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五种打开方式

2023-10-18杨晓娟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标准学科

杨晓娟

(合肥市嘉陵江路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

引言

学科的课程标准就是学科教学乃至学科教材编写、学科质量评估的根本指南。2022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相较于此前的“微观调适”,这次修订可以称得上是“翻天覆地”,所以对于广大一线教学人员而言,学懂弄通做实的任务更加紧迫、更加艰巨。为了全面准确高效地理解领会、消化吸收、转化落实,笔者认为可以把2011年旧版与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对照起来,梳理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删去了什么、修改了什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要求了什么等,于变化中把握不变的规律,于不变中找寻开新图变的路径,真正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领会准、理解透、实践好。

一、关注“根本点”,始终把准正确方向

就单个学科来讲,“根本点”就是其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方面发挥怎样的独特作用。新课程标准鲜明回答了这个根本问题,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透过这句话,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独特功用、重要地位以及培养目标。尤其是这句话回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同样可以从新课程标准中找到答案——“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句话指明了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学生应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聚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培养目标来进行。核心素养不是空洞概念,是具体的、实践的,关键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到日常的实际教学中;核心素养也不是学生一下子就能具备的,必须要有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润物无声,日积月累。作为语文教师,要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根“定海神针”印在脑海里、融入血脉中、体现在行动上,学懂弄通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深度研究教材,找准弄清学科核心素养在教材中是如何架构、如何呈现、如何侧重的,在教学活动中又是如何达成、如何评价的。一节课上完,教师要反思设定的目标达成了没有、达成了多少,真正把核心素养的“大目标”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一个个篇章阅读中、一篇篇习作练习中、一次次师生互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关注“新增点”,学懂弄通最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篇幅大大增加,这些新增的内容是本次修订的精髓所在。从大的方面来看,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板块;从小的方面来看,如在“评价建议”中增加了有关“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在“附录3”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了“常用标点符号”,等等。新课程标准的“新增点”就是“重难点”,就是“突破点”,就是“切入点”,必须在这个方面下大气力,把基本概念、内涵实质、脉络联系搞清楚,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比如,“课程内容”这个新增点可以说是整个课程标准最为重要的部分,它解决了“用什么培养人”(教育内容)的问题,这也是“课程内容”首次以一个独立板块的形式呈现。之前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没有“课程内容”板块,而是设置“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5个方面来呈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则设置“学段目标与内容”,在“学段目标”下面,依然按照5大领域来呈现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板块既明确了主题与载体形式,又指明了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特别是从三个层面设置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并根据不同学段分别明确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任务要求,对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何种程度做出了清晰响亮的回答,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有底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内容的变化会直接引起教与学方式的变化,这是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的关键一环。新课程标准创新性地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学习任务构成,目标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与传统的单篇阅读、阅读单元的线性推进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是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交流四种学习活动交叉推进的过程,也是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新增加的“学业质量”板块,有效解决了此前课程标准无质量标准的尴尬,构建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的标准闭环。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化质量意识,不仅要关注学习过程,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推动教、学、评三者有机衔接,让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可见可感。新增加的“学业水平考试”板块,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内容做了详细阐述,有力纠正了以往在义务教育阶段“谈考色变”的问题,在廓清对“学业水平考试”的认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科教学回顾学科属性。新增加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板块,充分体现了教师与课程一同成长的理念。教师不是独立于课程之外的,其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评价者,同时还是课程标准的推进者,所以教师必须要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不断增强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三、关注“修改点”,准确把握变与不变

除了上文所说的“新增点”,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关注新课程标准中没有“全面退出”,只是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的地方。教师要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个地方要修改?为什么这个地方没有修改?为什么这个地方非要这样改?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我们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需要着重思考的。要尝试从一词一句之变中,把握课程标准一直以来坚持的什么、改进的是什么,也就是吃透课程标准的变与不变,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应变”。如在“学段要求”中,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修改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两相比较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的表述更加严谨,目标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同时与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保持一致。再如,在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中,新课程标准对写作要求做了修改,将“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修改为“为写作奠定基础”,一句之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写作与生活关系的定位。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生活,通过对多彩生活的感知为写作积累素材、奠定基础。又如,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部分,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旧版课程标准中只是说“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而新版课程标准则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了更为具体、全面、科学的阐述,这无疑非常有利于师生对课程资源的把握,使其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利用课程资源。另外,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了典型的学习任务,是语文教学探索的重要方向,也是语文课程内容落实的重要载体,同时提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四、关注“衔接点”,拓展语文课程视野

新课程标准的“衔接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纵向衔接,二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衔接。这两个方面又以第一个方面更为重要。比如,在“课程理念”部分,新课程标准强调安排学习任务群时要注重整体规划,依据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进行教学,更好地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和适应性。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按照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再如,对比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相对宽泛,涵盖的内容较广,更强调学生的行为表现。又如,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同时,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方面,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部分强调,要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在“拓展性学习任务群”中专门列出“跨学科学习”内容,对各个学段跨学科学习提出具体要求。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站在完整语文课程的视角找准所在学段的位置、要求,科学精准地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

五、关注“负向点”,尽量避免入坑踩雷

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一点是绝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对新课程标准中的“不要”“不必”“避免”等负向指示词后的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许多教师以往最容易忽视的地方,他们只看到了课程标准让自己做什么,没有看到课程标准不让自己做什么或少做什么。比如新课程标准中“避免”一词出现了12次之多。又如,新课程标准提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要避免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脱离实际运用进行机械训练”“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阅读习惯、写字能力、深度思考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扬长避短,使用适度,避免网络沉溺”“提倡日积月累,不要贪多求快;提倡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在“评价建议”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幅度,避免过度评价、无序评价对日常学习造成干扰,避免用评价结果的简单比较衡量学生的学业表现”“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纸笔测试要注意与日常教学的融合,增强测评题目的科学性、多样性,发挥阶段性评价的诊断、调节功能,避免消极影响和干扰日常教学”“试题形式力求创新,鼓励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以避免导向新的应试模式”。在“附录”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中,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这些表述中有的方面是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东西,是日常教学中的“红线”。我们在追求“高线”的同时,要守住“底线”、不踩“红线”,避免出现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避免”的情况,以免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新课程标准的“新”表现为新理念、新表达、新要求、新任务,将这些“新”一一落实到教育教学中,需要一个从“旧”到“新”、从“新”到“心”、从“心”到“行”的转化过程。对于新课程标准,教师还有许多东西需要理解、体会、吸收,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践行,推动新课程标准开出“新花”、结出硕果。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课程标准学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超学科”来啦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