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从—认同—内化:基于态度改变三程序论的红色教育策略

2023-10-23江苏省连云港市墟沟小学教育集团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6期
关键词:态度改变内化态度

江苏省连云港市墟沟小学教育集团 杨 思

红色教育是指把红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的教育,务实的落点在于教育。小学生红色教育是把红色精神作为教育内涵,遵循教育原则,结合小学生生活实践,利用红色资源,对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终促进他们将红色精神落实到行动中去的教育活动。

笔者通过观察小学生在红色教育之后的行为表现,深入了解小学生在红色教育活动中的感受、发现。而将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三程序论应用于红色教育活动中,符合小学生善于模仿、以形象思维为主、可塑性强、开放性强等身心特点,能够更好地影响小学生对红色教育的态度。按照“依从—认同—内化”的态度发展顺序,结合红色教育资源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态度改变三程序论的基本内涵

态度改变三程序论也叫作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通过分析典型的态度变化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态度变化是通过“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程序)实现的。

在小学红色教育中,可以引入态度改变三程序论,按照“依从—认同—内化”的推进顺序,改变小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知态度。第一步“依从”,小学生受到外部红色环境,以及所参与的红色活动的影响,为了让自己更接近心中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者做出一些符合目标状态的表面行为。第二步“认同”,从小学生趋向于从众和更愿意服从集体意志的特点出发,他们更愿意认同小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通过红色教育,红色精神成为他们认同的主流价值观。第三步“内化”,小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新的红色信念,并以此信念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并践行红色精神,最终再对他们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和正向引导。

二、态度改变三程序论应用于小学生红色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资源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态度改变三程序论中的“依从—认同—内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顺应了小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引起小学生对红色教育的态度改变,使其最终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态度改变初始于“依从”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初对红色精神可能是一种懵懂的认识,为了在行为、态度等方面,显示出与他人、环境的一致,只是在“依从”意义上的态度变化,实质为一种印象控制策略。在“依从”阶段,他们体现了一种最为表面的态度改变。“依从”是小学生心理上保持认知一致性的需求,是其整个态度结构改变的开始。

(二)态度改变深入于“认同”

在学校环境中,小学生内在心理的自我同一性,自然地需要与其角色一致,此时学生就需要接纳新的态度。在“认同”阶段,小学生对接受红色教育的态度是自愿的,其认同性的态度变化已不再是简单的表面态度反应的变化,而是已经有了情感因素的改变,并开始涉及小学生的态度认知因素。

(三)态度改变延展于“内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红色信念达到“内化”阶段的态度改变,是最深刻、最彻底的改变,是一种新的价值观的获得。这种认知、信念的建立,会成为小学生整个态度与价值体系的一个构成部分。到达这一程度后,红色精神、优良作风才真正成为新时代小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

三、基于态度改变三程序论的小学生红色教育实践

红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时期,我们要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

(一)红色氛围常态化,有“依从”之处

校园大环境是推动态度改变的动力,小学生耳濡目染,很容易就会对红色文化产生认同和向往的感情。对小学生实施红色教育,让优良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让其革命价值观、信念的建立有可“依从”之处,实乃明智之举。

1.营造可“依从”的红色环境氛围

将校园里红色环境的布置,变成常态化布置。我们可通过文化展板、橱窗展示等常规形式来营造红色环境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学历史、唱红歌、诵英雄、读名著等,进而创造“依从”的红色教育物理环境,小学生对红色环境的“依从”程度也会受到物理环境质量的影响。

2.营造可“依从”的红色精神氛围

红色精神氛围源于学生、教师对红色教育的主观感受,可以反映在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理念、教学实践、活动实践、组织结构等方面。积极的红色文化氛围,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师生感受到可“依从”的积极正向的精神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至关重要。

(二)阵地建设稳步走,有“认同”之地

对红色信念的“认同”的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当创设出适宜的情境时,小学生就会自然地参与到红色实践中去。当学生思维活跃、态度积极、兴趣浓厚时,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到红色教育中来,从而会产生积极的“认同”态度。

1.聚焦校内红色教育资源

学校是红色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是传播、弘扬红色精神的主阵地,要将爱国主义情怀深入贯彻到学校教育中,多方面融合红色教育的理念,多学科进行课堂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讲述红色故事;在音乐教学中传唱红色歌曲;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美术作品,传递家国情怀,刻画英雄人物;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颂红色理念,弘扬爱国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体育教育;等等。另外,校内的红色教育阵地资源还包括红色教育网络阵地、红色教育教师队伍、师生红色教育宣讲阵地、红色教育家校阵地等。

2.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优势

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从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开始。发掘家乡周边的红色资源,组织开展活动;发挥少先队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设置红领巾宣传岗;利用地方的红色资源,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教师要做好阵地建设,鼓励少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队会、研学、旅行、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小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态度逐渐转向对红色精神的“认同”阶段。

(三)红色信念多强化,有“内化”之力

红色教育需要研究和满足小学生内在成长的需求,在充分尊重他们人格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方式来规划和设计教育方案。

1.基于真实需求与“内化”匹配

一至六年级的学生都处于成长关键期,他们每个年龄段的主要身心特点和主要发展任务都不同,对红色教育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也不同。红色教育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使学生的精神发展和理想信念与年龄阶段相匹配。笔者通过对某小学的调查访问,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梳理了小学低、中、高年级红色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可参考的活动主题(见表1)。

表1 小学低、中、高年级红色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活动主题

2.增强获得感让“内化”自动生成

设立分级推优、分段奖励,设置各种荣誉称号评选,帮助小学生明晰目标行为。当小学生参与活动,并受到认可、奖励时,就是对行为的一种强化,是一种“内化”的动力。受到奖励的学生会更加“内化”红色精神,用红色精神指导自己今后的行动。没有受到奖励的学生,也会以优秀学生为榜样,努力追求进步,增强学习和践行革命精神的动力。

四、基于态度改变三程序论的小学生红色教育的反思

(一)逐层推进,循序渐进

红色教育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文化、革命事迹、革命精神、革命追求,都会影响小学生革命情感的形成。教师要用现代视角为小学生解读“红色”的含义,让小学生能够在思想上明确时代担当者的角色赋予自己的重任,在态度上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自己的家国情怀,在行动上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二)多样目标、多元评价

对待红色教育的态度改变是按照态度改变三程序论的顺序发生的,表现出自发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学生对红色实践活动的感受具有主观性,因此对小学生接受红色教育的目标设置也应该是多样的。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教育者、教学环境、组织策略、教育过程、教育整体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反馈。无论是红色教育目标的设定,还是对红色教育的评价,最终都是为了调整和优化红色教育策略,让学生获益。

(三)学生立场、面向未来

红色教育需要真正做到面向学生的内心世界、知识世界和未来世界,需要关注学生生活,尊重学生天性,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的方式,学生可以增强对红色教育的体验感、获得感,让“依从”“认同”“内化”的每一步都能顺利过渡,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先辈们的红色精神,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态度改变内化态度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态度改变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中的运用
故事如何影响我们:叙事传输的影响机制
基于说服模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