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英译《大学》中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探究

2023-10-22刘博欣

名家名作 2023年17期
关键词:解释性音译意译

刘博欣

为了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近年来学界越来越关注典籍作品的翻译或重译工作。典籍作品中蕴含着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如何对其进行翻译值得深思。《大学》作为《四书》之首,为儒学入门之典籍,千百年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林语堂编译的《孔子的智慧》系统地向西方读者介绍孔子及其思想,该书曾在国际社会产生过强烈反响。《大学》作为其中的一个篇章,阐发了君子修身以达到至善从而平复天下的哲学思想。语篇中出现了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只有通过恰当的翻译和阐释才能向读者传递其真正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其译本中社会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探求译介文化负载词的更好方法,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一、文化负载词的概念及分类

文化负载词又称为文化空缺词、文化专有项,指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因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环境、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232)。美国学者尤金·奈达把文化负载词分成了五类,即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和宗教文化负载词(Nida,1993:67)。其中社会文化负载词指涉及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词汇。《大学》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名言或历史事件论证修身之重要性,所以语篇中出现了很多帝王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如尧舜、文王、周、殷等;除此以外,还有大量反映儒学思想的词汇,如仁、德、孝、敬、信、君子、至善等。这些词汇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

二、《大学》中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例证分析

林语堂《大学》英译本中对于社会文化负载词的处理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本文选取较为重要的音译、直译和意译法进行分析,探究其得失。

(一) 音译

“音译”,指把一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方法(熊兵,2014:85)。音译常用来翻译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古汉语中的专有名词一般都负载了一定的文化内涵,直接对其进行音译无法完整地传递词汇的文化含义,需在音译的基础上添加解释性词汇,或结合直译、意译,或通过添加注释等方式给读者补充一定的文化信息。如“尧舜”译为“the Emperors Yao and Shun”;“殷”译为“the Shang Dynasty”,“周”译为“the state of Chou”。通过添加 “emperors, dynasty, state”等解释性词汇,使读者明白“尧舜”为帝王,“殷”“周”指朝代、国家。“文王”译为“King Wen”,“师尹”译为“Tutor Yin”,其中“王”和“师”分别直译为“King”和“Tutor”,利于读者理解。“舅犯”,字子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舅公,曾跟随重耳在外流浪。“舅犯”一词译为“Tsefan (maternal uncle to a prince of Chin in exile)”。“舅犯”音译为“Tsefan”。注释中“maternal”指“母系的;母亲方面的”,“maternal uncle”用来指“舅公”;“a prince of Chin in exile”用来指流亡期间的晋国公子重耳。通过在音译基础上添加注释使读者明白“舅犯”与“亡人”(our exiled prince)重耳之间的关系,弥补一定的文化空缺。音译法很好地保留了汉语的音韵美,不仅可以传播中国文化,还可以满足读者猎奇异域文学的目的。

(二) 直译

直译一般以源语文本为导向,在处理词汇意义及修辞时尽量与源语文本保持一致。直译可以很好地保留源语的文化要素和民族特征(卜玉坤,2009:87)。《大学》中很多儒家思想词汇都采用直译法。如“仁”译为“benevolence”。“仁”字的概念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伦理道德的基本依据。《大学》中提到的“仁”与《论语》中的“仁”为同一概念。刘白玉等对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关于“仁”字的含义进行汇总,共计得出六个主要涵义。其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乎礼)、爱人(爱他人)、具备恭、宽、信、敏、惠等品质(2011:97)。“仁”字涵盖了各种美德。译文中“benevolence” 指“the quality of being kind, charitable, and showing goodwill towards others.It involves selflessness, empathy, and a genuine concern for the welfare of others.” 从慈爱、与人为善等角度考虑,“仁”与“benevolence”相对应,但“仁”包含了更广的含义。“孝”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一,被视为子女的首要责任和义务。祖先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存在,通过表达孝心和尊敬祖先,子孙后代维系着家族传承和家族的连续性。所以“孝”字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照顾和关爱,还包括对其他长辈还有祖先的尊敬。译文中“filial”指子女(对父母)的,“piety” 指虔诚,“filial piety” 表示子女对父母的虔诚。从对父母的孝敬这方面来讲,两个词是对应的,但 “孝”包含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德”在汉语文化中有多种含义,做名词使用时,可以表示人的外在行为和客观规律,还可指道德、节操、恩惠、恩德,及事物具有的某种出众的性质和属性(汪凤炎,2006:11-20)。王国轩在《大学·中庸》中多次将“德”译为品德(2016),其直译为“character”。译文中“character”在英文中也对应了多个含义,与“德”最接近的解释为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ies, traits, and behaviors that make up an individual’s distinctive nature or personality.It involves the moral,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define who a person is.”,可将其回译为“由一系列特质、品质和行为组合而成的个体独特的本质或个性。它涉及道德、情感和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一个人是谁”。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在指道德的特性时,两个词存在对应关系,但“德”包含更广的含义。通过直接借用目的语中相近或对应词汇的直译法有易于读者理解,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缺失或读者对源语文化的误解。

(三) 意译

当目的语文化中无法找到对应词汇或无法直译时,可采用意译。意译的主要特点是在词汇意义及修辞(如比喻)的处理上,采用转义的手法,以便较为流畅、地道地再现原文的意义(熊兵,2014:85)。如“大学”译为“the higher education”,回译为高等教育。“大学”与“小学”相对,从八岁开始,无论是王公还是庶人子弟都需入小学,学习基本礼仪和文化知识;待十五岁时天子及王公贵族之子、民间秀才开始进入大学,学习修身治国的学问。从这个层面上看,“大学”较“小学”相比确实包含了高一层次的教育。但“大学”所讲内容为君子修身及治理国家的哲学思想,与西方高等教育所讲授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并不一致,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对于“亲民”中“亲”字,朱熹引程子之言,认为“亲”应作“新”字来解(朱熹,2011:4),指革其旧的意思。林语堂按照此解将“亲民”译为“giving new life to the people”,回译为“给予人们新生命”,译文没有更多注释,容易让读者对“new life”的所指产生费解。社会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如果只通过简单的意译,没有进一步阐释或注释,容易造成读者的理解偏差。只有通过恰当阐释,才能更准确地意译文化负载词。

三、新时代下审视译本之得失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策

(一)译本之得失

通过对林语堂英译《大学》中社会文化负载词的分析可以看到,通过音译人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词汇,很好地保留了汉语的声韵特点,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直接借用目的语中相近或相对应词汇的直译法和简单意译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读者对社会文化负载词的误读。这些文化负载词往往受到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相关历史事件会塑造和影响社会中的价值观、信仰体系、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所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虽有相近或相对应的词汇,但其文化含义或指称意义确有差别。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林语堂在异国他乡进行文学翻译和创作,势必要顺应美国主流意识文化形态,尽可能使所翻译的作品易于被英语读者所接受(王少娣,2012:119)。通过直接借用目的语语言,使读者产生阅读的亲切感,有效地达到翻译目的。但从新的时代背景去审视译本,会发现这样的译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源语文化元素的丢失和读者的理解偏差,也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对于如何译介文化负载词,还需结合实践经验不断进行探索。

(二)新时代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策

新的历史环境下,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该尽量保留原作的文化元素和特色,以传承和展示中国的文化遗产。包惠南等(2004:10-17)提到,对于不同文化中的空缺词汇可以使用音译法或释义法;对同一景象、事物等产生不同语义联想时,可采用意译法或直译加注法。对于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需在音译法的基础上添加释义或注释,以便于读者了解源语独特文化现象。王银泉(2006:75)在论及文化词“福娃”翻译时提到,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可采用音译加解释性翻译的方法。解释性翻译是翻译文化负载词一贯采用的翻译策略,是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翻译过程中如果只注意了中英文文字本身的对应,容易导致“形神分离”。为避免译文含义模糊,需进行解释性翻译。卜玉坤等(2009:87-89)在谈及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策略时提到音译、直译、调整和意译。音译法不会破坏词汇所隐含的文化精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可以通过音译名来理解文化词汇的含义。不同学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有不同见解,但无疑都提到了音译法。《大学》中很多文化负载词,如“天”“德”“仁”“孝”等也可采用音译法,在音译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解释性词汇使读者对词汇的文化含义理解更深刻。

但音译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语言类文化负载词来说,汉语中除四字成语外还有很多习语、谚语。有的句子较长,直接进行音译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这种情况下不妨采用直译法。大多数习语、谚语通过字面意义的直译就可以很好地传达其隐含的意义,如“心宽体胖”译为“A person with a large heart tends to grow plump”,“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译为“The only way to catch tiger cubs is to go into tiger’s den”。对于通过直译不能很好传达语言深层含义的,可通过直译加注或意译法进行补充。音译法和直译法有利于保留中国文化元素,便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同时还可以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丰富目的语语义。 所以在译介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可优先选用音译法和直译法。

四、结束语

通过对《大学》中社会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的探究,可以看到林语堂多采用音译法和直译法,辅以意译法进行补充。音译法很好地保留了中国语言的音韵美,直译法则通过直接借用目的语中相近或对应词汇方便读者理解。但因文化负载词受社会历史环境影响,直接借用目的语语言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文化丢失。在音译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解释性语句或释义,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原文词汇内涵。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多元化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文化适应和创造性翻译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方法,以保留原作的文化内涵并尽可能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译者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包括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化传统等的深入了解。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避免过度依赖英语词汇替代,从而减少文化的丢失。新时代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应以更自信的姿态融入世界多元文化,《大学》等文化典籍也可通过重译来更好地诠释中国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解释性音译意译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