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皋古县衙遗址

2023-10-17朱晨东

大众考古 2023年6期
关键词:盐河海阳如皋

文 图/朱晨东

历史沿革

如皋县衙南望澄江门、宣化门,北倚运盐河。东晋义熙七年(411 年),如皋建县,隋开皇九年(589 年)如皋并入宁海县,唐太和五年(831 年),因盐业生产和管理需要,重新规划海陵之五乡设如皋镇。南唐保大十年(952 年)如皋复升县,县衙建于运盐河南侧。宋代,如皋县辖四乡,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县令许元建厅立门。元末,县衙毁于兵燹。明洪武元年(1368),知县宗行简重建县衙,以甬道为中轴线,修建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明嘉靖十年(1531),谯门改建为谯楼三间。时任知县吴宗元在《重修谯楼记》中写道:“钟鼓分明,则沉酣昏惰、兴居无节、政令不时者闻焉,将无发深省乎?则斯楼之助于官理亦多矣。”民国十八年(1929),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于谯楼旧址建设中山钟楼。解放后,这里是如皋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从南唐保大十年县衙重建至2000 年如皋市委市政府迁出,这一带作为如皋的行政中心一共有1048 年。

《康熙如皋县志》中的县署图

考古发现

2022 年,如皋海阳路、中山路改造,考古工作者发现唐宋时期如皋古县衙甬道、路面、踏道、院落、排水沟、房屋基础等遗迹,清理出土大量青白瓷片、砖瓦残片。此外,在稍早的施工中于原运盐河南岸发现过唐井、南唐城砖。甬道是县衙正堂前通往东西巷的主干道,它位于民国时期中山钟楼遗址北侧路面地下,有南北长约9 米、东西宽约4 米的青砖路面和多层青砖墙基。考古工作者清理现场渣土后对暴露的遗迹现象进行了分析,大致判断存在遗迹6 处,包括房址2 处(编号F1、F2)、路面遗迹1处(编号L1)、踏道遗迹1 处、院落遗迹1 处(编号院1)、排水沟遗迹1 处。建筑遗迹应该是与早期县衙相关的遗迹。根据《嘉靖重修如皋县志》中“县治在城之中,唐保大十年开设,宋令许元建厅立门,元末毁于兵,国朝洪武元年知县宗行简建”的记载,以及在原运盐河南岸发现的唐井和南唐城砖,基本可以判断保大十年以后如皋县衙即坐落于中山东路至大治路之间的海阳路上,虽经毁建,但位置不曾更改。

F1 开口于①层下,距地表深约60 厘米,位于海阳路TG1 东北侧,仅揭露房址西侧局部,整体面积不详,叠压于F2上,残存砖基可见五层,底部两层西侧边缘采用长23 厘米、宽10 厘米、厚2.5—3.5厘米的薄砖顺铺,内填残砖。上三层采用长30 厘米、宽8 厘米、厚5 厘米和长28 厘米、宽8.5—10 厘米、厚5 厘米的两种规格青砖(多为残砖)砌筑。或顺或丁,较为杂乱。

古县衙遗址地层

F2 开口于①层下,距地表深约70 厘米,东北角叠压于F1 下方。东西宽4 米,南侧被钟楼基础打破,残长约8.2 米。建筑遗迹自下而上可见七层,第一层垫土层,厚10—18 厘米,灰褐色粘土,土质较硬,包含较多青瓷片、砖瓦残片等。第二层,东西两侧散水,采用长30 厘米、宽8.5 厘米、厚5 厘米的青砖横铺。第三、四层,铺砖形式基本一致,在东西两侧边缘采用一顺三丁、两顺两丁、两顺三丁等铺筑形式,后在中间填砖,中部缺失严重。第五层,采用长30 厘米、宽10厘米、厚6 厘米的立砖横向通铺,仅保留北侧及西侧少部分,其余均缺失。第六、七层,铺筑手法基本一致,残缺严重,仅西壁可见,采用三顺一丁、三顺两丁等铺筑手法,用砖规格为长30 厘米、宽10 厘米、厚6 厘米。七层上有大量瓦片堆积。

海阳路已暴露的遗迹现象(由南向北)

踏道遗迹开口于F2 垫土层下,距地表深度约105 厘米。南侧与L1 衔接,北侧与院1 衔接,中部稍有起拱,采用立砖横铺,南北长约2 米,从揭露部分推测东西长3—3.5 米。

排水沟叠压于F2 建筑遗迹下方,打破L1,距地表深约1 米,位于解剖沟南侧,距南侧钟楼基础约40 厘米,正南正北,东西向延伸,沟底采用青砖平铺,两侧采用青砖顺铺,顶部用立砖封盖,用砖规格较为统一,均为长30 厘米、宽10厘米、厚6 厘米的青砖。排水沟宽34 厘米,残长约3.2 米。

院1 开口于F2 垫土层下,南侧与踏道相接后采用立砖以“人”字形斜铺,长度不详,宽度应与踏道一致,东侧应有围墙,采用单排青砖错缝砌筑,青砖规格为长30 厘米、宽10 厘米、厚5 厘米。

梁公井

唐井

1929 年6 月1 日,孙中山先生奉安,为缅怀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如皋各界集会,由县建设局、教育局出资建造“中山钟楼”,楼址位于明代县衙谯楼位置。1995年,如皋旧城改造拆除中山钟楼,2022 年7月在原址重建中山钟楼。

L1 开口于F2 垫土层下,局部被排水沟遗迹打破,距地表深约1.15 米,向南延伸至中山东路,北侧与踏道相接,距解剖沟南侧6 米左右的区域被民国中山钟楼打破。揭露部分长6.8 米,宽应与踏道一致。采用长24 厘米、宽8—9 厘米、厚3.5 厘米的青砖错缝立铺。

民国中山钟楼底部木桩

在民国中山钟楼原址下仍保留当初拆除时被损坏的混凝土基础,下挖后发现了原桩基,共有百年以上老龄的红杉木木桩36 根,桩长3.2—4.2 米。

此外,在县衙西侧、北侧都发现有水井。西侧的梁公井位于中山路与海阳路交叉口北,凿建于宋代,距地表面约1.3米,井口已损,井深约6.5 米,内径0.8 米,初步判断为生活饮用井,井口内部及井周边发现部分宋、明、清瓷片以及宣和牌21 张。北侧的唐井(即前文提到的位于原运盐河南岸的唐井),无井栏,井口内径0.7 米,井深约3 米,井砖为弧形榫卯砖,砖长25 厘米,宽12 厘米,厚3 厘米,井口内部及井周边发现部分唐、宋瓷片。

相关认识

此次考古勘探工作所获资料证明,在唐代后期如皋已经是古通扬运河上的重要城镇。高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的“如皋镇”“如皋院”“如皋茶店”,以及“掘沟北岸,店家相连”“水陆左右富贵家相连”等历史场景由此获得了考古资料的证实。勘探发现的南唐至元明时代的砖铺道路呈南北走向,被今天的如皋市南北中轴线主干道海阳路所叠压,表明1000 多年来如皋城市的南北中轴线一直北依古通扬运河而未曾移动,这为认识现代如皋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其作为运河城市的规划特征等提供了考古实证材料。如皋县衙经历代修扩建,但位置不变,延续时间近1100 年,文化层堆积较厚,内涵丰富,是研究运盐河及城市变迁,以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证据。出土的来源广泛的古代瓷器、古牙牌,为认识大运河盐文化、江海交汇地带的区域开发历程、江海城市文化起源、南通地区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然而,由于本次对几个地块仅做勘探及小范围解剖沟解剖,并且海阳路区域遭到严重破坏,采集的遗物难以归到相应地层内,对相关遗迹现象难以做出准确判断,明确的性质还有待将来进一步发掘确认。此外,在如皋地区的考古工作中,至今仍未发现早于唐代的文化遗存。古掘沟是否为汉代吴王刘濞开凿的运盐河,还缺乏直接的证据。如皋城区有一段南北走向的古旧河、通江河,早已掩埋在历史长河中,其真实身份是否能帮我们解开运盐河之谜,还有待在将来的考古工作中得到印证。

唐代瓷器

宋代宣和牌

猜你喜欢

盐河海阳如皋
海西盐河古今谈
海阳核电2号机组完成调停检修顺利并网
淮安盐河街道强基固本保平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海阳大秧歌为例
如皋:围绕“四个来”做实侨务工作
如皋盆景走向世界绽放异彩
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把世界带进如皋,把如皋带向世界”
忆故人
淮北盐河考
海阳核电机组循环水系统的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