”研究》显示,2020年,昆明市完成大健康产业增加值832.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2.36%;同比增长5.44%,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3.14个百分点。昆明市现有大健康产业经营单位58,887个,大健康产业从业人员为69.51万人[5]。根据《云南日报》报道,2021年,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08.7亿元,增长12.4%;增加值完成111.5亿元,增长12.5%,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7.6%。昆明市已逐渐形成以昆明高新区为核心,空港经济区和昆明经开区为拓展,多个特色产业基地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核心区和拓展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70%以上。高新区园区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50个生物医药产业园第40名,形成了以云药特色产业、新型疫苗产业为主,化学药、生物药、医学护肤品、人体再生医学、精准医学检测服务为重要补充的产业格局;经开区政策优势日益突出,积极拓展生物医药外向型功能,昆明国际工业大麻产业园入驻企业达44户;空港经济区国药中生生物制品产业基地、中国中药产业园、国药控股医药健康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强劲[6]。

2 问题分析

2.1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昆明市大健康办作为牵头单位,对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起到统筹协调推进的关键作用。目前,昆明市大健康办职能、职责偏重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人员编制较少,与统筹协调全市各级、各部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工作任务存在差距。

2.2 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

“十三五”期间,昆明市高端优质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仍有差距。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矛盾依然突出。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昆明市虽然有三级医院34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6家,三级乙等医院18家),但知名专家较少,国家级重点专科缺乏。昆明市居民死因排在前几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昆明市应对这些疾病的医疗水平仍有待提高。昆明市34家医院在复旦大学医院研究所医院综合实力排名均靠后。昆明市作为省会城市,多数面向全省服务、床位规模较大的三级医院集中在主城五区以内,医疗卫生资源与患者高度集中,三级医院超负荷运转。同时,民营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持续下降,分级诊疗体系尚未形成。

2.3 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传统项目转型升级慢

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昆明市康养低端产品不足,中高端产品紧缺。“温泉+康养”“体育+康养”“乡村+康养”“生态+康养”等融合不够,缺失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产业化的康养旅游产业聚集区,现代化的康养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传统的老项目与老产品转型升级慢。有“天下第一汤”美誉的安宁温泉、优质珍稀的汤池温泉等核心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转化。优质资源的带动作用、引领作用、辐射作用无法发挥,产业的聚集发展程度低,导致旅游的竞争力、市场的吸引力、品牌的凝聚力、产业的辐射力不够。

新产品新业态培育不足。近几年,昆明市建成运营的项目大多面向的是本地的基础市场,体量小,投资小,产品简单,影响力小,难以对全市文旅产业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尤其缺乏康养综合体、康养小镇、康养基地等标志性龙头项目,康旅产业格局与产品配置尚未成型。

要素支撑不充分。国际知名康养品牌引进迟缓,本土特色康养品牌培育迟滞,难以适应新阶段文旅发展的需要;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慢,基础设施建设迟滞,用地供给压力大,普遍存在落地难、推进难等问题。另外,专业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昆明市健康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政策支撑不足,智慧医疗服务水平不高

对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在线问诊等互联网医疗业务,因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依据,各医院在具体的业务开展过程中无收费政策依据,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加之缺乏医保的有效支撑,致使各医院工作开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相关业务的发展。智慧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卫生健康信息化基础薄弱。平台建设滞后,昆明市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尚未建成,导致现有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尚未实现,数据难以共享应用,制约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

2.5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局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超过上限。滇池、阳宗海水质实现稳定向好压力较大,滇池总磷、总氮等关键性因子仍然需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仍需推进。

2.6 健康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不明显

2020年,昆明市规上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产值272.82亿元,仅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8%,对大健康产业的核心支撑作用不足。健康产品制造主要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初级加工为主,仿制药、化学药、生物工程等产业链高端产品发展慢。健康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康养类旅游发展不足。健康服务仍以常规服务项目和内容为主,服务水平较低,医疗服务在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方面缺乏先进技术。医疗对国外患者吸引力不足,专程赴昆明治疗的国外患者没有形成规模。昆明市进入全国百强医药工业企业仅云南白药1家,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健康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医疗服务、智慧医疗、健康服务等方面没有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头部企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3 昆明工作实践

3.1 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举措

3.1.1 建立健全各项长效机制

坚持高位统筹,形成全市合力推动工作的格局。2017 年,在市政府办公室设立昆明市大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国家植物博物馆规划建设等工作。2021年6月,市委印发《昆明市人民政府大健康发展管理办公室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启动组建“昆明市人民政府大健康发展管理办公室”有关工作,原市大健康办有关工作继续推进。

3.1.2 形成规划引领,政策支撑的顶层设计体系

昆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16-2020 年)》《昆明市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关于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 年)》《昆明市健康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关于推进健康昆明行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形成规划引领、政策支撑的顶层设计体系。

3.2 夯实卫生健康基础

3.2.1 引进高端优质资源

针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转外就医集中的病种,昆明市协同省级部门成功争取到国家心血管病、呼吸、肿瘤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昆明,正在积极争取创伤和神经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京昆、沪昆等合作持续深化,引进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博奥生物等近 30 所优质医疗机构、知名医疗企业、研究机构开展医疗卫生合作;市属医疗机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延安医院、市儿童医院分别成功争取成为省器官移植、心脏病、儿科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市延安医院建成云南省最大的公益性干细胞库;建成国家级卒中中心 5 个、胸痛中心 4 个、创伤救治中心 3 个,让广大市民在市域内就可以享受到更多高端优质医疗服务。

3.2.2 推进卫生健康项目建设

一是配合推进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和昆医附一院康复医院等省级项目建设;二是推进昆明血液中心呈贡项目和市第二人民医院新院等市级项目建设;三是指导五华区人民医院、禄劝县中医院、石林妇幼保健院等县级项目建设;四是持续推进“双提升”工程,积极推进纳入省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建设。

3.3 推进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昆明市依托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避暑、避寒、康养度假为重点,推进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成功申报滇池和阳宗海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寻甸凤龙湾、石林台创园和安宁温泉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石林和世博园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轿子雪山、官渡古镇等10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相继建成和推出了宜良汤池、寻甸星河、禄劝原始部落、富民明熙苑、晋宁古滇、石林杏林大观园、东川东吉、西山青鱼湾等一大批以温泉康养、娱乐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持续推进七彩云南·古滇国际养生养老度假社区、枫桥尚院新型养老社区、昆钢养生敬老社区、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呈贡体育训练基地、松茂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嘉丽泽国际体育训练基地等一批项目建设。连续多年组织举办了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昆明高原环滇池自行车赛、中国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轿子雪山翻越挑战赛、昆明石林全国原野射箭公开赛等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成功吸引了中国华侨城集团、融创集团、绿地集团、保利集团、康美集团等一批知名康旅企业落户昆明。

3.4 加快智慧健康发展

昆明市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引入了包括阿里健康、中电数据等企业到昆开展医疗大数据项目建设,促进健康大数据应用发展。但因卫生健康信息数据资源的特殊性,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信息孤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制约了相关业务的开展。针对此情况,市政府已组织开展昆明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打通数据壁垒,形成昆明特色智慧健康产业体系。

3.5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3.5.1 开展以滇池为重点的区域水环境治理

滇池水质明显好转,全湖水质达到Ⅳ类,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滇池湿地获得了“中国最美湿地”称号。2020年,滇池主要污染物指标大幅下降,全湖水质持续稳定向好。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0%,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3.5.2 开展环境治理

昆明市开展以扬尘治理为重点的大气环境治理,主城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5名。主要农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划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严格环境准入,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治理,全市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且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事件。开展噪声监测和医疗处置。持续科学处置医疗废弃物,开展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源污水抽检5908家次,合格率97.99%。

3.5.3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绿色消费,鼓励绿色出行。实施重点行业节能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科学控制碳排放总量,“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6.7%,加速步入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3.6 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3.6.1 以项目建设支撑产业发展

由昆明市大健康办牵头,建立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库,每季度对重点项目实施全流程跟踪、精细化服务管理,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以及部门层面难以协调解决的困难问题,及时报市委、市政府协调解决。2021年上半年,全市跟踪大健康重点项目112个,计划总投资3968.45亿元,目前累计完成投资551.08亿元。按项目投资规模来看:百亿元以上项目10个,十亿元至百亿元项目37个,亿元至十亿元项目47个,亿元以下项目18个。按项目行业分类来看:健康农业项目5个(中草药种植)、健康工业项目14个(含医药、健康食品、健康产品制造类项目)、健康服务业项目93个。

3.6.2 建设昆明细胞产业园

昆明市已按照“一园一院六中心七要素胞十条”的细胞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抓好产业发展。目前,昆明细胞产业园已正式开园,并抓紧推进园区综合验收及园区产业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园区落地运营;《昆明市细胞产业发展规划》已基本完成编制,待组织专家评审;昆明高新区细胞产业集群创新园已引入10余家细胞和检测企业入驻,储备项目20余项。

3.6.3 建设昆明国际工业大麻产业园

昆明市严格按照国际、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对工业大麻产品的监管要求,以工业大麻全植株综合利用为目标,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大麻产业发展,重点做好昆明国际工业大麻产业园7个产业支撑平台的搭建工作,探索依托自贸区政策,加速孵化企业和成果转化。截至目前,昆明市已有登记注册工业大麻内资企业234户、外资企业15户。43个在建的工业大麻加工及应用项目计划总投资34.57 亿元,45户取得工业大麻种植许可证的企业实际种植面积约1万亩,预计2021年全市工业大麻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1亿元。

4 对策建议

4.1 打破“孤岛效应”,形成政策合力

“国际大健康名城”建设作为昆明市的城市战略,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参与。为此,建议进一步强化昆明市大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职责,使其在加快建设“国际大健康名城”中,牵头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就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健康产业、文化旅游、教育体育等规划及跨部门事项进行协调推进;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开展“国际大健康名城”建设监测评估工作;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对全市的考核;建立宣传推广机制,加强“国际大健康名城”建设的宣传推广;建立支撑保障机制,发挥专家、学者研究咨询作用。只有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才能进一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7]。只有整个社会以及各部门建立起统一的健康价值观,用政策手段形成合力,最终才能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实现[8]。

4.2 进一步夯实“国际大健康名城”发展基础

医疗服务是昆明市建设“国际大健康名城”的核心。建议吸引多元资本,引进高端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与国内外高端机构合作新建国际医疗中心,重点瞄准引进全国排名前100、具有国内一流医疗技术和科研能力,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优质医院,包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承建医院、国家医学中心依托医院、知名院士或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带头人及团队。

建议在“国际医疗健康城”项目选址工作中,配合云南省卫生健康委等省级部门,着力解决昆明市三级医院集中在主城以内,医疗资源要素(床位、卫生技术人员、设备等)与患者高度集中的结构性矛盾。建议在“国际医疗健康城”建设中,加快聚集国际一流的体检机构、医学中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疗机构,构建具有昆明特色的区域性国际诊疗保健中心,为国际友人、海内外侨胞、国内患者提供门诊、急诊、住院治疗以及出诊等规范化的、一站式的高端医疗服务,努力打造云南“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标杆和窗口。

4.3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康养主题突出的产业体系

立足昆明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优势和条件,坚持旅游人群健康消费和城市居民健康消费“双轮”驱动,结合国家和云南省产业政策导向和支持重点,产业融合做精“康养”“文旅”两大健康细分产业,推动健康产业与旅游、体育、文化、教育、养老、科考研学及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完善康养旅游全产业链条,建立体系健全、结构合理、业态丰富、康养主题突出的产业体系。

4.3.1 打造温泉康养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昆明市地热温泉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品质优越,结合生态环境、湖泊景观、峡谷景观、田园景观等,精准聚焦新时代客群对温泉康疗、养生、度假等消费的新需求,在切实加强温泉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以“高端、精品、精致”为定位,遵循“功能突出”“主题凸显”的原则,突出不同温泉的环境、品质、格调、主题、特色。按照情景化、生态化、主题化、集群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温泉+”融合发展,创新构建“温泉+N”综合开发模式,优先打造一批以温泉康疗、温泉养生、温泉度假等为重点的温泉康养度假新业态新产品。以切实增强全市优质温泉康养度假产品的供给能力,支撑全市康养品牌的打造。

4.3.2 打造康体运动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一是持续办好昆明上合马拉松、环滇自行车赛、昆明十峰挑战赛等精品赛事。二是以东川泥石流越野赛为标志,整合牯牛山、格勒湖、东川国家矿山公园等,打造东川大峡谷康体运动聚集区;以轿子雪山为标志,整合普渡河大峡谷、金沙江大峡谷、马鬃岭、云岭、红土地、矿山遗址等,打造泛户外运动聚集区。三是建设滇池、阳宗海、普渡河、螳螂川、南盘江、松茂水库等一批水上运动基地,推出静水皮划艇、龙舟、垂钓、漂流等生态型水上运动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四是建设梁王山、河上洞、西山、蛇山等一批山地运动基地,重点推出徒步、穿越、露营、探洞、攀岩等山地运动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五是积极鼓励直升机观光、滑翔伞等航空运动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六是推动赛事主体“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外市场主体的交流合作,适时引进国际足球、网球、自行车、越野赛、水上运动、户外运动等国际级赛事落户昆明。鼓励国际户外体育组织或协会在昆明设立分支机构。吸引各类国际体育用品企业在昆明设立区域分支机构,鼓励国内体育用品知名企业在昆明设立研发、设计、销售中心。

4.3.3 培育乡村康养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2022年春节假日期间,昆明市实现旅游收入26.96亿元,同比增长14.27%。接待游客243.37万人次,同比增长29.87%。其中,接待过夜游客59.60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24.49%;接待一日游游客183.77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75.51%。“周末经济”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经济力量[9]。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回归自然、亲近田园成为城市居民旅游的刚需。按照“传统生活庭院+现代休闲庭院”相组合的方式,突出景观性、体验性与生活性,强化风貌提升、环境整治、空间联系、景观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和一体化发展。以乡村旅居康养、乡村食疗康养为主要功能,重点建设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且高品位、多功能、多元化的租赁式乡村(田园)康养基地,打造城郊乡村康养旅游聚集区。

4.4 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据网经社电数宝大数据库显示,2020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约为1550亿元,同比增长48.46%。2016-2019年市场增速分别为436亿元(33.33%)、566亿元(29.81%)、738亿元(30.38%)和1044亿元(41.46%)。用户规模方面,2020年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约为6.62亿人,同比增长42.06%。2016-2019年用户规模分别为1.94亿人、2.51亿人、3.34亿人和4.66亿人。 此外,2020年医药电商市场规模约为1876.4亿元,同比增长94.58%。2016-2019年市场增速分别为267.8亿元(100.74%)、457.7亿元(70.91%)、657.4亿元(43.63%)、964.3 亿元(46.68%)[10]。

目前,昆明各医疗机构使用的“滇医通”就解决了基础的预约挂号、问诊咨询、医药服务、资讯文献、慢病管理辅助、医疗信息化几个大类别。“滇医通”借助移动端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形成由线上资讯平台向线上问诊、预约挂号等新型服务的转变。“滇医通”的开通运用,是昆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良好开端。为进一步推进智慧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建议昆明市在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上,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总体规划,建立全省、市医疗、医药、医保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切实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推动医药体制改革方面的作用,创新体制机制,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4.5 打造最具生态康养价值的“中国春城”

坚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争创“国家气候标志”,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让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和青山绿水蓝天的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昆明最优质的资产和最鲜明的底色,把昆明打造成为最具生态康养价值的“中国春城”。

4.6 推动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

进一步优化大健康产业发展营商环境。搭建研发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交流合作平台、人才引进平台,落实对企业、对项目的资金政策扶持,保障要素供给,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做强做长产业链,培育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昆明大健康产业特色,带动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发展。

4.6.1 打造大健康产业创新引擎

依托主城中心地区密集的生命健康创新资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加快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疫苗、基因、干细胞、精准医疗、再生医学、3D生物打印等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形成以生命健康产业研发和服务为引领的千亿级大健康产业创新引擎。

4.6.2 建设大健康产业新的增长极

在云南滇中新区、高新区重点培育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动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工厂基地、国药中生上海血制品云南生物制品产业化基地、创新疫苗研发及产业化集群一期等项目建设。把滇中新区、高新区建成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地,把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成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园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4.6.3 形成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带

以呈贡、晋宁为重点,推动昆明高新区马金铺生物医药制造园区、呈贡信息产业园健康数据中心、宝相大健康产业园、核心半岛大健康示范中心,“七彩云南·颐养圣地”、绿地滇池国际健康城、海口白鱼片区,以及若干个健康城和健康社区协同发展,联点成串、跨界融合、集群发展,以游带医,以医带药,以药促游,医养结合,建设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带。

猜你喜欢

昆明市康养昆明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昆明市延安医院
昆明市测绘研究院
昆明美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