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问艺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023-10-24朱俊文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圆明园教师应阅读教学

朱俊文

提问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获得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有效的提问一般需要教师沿着“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引领学生建构阅读认知,提升阅读学习质量。本文主要就提问艺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建立有效的提问教学策略,助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

提问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设计是否恰当、合理。有效的问题设计是提问艺术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的起点,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情设计问题,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首先,以教材内容为依据设计问题。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角度分析,只有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紧紧地围绕教材内容,能够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保障问题设计的针对性,才能够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以《桂花雨》一课为例,通过课文分析发现“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具有概括全文、表达“思乡之情”的作用,教师就可以围绕这句话设计问题:“妈妈为什么要这样说?”“你认为妈妈怀念的真的是家乡的桂花雨吗?”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引领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原文,和作者一起经历美好童年,深刻理解“桂花雨”背后的真正意义是“思乡”,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其次,充分结合学情设计问题。有效的提问必然是从学生出发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以学情为重要参考,将设计的问题作为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答案,实现主动建构,深化认知水平。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许多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缺乏对语篇内容的思考,并没有抓住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感知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1)阅读课文,说一说哪些词语让你觉得有新鲜感?(2)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少数民族?你对这些少数民族了解多少?在你的学校中有少数民族的学生吗?(3)这所学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作者笔下的学校有哪些特点?

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为了增加提问的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采取多种提问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掌握提问的时机,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首先,直题曲问。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取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直白地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方式难免会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运用“拐弯”的方式提问,由此起到启发与引领的作用,达到曲径通幽的教学目的。以《穷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中讲述了桑娜与渔夫收养了邻居家两个孩子的故事,一方面赞美了穷人虽然生活拮据但是依旧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另一方面真实地反映出了沙俄专制制度下底层民众悲惨的生活,作者在文章中着重歌颂了“穷人不穷”的理念。那么,在本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些文学家对《穷人》的文章点评内容,带领学生将关注点放在“穷人不穷”这几个字上,然后提出问题:(1)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的贫穷?(2)桑娜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带回来的时候,很担心渔夫会因此动手打她,这里是不是说明了渔夫并不是一个善良的人?(3)为什么会有“穷人不穷”的说法,您认为桑娜和渔夫的“不穷”体现在哪里?(4)若是你来定义,你认为他们二人究竟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究竟是精神的富足更可贵还是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学生们在问题的带领下产生了疑问,想要对“穷人不穷”的说法一探究竟,形成了强烈的探究欲。

其次,曲题直问。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文章理解难度较高,若是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仍旧采取“曲问”的方式,则会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难度。对此教师应采取曲题直问的方式,以问题为依托,化繁为简,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文本内容的理解。如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写道: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天亮了就回去’,诸葛亮为什么要笑着说出这样的话呢?他笑的是谁?”“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曹操是怎样的人?”通过更为直接的问题提出,让学生认识到曹操的多疑以及诸葛亮的自信,引领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解决问题在提问教学中不可或缺,若教师只是一味地提出问题,将问题堆砌在学生的面前,却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指导,则会让提问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的语文阅读深度学习发生。

首先,解决问题应具备启发性。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容易遇到思维障碍,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追问或探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找到攻克思维障碍的点,引领学生进一步地深入探究与解决,给出具有深度的答案,提升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重要性以及圆明园毁灭所造成的严重影响,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问题:“如果用一个词描绘圆明园所凝聚的中国人的智慧,你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想到了“结晶”,有的人想到的是“创造”。接下来教师继续追问引导:“若是将这些可以描绘圆明园的词叠加起来,可以凝聚成什么样的词汇?请学生们从中国乃至世界的视角分析。”通过教师的问题引领,学生们想到了“艺术”,认识到圆明园的建造史是中国的文化史,圆明园是建筑艺术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而进一步地感受圆明园的珍贵之处,为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惋惜,激发浓烈的爱国之情。

其次,解决问题应具备激励性。许多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不自信,并非没有能力解决,而是缺乏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学习意识。对此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一步一步地深入分析,推动学生自主地加入解决问题的行列之中。如,课堂上表现明显不积极的学困生,教师可以设置相对简单的问题:“阅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了圆明园化为了灰烬。”教师继续追问:“你希望老师将哪个词写在黑板上?”学生又回答道:“化为灰烬。”教师应及时鼓励学生:“没错,你真棒,不仅读懂了文章内容,还能抓住关键的词语,说明你对语言有着一定的敏感性。”学生会将“化为灰烬”牢牢地记在心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与学情设计问题,提出有效问题,巧妙地引领学生解答问题,促使学生在阅读中通过问题的引领,获得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袁庄镇袁庄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圆明园教师应阅读教学
梦回圆明园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