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警安保工作身份认同形成路径研究

2023-10-16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警校安保身份

刘 敏 赵 炜

(1.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2.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河北 050091)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身份认同困境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共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大学生群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及如何更好地将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觉行动的重任。本质上,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探明“人的思想动态”,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务就是培养适合“公安机关满意”的德才兼备的新人才。目前,用身份认同理论探索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尚且不足。学警(1)学警泛指在公安基层实习的警校生,这里特指参加安保工作的警校大学生。参与大型安保活动是公安院校开展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新平台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2)大型活动安保任务与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3,(06).。安保工作给学警提供了一个与日常生活具有明显差异性的时空情境,在这个动态的、战时的情境下学警角色认知有什么样的构成和变化,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变化,本课题以2021年底在某市召开的全球性大型会议为契机,从学警安保工作情境体验的现象学视角入手,探索警校生角色认知的形成路径,为公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对策。

二、相关文献及研究方法

(一)学警参与大型安保活动的相关文献

学警安保活动研究是公安学界关注的话题,但是成果并不丰富。从知网获得与大型安保主题的文献31篇(3)其中期刊论文27篇,硕士毕业论文5篇(数据截止2022年6月5日)。。这些文献从警务理念(4)方奕霏,“天鹅理论”警务理念在大型活动安保中的应用,辽宁警察学院学报[J].2019,(02).、学警教育管理模式(5)陈晨,大型安保活动中学警教育管理模式探究,教育文化[J].2018,(33).、社会治安治理机制(6)戚丹,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社会化路径研究—以创新社会治安治理机制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J].2016,(06).、风险管理(7)陶韶雄,学警参与重大活动安保的风险管理初探,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J].2019,(03).、安保工作市场化运作(8)邱煜,大型群众性活动安保工作市场化运作探讨,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J].2016,(03).(9)刘艳芳,大型社会活动安保工作市场化运行机制探讨,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J].2008,(03).、实践教学(10)李向玉,学警参与大型活动安保与实践教学衔接机制构建研究,湖南警察学院学报[J].2021,(03).、忠诚教育(11)杜旭隆等,公安院校大学生忠诚教育创新研究—以大型活动安保为例,武警学院学报[J].2019,(05).等视角探索学警参与大型安保工作的实践与应用。其中12篇文献聚焦大型安保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把学警安保工作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视为特殊的战时思想政治工作,从公安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特点、保障条件、模式构想、实施策略,以及学警思想动员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上成果综述,在内容上流于对现象的提出和解决思路,并未把自我群体认知、警务技能学习、警察职业认同等要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来分析;在视角上主要从安保工作部署和组织管理层面审视整个安保活动,缺少学警对安保工作认知;在方法上基本是对现象的归纳和总结,缺少实证数据。

(二)身份认同相关文献及前期研究成果

1.国内身份认同相关研究及前期研究

国内学界对身份认同的研究对象包括:学术创业者、流动儿童、网络游戏群体、青少年群体、时尚消费群体等。然而,与本研究对象最为接近的是大学生和警察群体的身份或职业认同研究,采用社会心理学视角,通过借鉴和编制身份认同量表,分析具体群体身份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社会学理论的讨论较少。前期研究,“警校生身份认同建构”获得由身份认知、群体情感、群体行为、职业认同、职业信念、职业情感构成的6个维度。学校特性、学业内容、成员表现、组织管理、学业负荷、情绪困扰、时间分割、空间区隔、装扮约束、工具隔离10个制约维度。

2.现象学视角和扎根理论

探索“警校生安保工作身份认同”,就是要获得他们参与安保活动的“直接的认识”,这符合现象学哲学的宗旨“直面所探讨的事物,实现对事物的本质直观”的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身份认同是心理认知层面的范畴,通过学警安保体验情境获得“身份认同”的本质规定和形成路径,此分析方法适合以现象学原则为指导。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由研究者实际观察和收集得到的原始信息总结并归纳出概念和范畴,进一步挖掘现象背后的逻辑关系基础上提出假说或建立理论,是一种从下而上、从现象提炼出理论的方法(12)GLASER B G,STRAUSS A L,STRUTZEL E.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J].Nursing Research,1968,17(4).。此方法符合学警对自我、群体、职业认知的“现象”领域的探索。

(三)资料收集

学警“直面”参与安保活动的感受,以访谈方式回答“安保与日常差异”“安保期间自己的改变和与同学之间关系的变化”“安保前后对警察职业的理解”3个子问题。调查对象为某公安院校参加(调查时间为会议结束2周后)某国际大型会议安保任务的学警(大一、大二、大三)194人,来自三个专业(治安、刑侦、禁毒)。经过数据清洗,获得172份文本,16万余字。T代表文本编号,从T1到T172(表1)。

表1 开放性译码分析

三、学警参与安保工作的情境构成

(一)一级编码

按照扎根理论程序主义的逻辑表述,借助Nvivo13将数据进行三级编码。一级编码(Opening coding)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对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一级编码将收集得到的素材抽象为概念进行频次统计,保留频次高的概念,再通过不断地分解、比较、概念化,挖掘范畴,最终保留对本研究最具价值的概念与范畴。最终得到 95个概念和 4个范畴,ABCD为范畴编码,abcd为概念编号(表1)。

(二)二级编码

二级编码(Axial coding),是在一级编码得到的范畴上建立起范畴归属或者呈现出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探寻表达这些概念类属的被研究者的意图和动机,并建立一个以行动取向或互动取向为指导的理论建构雏形。本研究得到的主范畴一共有7个(表2)。

表2 主轴译码分析

(三)三级编码

三级编码阶段是在二级编码的基础上选择以“学警安保工作的身份认同形成”为核心范畴来完成最后的归纳和统领,并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关联起来,进一步呈现出不同主范畴和相应支撑性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以故事的形式构建出新的理论框架。本文最终构建出的警校生安保参与的身份认同形成路径框架(图1)。

图1 警校生身份认同形成路径模型图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模型初步构建后,对剩余22份文本记录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检验结果发现,没有新范畴也没有主范畴之间新的关联,说明该框架中的范畴已经足够。基本判定饱和的基础上,一方面重新梳理身份认同相关重要论述;另一方面对3位(大队长、学管、学警干部)做了补充访谈,作为三角校验工具。

四、模型阐述与研究发现

(一)原有认知

原有认知是指学警在参与安保工作之前对日常学习生活的感受和对警察的职业印象。日常体验是指对学习内容、作息习惯等认识。“日常学习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尽可能地获得书本上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T17-A15-理论学习);日常在校作息规律,学习起来也是精神抖擞的(T19-A15-作息规律)。”职业印象是指从社会公众获得的对警察形象并形成自己的认知评价,包括外在形象、品德修养、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等。“这次安保发现他们还要承担其他角色;过去我了解的警察是光鲜亮丽的职业(T12-D4-光鲜亮丽)。”

(二)时空感知

时空感知是指学警在安保工作中对天气、时间、工作场所和物质条件等时空情境的个体感知。“在室外巡逻和站岗考验着我们的队列功底(T81-A5-室外空间);每天早早起床执勤见证夜的黑(T85-A6-黑夜);走在熟悉的巡逻路线(T101-A7-巡逻路线);相比于其他在室内的同学,心中不免有些羡慕与嫉妒,为什么我就只能吹风淋雨(T47-A6-风吹雨淋)。”日常学习与安保工作的时空情境差异有助于形成学警原有认知和时空感知的对比体验感,可以概括为:“作息规律VS作息混乱;理论学习VS工作实践;室内学习VS吹风淋雨;光鲜亮丽VS平凡琐碎;欣赏夜景VS夜间执勤”等。“安保的倒班制度要求我们树立清晰的时间观念(2-A1-时间清晰),严格适应不同班次的时间(2-A1-倒班),与平时相对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来说,安保要求的是我们的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严格保密(2-A1-纪律要求)。”

命题1:学警的原有认知是形成时空感知的前提条件。

(三)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是指学警在安保工作中获得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情绪的综合情境体验,包括身体对物理情境的感受,如疲劳、伤痛、出汗、蚊虫叮咬、寒冷,以及在氛围情境中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心理情绪(紧张、矛盾、烦躁、畏难、自豪、充实、兴奋、满足、伤感、愤怒)。“寒冷中在马路边一遍一遍巡逻(T128-A8-寒冷);吃饭时被简洁的工作餐搞到胃疼,自己还是咬咬牙坚持着(T145-A8-胃疼);我为能担此重任倍感压力(T110-A9-压力)”。温度、病痛、作息、食物等物理环境对身体感官的刺激,较易在安保工作初始阶段造成瞬时的负面情绪,“吃饭被工作餐搞到胃疼,但是自己还是咬咬牙坚持着(T145-A8-胃疼)。”然而,安保工作氛围情境所导致的个体紧张、焦虑、矛盾等负面情绪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会对学警的心理产生一定压力。“安保期间大家的内心感觉比平日要敏感(T16-A11-伤感);本以为安保会是丰富多彩的,实际上只是枯燥无味的巡逻与站岗(T47-A15-枯燥)。”

命题2:学警的时空感知是情境体验的中介条件。时空感知促成情境体验的形成,情境体验是由身体感官引起心理情绪的感性认知过程。

(四)工作认知

工作认知是指学警通过安保工作获得对安保工作特点、公安队伍组织特性、学警掌握技能要求的理性思考。“安保活动是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实践(T3-A1-实践性);安保与之相比就显得单调(T35-A1-重复性);执勤内容枯燥乏味(T135-A1-重复性);还有许多突发的状况实施(T6-A1-突发性);安保中要严守纪律(T6-A2-纪律性);要遵从组织的安排来行事(T14-A2-服从性);这种环境能够锻炼我们在公共场合随机应变和掌握技能的能力(T11-A3灵活性);安保中强调任务进行小组分配,协同完成(T27-A3-合作性);安保任务主要是能让自己更好的参与到其中(T20-A3-参与性)。”工作认知可以影响学警的情境体验,通过干涉学警的心理情绪获得较为积极的心理情绪,从而战胜来自时空感知的不适和挑战。“由于缺少睡眠(22-A1-缺乏睡眠),精神无法做到长时间的集中,时常出现心神不宁的情况,但是安保工作就要遵从组织的安排来行事(T14-A2-服从性),我们也只好克服困难。”

命题3:学警通过时空感知获得理性的工作认知。工作认知和情境体验交互影响。

(五)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一个集合身心感受、情感体验和社会认知的多维复合概念。基于前期课题的理论构建,本阶段研究的身份认同包括自我认同、群体认同、职业认同。自我认同包括角色定位、角色转变、角色学习。角色定位是学警遵照安保工作的情境体验和工作特性的需要而选择自己适合扮演的角色,包括预备警官、新生、军训教官、组长,甚至代表学校形象。“作为一名预备警官,我为这个身份而自豪!(T92-B1-预备警官);行动中也代表着学警的风貌(T147-B1-学警),所以内心有着兴奋和激动。”学警在面对安保任务时表现出认知、态度、行为方面的角色转变。“军训时候天天抱怨的新生在上岗时变得积极了,在岗位上也会认真地执行自己的职责,像是一夜之间长大了的小孩(T85-B2-态度转变)。”角色学习是指学警在安保工作中对警察职业的认知、技能水平、行为准则、职业规范、职业形象等的领悟和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缩短了与理想角色的差距,学警领悟、高年级学警和执勤民警的榜样示范是影响因素。“在安保中亲身去体验一名警察身份后,懂得了自己肩上的责任,要对得起自己的身份和职业,纪律、行为、思想意识(T97-B3-规范学习);安保中也有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过程(T46-B3-技能学习);想像师兄师姐们一样去执勤(T22-B3-师兄师姐);对警察工作方式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他们秉公执法却也热情服务,警民关系变好了(T81-B3-方式提高)。”群体认同是在安保工作情境中对群体目标、群体情感、群体行为社会化的认知过程。安保工作情境促成学警集体角色的培育,学警群体容易树立共同目标和形成共鸣。“或许有些许劳累,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此次会议正常、安全进行(T90-C1-群体目标)。”安保经历也给学警群体带来共同的情感表达。“这段经历让我们拥有着同一段温暖(T18-C2-温暖);同为一个小组的组员、一个警校的同学,大家都表达得善意、温暖和信任(T18-C2-群体信任)。”此外,影响群体情感的因素还有民警(高年级学长)的榜样示范、学警的职业理想、社会职业形象等。在行动上,学警也表现出比日常生活更积极、更团结的集体行动力。“行动力和积极性要比平时强,随叫随到(T17-C3-行动力强);11人团结一致,各司其职,认真不苟(T25-C3-群体合作);劳累之余也不乏欢声笑语,加油打气(T80-C3-加油打气)。”

职业认同是指学警在安保工作中对警察职业认知、情感表达和从警意愿。警察职业认知是基于原始的警察形象认知的比较得出的,“光鲜亮丽VS平凡岗位、侠肝义胆VS服务人民、纪律严明VS灵活工作、不近人情VS温暖呵护”,通过安保工作实践,学警认为警察这个职业不仅具有纪律性、辛苦性、危险性,更为突出的感受是岗位的平凡性、琐碎性和不被理解。“警察会遭到别人怀疑,即使你是真心为了他们好(T90-D1-受委屈);警察是在平凡之位干着平凡之事(T102-D1-平凡岗位)。”职业情感是学警在安保工作中对警察职业的精神认同和情感表达。“民警几乎全天都在那里上班,做得比我们还多,我真心佩服他们并想加入他们(T7-D2-榜样引领)。”职业意愿是学警对未来加入公安队伍的职业倾向。“父亲是一名优秀的警察,我也想成为像父亲那样守护国家的人(T102-D3-家庭影响);我对警察这份神圣的职业向往已久(T96-D2-职业梦想)。” 职业情感和职业意愿具有相同的影响因素。除了在场的民警(学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增加了职业情感,增强了学警的从警意愿,植根于学警从小的职业热爱和来自家庭父辈也是影响因素。此外,学警的身份认同与情境体验和工作认知又是相互印证与强化的。“安保工作中的人民警察的工作比想象中还要辛苦,通宵熬夜是常态,顿时我对他们心生敬意(T20-D3-敬意)。”

命题4:学警的情境体验与工作认知是形成身份认同的直接因素。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群体认同、职业认同的综合因素。学警的身份认同指导和调适学警的情境体验。

五、总结

警校生是公安院校教育和服务的核心对象,本文通过对在参与安保工作情境下警校生身份认同的形成机制分析,对警校生日常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重视日常学习和安保工作中的警校生的身心感受的差异性特点,加强情绪引导,培养理性思维和逻辑,培育积极心态。第二,正确对待警察工作中由繁琐性、枯燥性、重复性等特质所导致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第三,拓展学警对警察的职业认知和公安基层实践机会。建立校局合作机制,让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公安机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重要部分,公安思政实践又为公安院校教学提供教学和科研素材。

猜你喜欢

警校安保身份
扬警校风采 建文明校园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少年警校特色活动
中军军弘集团秦皇岛安保公司 以党建为统领 打造“军”字品牌安保企业
如何找准安保与宣传的平衡点——以G20杭州峰会安保宣传为例
跟踪导练(三)(5)
西藏警校技战术“一体化”教育训练模式创新研究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猴”安保
互换身份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中日警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