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邦杰:中国苔藓植物研究的拓荒者

2023-10-20韩国营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23年10期
关键词:藓类植物学苔藓

韩国营

出国深造,学艺精湛

1928年,陈邦杰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植物学系,正值“科学救国”思潮在知识界兴起,植物学家钱崇澍教授建议他出国攻读苔藓植物学,以弥补我国学科空白。1936年,陈邦杰到德国跟随柏林大学植物学系赖默斯(H.Reimers)攻读博士学位。为尽早完成学业后报效祖国,陈邦杰以超人的努力和勤奋,仅用3年半时间,便于1939年获得博士学位。

陈邦杰的博士论文《东亚丛藓科植物的研究》(德文),收录33属和147种,他绘制的物种墨线图既科学又美观,受到国际同行的赞誉。他在国外苔藓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于1941年提出了一个丛藓科的新分类系统,该成果发表后广为各国苔藓学家所接受,奠定了他在国际苔藓植物学界的地位。

回国后,他也一直重视国际苔藓领域的交流,曾与16个国家的68位著名学者有苔藓资料、标本的交换等密切的学术联系。甚至在他去世8年后,还收到世界生物学会的邀请函,希望他能参加197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工作会议,以期探讨苔藓植物学科的研究方法、国际现有水平和新的动向。

孜孜不倦,开拓苔藓崭新篇章

陈邦杰坚持每年去野外,带领学生到黄山、秦岭、大兴安岭和海南岛等地开展苔藓植物本底调查,累计采集40000多份苔藓标本,同时开展专科专属研究,为中国苔藓植物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还挤时间撰写了一批生物类的科普文,用稿费补贴苔藓研究。

他纠正了高等植物学教材中“苔”和“藓”颠倒混用的现象;科学而形象地为苔藓植物的每一个科、属、种的拉丁名配上中文名;支持教改中使用分布广泛、取材方便的“葫芦藓”代替“金发藓”作为藓类植物代表;将中国苔藓植物的地理分布划分为7个大区,创立中国苔藓植物区系地理学;把苔藓植物分类为漂浮型、固着型、根着型和悬垂型,把群落类型分为水生、石生、土生、木生和叶附生,规范了中国苔藓植物生态和群落研究。

陈邦杰规划先从《中国藓类植物属志》编写入手,再编写《中国苔类植物属志》,再在其基础上编写《中国苔藓植物全志》。他带领学生编写的《中国藓类植物属志》成为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本苔藓专著,也成为中国苔藓研究的经典工具书。该书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二等奖。

星火燎原,使苔藓学科永传承

陈邦杰注重人才培养,1955年在南京师范学院举办了苔藓植物学进修班,采用课堂理论和野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苔藓植物学科犹如星星之火,从南京迅速扩展到全国。中国第二代苔藓人黎兴江、高谦、胡人亮、吴鹏程等都是陈邦杰的学生或学员,他们及其培养的学生成为中国一代又一代苔藓植物学教学、科研和科普的骨干,使得苔藓植物学传承不息、发展壮大。

不忘初心,几代苔藓人的坚守

陈邦杰说:“研究苔藓一不为名,二不为利,而是让中国丰富的苔藓植物发扬应有的光彩,我们要做自己应做的事。”这就是中国苔藓植物学家的初心。多年来,几代苔藓人一直牢记陈邦杰的嘱托,不为名利,稳坐“冷板凳”,一如既往地开展中国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一丝不苟地编写《中国苔藓志》,德行兼备地教书育人、培养新一代的苔藓人。

现今,中国苔藓人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和第五代,中国苔藓植物学研究从分类学拓展到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让苔藓植物在植物科学中大放異彩。

猜你喜欢

藓类植物学苔藓
The mysterious “glacier mice”
“小矮人”苔藓的大用途
再论《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植物学
荒漠结皮层藓类植物死亡对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和入渗的影响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冰川两种藓在超低温胁迫与恢复生长状态下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
超低温保存下藓类植物孢子萌发率的变化:以6种藓类植物为例
金发藓
苔藓能“对付”空气污染吗?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