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农贸市场亟待优化升级路径在哪儿?

2023-10-24高雨菲

中国商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农贸市场生鲜农产品

◎文/高雨菲

在区域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全国范围内传统农贸市场正面临重大转型。消费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让我们更加重视农贸市场的发展。我国现有的传统农贸市场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结果。一方面,传统的农贸市场允许消费者自由选择首选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在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副产品价格。但正是这种自由让传统的农贸市场很难对区域经济产生更多的正向贡献。

基于以上背景,笔者着重探索农贸市场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以后疫情时代作为时间节点,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着眼于客观农贸市场数据,着眼于消费者这一行为主体,逐步分析农贸市场的潜在隐患与弊端。最后,提出如何更好地规范市场经营活动、促进农贸市场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我国农贸市场的发展进行剖析,给出了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传统农贸市场转型与影响农贸市场的区域经济因素

互联网时代传统农贸市场的转型导向首先是智慧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有关行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国正在探索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批智慧城市应运而生,有关农贸市场的智慧化发展以及对区域经济的正向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辽宁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传统农贸市场的模式与智慧化、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匹配。目前,智慧农贸市场在数量上呈现增长态势,且增量巨大。由此可见,农贸市场智慧化可以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正向作用。

其次是溯源化。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在购买农产品时更加注重绿色与安全。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新理念,农贸市场应加强食品安全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助力区域经济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改变倾斜。且在制度方面推动市场监管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同时也为消费者舒适购买注入了助推器,用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最后是标准化。根据调研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十多年间我国建设了大部分规模化农贸市场并延续至今,但其从建筑的安全性、建设的规范化程度、市场容量以及市场内部基础设施来看都已经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不匹配并呈现逐渐滞后的趋势,亟待引起重视。因此,依据商务部《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及《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明确了农贸市场在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配套工程设施、场内经营设施和其他设施的建设规范。在有制度依托的前提下,应着重考虑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

影响传统农贸市场升级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影响农贸市场农产品生产的因素。在自然资源条件方面,辽宁省的地势大致为自北向南,自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东西两厢,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马蹄形向渤海倾斜。全省耕地面积为409.29 万公顷。辽宁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约为1.87%,与1979 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的1.58%相比,增加了0.29%,增幅约为18.33%,但是总体仍属于略微缺乏的水平;在生产力水平方面,分为生产的信息化、生产设备的专业化、生产成本的控制能力等多个方面。在辽宁省的农村地区,生产者无法及时掌握相关的市场信息,很难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导致无法进行准确的规模化生产,与市场供需不够匹配等问题。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经济增速常年处于较低水平,没有资金升级生产设备,生产效率较低,对于资源的利用程度也较为缺乏。在市场快速变化的当下,这样的生产模式显然无法适应。而务农人员不得不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来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利润大大降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大受限。

其次是影响农贸市场农产品加工的因素。农产品的加工是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加工对于设备的要求和专业化程度也更高,加工设备一旦滞后会严重拉低生产效率,尤其是农机产品更新换代无法适应时代发展会导致产效结合程度降低,从而付出更高的人力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在工厂加工环节,加工厂的经营状况至关重要,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信用和生产风险,当出现信用危机时,容易导致工厂出现现金流压力,现有的订单将承担巨大的延期风险,导致农产品变质,损耗较高。在合理利用资源的考量上,加工设备的转型升级对于资源的利用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着力更新生产设备,加强科技的相关带动作用,避免资金流的损失,加强技术升级方面的投资,避免出现因为产业投资较少,导致农业加工技术很难提高,从而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

最后是影响农贸市场农产品仓储的因素。仓储设备是延长产品保存时间、提升生产能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尤其对于农产品而言,蔬菜水果等本身具有损耗较高不易保存的劣势,然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部分商家为了压低生产成本,在重要的物流和仓储环节并没有通过冷藏保存农产品而是应用常温状态下的存储运输,严重降低了产品质量,而且并没有有效节约生产成本,最终牵扯到整个农贸市场名誉及各家农贸商户的利润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农贸食品行业仍广泛采用原“制冷+冰”冷却方式,采用常温车作为运输工具,维护时间为2—3天,运输损耗大、效率低。

辽宁省农贸市场的行业分析

农产品市场成交额主要来源就是肉禽蛋市场,而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是成交额的重要来源。结合前人的研究,为分析各要素对我国农产品市场成交额增长影响的大小,将辽宁省农产品市场成交额(Y)作为被解释变量用来衡量收入;以蔬菜市场成交额(X2)衡量农业创收,以肉禽蛋市场成交额(X3)衡量畜牧业创收、以水产品市场成交额(X4)作为对基础消费的衡量、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初步模型:Y=f(X2,X3,X4)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根据回归模型,肉禽蛋市场成交额与农产品市场成交额有更强的相关性,建议先从肉禽蛋市场率先整改,再依次对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逐步整改。肉禽蛋市场的发展对农产品市场具有很显著的影响,面对当下疫情缓解但经济尚待复苏的现状,国家应当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发展农产品市场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辽宁省农贸市场升级的对策以及对区域经济的正向影响

利用区域的基础条件带动经济发展首先,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智能农贸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相应的基础设施也应运而生,例如智能市场中的生产者可以配备可溯源电子秤和显示器,与传统农贸市场的称重方式相比,可溯源性不仅使准确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而且也升级了多种功能,集称重、计量、出纳、付款、印制为一体。在称重的同时,相关设备会向消费者显示此种商品的全方位信息,增进了消费者的消费兴趣和对自身购买商品的了解,勾勒出清晰的认知。付款后,可追溯性将自动打印出可追溯性票据。消费者可以扫描票据上的二维码,查询商品的来源信息、标识等数据,除商品信息外,商家的显示屏上还会显示商品名称、经营许可证等信息,以预警重量不足,规范经营者行为,彻底消除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差距,增强消费者对经营者的信心,发挥消费的带动作用,助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引进O2O模式,完善农贸市场“线上商城线下配送”模式。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商业手段引入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结合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和在线电子商务,构成高效的适合网络经济的生鲜农产品营销体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生鲜农产品通过电商方便快捷地送达消费者。生鲜农产品电商模式有利于解决生鲜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有助于改善生鲜农产品产业链,带动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实现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对于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有着巨大作用。

最后,引入智慧农贸管理平台。农贸市场由众多经营者组成,拥有相较于农贸超市数倍的多个营业空间。因此,在货物管理、现场管理、经销商的固定和临时管理、费用、合同和其他财产关系方面存在重大困难,整个市场的有效运作只有借助于系统管理才能实现。智能农贸系统要求贸易商每天公布商品、品类的销售数据、客户单位的价格等,通过这些业务数据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可以不断改进菜品和业务。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智能农贸系统建立在线微购物中心,一键在线预订线下商品,开展多项在线营销活动,建立店铺会员制度,运营自己的平台,客源不会被其他网上购物平台抢走。大数据平台允许IT管理经销商。它还可以通过会员制精确定位蔬菜市场的用户,以提高蔬菜市场的整体营业额。

倒逼规模化生产经营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一方面,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方式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是提升养殖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应着力创建典型示范,达到以点带面、以面扩体的作用,扩大相关辐射范围。以多种形式进行规模经营,探索建立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产权为纽带,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流通配送等不同主体利益紧密联结的产业化组织体。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型、营销型和综合型专业合作组织,提升畜牧业组织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绿色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平衡式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是对工业革命以来几个世纪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否定,是21 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快品牌流通 打造区域经济品牌一方面,加强品牌影响力。辽宁省农业经济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重较大,农产品品类丰富,但是却没有形成认可度较高的品牌,品牌附加值较低,不利于市场的扩展,无法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面对以上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相关社会组织共同发力,打造一批具有辽宁特色、优质安全、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另一方面,提升加工水平。放眼整个辽宁省农产品市场发展,其科学性、集约化程度与先进水平仍然有一定差距,在小农经济占据主流的形势下,生产方式仍然较为粗放落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仍然占据主流,缺乏科学指导和地方龙头企业的助力带动。同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生产过程的根本性变革。积极创新是任何行业任何企业的生存根本,农产品加工业也不例外。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创新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层面。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将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带来巨大效益,促进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猜你喜欢

农贸市场生鲜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全国首家农贸市场
———沈阳北行农贸市场
《花乱开》
亚洲生鲜配送展
亚洲生鲜荟
超市生鲜里的这些秘密你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