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古诗文读写融合教学初探

2023-10-24张琪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卖炭翁古诗文教材

张琪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的宝贵财富。部编教材选编经典古诗文100多篇,其中八上23篇,八下21篇。笔者结合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教材书后习题以及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古诗文读写融合教学的看法和做法。

古诗文占比增多,一线教师对此褒贬不一。从教学经验出发,一线教师多倾向于采用串讲法。但在篇数增多并且整个单元都是古诗文的情况下,采用串讲法,学生易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古诗文的教学方法迫切需要改变。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育分转向育人的今天,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丰富积累,锻炼思维,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品位。

新课标指引着古诗文教学的基本方向,教材也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读写融合。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排了《三峡》《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紧随其后的写作训练是“学习描写景物”。从文言文阅读直接跨到了现代文写作,如果仅仅将单篇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确定在识记、理解层面,那么写作需要的表达运用能力就无法得到训练。书后习题给出了能力训练阶梯。《三峡》书后第四题,“翻译课文的中间两段,把原文和自己的译文都朗读一遍,边读边体会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翻译是学习文言文通常会采用的识记、理解的方法,属于较低的能力层级。《短文两篇》书后第五题,“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与翻译比较,融入想象进行改写的表达难度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唐诗五首》书后第四题,“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这里不是单纯的描写景色,而是在掌握视角转换、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加以运用表达,能力层级又高了一些。正是在单篇古诗文识记、理解、鉴赏、掌握、运用、表达等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单元写作教学目标。

不仅这一个单元如此安排,教材对很多古诗文篇目的教学都提出了写作的要求。《马说》书后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诗经〉二首》书后五:“下面是对《关雎》第一章的一种翻译,你喜欢吗?为什么?另选一章,试着翻译成白话诗。”这样的例子教材中俯拾皆是,若能改变教学方法,将“写”融入“读”的环节,以“读”促进“写”的提升,读写融合,不仅为课堂增色,而且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笔者在实践中多次以读写融合的方式进行古诗文教学,虽然并非所有篇目都适合这样处理,但整体而言读写融合不失为一种课改性的尝试。

(一)读前试写,培养习惯锻炼思维

选入教材的古诗文大多不难理解,学生可以结合书旁注释或者借助古汉语字典疏通文意。采用读前试写的方式,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又能在课前了解学情。

在教学《卖炭翁》一文时,笔者采用了课前试写的方式让学生改写《卖炭翁》。大多学生无法在教前理解学习重点。例如,很多学生把“系”理解为“拴”,而“系”书旁注释为“挂”,这反映出翻译不结合注释的不良习惯,同时也反映出学生没有理解宫使对老翁的轻慢态度。此时,只需由写出“挂”“丢”“甩”“扔”等词的学生发表看法就能为其他学生解惑,还能进一步辨析词义。再如,一些学生发挥想象,描写卖炭翁的衣服,“打满补丁的单薄布衣”,这与下文宫使换给老翁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材质上形成反差,“纱”与“绫”根本就不是老翁需要的,这便间接地表现了宫使的掠夺本质。还有补写结尾的,“卖炭老翁牵着瘦骨嶙峋的老牛渐渐消失在茫茫雪地之中,只听到隐约传来的呜咽声”,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呜咽声”由谁发出。启发学生思考白居易创作的目的是否只是表现卖炭翁之苦、个体命运与群体命运的关系,以更深刻地理解主题。

(二)读时补充,丰富积累传承文化

古诗文语言凝练含蓄,讲究韵律,一个字的改动,一种韵的转换,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读时補充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积累,建立文化自信。

学习《马说》,学生在翻译中发现“鸣之”的“之”与“策之”“食之”两个“之”用法不同。探究原因,是韩愈让这三句构成排比,以揭露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达愤懑之情。这时补充资料,便能深刻理解韩愈作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反对骈文,认为形式应为内容服务的思想。

《石壕吏》藏问于答的表现形式是教学重难点,可是“问”藏于何处?学生只知老妇有三苦,却不知三苦对应着三处换韵。换韵代表着叙述内容的变化,代表着新问答的展开,代表着诗人的匠心独运,体现着杜甫的矛盾思想。若能在教学中补充换韵的妙处,学生也就能领悟到问答话题的转变,进而补充出吏的问话,想象揣摩人物的表情语气,探究诗人藏起官吏问话的原因,体悟杜甫的矛盾思想,也在这一过程中深入体会了古体诗用韵自由的特点。

(三)读后完善,理解内化表达运用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学生的“写”只能是零星的、碎片化的。大多时候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写”还是要放到课后作为作业。这时的“写”其实是有层次的,同样是改写,基础薄弱些的学生会采用翻译的方式“写”,自我要求高一些的学生则会结合课上所学,或加上想象或改变视角或结合背景进行改写。课后完善写作,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理解内化,表达运用。

如《小石潭记》的改写,有的学生会注意到这是一篇游记,在段落起始处写明地点的变化以还原该篇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有的学生会关注情与景的关系,结合背景发挥想象去还原人物情感。从游鱼之乐到境清之忧,中间第三节柳宗元的情感、思绪是怎样的?学生写道:“溪水的尽头在哪里呢?我不知道,就像我的未来一样无法预知。”融入了柳宗元遭贬寄情山水的背景,情感也合理地从乐过渡到忧。

又如《核舟记》的改写,学生写道:“我们上了舟,一阵微风吹来,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今天,我戴了顶高帽,有些讲究。我与鲁直兄一同站在船头,各拿着画卷的一端研究起来。有时鲁直的见解太好,我还会用手拍拍他的背表示同意,不愧是我的得意门生啊!”学生巧妙化用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又抓住“抚”字,结合老师补充的人物介绍展开想象,将舟中轻松愉悦的氛围,二人陶醉于山水美景、流连于书画长卷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改写,学生也能从中进一步理解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

总之,每一篇被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大浪淘沙的经典之作,教师若能更新理念、结合教材,创造性地进行读写融合教学,一定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锻炼思维,提高审美,建立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吴塘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卖炭翁古诗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丫头坪的卖炭翁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