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文化传承与理解,研习文言经典作品

2023-10-24朱莉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新课标微课素养

朱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旧版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核心素养之一。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发挥育人功能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针对经典的文言作品,在“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之外,语文课堂应指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然而,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侧重讲解文言字词、文化常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很难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本文以《兰亭集序》课堂教学为例,阐述如何构建开放式语文课堂。

《兰亭集序》是魏晋时期的经典散文,它以情动人,以理取胜。教师基于“以生为本、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以“挖掘‘乐极生悲’思想背后敬畏生命的深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为教学重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在提高课堂实效的同时,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

有别于多媒体课件教学及传统教学单向讲授,智慧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师生平板互动课堂练习,如课前字词检测题,落实任务单学习。学生通过选择题抢答、主观题当堂完成拍照上传,熟悉智慧课堂设备的基本操作。教师通过课件与习题的自由切换、推送主屏教学内容、在线检测、课上设置随机作答、大屏比较评析等小环节,充分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智慧教学模式的运用,师生以平板互动完成课堂知识检测和思维拓展,将“教师传授”和“学生吸纳”紧密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告别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消极被动教学方式,让学生实现了以主体形式参与课堂,师生的密切交互,资源的共享,切实保障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检测,确保教师在有限课堂内快速得到教学反馈,为文本合作探究打下基础,形成了积极主动的交互教学。

智慧课堂教学突破了时空局限,课堂容量不再受时间所限,使课堂容量更大,效率更高。同时,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资料充分展现,图像化、可视化、实时反馈等特点使课堂展现出更多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延伸師生对文本的平等交流。智慧课堂系统的实战操作增强了语文教师对现代教学的信心,也对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四大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是“文化理解与传承”的前提。而《兰亭集序》第三、四段重在抒情述理,以议论为主,情感复杂且内容抽象,学生不易领悟。对此,教师提前制作“情境朗读”为主题的微课,推送至学生平板电脑。微课内容图文并茂,由名家配乐范读,且含有范读点评。微课虽然短小,其灵活形式却能营造美好的阅读情境,使思想深刻、语义难懂的文言文灵动起来,更利于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微课中凝练的点评让学生品读修辞、韵律、意蕴之美时得到启示,能够较直观地接收美的熏陶,获得对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教师以微课引领情境化朗读,可以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会在听范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

从课堂效果看,这一综合性情境的创设,将文本的抽象情感具体形象化,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深挖文本的欲望,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俯仰一世”“俯仰之间”“痛哉”“悲夫”等关键词,尝试与文本共情,体味字里行间人生苦短之慨,收获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究的自觉与自信。

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兰亭集序》的常规教学往往囿于“乐、痛、悲”情感的剖析,学生自主交流、探究、表达的机会很有限。要构建动态化、开放式的语文课堂,除了借助上述先进的现代科技教学手段,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本案例的思维拓展环节,以三个启发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并明确要求:四人一组全员参与,充分交流后做记录,由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启发一:本文集中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常见的抒情模式“乐极生悲”。以往课文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启发二:如何看待“乐极生悲”的意义?启发三:回望历史,思考王羲之怎样对待有限的生命?现以“启发二”师生交流的片段为例。

生1:我不认同“乐极生悲”的思想。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时行乐未尝不可,快乐时应该安心享受当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如果一味沉浸在过去不能自拔,那可能会抑郁或走极端。

师:所以不如活在当下,乐在当下。

生2(与生1同组):我们小组有两种对立观点,我认为这是个积极的词。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师:是的,《伶官传序》里就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生3:我小组认为这是比较中庸的人生态度。快乐时就不要杞人忧天。不过,若遭遇困难还一味想着玩乐,就有点“死于安乐”的意味了。

师:所以人还是要懂得未雨绸缪。

生4:我从课文开始分析。这是个宴会,进行到这里时说明宴会快要结束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合必有分离。所以古人兴尽悲来,才会乐极生悲。人要有积极的入世观,我们应珍爱生命,把握人生,活在当下时就做自己想做且正确的事,不要留有遗憾。毕竟人生无常,流年易逝。

师:说得真好,你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积极入世。

…………

师:大家谈了很多,我们来看看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如何看待“乐极生悲”的意义。

(播放曾仕强在百家讲坛中谈《易经》的视频片段,介绍名家的解读:乐极生悲亦是居安思危)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启发,不说教,对于小组合作探究,鼓励不同意见。无论教师观点或名家点评,均以补充的形式供学生参考。在深挖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表达自我的参与热情得到充分释放,有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有表达自我的高度热忱。也许,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思考还不够深刻,但是能够结合自身和时代侃侃而谈,这一课堂效果着实令人欣慰。在论辩中,学生认识到“乐极生悲”看似消极,其实充满思辨,学生始终是课堂主体,教师全程仅扮演组织者、讨论参与者的角色。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语文课堂应力求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强化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以开放式课堂模式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审美,于传统文化的深挖中落实“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在新课标语文教学背景下,如何确保文言文课堂“提升阅读能力”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双落实,彰显现代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时代性和价值导向,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让研习传统文化的课堂更加生动而卓有成效。

作者简介: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新课标微课素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