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课题研究的基本属性与实施路径

2023-10-18宗锦莲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育发展课题研究高质量

【编者按】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需要我们重新发现。高质量的课题研究要有前瞻视野和探路意识,在问题与答案、困境与出路、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设桥梁,既立足当下,又牵引未来。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应扎根教育的鲜活场域,深潜教学的细微之处,少些“高冷”和“空洞”,多些“亲和”和“务实”。本期《关注》栏目,围绕这一话题,探讨教学一线的课题研究该如何贴地而行。

摘 要: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倚赖高质量的教育科研,高质量的教育科研附着在高质量的课题研究之中。课题研究是必需品、日常品、收藏品,不是装饰品、奢侈品、消耗品,它承载着教育理想,孕育着变革冲动,释放着多重想象,彰显着专业精神,迸发着探索力量。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强化问题靶向,深层剖解教育实践中的真實问题与核心症结;强化方法介入,精准遴选研究方法并严格规范研究过程;强化应用导向,有效提供问题解决的优化策略与示范样本;强化论证本领,清晰阐述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与内在关联。

关键词:教育发展;课题研究;高质量

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首次确立了教育科研在整个教育事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与所承担的关键功能,更标志着教育科研工作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迈上了大有可为的新征程。课题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主要依托,正在积蓄巨大的能量,时刻准备着在恰当的地方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对课题研究认识的日渐深入,基层学校与教师对课题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同时也暴露出盲目跟风、功利导向与满足于短期收益的现象。究其根本,在于没有真正从课题研究的本质去审视其价值,没有真正意识到课题之于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深层意蕴。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倚赖高质量的教育科研,高质量的教育科研附着在高质量的课题研究之中。重新发现课题研究,不断确证其基本属性,并持续探索其高质量实施的可行路径,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更是抵达教育理想王国的必由之路。

一、 重新发现课题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课题”的界定是“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大事项”[1]。可见,问题与待解决的事项是课题的核心,能够“为研究提供足够的焦点和方向”[2]。教育教学领域中的课题,是聚焦这一领域的突出理论,抑或实践问题以及相关典型现象中所凝结而成的、具有较大探索空间与深耕价值的焦点对象。课题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探究活动,它遵循波普尔所说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即“问题→尝试性解决→排除错误→新的问题(P1→TS→EE→P2)”[3]。科学发现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是完成构想(预设)中的事项,课题研究的使命也无外乎于此。但在现实中,课题研究却被赋予了诸多外在的考量,课题的本体性价值被削弱,将之视作跳板、门面乃至敲门砖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至于其被迫承担着各种莫须有的压力,逐渐变形、走样,回不到根本,更展不开拳脚。因此,重新发现课题研究至关重要,重新发现重在正本清源,更重在守正创新。

(一) 课题研究是必需品,不是装饰品

教育学是典型的实践学,包裹着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直面问题并富有创见地解决问题是推动教育学进阶发展的根本路线。课题研究的重要功能首先在于发现问题,一些漂浮在教育事件表层、沉潜于教育机制内部、藏匿于教育习惯深处的问题,都是课题研究检视的对象。时刻准备着迎接问题,并以问题为契机谋划教育改进之路是高质量教育形态的典型特质。可见,教育发展离不开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之于教育发展,如同水之于人体,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是保障机能正常运转的关键因子。学校与教师要将课题研究视作助力学校转型升级与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必需品,而不是只重感官满足、不重实际效能的装饰品。只有充分具备这一前提,才有可能企及高质量的教育科研。

(二) 课题研究是日常品,不是奢侈品

教育问题弥散在学校环境、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与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相伴相生,是蔚为珍贵的提醒机制与警示机制,维持着教育者持续“反思—实践”的内在自觉。课题从问题中来,伴随着师生日常生活的展开,它应时时暴露在教育者的眼光与头脑里,处处显现在教育者的探索与行动中。一如“行动研究”所主张的——通过“研究”和“行动”的双重活动,参与者将研究的发现直接运用于自己的社会实践,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社会现实的行动能力[4]。课题研究是教育发展的日常需要,是追随教育者的脚步始终在场的亲密伙伴。然而,一些学校却将其视为自身实力与地位的象征,只在重要的场合让其华丽出场,一旦展示完毕,便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若要发挥课题研究的真正效力,必须要将其归于日常必需品的范畴,摘除其浮饰,使其与教育实践充分融合。

(三) 课题研究是收藏品,不是消耗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问题呈现出多样化、易逝性等突出特征,导致基于问题的课题研究常常只能浅尝辄止、点到为止。尤其在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浪潮的席卷之下,许多学校和教师无所适从,再加上审辨力与判断力不足,使得其在课题的选择上左右摇摆、走走停停,对一些课题还未进行深度探究,便又转投其他,以至于一大堆半成品、零碎件塞满了通往教育最高目的的道路,不仅挤占了教育虔诚者的行进空间,还容易形成一种诟病课题研究形式主义、无用主义的不良局面。真正高明的研究者应该坚守初心,转向速变速朽的教育问题的背后,看到其根本性的影响因素与概莫能外的底层逻辑,循着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进行掘井式、深耕式研究,把课题做成精品乃至收藏品,使其在岁月的冲蚀中仍然熠熠生辉,甚至在反复推敲、切磋与打磨中开掘新的价值,并使之成为可以感召一大批学校与教师积极变革的鲜亮旗帜。

二、 高质量课题研究的基本属性

一线学校与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渴望,不可谓不强烈。但总体来看,主要聚焦在课题研究的前部,即申报端,导致“申报时迫不及待、开题时轰轰烈烈、研究时松松垮垮、结题时冷冷清清”的现象。一线学校与教师大多简单满足于有课题“傍身”,从而获得某种资格或是满足攫取某种资本的需要,而忽略了经由课题研究所能够达到的更高境界,特别是在内涵发展上的可能性。此番情况下,人们对课题研究的质量意识必然是寡淡的,其质量水平也必然是无标准可言的。若如此蔓延下去,课题研究必然陷入深不可测的泥潭,难再起身。高质量课题研究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本身唯保持高质量的态势,才能为教育革新注入不竭的动力。坚守全过程的质量观,是课题研究的应然指向。

(一) 承载着教育理想

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是对自身教育理想的庄严宣告,导源于对现实状况的不尽满意,致力于通向教育理想的真诚意愿。许多课题仅从名称上就显现出不凡的追求。如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承继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领衔了省级课题“‘大麦田’的现代化实践研究——陈鹤琴‘活教育’本土实验与当代意蕴”的研究,致力于将“活教育”的麦种播散到广阔的教育土壤之中,带领一批批幼教人用“活教育”的思想去改进幼儿教育实践,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又如,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早在1981年便开始了“小主人教育”实验,并始终以“小主人教育”为核心,谋划每一个五年的课题研究方向,以“小主人课程开发”“小主人个性化学习平台建设”“儿童主体学习胜任力”等为主题进行了持续40多年的研究,贯穿了学校办学实践的全过程。教育理想内蕴于课题研究之中,是将课题研究引入高质量跑道的一道光,是坚定地将课题研究作为实现教育实践变革美好愿望的一种信念。课题本身是否具备关于教育理想的基本构想,是评估其是否具有高质量属性的本质要求。

(二) 孕育着变革冲动

教育变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何去何从,如何适应世界发展的趋势与国家的要求培养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领域率先要思考的问题。这决定了教育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因循守旧。但教育之“变”又不能简单随意、盲目冒险,需要有专业的理论作为依据、科学的方法作为支撑。将课题研究作为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驱动教育变革往纵深处进发是许多一线学校的优先选择。如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以“遵循儿童成长节律的小学学习生活新样态研究”课题研究为抓手,从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应和儿童成长节奏的角度出发,重新设置与安排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将空间环境、时间制度与课程方案都进行了整体性调整,使之更富有儿童趣味与生命活力,从而构筑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小学学习生活新样态。又如,江苏省南京市科睿小学在深刻反思儿童学习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学习盒子:支持儿童学习的变互型工具开发研究”课题,创新性地研发服务儿童不同学习任务的大盒子、小盒子与长盒子,并通过情境任务驱动、交往活动建构、互换机制支撑、全景成果呈现等环节,致力于探索学习盒子支持儿童学习的有机路径。变革意味着对当下的不满。从当下跳脱出去,主动寻找改善的出口是教育人应有的担当,也是身处其中的课题研究必须要完成的核心任务。

(三) 释放着多重想象

教育学虽然是关乎育人实践的一门科学,但要将教育学推入更高境界则需要难能可贵的想象,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更应以能够充分释放教育者的想象力为典型标识。对教育当下与未来的想象,显然是以趋近教育最高价值与最高效能的达成为指引。想象力是一种迷人的能力,它能够渗透在课题研究的各个角落,并显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如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从2001年开始便率先突破单纯教室学习的时空局限,探索一种融通学程的新型范式,从“周三课程日”到全体学生实验“学程周”,打造了“大家一起学”的育人生态圈,伴随着“实践育人:创新素养导向下儿童新学程的多维度建构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小学教育打开了一幅别开生面的新学程图景。又如,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以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导向,以全面关怀为内核,聚力开展“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儿童‘大体育圈’创新建构研究”,将小学体育学科课程进行游戏化贯通,强化协会介入、儿童自治的“小奥林匹克”俱乐部建設以及历史传承与时代风尚相结合的“体育盛会”设计,并对体育大空间与小景观进行儿童化改造,提供了长期不受重视的学校体育教育的优质方案与典型示范。敢于想象是高质量课题研究的必备要素,能够将想象力转化为切实的实践力与创新力是课题研究的高阶本领。因此,能够将“所想”“所做”与“所得”有机统合起来显得弥足珍贵。

(四) 彰显着专业精神

课题研究是专业化程度极高的活动,研究者的专业素养、研究过程的专业品质以及研究成果的专业高度均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题研究中蕴含着的高远理想、强烈冲动与无穷想象,只有通过富有专业精神的探究与摸索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如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领衔的“小学数学起点型核心知识体系建构与教学创新研究”,以深度挖掘知识源头的教学价值为突破口,利用课堂观察、文本分析、焦点访谈与理论建模等多种形式,将“设计—反思—改进”路径循环与回溯型效能评估相结合,创生了核心知识与核心素养长程贯通的教学理念,创建了数学课程与儿童经验多向联结的知识图谱,建构了学与教深度依赖的生态系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反响。又如,江苏省南京市樱花小学以“小先生制下伙伴学习的实证研究”为契机,承继陶行知“小先生制”的先进思想,汲取滕尼斯共同体理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以及米德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成熟观点,深入阐述了小先生制与伙伴学习的内在关系。同时,学校通过学习力水平与伙伴关系现状的前测,尝试组建了以情感认同为前提的伙伴学习小组,确立了以伙伴活动为中心,以多样化目标、互为小先生的角色扮演、整体性评价与成果共享为要素的学习模型,并辅之以诸多具体而富有实操性的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真正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无须赘言,专业精神一定是课题研究最具有标识性的内在气质,而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专业精神也会逐步增强,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影响与双向建构的良好效应。

(五) 迸发着探索力量

探索是一股隐秘而伟大的力量,负载着人类永难填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人类用持之以恒的探索弥补认知的盲区,更替错误的观念,拓宽可能的疆界。探究与求索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经由探索又不断生发出新的问题与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亦是课题研究独到的乐趣之所在。如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于2001年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经过5年的探索,学校在充分捕捉儿童研究潜质的基础上,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正式引入课堂,确立了研究型课堂的理念与流程,并不断向儿童研究课程与儿童研究社区领域进发,提炼形成了儿童研究素养三个维度九个层面的目标体系,汇聚架构了儿童小课题研究地图,并为学生量身定制了《支持儿童研究方法100条》《儿童研究方法100条》。近期,学校进一步深挖课题的内蕴价值,提出“指向创造性成长的儿童研究素养培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将创造性成长作为远景目标,与儿童研究紧密地关联起来。这是持续探索的结果,更是回归儿童发展本质的新一轮超越。又如,江苏省句容市下蜀幼儿园自2006年开始针对乡村儿童远离自然生活等问题,秉持“教育回归自然生活”的理念,以帮助幼儿过自然而然的美好生活为旨归,探索建构富有乡村自然特质的幼儿园教育体系,描绘了以强壮的身体、积极的情感、好奇的态度、友好的精神、审美的眼光与完整经验为主要维度的美好儿童形象,形成了“生态乐园·美丽田园·生命家园”逐层递进的主题课程,构筑了“园子里·天地间”的教育空间场域。在自然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逐渐完善的同时,他们的研究又逐步走向更为精深的领域,领衔开展“儿童生活历:回归自然生活的幼儿发展评价方式创新研究”,致力于啃下评价这块硬骨头,用实证的方式打开儿童经验生长的黑箱。永不停歇的探索是高质量课题研究的时代担当,是研究者内在自觉与外在修炼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 高质量课题研究的实施路径

(一) 强化问题靶向,深层剖解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与核心症结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更是促进课题研究前进的永动机。无病呻吟、人云亦云的课题研究全无生命力。从问题出发,并能够回到问题中,继而不断生发新的问题,是课题研究的基本范式。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许多课题研究缺乏鲜明的问题意识,并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现实的状况没有进行实地调查与诊断,仅凭自以为是的想象或他人的意见,便武断地炮制出一些虚假的问题,还将之视为课题研究的起始点。如有研究者以“物理实验教学流程不畅、方法不新,从而导致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不强、效果不佳”为切入口,着力构建形成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模型与有效策略。这一问题看似十分突出,成果设想也显得合情合理,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研究者所在学校与区域存在着普遍不上实验课,学生基本上只看实验、背实验,压根不做实验的情况。实验教学根本没有实施,哪来的流程不畅与方法不新,又何谈进一步改进流程与创新方法呢?只有将研究问题的关注点聚焦“为什么不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不做实验背后的根本性因素是什么?”“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等方面,才能真正地确立更为“切己”的问题靶点,精准地戳中痛点,从而确保课题研究得以真实展开。

二是问题本身是确实存在的,但问题表征又过于笼统,关涉面大、较为分散、不易聚焦。如有课题研究将问题出发点落在“学生不爱学习”上,这个问题显然比较大,不利于开展深度研究。因为影响学生热爱学习的因素很多且很复杂,一个研究无法面面俱到,即便都观照到了也必然只能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因此,需要针对这一宽泛的问题进行持续追问,尤其要紧密关联教育实践,考察导致学生不爱学习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可以透过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审视,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从学习效能感或积极情绪的角度切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可能更加关注人際关系与互动模式的重构……切口变小了,才有可能实现研究的精准度与深刻性,才能在核心症结中不断深探与深挖,由此产出的研究成果才能有最为基本的质量保障。

(二) 强化方法介入,精准遴选研究方法并严格规范研究过程

教育研究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同样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这就是: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同样执行着解释、预测和控制的功能,只不过研究对象的特点不同。[5]高质量的课题研究绕不开研究方法,没有研究方法介入的课题研究终将沦为日常生活中的“做事情”与“干工作”,很难形成特别的发现与具有说服力的结论。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并科学规范地使用它们,能够让课题研究免于沦为“拍脑袋”“用经验”“凭习惯”的随意活动,成为真正经得起推敲、讲得出道理、耐得住时间检验的专业过程。一线教师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具有不同的使用效能。在进行课题选题与基本理论研究的时候,一般应该采用文献研究法,要着重了解前人已有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与所形成的较为重要的思想结论。一方面,透过已有研究的不足找寻继续研究的空间,同时更清晰地明确自身研究的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启发对某一研究范畴的深度思考,在“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的过程中建构形成既具有延续性又具有突破性的超越性认识。在准确诊断真实现状与典型问题时,调查研究法则能够派上用场,一般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观察调查等类型。问卷调查能够帮助研究者进行大样本、大块面上的情况了解,可以较为快速地收集到第一手的数据与素材,进行量化地处理与分析;访谈调查则更侧重于质性资料的收集,尤为关注个体的体验、感受与真实事件发生的过程,旨在挖掘深层次的动因与关联;观察调查涉及的类型较为丰富,由于教育研究课题的兴奋点大多落在课堂教学领域,所以各种课堂观察的量表与工具经常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成为专业化剖析课堂师生话语、表情及行为表现的实然,探寻理想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支持。案例研究法是一线教师较为擅长使用的方法。教师是丰富案例的拥有者,具有进行案例研究的先天优势,通过对案例进行归类分析,他们不仅可以找到共性问题进行集中破解,而且能将典型性案例筛选出来,进行经验总结,形成富有价值的结论。当然,足够完美的案例本身也是成果的一部分。

(三) 强化应用导向,有效提供问题解决的优化策略与示范样本

教育研究不能无视构建教育科学知识或理论体系这一目的,它是推动教育科学不断发展的根本依托。有一批学者围绕教育基本理论、课程教学论、学校管理原理,以及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方面进行学术探究,致力于为繁荣教育科学作出贡献。但对于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而言,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重在解决教育教学现实中的重点、难点乃至盲点问题,直接服务于教育实践的改善与改良。因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课题研究不能坐而论道,更不能满足于仅仅进行理论推衍与理性思辨,而是要真正在教育实践中摸爬滚打,真刀真枪地与教育实践中的困难做斗争。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在讲得出道理的同时,还要能提得出方案、给得出办法。这些方案与办法并非一旦提出便能成立,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试错,在一次次失败与碰壁中选择能够抵达目的地的最优路径。如关于“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研究者可以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出迄今为止研究发现确有实效的诸多提问策略,并从提问的内容、形式、时机等方面对已有成果进行适当归类,同时结合自身课堂教学的实际,先遴选出能够直接运用的策略,作为基本的研究假设在课堂中率先尝试;继而通过伙伴观课、录课再自我观察等方式,评估预设的提问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际效果,尤其要通过反思进行判断,如提问策略的运用是否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投入与活跃思维,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进一步筛选与优化提问策略,启动第二轮实践运用与反思评估。如此循环往复,直到确定真正高效管用的策略,才能有底气进入总结提炼阶段。理论不断更迭,实践之树常青,在从实践中来又不断回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中,研究成果的应用性能方能逐级提升,达到可直接转化的程度。而在成果形式方面,应该更加鼓励如课堂教学指导手册、课程实施方案、学习资源包等富有实操性成果的生成,供一线教师借鉴与使用。

(四) 强化论证本领,清晰阐述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与内在关联

通过课题研究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模型、策略等,都应该是经过充分论证、反复锤炼的结果,绝不呈现自说自话、自给自足、自卖自夸的随意形态。研究者需要对研究结论负责任,其根本表现就是提高成果本身的说服力与权威性。所有彰显品质的研究成果都不是突然冒出来、简单堆出来或是武断提出来的,它们应该是紧密围绕客观事实的多维阐发、透过方法之眼的深度发现以及指向问题解决的持续改进,强调以事实性的数据与资料来支撑与说明基本问题、以深刻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来论证研究结果。也就是说,每一个发现的提出都要有依据,每一种观点的阐述都要有逻辑,每一项举措的创新都要有道理。始终葆有论证意识与强化论证本领,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必须要修习的素养,也是保障课题研究经由科学规范的研究过程最终能够输出高质量成果的关键之所在。论证意识与本领一般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够具有历史纵深感地回溯某一研究范畴从起源、发展到成熟,及其再发展各个阶段的基本历程,厘清发展趋势、核心观点、代表人物等重要信息,将其作为研究起点进行逻辑化地论述,以引出接续性研究的相关成果。同时,就研究者本身而言,若此项研究在这之前已经进行过先期探索,那么对自身的回溯與反思亦能提升研究成果的厚重程度。二是能够借权威观点与重要论断为自己代言。如若研究深度学习,当在理论层面上要说清楚深度学习是什么时,不宜直接下定义或作判断,而应首先呈现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观点,对其进行归类分析与优缺点评估,继而再慢慢引出自己研究发现的观点,方能显得有理有据、合理合法。即便是对前人已有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地改造,以理论依托为前提,也能够免于遭人质疑与诟病。三是能够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解释。如针对“学生浅层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事实,应借助已有的理论、调查的结果或是专家诊断的建议,对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或是相关因素进行梳理,按照影响程度的高低进行排序,通过有理有据的阐释与分析,提出可直接指导改进的可行性策略。总而言之,要将“问题—原因—对策”整合到一条逻辑线索中,保证彼此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印证、相互说明的闭环。四是能够运用结构思维,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经典逻辑进行逐层呈现。认识事物的大致顺序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它符合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是有利于他人充分领会研究成果的友好模式。无逻辑、无关联、无顺序的成果呈现方式往往让人一头雾水,即便内在隐藏着许多精华,也容易被忽略。再以“深度学习研究”为例,可先从整体开始,率先厘清深度学习是什么、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有何关系、其典型特质与突出价值何在、深度学习的经典模式是怎样的等问题并作出回答,继而再从构成深度学习的几大维度入手,包括深度学习的目标研制、内容选择、工具与资源开发等,逐个说明,每个部分均可辅以切片式的案例或细节化的要点提醒,最终展现出一副骨架完整、血肉充盈的饱满模样。

不可否认,课题研究是一项艰难、艰巨且艰辛的专业化活动,无空子可钻,更无捷径可走。唯有怀揣敬畏与虔诚之心,课题研究才能实现术与道的统一,获得高质量且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42.

[2] 威廉·维尔斯马,斯蒂芬·G.于尔斯.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袁振国,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1.

[3] 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卓如飞,周柏乔,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55.

[4] 陈向明.什么是“行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6067.

[5]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4.

(宗锦莲,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研究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教育发展课题研究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对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表演唱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思考
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透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谈中英中学教育差异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