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总结了她的时代,又对抗了她的时代

2023-10-19叶克飞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5期
关键词:桑塔格苏珊知识分子

叶克飞

“桑塔格去世后,每当出现需要阐释的新现象,人们往往想知道她会如何看待这些现象,于是就会表达对她的怀念。这并不是因为她的答案总是正确的,而是因为,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她超越了其他任何一位杰出的公共思想家,以一种在她之前或之后的知识分子都从未采用过的方式,为文化辩论定下了基调。人们可以和她争论;无论是同意抑或不同意她的结论——无论她自己是同意抑或不同意她自己的结论——她既总结了她的时代,又对抗了她的时代。”

出自《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的这段话,真是一段很棒的“盖棺定论”。《卫报》曾说“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桑塔格”,而《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恰恰“让她得以继续无所顾忌地活着:好辩、任性,常常正确、永远有趣,鼓励我们在看到她最精彩的一面时提升自己”。

1933年,苏珊·桑塔格生于纽约。她出生后由祖父母抚养,父母常年在中国北方做皮货生意,在她5岁那年,父亲在中国患肺结核去世。苏珊·桑塔格的童年时代饱受文学熏陶,沉迷于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维克多·雨果和叔本华。

1957年,在芝加哥大学毕业并结婚的桑塔格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不久后转赴巴黎大学,深受法国知识分子传统的熏陶。在此期间,她阅读了大量欧洲哲学著作,结识了一批先锋艺术家。

26岁那年,桑塔格回到美國,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1966年,桑塔格出版首部论文集《反对阐释》,从此锋芒毕露。20世纪70年代中期,桑塔格患上乳腺癌并进行手术,并写出《疾病的隐喻》一书。这次病痛让桑塔格转变,不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开始探究世界被遮蔽的真相。

1993年,桑塔格来到萨拉热窝,在那里导演了戏剧《等待戈多》,并在萨拉热窝生活了近3年。2004年12月28日,苏珊·桑塔格逝世。

作为当代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和时代标志,桑塔格的人生也折射着近百年来的思想文化图谱。但与此同时,她也很难被定义。

她是作家、评论家,也是电影人,当她本人面对“您是谁?”这个问题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我是一个流浪者,我从发现事物、相逢与交流中得到乐趣。我在美国时并不觉得自己是美国人,但我又从未像我在国外时那样美国化。一切都令我感兴趣,我所忧虑的只是我能否始终保持公正。吸引我的是那些最为蜿蜒曲折的心灵之路。关于它们,我想要用各种方式去描写。”

在《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一书的序言中,作者本杰明·莫泽写道: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最后一位文学巨星,是一个时代的闪回,那时作家不仅受人尊敬、备受景仰,还可以名扬天下。但在此之前,从未有哪位对格奥尔格·卢卡奇的文学批评和娜塔莉·萨洛特的新小说理论中的缺陷表示不满的作家,像桑塔格那样迅速地引人注目。她的功成名就确实令人惊叹:那完全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路表演下来的。”

桑塔格的成名,也与她的形象有关,“高挑的身材,橄榄色的肤色,‘有着毕加索画中人轮廓分明的眼睑,神情宁静安详,不像蒙娜·丽莎那样地嘴角上扬,桑塔格吸引了她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摄影师们的镜头。”

她也是矛盾的,“一个年纪轻轻的美女,学识渊博得令人生畏;一名来自纽约知识分子圈苦行僧堡垒中的作家,与上一代人声称所憎恶的当代‘低俗文化融为一体。她并不根正苗红。尽管众人纷纷效仿其形象来塑造他们自己,但她的角色形象绝对是不可能得到令人信服的复制的。她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

桑塔格也展示了“美国”这个词恣意的变动和产生分歧的内涵:“古巴革命开始时,她亲临现场;柏林墙倒塌时,她亲临现场;她身处炮火轰炸下的河内;她在以色列投身赎罪日战争。当艺术家们试图抵制金钱和名声的诱惑时,她就在纽约,当很多人屈服时,她仍然坚守阵地。”因此,“她给分裂的世界带来了分裂的自我。但如果说,她自己是一个和她的时代保持一致的人,那么,她最大的主题则是与这个时代保持距离。”

(来源:澎湃新闻2023-02-06,有删改)

猜你喜欢

桑塔格苏珊知识分子
最高贵的导盲犬
桑塔格的自我激励
最高贵的导盲犬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最高贵的导盲犬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