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妆品行业:龙头增速加快 马太效应凸显

2023-10-22马雨霏

证券市场周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市占率护肤品化妆品

马雨霏

近期,化妆品行业的主要公司上海家化、珀莱雅相继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从上半年来看,两家公司业绩均实现了较大增长。

伴随主要收入渠道的转变,龙头化妆品公司的业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强者恒强越加明显

7月12日,珀莱雅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4.6亿元至4.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63亿元至1.93亿元,同比增加55%至65%;预计2023年上半年扣非后净利润为4.35亿元至4.6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54亿元至1.84亿元,同比增加55%至66%。

对于业绩的增长原因,珀莱雅解释称:公司持续推进“6×N”战略(新消费、新营销、新组织、新机制、新科技、新智造),进一步深化“多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策略,继续夯实“大单品策略”,旗下各品牌销售势头向好,实现稳定增长。

7月14日,A股上市公司上海家化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3年1-6月业绩大幅上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5亿-3.15亿元,同比增长81%至100%。

上海家化增长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国内业务,公司自第二季度开始,加大品牌投入,驱动高毛利护肤品类收入快速增长,结构性提升了毛利率,同时保持了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的稳中有降,上半年国内业务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约80%。

在海外业务方面,年初以来英国通胀压力持续加大造成消费者信心及消费意愿下降,英国婴童市场整体呈现下降;同时喂哺品类竞争加剧,经销商降低库存,公司海外业务承压(第二季度海外业务净利润下降约25%)。

同时,业绩预增公告表示,上海家化作为一家集护肤、个护家清和母婴业务的多元化公司,始终围绕“1-2-3”经营方针,不断寻求企业高质量发展与阶段性突破:2023年上半年,公司通过国内业务的恢复性增长,消化了海外业务的压力,实现较好经营成果。

也就是说,披露半年报预报的两大化妆品公司业绩均实现了较高增长。

从整个化妆品行业来看,强者恒强越加明显。据《化妆品报》统计,剥离非化妆品业务后,2021年,国内营收前十的美妆品牌上市公司依次为:上海家化、逸仙电商、水羊股份、珀莱雅、贝泰妮、华熙生物、丸美、鲁商发展、拉芳、片仔癀,这十家公司营收总额为355亿元,相比2020年的268亿元增长32%。2020年化妆品行业销售额为3400亿元,2022年为3935.6亿元,增长15.75%。

主渠道将生变

化妆品行业产业链由原料、生产、品牌和渠道四个主要环节组成。其中上游为甘油、乳化剂、表面活性剂等化妆品原材料及塑料、玻璃、包装用纸等包装原材料;中游为化妆品生产及相关品牌商环节;下游为化妆品的销售渠道,主要为线上及线下两种渠道。

化妆品细分市场主要有护肤品、护发用品、彩妆、口腔护理、沐浴用品、防晒产品和香水等其他产品。从化妆品细分市场的份额情况分析,护肤品、护发和彩妆是化妆品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三者占据中国化妆品市场份额约75%,其中护肤品是几乎每个居民日常必备物品,市场所占份额最高,约51%;口腔护理产品、彩妆品和护发用品市场份额分别为10%、11%和12%。显而易见,护肤品是化妆品的最大品类。

从细分行业来看,数据显示,中国护肤品市场从2015年的204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649亿元,整体CAGR为14.7%,其中线上、线下渠道CAGR分别达到22.5%、9.4%。中国母婴护理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23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35亿元,CAGR达到15.1%,线上、线下渠道CAGR分别为30.1%、5.5%。中国洗护用品2015年市场规模为1514亿元,截至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2679亿元,CAGR为10%,其中线上、线下渠道CAGR分别达到24.6%、3.3%。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大化妆品品类线上的增速均大于线下的增速。

从上海家化销售渠道来看,2020年到2022年屈臣氏O2O渠道增长147%,社区团购业务增长137%,商超O2O到家业务增长76%。2022年,公司主營业务收入为70.99亿元,同比增长-7.05%。虽然整体下降,但公司的兴趣电商收入在2022年达成了同比超200%的增长,其中抖音收入同比增长160%,快手收入同比增长4788%。公司线上的增长成为新的亮点。

珀莱雅也同样如此。公司以线上渠道为主、线下渠道并行。线上渠道主要通过直营、分销模式运营。直营以天猫、抖音、京东、快手、拼多多等平台为主,分销包括淘宝、京东、唯品会等平台。

2022年,珀莱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62亿元,同比增长37.69%。其中,线上业务收入57.88亿元,同比增长47.5%;线下业务收入为5.74亿元,同比增长-17.62%。公司线上业务在规模更大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快增长。

2022年,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实现收入46.07亿元,同比增长38.80%,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2.45%。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的主要销售收入来自于线上零售。

三大护肤品公司线上业务的增长均超过线下业务,行业代表企业通过线上业务实现了更快增长。

欧瑞数据显示,中国美妆电商渠道销售占比由2017年的23.5%增长至2021年的38.6%,预计2023年达到47.9%。从渠道来看,由于线上渠道增长迅猛,2023年线上和线下渠道有望旗鼓相当。悠可招股书显示,2015-2020年,中国美妆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由230亿元增长至12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0.4%;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可达3960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26.4%。未来,线上业务将会成为化妆品的主要销售渠道。

市场机会仍存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Euromonitor的数据,2019年全球化妆品市场规模达到了5322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805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9%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达到9468亿元,2015-2021年的CAGR为12%,而同期全球化妆品市场的CAGR仅为2.2%,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增速要高于全球增速。

4月1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数据(2022年)》(下称“《统计数据》”),全面展示了对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的统计调查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化妆品生产企业数量达5512家,同比增加10.79%;广东作为中国化妆品产业的前沿阵地新增309家化妆品生产企业,目前已达3042家,占全国化妆品生产企业数量的55%。

从更大范围来看,企查查数据显示,中国现存化妆品相关企业1476.74万家。近几年来,中国化妆品相关企业注册量不断增加:2019年新增254.12万家,同比增长81.05%;2020年中国新增化妆品相关企业280.66万家,同比增长10.44%;2021年新增439.75万家,同比增长56.68%;2022年新增366.85万家,同比减少16.58%。

从行业竞争格局看,红塔证券研报显示,2020年中国护肤品市场份额排名中,外资品牌欧莱雅、兰蔻、雅诗兰黛占据TOP3,分别拥有5.1%、4.7%、4.4%的市场份额。TOP20中有8家国产品牌,分别为百雀羚、自然堂、珀萊雅、薇诺娜、御泥坊、佰草集、后、HFP。

另一方面,国内护肤品牌市占率也在不断提升。2011-2020年,国内护肤品市场CR5的市占率由20.6%提升至21.5%,CR10的市占率由26.2%提升至31.9%,而同时期内国货品牌CR8的市占率由3.4%提升至14.2%,共提升10.8pct,高于CR5(0.9pct)和CR10(5.7pct)的增幅。国产品牌中,百雀羚、珀莱雅的市占率由2011年的0.4%、0.7%提升至2020年的4.1%、1.4%,自然堂的市占率由2014年的2.3%提升至2020年的3.1%,薇诺娜的市占率由2013年的0.1%提升至2020年的1.4%,表现较为亮眼。

护肤品是化妆品最大的品类,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还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

从人均支出来看,目前,中国人均化妆品支出远低于发达国家。2021年,中国的人均化妆品支出为670元,而美国、日本、韩国的人均化妆品支出分别为3605元、3640元、3474元。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消费习惯转变,未来中国人均化妆品支出有较大增长空间。

无论是从企业数量、市场集中度、人均支出来看,中国化妆品市场依然存在机会。

猜你喜欢

市占率护肤品化妆品
实话实说,护肤品有平替吗?
简婷婷:用爱打造“百年民族护肤品牌”
打造植物护肤品,你得先懂中医
圣诞化妆品包装很雷同?那是因为你没看见这些!
2018年,化妆品要“减负”!——便携式化妆品成新热点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潮流护肤品购物攻略
化妆品/留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