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3-10-24王晓红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教师应人文

王晓红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推动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发展。经典诵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读懂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成长。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的意义与策略开展途径进行了分析,旨在推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发挥出人文性的特征,坚持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要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形成优质的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新时代接班人。语文学科本身具备人文性的特征,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在语文教学中借助经典诵读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从经典诵读中获得领悟,形成人文素养。

(二)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审美情趣

经典文学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许多经典的诗歌、诗词作品具有语言精练、思想深邃、文化承载厚重等特点,特别是选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思维发展规律。学生可以以经典作品为桥梁,通过朗朗上口的经典作品诵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韵律之美,获得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发展,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互动。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输入输出理论表明,人的语言能力发展离不开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只有“输入”与“输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能够保障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口语表达与书面写作是语言输出的主要方式。许多学生在写作中都会出现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并未将阅读中吸收的知识运用于写作表达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阅读量有限,词汇量匮乏。而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可以保障学生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开阔阅读视野,接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从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作,会促进学生在遣词造句上精心琢磨,让语言表达的情感更加充沛,继而获得语用能力的提升。

(一)营造适宜的经典诵读环境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与其学习积极性、学习水平等方面存在密切的关系,当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环境时,其学习热情更为高涨,学习效果也会有所提升。因此在经典诵读的教学活动组织中,教师应重视环境对于学生学习效果所产生的影响,为小学生营造出充满文化气息的经典诵读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态度。

如,教师利用学校的宣传栏、班级内的读书角、陈列窗以及走廊中的经典作品展示等,让学生在校园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三字经》《二十四孝图》等多篇经典作品。除了文字阅读类的文本展示之外,还可以是书法作品的展示,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等,将学生置身于浓浓的书香氛围之中。学校应为经典诵读教学制定长远的计划,让语文教师的经典诵读教学更有依据,保障教师经典诵读教学的统一性,让学生可以接触到多种类型的书目。

(二)基于教材整合经典诵读内容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做到以教材为依据,整合经典诵读内容,开发与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获得启发与感悟。

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绘大自然的经典诗作,如《山行》《望庐山瀑布》等,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跟随诗人的视角去观察、欣赏与想象大自然,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还有描写壮丽山河的古诗,如《登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赞颂了祖国山河之美好,通过经典诵读内容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理解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经典诵读中学生接触到的作品大多诞生于几百年甚至于几千年之前,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时,切忌前松后紧,不仅要整合诵读的诗词内容,还要融入作者的创作社会环境、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心路历程等等,引领学生立足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思考问题、表达观点,保障经典誦读活动的顺利实施。

(三)组织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活动

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应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引领学生在学习活动参与中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形成语文思维,这对于学生的智力学习以及非智力学习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组织表演诵读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诵读的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以及动作,帮助学生熟悉作品。

比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表演类的诵读活动,让参与表演的学生共同商讨更为精准地表达出经典作品中记录的内容,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引领学生在表演类的诵读活动中提高对作者的情感认同程度。

其次,组织对比阅读活动。教师应选择相同题材或相似的文章,引领学生辩证地阅读与思考。

如《四时田园杂兴》的教学中选择《宿新市徐公店》为对比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分析两首古诗在写景上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增加学生对写景类古诗的了解程度。

此外,组织主题诵读活动。教师在经典诵读的教学过程中组织“诵读国学经典,营造书香校园”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从多种途径搜集相关的资料,自行整理所学的材料,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与阅读经典,并在经典诵读的资料搜集与整理中,获得信息处理能力的锻炼,同时还帮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养成自主阅读习惯,为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四)构建完善经典诵读评价体系

评价同样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对“教”与“学”过程的总结,评价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丰富评价的内容,从文学水平、道德品质以及健全人格等多角度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成绩的提升并不是唯一的学习目标,应更为注重自身的全方面发展,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观以及发展观。

其次,教师应在经典诵读评价中关注个体差异,结合学生个体所在的不同层次,制定层次化的评价标准。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

此外,教师还应建立多元主体评价机制,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环节之中,如采取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自评与他评中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总之,经典诵读是学生汲取文化、积累文化内涵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应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通过经典诵读氛围营造、素材选取、活动组织以及评价体系完善等途径,向学生传递经典文化,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经典诵读的学习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经济开发区横林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教师应人文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人文绍兴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