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四重力量

2023-10-21马黎晖

新疆社科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中华中华民族

夏 冰 马黎晖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重申这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两个结合”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经验的结论,也是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原则。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第二个结合”),其实践意义和要求不仅旨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新时代中国精神,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力量,而且要推动创新理论指导伟大实践。“第二个结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民族发展的结合,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也是思想与文化的交融以及先进理论与大众需求的融合。“第二个结合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不断发生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把握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真理力量、文化力量、领导力量和内生力量。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四种力量的持续发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真理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解放置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之下,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置于社会发展动力之中,从而超越了所有既有理论,不仅让人类解放成了令人折服的价值追求,也使一切先进思想家和无产阶级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愿望变为一种现实运动。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正在从不稳定走向稳定,从传统形态走向新形态,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②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支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完备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开放的、可创新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体系,因而能够真正发挥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通过“第二个结合”促成其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从而能够呈现民族气派,扩大影响力,被更多的人民群众所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使具体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带有民族性和历史阶段性,具体国家在社会主义探索问题上的思考和回答,不论是回答的主体、回答的具体内容、回答的理论特色等均具有特殊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互为表里、互为印证表里一致。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向与立场。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会看不清中国具体实际,也会丧失判断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基本向度是面向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固化过去的成就,其必然以历史进步论而不是复古主义为方向;其从人民的切实利益出发,做出道路和方向的选择,其必然以合作、发展与和平为根本目的,而不是竞争、对立;其重要支撑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而不是思辨体系,不是单纯的哲学上的演绎或推导,是从客观的社会组织结构变化来考察无产阶级解放的现实途径,必然强调所有制结构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约束,必然会有鲜明的政治品格和阶级立场。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管方向、管立场的。没有这样的前提,走自己的路就变得盲目和任性,“第二个结合”就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窠臼。我们要始终牢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新阶段的辉煌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光芒才能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正视和逐步的认可。

(二)马克思主义是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毛泽东同志说:“从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③马克思主义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使无产阶级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自身解放条件的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提供了科学内容、科学方向,并转化成中国人民为国家、民族命运、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不息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汇入中华文化的基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④整个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民族解放的寻路史,一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从沉沦到复兴的自救史,更是一部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史。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一是仍然要与反动势力、错误思想做长期斗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将对以往社会的批判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带有极鲜明的斗争特色。这种斗争要推翻旧的现存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还要与千年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斗争,带有复杂性和尖锐性。

二是在经历与各国历史文化结合的复杂过程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范畴、规律,带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在实际中,理论工作者缺少经验和实践,容易从概念到概念、从范畴到范畴,犯教条主义。具体工作的人又容易一味地从经验出发,犯经验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应该怎么学”的问题上,学习书本和学习别国模式是必经阶段。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七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抄的,就是抄苏联。这个抄是必要的,你不懂嘛。……取经是一万年都要取的,你取我的经,我取你的经。不能搞绝对化。全部抄和完全不抄都是形而上学。”⑤在“我们怎么办”的问题上,批判地借鉴和探索创新是必由之路。基本原理的适用性必须与特殊性结合,在结合中综合地而不是割裂地运用基本原理;把握实质地而不是生搬硬套地运用基本原理。如果脱离与实际的结合,就会导致“左”或右的错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⑥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以巨大的代价换来的结论,是我们党和人民在伟大实践中反复探索和总结的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其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其内容反映了社会存在,经过中国社会生产力革命性的推动,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继续演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⑦这里所指的不是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文化,而是在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力量来自文化传统

毛泽东同志曾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体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⑧这里强调了文化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中不能脱离经济和政治发展变革,同时它又给予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内容丰富。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人重视历史,善于记载历史、保存历史、传承历史,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绵长的、丰富的历史记忆;善于从历史中寻找依据、借鉴经验,分析得失,形成以史为鉴的传统和人文精神;善于运用历史、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创造历史,形成与时代并进、永续发展的生生不息开拓不止的大时空观。我国传统价值观内容也是中华文化的精要,包括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和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历史上长期维系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它包含了核心价值理念、道德修养范畴、处事原则方法以及深厚的世俗生活教化传统;也包含了从安身立命着眼,以仁爱思想为核心,构建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和实践体系。形成了持续千年、和平和美、和谐通达的有秩序、讲道义的社会风尚和以民为本、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君轻民贵、讲求稳定等的传统价值观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朱熹园时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⑨

革命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已作为一种宝贵的革命文化传统而存在。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具中国特色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是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其文化纲领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革命文化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革命实践改造了旧社会,提升了对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并对旧文化进行了批判地继承,提振民族解放精神,恢复民族自立于世界的信心,形成了争取革命胜利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成果。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先进的科学理论、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意志、无私的为民情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革命的斗争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强大动力之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革命文化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精神滋养、文化支撑。⑩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力量来自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要充分地利用文化遗产中那些有利于人民全面发展的部分。时代越是发展越需要推陈出新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将这个意思概括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自信心,才能运用得好。毛泽东同志在一次中国教育史文章的修改时针对如何用传统文化讲道:“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人定胜天,屈原的批判君恶,司马迁的颂扬反抗,王充、范缜、柳宗元、张载、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论,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的民主文学,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诸人情况不同,许多人并无教育专著,然而上举那些,不能不影响对人民的教育,谈中国教育史,应当提到他们。”一方面在帝国主义入侵的近代,中国人心理上产生的颓丧是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形而上学态度和方法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克服心理上和方法上的问题,才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要致力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有贡献。在文化方面,各国人民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对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善于用多种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毛泽东同志曾说:“坏事越多,好处就要来了。这个辩证法不是马列主义才发明的。在我们中国的老子早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接见外国代表团时说:“中国有句谚语叫‘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是马克思主义的,但这句话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很久就有的,马克思主义是集中了人类思想的大成。”讲民族文化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讲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带着中国特点,这是毛泽东同志分析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是要用中华文明视角继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解读和运用,从而给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融合汇聚成了我们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以及发展方向和理路。现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1840年至上世纪初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受到社会基础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结合的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且凝结成了民族精神、内化为了民族共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挥着巨大的文化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适应今天中国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道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突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文化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方面原创性思想和突破性成果,从中华文明复兴、中国精神塑造、执政党治国理政、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文化安全、人民文化需求、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等多个层面注重了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新时代,我们应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主动提升学习自觉,树立民族自信,更好地贯彻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领导力量

事实证明,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政治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民群众中发挥思想动员、组织动员、事业动员的引领力、战斗力、凝聚力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中多次“左”和右的错误,促使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认识不深入、不全面到能够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个重要历史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都是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文献。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和人类解放事业是一样的。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并实现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要义的准确把握及实践运用,推动理论转化为现实力量。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九个“学习与实践”的要求。其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是总体而言,其原创性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至上;“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是具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人类文明新样态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忠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刻地扎根中国大地,并使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成为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思想方法,保证中国现代化建设始终方向不偏、精神不减;才能探索和开辟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和文化上的支持和主观能动力。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第一次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从此拓宽人民群众解放的领域,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尊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蕴含在人民中间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汹涌而出,表现出深厚的爱国主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主人翁的赓续奋斗的革命精神。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促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形成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融合机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是实现伟大历史任务所必需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支撑。

构筑中华民族和共有精神家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民族精神与人民群众历史主动精神、自我解放精神结合就变得更为迫切和必要。我们党提炼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精神。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归属和心灵归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我们要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弘扬革命文化传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不断巩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引导人民群众在时代变化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牢牢把握历史主动。

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生力量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与进步是由更为先进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的。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指出:“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种有损尊严的、停滞不前的、单调苟安的生活,这种消极被动的生存”新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由更为先进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的,更体现出历史的主动。

(一)先进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物质力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毛泽东同志曾在1953年说过:“木船是民族形式,要不要用轮船代替?为什么人民不喜欢旧茅厕,要用抽水马桶?……我是说,要提倡进步,反对保守,反对落后。”在不断创造新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自信心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以重塑、提升,对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选择也更有历史的自觉性,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认识也更加切肤和深刻。正如1848年《共产党宣言》讲到“两个彻底决裂”,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如果我们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化”“西化”的争论中就会缺乏文化自信。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强调共产主义者要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决裂的层面讲与传统的“观念”的决裂。这里实际指出所谓的落后和糟粕是那些反映旧的所有制关系的观念。因而,这里隐含着马克思主义优秀文化的标准,即代表先进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因此,那些反映落后的所有制关系的文化观念,尤其是旧的统治阶级的精神遗存是落后的,那种文化观念不能反映甚至阻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因而要与之“彻底决裂”。

马克思科学分析了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断言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将人类从民族史推入世界史,近代旧中国“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近代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资本扩张和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的畸形存在,马克思称其为“腐朽的半文明制度”,中国开启的现代化探索从一开始就与西方现代化根本不同。中国是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被动而惨痛的方式被强行纳入西方现代化,并处于底层、边缘和附属地位。在这条现代化道路上,中华民族从经济社会发展到精神文化状态都处于被动地位,逐步陷入民族危亡的境地。

直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被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蕴藏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畏强权、勇于奋斗、敢于牺牲的优秀精神基因被激活、精神活力被激发,开启了拯救民族危亡、谋求民族复兴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说:“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共产主义,具体讲就是平时说地为人民服务。三国时的孙权、刘备破曹操,万事俱备,就缺东风。现在我们就是缺东风。什么是东风呢?就是缺工业,缺近代工业。……我们要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基本上达到社会主义社会。我们要建设一个调度现代化的工业国家。那时候,我们国家就繁荣富强了,人民过着幸福的美好的日子了。”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了内生力量,进入上升过程,时代精华与古老传统的结合必然产生实实在在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下,文化上同样是几经扬弃而不断上升。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体力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战略根本,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新时代,14亿多中国人民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的实践表明,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全国人民共建伟大祖国、共创美好生活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的觉悟更高,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自觉性更加主动。通过“第二个结合”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就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那时,将会形成行稳致远的生动局面。

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解决文化认同的问题。只有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之路,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增强“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将有力推动构建民族精神和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注 释: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13~1514页。

⑤《毛泽东年谱》(第四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47页,第383~384页,第29页。

⑦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2020-01-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4511537268507571&wfr=spider&for=pc.

⑧《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4页。

⑨习近平:《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EB/OL],(2021-03-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193672729555115&wfr=spider&for=pc.

⑩范希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大力弘扬革命文化》[J],《红旗文稿》2023年第6期,第44页。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