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技资源共享视角的区域科技创新潜力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潜力评价为例

2023-10-23姜鸣陈新蕊张汝斌贺新华邓艺

华东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省市潜力经济带

文/ 姜鸣,陈新蕊,张汝斌,贺新华,邓艺

(1.上海牵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0233;2.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3.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昆明 650228;;4.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昆明 650051)

一、引言

科技资源是指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各种软、硬件条件的综合总称[1],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资源基础和条件保障。科技资源的存量、质量、配置以及开发利用的力度直接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实力和创新潜力两个方面,创新实力指区域创新水平,创新潜力指科技发展水平及其成果转化能力,反映了区域创新的连续性、增长性、长期性以及价值资源的存量与优势储备。[2]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可持续支撑创新潜力的有效释放,对延续和发展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起到推动的作用。二者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密切联系。本文以“十三五”长江经济带11 省市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科技创新潜力的四个分项——创新潜力资源、创新潜力投入、创新潜力产出、创新潜力环境进行数据分析与评价,采用文献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五年来11 省市科技创新潜力进行深度研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优势互补,区域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区域科技创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和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按照国家确定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测算方法,采用指数法对各级指标进行综合得出各级指标平均值,并以《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3][4]的相关数据为支撑,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潜力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按照标准化、科学性和可靠性原则,从创新潜力资源、创新潜力投入、创新潜力产出、创新潜力环境四方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5][6]。包括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32 个三级指标(见图1)。

三、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潜力评价分析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最具实力的区域,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7]2020 年,长江经济带11 省市GDP 约48 万亿元,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汇集了全国1/2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5 的高校科教资源、1/2 的企业R&D人员和R&D 经费投入、1/2 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技术交易额达一万亿元。[8]按地理位置和长江流向将长江经济带11 省市分为三个区域:长江下游上海、江苏、浙江(长三角),长江中游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省区),长江上游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市)。根据指标模型,采用文献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11 省市科技创新潜力的各项评价值,并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找出各省市的科技创新潜力优势与不足(见表1)。

表1 长江经济带11 省市科技创新潜力指数平均分值(2015-2019 年)

(一)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潜力资源

科技资源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科技资源越丰富,实现科技创新的潜力就越大。数据显示,上海十万人年博士毕业生数(459)和万人年大专以上学历人数(310)远高于其他省市,江苏次之为(166)和(163),排位第三的是湖北(135)和浙江(156);江苏十万人累计孵化企业数231 家,以下依次是浙江(168)和上海(131);上海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数最多为146 件,江苏(112)和浙江(99)紧随其后;贵州教育经费实际投入占GDP 比重最高为7%,然后是云南(6%)和江西(5%);江苏有R&D 活动的企业占比重最高为44%,浙江(39%)和湖南(30%)分列第二、第三。可见,长三角地区汇集的科技人才、科研条件资源远高于其他省市,具备创新资源富足、创新意识强劲、研发实力雄厚的领先优势。

(二)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潜力投入

人力和财力科研经费的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投入力度越大,对科技创新潜力的拉动作用就越强;而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则反映了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流向,是衡量区域科技创新潜能的重要指标。分析可知,上海万人R&D 研究人员数有591 人位居第一,江苏(380)次之、浙江(337)排第三;浙江企业R&D 研究人员占比重数为99%位居第一,江苏(96%)、江西(82%)分别排第二、第三;上海R&D 经费支出与GDP 比值为158%位居第一,江苏(107%)次之,浙江(100%)排第三;上海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38%位居第一,贵州(25%)、湖南(24%)排第二和第三;江苏规模以上企业新建研发机构数有22519个位居第一,浙江(11077)次之、安徽(4962)排第三。可见,11 省市中长三角的创新人才投入、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最大,新建企业研发机构数量最多,科技创新潜能实力最强。

(三)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潜力产出

成果转化、创新产品、经济绩效是科技创新潜力产出的主要指标。数据显示,上海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最高为247,湖北(174)次之,湖南(129)第三;上海有效发明专利数有790 件位居第一,江苏(414)次之、浙江(378)第三;浙江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82%排第一,上海(63%)、重庆(55%)分别排第二和第三;重庆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为187%位居第一,四 川(164%)、上 海(120%)分别排第二和第三;云南高技术产业利润率为78%位居第一,浙江(68%)、江西(47%)排第二和第三。总体上看,创新潜力产出最多的是下游省市上海、江苏、浙江,说明该地区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较强,高校、院所、企业三大创新主体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重庆和云南个别指标虽排第一,但中上游省市整体科技创新资源不足,共享创新资源和协同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机制,产学研之间的科技资源共享、流动、转移不畅,技术转移能力不强,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远低于长三角地区。

(四)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潜力环境

环境条件和社会生活是区域科技创新潜力的主要基础支撑。数据显示,云南环境质量指数最高59%,贵州58%次之,浙江49%第三;浙江环境污染治理指数最高98%,上海(97%)次之,重庆(96%)第三。上海万人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最高138户,浙江(128)次之,江苏(107)第三;上海信息传输、软件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最高172%,浙江(142%)次之,四川(120%)第三;上海电子商务消费占消费总支出比重排第一为149%,重庆(59%)、浙江(47%)分别排第二、第三。可见,上游省市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环境支撑条件优越,是较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区,应乘势而上,加强与中下游省市研发合作与科研创新,激活创新潜力,共享创新资源;中下游省市环境污染治理意识强、技术水平高,且在互联网、软件技术服务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信息资源优势。

四、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潜力综合评价

(一)科技创新潜力呈梯队分布

对长江经济带11 个省市技创新潜力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发现11 省市科技创新潜力大小呈明显梯队分布,即创新潜力领先区、中等创新区和创新追赶区3个梯队(见表2 和图2)。其中,第一梯队是科技创新潜力领先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三个省市,科技创新潜力综合值分别为85.88、78.16、74.38,远高于全国72 分的平均水平;该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丰厚、聚集程度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势突出,创新活动活跃程度高,创新潜力强劲,是长江经济带的创新高地;第二梯队是中等创新区,包括重庆、湖北、四川、安徽、湖南5 个省市,科技创新潜力综合值分别为68.12、67.93、64.02、63.71、60.71,科技创新潜力综合值在60~70 分,5 个省市在财政投入与创新成果产出方面占据一定优势,企业规模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突出,技术研发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明显;第三梯队是创新追赶区,包括江西、云南、贵州3省,科技创新潜力综合值分别为54.25、45.06、44.51,低于60 分,3 省的科技创新资源总量偏低,科技成果产出数量较少,但科技创新潜力环境资源优于第一、第二梯队,技术承接潜力较大。三个区域的科技创新潜力梯度差异大,独特优势明显,可为11 省市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合作交流、科技创新潜力释放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表2 长江经济带11 省市科技创新潜力综合平均指数及排序(2015-2019 年)

(二)科技创新潜力资源优势富集

从单项指标综合排名前三的15 个科技创新潜力重点指标分析,上海有7 项第一、2 项第二、1 项第三,占重点指标的66.7%;浙江有3 项第一、4 项第二、5 项第三,占重点指标的80%;江苏有2 项第一、5 项第二、1 项第三,占重点指标的53.3%。可见,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富集、创新基础实力雄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是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优势突出、创新潜力强劲的先行地区,具备辐射带动中上游省市加快释放科技创新潜力,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潜能发展的领先优势(见图3)。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结合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发展战略,重点检索、归纳11 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相关文献资料,构建长江经济带11 省市科技创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综合指标说明,长江下游3 个省市的科技创新潜力资源较为富集,人才和科研条件优势突出,科研基础条件雄厚,处于长江经济带领先地位;中上游8 个省市的R&D 研究人员数较少,企业R&D 研究人员占比较小,技术研究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区域技术创新潜力内在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从科技创新潜力资源看,11 省市的科技创新潜能力度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实力差距明显东强西弱;从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水平看,长三角地区投入产出总体水平远高于中上游省市,在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核心引领作用;从科技创新潜力环境看,长江上游省市的环境支撑条件明显优于中下游省市,具有一定的区域技术转移、重点项目承接能力,科技创新潜力巨大。

(二)若干建议

从共享科技资源视角看,下游省市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引领示范地、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是科技资源共享的开放新高地。因此,可采取“链接下游、做强中游、激活上游”的创新思路[9],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链接下游,集聚高校、院所、企业的科技资源,广泛吸引,纵深推进;做强中游,联合共建各类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平台,通过技术攻关与科技项目合作,实现科技资源共享,跨区域融通发展;激活上游,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承载区域内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从创新优势资源视角看,实现区域内创新资源优势互补,获取科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10],是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优势互补合作、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是,应整合11 省市优势科技力量,发挥长三角的引领辐射作用,深挖创新潜力领先区的科技创新增长潜力,集聚跨学科、跨地域的科技创新资源,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增强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生动力;二是,积极探索高校院所与创新型企业共建“产学研用”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打造“技术核心+科研基地+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优势科技资源共享与产业创新服务的新发展模式,联动开展5G、人工智能、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攻关与科技项目实施,深层激发、释放中上游地区科技创新潜能,助推中上游高新技术产业“提速换挡”,加速优势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和关键技术应用向中上游省市转移。

从支撑环境资源视角看,长江经济带中上游自然环境资源优势突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强。应依托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打破区域行政边界限制,整合区域之间的优势科技资源[11],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科技创新资源在区域内高效流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环环相扣、深度融合,最大限度释放区域科技创新潜力,缩小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差距,提升科技资源共享效率效能,营造全球一流的区域开放合作、科技创新生态环境。[12]

猜你喜欢

省市潜力经济带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潜力榜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其他省市怎么做?
PPP模式怎样发挥最大潜力?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