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发展探究

2023-10-19苏和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发展探究乡村振兴

苏和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方法,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探究。研究认为,若要深入推进民间体育与体育健身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注重民间体育“文化空间”的建构与保护,突出民族民间民俗活动的开展,“差序”式保护项目“传统”,注重项目内涵的深度挖掘,并多元化保护与促进民间体育项目的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打造创新化、产业化民间体育项目。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间体育;休闲健身;发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9-0059-04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具有资源开发、文化功能与集体认同建构的民间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历史时期。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融合的政策性指导意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作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民间体育既要有民族特色,又要有区域特征,基于本土多元化发展,产业融合与创新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1]。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释放体育综合体的价值,加快民间体育与文旅业的产业融合。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重申“在体育强国的建设中,要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从国家层面对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融合大有可为。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的意义

“民间体育”是存在于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形式,与“竞技体育”相区别开来。与西方体育相较而言,民间体育更加着重身体活动方式,与人们乡土生活相互关联,与人们日常休闲健身紧密相关。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丰富民间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健身发展理论水平的提升,而且有助于为区域性民间体育深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是突破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为民间体育更好地发挥其经济价值,具有一定的文化创新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民间体育文化传承理论,保护民间体育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为融入新时代体育文化大发展提供借鉴与帮助。

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的融合,是对民间体育文化遗产收集与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过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带来乡村文化环境的改变,乡土文化也会适时、适当地进行创造性转化,民间体育文化进行创新是极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一方面对拓展乡土文化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拓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将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进行融合,对民间体育文化遗产的保存、展示、利用多功能一体化的实施以及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健身理论的丰富、融合与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民间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创新模式的提出,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谐、保护区域性民间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2.1 要有顶层设计上的共识

从民间体育发展目前的样态来看,在当下中国受到社会内部文化细微结构、文化传承、习俗差异化的影响,各个区域的人们在体育参与及对体育的认知呈现出诸多差异。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休闲健身参与的兴趣也越发强烈,同时体验新奇、享受休闲与健身带来的愉悦,也不断地成为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和参与休闲健身的一种情结[2]。民间体育作为休闲健身产业的重要资源,与休闲健身产业具有天然的契合性。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民间体育文化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其根本归因体现在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场所缺失、器材受限等,更是缺乏相对有效的顶层设计。虽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为了提高国民体质健身、促进大众健身水平,文化主管部门与体育主管部门对民间体育文化都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将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作为一种重要探索,但是对于二者融合的发展方面是相对缺乏的。因此加强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发展融合的顶层设计是极为必要的。

在加强顶层设计方面,要以民间体育的发展调研为实际基础,将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整体相融合的视角来看待。针对实际问题,既要有宏观关怀,也要有具体操作方式。要本着“大人文观”来看待具体问题,要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存在的微社会结构、传承方式、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变之量进行探查,才能够提出有效的顶层设计。具体而言,要深入了解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遗产的内容、现状,探讨、遴选出一批可转化、创新融合的体育文化项目,使体育文化“遗产”变“资产”,为全民健身而服务;对民间体育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内驱力以及与休闲健身产业的融合现状进行全面的社会评估,为体育文化遗产“活化”与休闲健身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结合国家政策、地方发展需求,探索民间体育文化活态传承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

2.2 要注重组织方式与活动场所的契合

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的融合发展其实质是对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休闲健身产业发展的共同推进,基本上是沿续“体育传承—文化繁荣—康养休闲”的纵向的管理模式,是“文化模式”与“体育模式”的融合。二者融合的主要目標是要落实于群众,前提则是二者的组织方式与活动场所的契合[3]。

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的“民间体育文化遗产保护”采取了建立遗产代表项目名录体系、非遗传承人的体系和文化保护实验区的体系,并对其进行资金上的支持。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则要积极组织民间体育活动,传承民间文化、丰富人们业余生活,增强人民体质,负责对体育文化遗产活动的推进与组织。而休闲健身产业的活动推进主要由体育主管部门来负责,其主要目标旨在注重群众体质提升与群众业余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运用传统体育赛事、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是主要措施之一,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休闲健身活动量化指标。显然,在文化主管部门与体育主管部门在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的组织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从现场的调研分析来看,无论是民间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活动,还是在休闲健身中开展的民族传统为主的健身休闲、竞赛、训练活动等,在组织方式与活动的场所上都存在着高度的重合性,如果从单一的活动场所和组织形式上来看,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休闲健身活动的开展,是很难区分的。由此不难发现,二者的融合基础和条件是具备的。其中,活动组织方式与活动场所的重合是二者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3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发展

3.1 重视民间体育“文化空间”建构与保护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中指出,文化根植于文化空间,对文化的保护,要追溯到对文化空间的关怀[4]。文化空间可以确定为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同时也是具有周期性或事件性的特定空间。从发生的场域来看,当下各类民间体育的诸多项目均是融合于民俗文化场域之中,因此,对其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的探讨,无法绕开对“文化空间”保护的探讨。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不同的文化空间缔造了不同的文化场域。这种文化空间充盈着丰富的符号与时间涌动的表征,不断生产与传承着各类身体文化,部分转化为当下的民间体育文化。社会迁变与发展也不断呈现出新的需求,致使一系列文化场域消失,进而导致部分体育项目的消失。面对西方体育项目的介入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态势越发明显。部落、村落的消失导致了民间体育传承与生产的空间消失。然而,只要文化场域存在,人们的身体文化便能得以展示,“交往情感”则不断地生成,对于民间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来说,也同样适用。

诸多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最初源于节日、祭祀与庆典等文化场域,一直延续至今,各类传统体育项目仍出现在节日中。近年来,国务院、民委与省级政府分别审批通过了一系列民间体育的“文化空间”。比如达斡尔族的斡包节、库木勒节、瑟宾节等节日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5],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了民间体育的文化空间。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当下,谈对民间传统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单一地谈个别项目的保护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是行不通的,要进一步重视对斡包节、库木勒节、瑟宾节等这一类“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建构必要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民间体育的内涵,激活有重要价值却尚未被挖掘的“文化空间”,如冬季那达慕等。在2000年以前,冬季那达慕并不成体系,通过2000—2018年的发展,冬季那达慕已经成为一项集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冰雪文化、体育文化于一体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

3.2 “差序”式保护项目“传统”,注重项目内涵的深度挖掘

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曾针对“传统”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概念,“大传统”对应的是“精英文化”,“小传统”对应的则是民间、民俗文化[6]。相对于“大传统”而言,民间、民俗文化更加侧重于区域性与乡土气息。民间体育以身体表达的方式借助仪式、部落活动表达民族精神的同时,合谋于仪式、竞技、传统来表达文化观念,因其根植于乡土,必然受到社会迁变与个体需求的影响。正如海德格尔曾讲:“人是通过身体‘符号作坊’而不断编制文化的动物”。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决定于自身需求与社会发展,同时,文化也在接受社会变迁的遴选与推动,进而实现文化的演变。民间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民间体育文化人生产的重要载体,其主体需求亦是文化生产的重要来源。当然,个体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社会的变迁对民间体育起到了一系列遴选作用,不适应社会迁变的传统项目则渐渐遭遇了生存危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在对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中,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当下,要深刻认识到民间体育发展的主次关系与乡村环境的差异,树立“差序性”与“传统性”意识,即对民间体育项目的保护,要注重其相对稳定、长期延续的内在因素。还要清晰地知道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有其发展规律的,民间体育项目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并非全盘保留的。另外,要明晰保护民间体育项目并非“走、跑、跳、投”系列的身体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要传承身体文化背后的情感因素与文化基因,尤其是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尊祖尚武”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财富才是民间体育保护要坚守的“魂”[7]。因此,在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民间体育的民族精神内涵,在具体项目上予以突出和转化,使其民族精神在竞技与展演中得以充分体现。

3.3 多方完善保障机制,多元化保护与促进民间体育项目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地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民间体育作为文化繁荣的重要构成,没有完善的法治显然是行不通的。就从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保护与传承来看,目前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通过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14年)以及2019年年初的《促进民间民族体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两份文件中虽然对民间体育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指导[8],但从具体内容上还缺少对民间体育项目保护给予一定的细代与规定。虽然在以上两项条例中均提出建立传承人制度,但从目前民间体育发展来看,传承人的“活力”相对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三少民间自治组织与机构相对缺乏,奖励与退出机制不完善,使其积极性受到严重地挫伤,致使传承人名存实亡。因此,完善与加强民间体育项目专项保护条件的出台,细化保护规定、遗产分类以及具体措施等内容是必要的。

除了对事物本身的保护与促进外,还要加强数字化信息对项目的辅助。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的便车,加强民间体育文化项目的挖掘、分类与整理,并建设一系列相应的数字库。另外,可以借助休闲健身产业的平台,或者在休闲健身区域内,建設民间体育博物馆,民间体育特色项目示范区,以此推介和宣传民间体育的同时,强化民间民族传统文化的叙事、记忆、身份认同功能。在让外界知晓民间体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强化民间族群个体的民族情感,运用情感纽带联系促进个体主动参与和承接传统体育是关键。

3.4 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化、产业化民间体育项目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创新思新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9]。民间体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亦是在求新求变中才能获得生存的。纵观国内外体育项目的发展,均有革新之路径才有其项目的发展。在现代体育中,无论是拳击、足球、橄榄球,还是空手道、跆拳道、体操皆是革新而来的,并且大多数体育项目皆是融入与回归全民健身,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因此,对于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来说,创新化、产业化民间体育的形式、内容与规则是很重要的。民间体育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对古人的体育项目全盘接收,理应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民间体育进行一系列审视与革新。在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曾指出:对传统文化,应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来进行[10]。

对于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的推进,由于西方体育的冲击,国内民间体育处于初步复兴阶段,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家庭传承方式的没落,导致“源传承”方式出现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难与休闲健身产业进行融合。因此,多元化路径进行民间体育“源传承”的加强十分必要。目前,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学校传承,虽然学校体育可以对其传承进行承接与深化,但当下学校体育传承的硬伤在于缺少对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进行深入地实践和研究。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促进民间体育方面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关注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人才的培养,促进传统体育的创新性实践与转化。另外,要加强民间体育项目产业化发展,更好地促进二者的融合与发展。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特色村寨、特色小镇等向少數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各类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依托国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扶持,积极融入特色村寨、特色小镇的建设,开发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竞技、休闲体育融合于旅游与文化建设中。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强民间体育文化特色定位、路径与结构布局,提供政策优惠与支持,吸收社会资源进入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发与推广,从而营造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氛围。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伟大复兴,民间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构成,是民族精神的赓续,在新的时代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对其保护与传承的关注,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当下,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是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新时代,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体育公共服务如何实施与供给,如何实现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则成为摆在学者们面前的重要课题[1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间体育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探索,虽然,目前在意识层面上、系统管理与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一定难度,但从服务我国地方性乡村振兴的长远前景来看,构建民间体育活态传承与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参考文献:

〔1〕王舜,程美超.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深刻论述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20,41(04):1-6+37.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全民健身计划[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2/24/content_1809557.htm.

〔3〕王冬冬,李泽群.全球化时代中国体育文化自觉[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02):20-23.

〔4〕于志勇,魏姝.民俗文化与城镇建设融合:内生困境与动力逻辑——基于结构化理论的阐释[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9):35-41.

〔5〕王广虎,冉学东.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1-12+18.

〔6〕丛密林.关于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调研报告[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7(05):178-186.

〔7〕白志忠.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文化探骊[C].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体育文化遗产论文集.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255-260.

〔8〕戴海波.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及三少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9〕温娇.内蒙古“三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及特征[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6):135-136.

〔10〕郑玲玲.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蕴含的生命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05):64-67.

〔11〕陈惠娜.近现代中西体育文化交流中的“综合创造”——兼谈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8(08):37-39.

猜你喜欢

发展探究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信息化测绘时代工程测量发展探究
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财务会计发展研究
二三线城市早期教育行业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