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选穴规律

2023-10-17郭佳琳李燕程露露梁振唐海兰扈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选穴委中腰背

郭佳琳 ,李燕 ,程露露, ,梁振 ,唐海兰 ,扈盛

1.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又称腰背肌筋膜炎、腰背肌纤维织炎,是典型的无菌性炎症疾病之一。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激痛点和疼痛,还会伴有功能障碍、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1]。研究表明,人一生中患此病概率高达85%,且随人口老龄化逐年增加[2-3]。MPS诱因复杂多样,反复劳损、长期久坐、姿势不良等可致腰背肌群耐疲劳程度降低,从而诱发MPS[4]。但其机制尚未明确,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肌肉长期反复劳损引起肌纤维持续收缩,局部代谢产物积聚,神经血管反应物质增加,局部伤害性感受器活化外周神经敏化,长期外周刺激最终导致中枢敏化[5-6]。

针刺是一种微侵入性疗法,具有安全易操作、疗效好等特点[7],不仅能改善气血运行,还可以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对缓解慢性疼痛、改善功能障碍有独特疗效[8],在肌肉骨骼疾病中应用广泛。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整理针刺治疗MPS的腧穴处方,总结选穴配伍规律,为制定临床方案提供思路与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建库至2022年8月31日针刺治疗MPS临床相关文献。以CNKI为例,进行主题词精确检索,检索式为“SU=(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OR腰背肌筋膜炎OR腰背肌纤维织炎)AND(针刺OR针灸OR针法OR电针OR温针灸)”。

1.2 文献筛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研究对象明确为MPS患者;②干预方法为针刺或针刺结合其他疗法;③有明确的腧穴处方,腧穴属于十四经穴、经外奇穴;④临床研究或疗效观察类文献;⑤样本量≥20例且治疗结果显示有效;⑥语种为中文。

1.2.2 排除标准

①研究对象的患病部位非腰背部;②无针刺腧穴处方或不具体,如只提及经络名称、单刺阿是穴或处方腧穴≤2个;③综述、Meta分析、个案报道、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等文献;④重复发表的文献仅取1篇;⑤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⑥表述不清、无具体样本或研究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的文献。

1.3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规范

利用NoteExpress3.5.0软件剔除重复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导入Excel2019,提取针刺处方,建立“针刺治疗MPS”腧穴处方数据库。记录文献基本信息(发表时间、题目、作者)及腧穴名称、选穴部位、特定穴属性、中医证型、补泻手法等关键信息。依据《腧穴名称与定位》[9]规范腧穴名称,如“绝骨”规范为“悬钟”,“输”“腧”等通假字统一为“俞”。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规范中医证型。数据规范化处理及数据库建立分别由2人操作完成,第3人核验。

1.4 数据分析

对处方腧穴进行二值量化归类,即应用某穴记为“1”,非应用记为“0”,建立原始处方矩阵。对处方腧穴及其归经、特定穴归属、所在部位进行频次统计。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分析,关联规则建模选择Apriori算法,设置最小支持度为10.0%、最小置信度为80.0%、最大前项数为2,得到腧穴关联规则网络。将处方矩阵导入SPSS Statistics 25.0,设置最小聚类数为5、最大聚类数为1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共检索文献676篇,剔除重复文献304篇,根据筛选标准阅读剩余文献标题、摘要初步筛选,阅读全文后复筛,最终纳入文献128篇,共获得132首腧穴处方,见图1。

2.2 描述性分析

2.2.1 腧穴应用频次

132首处方中,应用的腧穴包含阿是穴在内共85个,应用频次总计954次,其中频次≥10的腧穴共23个,见表1。

表1 132首针刺治疗MPS处方高频腧穴(频次≥10)

2.2.2 腧穴归经

除阿是穴外,84个腧穴包括80个经穴、4个经外奇穴,共涉及10条经脉,见表2。其中应用频率最高的为足太阳膀胱经,其次为督脉。

表2 132首针刺治疗MPS处方腧穴归经

2.2.3 特定穴

84个腧穴共涉及9类特定穴,见表3。应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背俞穴,其次为五输穴。

表3 132首针刺治疗MPS处方特定穴分布

2.2.4 选穴部位

84个腧穴分别分布于头颈部、腹部、背部、骶部、上肢部、下肢部。背部和下肢部的腧穴应用频率最高,占全部腧穴的87.22%;两者共选穴58个,占全部腧穴的69.05%。见表4。

表4 132首针刺治疗MPS处方腧穴部位分布

2.2.5 证型-腧穴及补泻手法

132首处方中26首涉及中医证型,大致分为4种:风寒湿邪型多取腰阳关,气滞血瘀型多取膈俞,气血亏损型、寒湿瘀阻型多取肾俞,见表5。70首处方对补泻手法进行描述,平补平泻法出现频次最高(51次,72.86%),其次为泻法(11次,15.71%),见图2。

表5 132首针刺治疗MPS处方证型-腧穴频次

图2 针刺治疗MPS补泻手法

2.3 关联规则分析

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后溪、天宗两穴与其他穴位共现次数均小于10,故设置最低链接阈值为10,得到21个腧穴间的关联规则网络,见图3。支持度居前列的配伍有:肾俞-委中、肾俞-大肠俞、肾俞-腰阳关、肾俞-委中-阿是穴、肾俞-腰阳关-阿是穴。见表6。

表6 132首针刺治疗MPS处方高频腧穴关联规则(支持度≥10.00%,置信度≥80.00%)

图3 132首针刺治疗MPS处方高频腧穴关联网络

2.4 聚类分析

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得到4大聚类,见图4。聚类1:肺俞、心俞、风门、大杼、膈俞、风池、大椎、天宗;聚类2:阿是穴、夹脊;聚类3:腰阳关、命门、关元俞、气海俞、肾俞、大肠俞、委中、阳陵泉、志室、昆仑、环跳、秩边;聚类4:后溪。

图4 132首针刺治疗MPS处方高频腧穴聚类树状图

3 讨论

MPS属中医学“筋痹”“肌痹”范畴。《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MPS由筋络劳损,失于濡养,寒湿凝筋兼气滞血瘀所致,加之风寒湿邪入体,经络痹阻,气血不畅,脉滞不通,筋阻则痛,故MPS多为夹寒型、夹瘀型,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该病基本病机,夹寒夹瘀型为其常见证型[11]。临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法,通过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可导引经气、补虚泻实[12]。

本研究频次分析结果显示,肾俞、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腰阳关在临床中应用频次较高。针刺肾俞具有益肾填精、壮腰利湿作用[13]。阿是穴的应用频次仅次于肾俞,针刺“以痛为腧”,阿是穴是异常反应点(痛/热敏点等穴位敏化现象)的统称[14]。《四总穴歌》有“腰背委中求”,针刺委中可提高L3~L5节段局部温度[15],能通过下调白细胞介素-17等炎症因子、上调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C等生长因子含量,降低炎症反应、促进修复[16-17]。大肠俞主“脊强不能仰俯”,针刺可刺激L4~L5神经根缓解疼痛,改善腰脊功能[18]。钟根平等[19]比较背部诸穴发现,腰阳关热敏性相对较高,对冷热刺激变化的感知较为明显,故寒湿型肌筋病多取腰阳关[20]。

腧穴归经分析显示,取穴应用阳经多达7条,其中膀胱经和督脉的腧穴应用频率共占75.27%。膀胱经属阳中之阳,内联脏腑、外抵寒邪,针刺可调节卫气、温通阳气。柯正强等[21]通过按灸膀胱经治疗腰背痛患者显效率达90%。督脉为“阳脉之海”,可调节各阳脉气血。唐宏亮等[22]运用督脉滞针法有效松解肌肉粘连,且长期镇痛效果显著。MPS多由风寒湿邪所致,选取阳经腧穴符合临床辨证选穴的特点。

特定穴分析显示,背俞穴、五输穴应用较多。腰部背俞穴与脊神经后支密切相关,针刺背俞穴可调节神经功能,缓解疼痛症状[23]。五输穴中输穴(后溪等)、合穴(委中等)多被应用。“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针刺输穴对反复发作性风湿痹证有益气祛湿、化瘀止痛之效[24]。脏腑经脉气血深聚合穴,寒邪入里,从合泻之,行泻法针刺合穴可疏通寒气,治疗寒邪所致疾病[25],故临床也常用泻法。

腧穴部位分布表明,背部的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及下肢部的委中等穴应用广泛。“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分布于腰背部L2~L4脊柱区,深层为竖脊肌、腰方肌等,体现局部取穴的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委中位于腘窝处,此处血管神经丰富,深层有胫神经、腘动静脉穿行,常刺络放血治疗腰背疼痛[18],体现循经取穴的特点。

从关联性结果分析可知,临床多用肾俞,常与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腰阳关成对或成组配伍。“肾俞→委中”支持度为57.25%,关联程度最强。“肾俞→腰阳关-大肠俞”置信度达97.44%,说明选取大肠俞、腰阳关同时应用肾俞的概率较高。研究表明,肾俞-委中配伍针刺,可有效促进多裂肌损伤大鼠Pax7、成肌分化抗原等修复因子基因及蛋白表达,说明两穴配伍能有效促进肌肉修复[26]。腰阳关横通大肠俞,连及足太阳经背部诸俞以通脏腑,为足太阳经与督脉的交通隘道[27]。肾俞和大肠俞是肾、大肠之背俞穴,两穴配伍可协同疏泄脏腑湿邪寒气。这5个腧穴应用频率高,而且关联程度最为密切,体现临床多采用局部取穴、本经配穴法。

腧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个聚类多在足太阳经、督脉、足少阳经等阳脉取穴,且呈明显的节段性分布,相同或相近神经节段支配区的穴位配伍可发挥或增强腧穴相关效应[28]。聚类1腧穴多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主要集中在T7节段以上项背部,其中膈俞为血会,针刺有活血化瘀之效,故夹瘀型多配伍膈俞[29]。聚类2为阿是穴配夹脊穴,夹脊穴分布于脊柱两侧病灶周围,针刺夹脊穴可调节血液流变、增强肌耐力、缓解腰痛[30]。聚类3可分为两小类:“腰阳关-命门-关元俞-气海俞-肾俞-大肠俞”分布于L1~L4节段的督脉与膀胱经,腰阳关-命门两穴位置相近,均可调肾通经、利腰解痉[31],关元俞-气海俞均为腹腔湿热水气外输通道,深层有腰神经后支分布,深刺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神经根、神经干缓解疼痛[32];“委中-阳陵泉-志室-昆仑-环跳-秩边”多位于下肢的膀胱经和胆经,深层均有神经走行,常相互配伍用于治疗下肢萎痹、牵涉痛等症状[33]。聚类4为后溪,“输主体重节痛”,主治颈腰椎疾病及腰肌劳损等筋伤病[34]。

综上,肾俞、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腰阳关为针刺治疗MPS的核心处方。临床选穴多遵循局部取穴、阳脉选穴、本经配穴原则。近年来对MPS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且多集中于针灸推拿的疗效研究[35],总结其针刺处方规律是必要的。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①仅检索了中文数据库,未涉及国外研究;②仅部分文献分型论治,未发现证型与补泻手法间的相关性;③某些研究质量较低,可能缺乏客观性。本研究总结的选穴原则与配伍规律可为临床提供一定思路和参考。

猜你喜欢

选穴委中腰背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干眼症选穴规律研究
恢刺扳机点结合电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1则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摆脱腰背疼痛的困扰
《针灸甲乙经》委中穴考证
委中穴的穴性及临床应用
腰酸背痛找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