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生活化教学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

2023-10-18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6期
关键词:规则生活化法治

汪 涛

(阜阳市刘锜小学 安徽阜阳 236000)

引言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主编鲁洁认为,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生活的,道德学习就本质而言不是知识学习,而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具备形象化特点,如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能够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元素,那么他们就能更为直观快捷地掌握教材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注重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所谓生活化教学法,就是以学生认识需求为切入点,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融合统一。这种教学方式能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更多的趣味性,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对于提升儿童学科核心素养是必要的,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法的优势分析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法治与道德教材中的知识偏重于理论,尤其是法治知识,具有用语精炼、阐述严谨等特点,而小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此前,小学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颇深,在具体教学中,对于这种情况的解决往往是采用“灌输”与“指责”的方式,由于未能从学生较为喜欢的角度切入教学,导致学生对道德知识与法律内容缺乏兴趣。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则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它要求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能用学生较为喜欢的方式,将枯燥的道德知识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趣味性,使他们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生活素材通常是学生亲身经历或是体验过的,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使小学生能在实践参与中体会道德知识的内涵,领会法治知识实施的必要性,最终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为小学生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空间提供强大内驱力。

(二)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双减”政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进行优化与改革。然而,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使之成为推动学生朝着优秀迈进的重要力量呢?生活化教学法的科学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改进的方向。以生活案例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案例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活动,如让学生扮演交警指挥交通。学生为了更好地诠释警察的形象,势必会通过语言、动作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其间,他们会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这有助于他们理解与“规则”有关的知识。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多,教师将会逐渐掌握灵活使用生活元素的技巧,这对于他们拓展授课方式,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原则探讨

(一)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体,课堂活动唯有围绕他们的需求开展,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以往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过深,在引入生活化教学法的过程中,总是从文本与成人视角出发安排授课内容,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生活化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脱离实际的情况发生。前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引用的素材虽然来源于生活,但部分内容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范围,致使他们难以借助生活案例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后者是指教师所开展的生活化教学活动,虽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取材于生活,但是难以摆脱传统模式的影响,教师只是将原来的文字讲述变成了对生活实例的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影响了其消化与吸收的速度。在“减负增效”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他们喜欢的生活元素入手,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以便生活化教学法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推动学生朝着更为优秀的方向不断努力。

(二)激发学习热情,注重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趣味元素的影响。若是教学中应用的趣味元素较多,他们可以保持长久的专注力,从而获得学习质量的不断提升。为了创设高效的法治课堂,使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法治知识的实用性与有趣性,教师有必要在引入生活化教学法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趣味性原则,或是引入合适的生活元素,对生活教学情境进行科学的设计,使生活元素成为学生理解道德知识、落实法治知识的有效工具,确保他们能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不断规范自己的不良行为,最终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或是借助生活案例,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教材中的知识,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动,产生更多的认同感。总之,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使生活元素以有趣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他们与教材知识的距离,久而久之,实现个人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为学生日后成为优秀的建设者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三)尊重生活原貌,遵循积极向上原则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多阶层融合杂居的大国,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老市民、新市民共同生活在一个社区。一个班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原有生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培养学生更高的道德情操,使其树立更强的法治观念,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成长为优秀的中国公民,引导其过上积极向上的人生。

在教学部编本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不一样的你我他》时,笔者注意到教科书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同一棵树上的树叶长得不同,还选择了学生了解的奥运会出场式和不同乐器共同演奏一首乐曲等题材,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同”与“不同”,引导学生走向“和而不同”。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到学生自身生活的不同,在课堂上分享不同生活下的“快乐”与“忧愁”,从学生生活的不同出发,组织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正是共同遵守的道德规则、法律规范和公民责任,让我们虽如乐器不同,但是却能共同奏响祖国强盛的最强音。

三、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法的路径分析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与学习内容相符的生活情境能够加深学生的联想,便于他们在思考过程中产生情感的感悟,从而加深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形成道德新知,为日后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树立规则意识,并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或是具备初步的规则意识而缺乏执行能力,换言之,他们还处于他律阶段,欠缺对规则的理性意识。如果教师采取单纯讲述的方式,学生缺乏对抽象规则的认识,多半难以理解。此时,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学生放学离校的图片,为了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图片分为两种:遵守规则与不遵守规则的图片。接着,请同学分成两组分别演绎两种放学方式,然后请大家谈谈对两种现象的看法。在交谈中学生会意识到规则既是对人的一种约束,又是对人的一种保护:如果大家都一窝蜂地涌到校门口,那么秩序必定会打乱,这可能会比排队离开还要浪费时间,最为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引发踩踏事件等。创设这样一个与教学内容及目标相适应的放学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感受到规则的意义与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学校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规则。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内化班规、校规,又能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便于他们体会规则的内涵,从而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二)生活化问题引导儿童深入学习

提问教学法是许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喜欢采取的方式,只因它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探究问题出现的根源,最终实现个人学习质量的提升。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教师应尝试将学生常遇到的生活问题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加深学生对道德、法治等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能从更深的层次把握知识的精髓,从而拥有扎实的道德与法治基础;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逐渐养成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实现个人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的明显提升。

比如在与学生探讨“如何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友好相处”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在学习中与其他同学发生过摩擦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呢?”“面对你所提出的处理方式,对方是否接受呢?”“如果对方不接受你的意见,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会渐渐找到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方式。由于部分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会提出相对片面的解决方式。对此,教师应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用温和的语气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学生能在探索中逐渐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最终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

这种授课方式,对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第一,所设计的问题应围绕授课内容而开展,问题只是辅助,内容才是根本。为此,课堂上的问题应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灵活变动。第二,所设计的问题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不要脱离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以便学生能加深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更为深刻地体会道德知识与法治内容的精髓。第三,问题应由易到难。为了做到这三点,确保提问教学法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确保能随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为后续设计更为优质的生活化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与助力。

此外,教师应注重经验的积累。在课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失。譬如,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的重难点知识?若是自己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是因为什么呢?

(三)生活实践作业实现内化与运用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以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从而主动改进自己的不足,朝着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还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通过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等方式,促使他们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学习了《请到我的家乡来》之后,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资料,拍摄“我为家乡代言”的视频,并开展全班“点赞”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作业,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些内容较为抽象,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小学生唯有在实践中才能强化所学到的知识,并丰富道德体验,为日后拥有夯实的知识基础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教学内容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行动中领悟知识的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阅历较浅,做事情考虑不周全,可能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教师还需要抽出时间与学生一起探讨帮助别人的方式,以便学生能从关心别人中收获快乐,从而养成乐于助人和无私奉献的良好品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的基地。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要加强对生活元素的融入,以便学生能在自己熟知的案例中加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从而拥有良好的道德基础,为日后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奠定牢固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善于为学生布置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实践作业,让他们在行动中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精髓,为日后实现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规则生活化法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规则不规则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