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建设畜牧强国的理论逻辑与战略路径

2023-10-15石自忠胡向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饲草畜产品强国

石自忠, 胡向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畜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满足城乡居民动物性营养需求、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抓手,更是我国农林牧渔业中现代化总体水平最高的产业,应率先加快实现强国建设目标。加快建设畜牧强国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而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更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驱动下,我国畜牧业发展有效应对了系列风险挑战并取得显著成效,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在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畜产品消费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应科学认识畜牧强国的内涵要义和现实基础,明确加快建设畜牧强国的战略路径,助力农业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当前,已有研究尚缺乏关于畜牧强国内涵要求、基本特征、战略路径等问题的系统性探讨,更多的是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剖析。就畜牧强国而言,张利庠等[1]初步构建了包括科技贡献率、资源利用率、质量达标率、调控有效率、价值转换率、可持续增长率等在内的中国式畜牧强国指标体系,为畜牧强国建设提供方向指引。王明利等[2]认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从“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等方面加以理解,最终达到产品质量安全性高、生产效率高、环境友好和疫病防控能力强的目标。于法稳等[3]认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及安全的饲料为保障,聚焦高效养殖与绿色转型发展;以质量标准化体系为指导,筑牢畜牧产品质量安全防线;以满足人民对安全、优质牲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根本目标,提升畜牧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经济效益的一种发展。胡浩等[4]重点剖析了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内涵特征。同时,研究者就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制约及政策举措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我国畜牧业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不快、畜禽污染治理形势严峻、科技支撑产业链升级不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大等问题[5-7]。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应转变观念、创新理念,构建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健全政策支持体系,走“适度演进”与“协调发展”的规模化道路[8-9]。总体来看,虽然已有研究形成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成果,但在畜牧强国建设研究方面还有进一步探讨和发展的空间。基于此,本研究在剖析加快建设畜牧强国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梳理畜牧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及面临的短板弱项,并提出相应政策举措供决策参考。

1 加快建设畜牧强国的理论逻辑

畜牧强国有着较畜牧大国和畜牧业现代化内涵更深、维度更宽、层次更高的精神要义和实践要求。加快建设畜牧强国要从中国畜牧业发展实际出发,瞄准保障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一“立足点”,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条路径),发挥好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夯实好饲料饲草供应、绿色循环发展、动物疫病防控(三大基础保障)。具体可从国内生产保供、国际资源利用、科技装备支撑、饲料饲草供应、绿色循环发展、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认识畜牧强国的内涵要求和理论逻辑。加快建设畜牧强国的理论逻辑框架参见图1。

1.1 国内生产保供强是畜牧强国建设的根本标志

加快建设畜牧强国,必须坚持提升国内生产保供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和膳食结构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对肉蛋奶等畜产品供给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吃得饱,更要求吃得好、吃得健康。加快建设畜牧强国,要以满足城乡居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为根本目标,坚持产能产量、数量质量一起抓。一方面,要牢牢守住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底线要求,以畜产品自主安全可控及包容性供给为主攻方向,不断增强经营体系,提高畜禽产能,畅通产业链条,健全储备制度,着力提升国内生产保供能力,确保中国人的肉蛋奶等畜产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城乡居民都能消费得起又能消费得到足量畜产品。另一方面,要持续强调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实现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在关注畜产品供给数量的同时,顺应新发展阶段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瞄准不同阶段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与消费偏好,更加关注畜产品的供给质量,全方位满足城乡居民对绿色、优质、安全及消费体验多样化的畜产品需求。

1.2 国际资源利用强是畜牧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加快建设畜牧强国,必须坚持增强国际资源利用效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近年来,随着国内畜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科技短板制约等问题愈加凸显,依靠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同支撑国内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路径。加快建设畜牧强国,要以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基础条件,坚持国内国际一起抓,最终实现国际竞争力强的目标。在战略问题上,要将国际市场和资源全面纳入畜牧强国战略框架一体谋划一并布局,加快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发展新格局,打造畜牧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战术问题上,必须持续发力多措并举,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既关注“引进来”,又统筹考虑“走出去”,既关注国际市场资源的高效利用,又统筹考虑国际供给的安全性主动权。

1.3 科技装备支撑强是畜牧强国建设的核心动力

加快建设畜牧强国,必须坚持提高科技装备支撑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畜牧业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稳生猪、增牛羊、兴奶业,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成为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必须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畜牧强国,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以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根本目标,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与应用,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聚焦畜牧强国建设在科技创新领域面临的短板弱项和薄弱环节,持续加大科技战略布局,不断攻克种业、机械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增强科技装备能力,加快推动国内畜牧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牢牢掌握畜牧科技主动权,持续赋能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助力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及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4 饲料饲草供应强是畜牧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

加快建设畜牧强国,必须坚持饲料饲草安全稳定供应。近年来,我国粮食饲用消费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重接近50%[10],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饲料粮的安全问题,必须在“与人争粮”中稳妥解决好饲料粮的安全供应问题。与此同时,要满足城乡居民牛羊肉、奶等优质草食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就必须摒弃传统“秸秆+精饲料”的日料结构,持续强化科学合理优质的饲草料供应,推动草食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畜牧强国,必须坚持饲料饲草一起抓,全方位构筑“粮经饲草”统筹的种植结构和“农林牧渔草”协调的农业结构,在解决好“进粮还是进肉”“进草还是进草食畜产品”等问题的基础上,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大豆产能提升、优质饲草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程任务,千方百计增加饲料饲草种植面积、提高饲料饲草生产效率,既巩固提升饲料饲草国内生产保供能力,又把握好大豆、玉米、苜蓿等高对外依赖度饲料饲草产品的安全性主动权,既夯实食粮型畜牧业的饲料粮基础,又统筹考虑草食牲畜的饲草料供应。

1.5 绿色循环发展强是畜牧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畜牧强国,必须坚持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现代畜牧业发展不能再走“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老路子,不能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为畜禽养殖的制约因素,要摒弃传统观念,把生态环境保护由约束条件转变为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的驱动源泉。加快建设畜牧强国,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产生态一起抓,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把握好畜禽养殖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的匹配度,鼓励推行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等新模式新技术,加快绿色生产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又要统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健全市场机制,扎实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工作。

1.6 动物疫病防控强是畜牧强国建设的基础保障

加快建设畜牧强国,必须坚持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从源头前端阻断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路径”。“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畜禽养殖面临的动物疫病风险不容忽视。21 世纪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历经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影响,特别是2018 年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给生猪产业及市场带来巨大负面冲击,生猪生产严重下滑,猪肉市场供需矛盾异常突出,老百姓“吃肉难、吃肉贵”等问题凸显,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阶段性上行。可以说,重大动物疫情是畜牧业及畜产品市场波动的关键核心变量。加快建设畜牧强国,必须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提升适度规模水平,从全产业链内循环视角筑牢畜产品供给防御系统;持续优化生物安全、扑杀免疫等防控手段,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创新畜禽养殖保险制度,科学完善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增强风险管控与转移能力,提升畜牧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2 加快建设畜牧强国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畜牧业加快向现代化转型升级。当前,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取得诸多实效,畜牧强国建设在国内生产保供、国际资源利用、科技装备支撑、饲料饲草供应、绿色循环发展、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已有坚实基础。但也应清醒认识到,畜牧强国建设仍面临不少问题挑战亟待破解。

2.1 国内生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下,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畜产品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国内供给保障基础不断筑牢,在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畜产品消费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生猪生产在历经非洲猪瘟疫情后稳定在合理区间,2022 年生猪存栏量、出栏量、猪肉产量分别维持在45 256 万、69 995 万头和5 541 万t,分别较上年增长0.7%、4.3%和4.6%,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4 390 万头,较上年增长1.4%;牛肉、羊肉、禽肉、禽蛋和牛奶同样保持增长态势,2022 年产量分别达到718 万、525 万、2 443 万、3 456 万和3 932 万t,较上年增长3.0%、2.0%、2.6%、1.4%和6.8%[11]。但是,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保压力较大、关键要素对外依赖度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增多等问题挑战,国内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升还存在不小制约。2021年,我国生猪、肉牛、肉羊、肉鸡出栏率分别为133.56%、77.98%、110.99%、216.70%,胴体重分别为88.27、148.19 kg·头-1及14.49 、1.33 kg·只-1,鸡蛋和牛奶单产分别为9.19 kg·只-1和3 026.90 kg·头-1,普遍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表1)。需要说明的是,肉牛、肉羊受重复出栏等因素影响,出栏率要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出栏胴体重也较实际水平低。总体来看,我国畜禽生产效率不高、竞争能力不强,依托效率提升增强国内供给保障能力还存在巨大空间。

2.2 国际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我国畜牧业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持续加大,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弥补国内供需缺口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畜产品进口在历经快速增长后多数开始趋稳,但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对国际市场和资源利用的自主性主动权不断增强。海关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畜产品进口额为515.5 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5%,出口额达到64.0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3%[12]。其中,猪肉、羊肉、禽肉进口量分别维持在176万、36万和58万t,分别较上年下降52.6%、12.8%和16.2%;乳制品进口维持在327万t,较上年下降17.1%;牛肉进口则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进口量达到269万t,较上年增长15.3%[13]。畜产品进口为我国节约了大量耕地、劳动力等资源,为缓解国内资源要素紧张、畜产品供需矛盾等问题做出巨大贡献[14]。但是,当前畜产品进口集中度相对较高的风险需重视,供应渠道掌控能力不强、定价权话语权缺失的现状需扭转,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增多的形势需警惕,国际市场资源安全高效支撑畜牧强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国猪肉进口主要来自西班牙、巴西、丹麦等国家,牛肉进口主要来自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羊肉进口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禽肉进口来自巴西和美国,乳制品进口主要来自新西兰、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持续存在,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加剧,依托国际市场和资源支撑国内畜产品供给保障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有所增强。图2展示了2010 年以来的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形势,总体来看,近2 年由于俄乌冲突等事件发生,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处在历史较高水平。

图2 2010—2022年全球地缘政治风险走势Fig. 2 Global geopolitical risk trends of 2010—2022

2.3 科技装备支撑水平大幅提升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畜牧领域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畜禽良种联合攻关深入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落实,畜禽种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畜禽良种供应能力稳步增强。畜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实现新突破,2021 年公布的31 项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就包含畜牧兽医领域的3 项新技术、4 项新产品和1 项新装备[15]。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加快发展,推动畜禽养殖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迈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 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9%,规模牧场实现100%机械化挤奶[16];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良种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17]。但是,当前畜牧领域科技原始创新仍然不够、企业创新能力依然不强,种业、机械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畜牧强国建设的科技支撑水平亟待提升。从种质资源看,国内种猪市场“洋三元”已成主流,‘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质肉牛品种,‘黑白花’等主要高产奶牛品种,‘萨福克’‘波尔’‘杜泊’等优质肉羊品种均来自国外[18];苜蓿、黑麦草等优质饲草种子对外依赖度较高,2022 年饲草种子进口虽较上年下降27%,但依然维持在5.20 万t 的较高水平,其中黑麦草、羊茅、早熟禾、苜蓿、三叶草种子进口量分别为3.38 万、1.05 万、0.39 万、0.16 万和0.22 万t(图3)。从畜牧机械看,TMR 搅拌车、自动饲喂车、传送带饲喂系统、犊牛饲喂小车等饲喂机械发展取得较大突破,目前只有25%依靠进口,但机器人挤奶设备100%、其他挤奶设备90%依靠进口,环境控制机械70%依靠进口,粪污处理机械80%依靠进口[19-20]。

图3 2011—2022年主要饲草种子进口走势Fig. 3 Trends in imports of major forage seeds from 2011 to 2022

2.4 饲料饲草供应基础持续夯实

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下,我国饲料饲草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玉米、大豆等饲料粮产量持续增长,工业饲料产量大幅增加,饲草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高。2022 年,我国玉米、大豆产量增至27 720.00 万和2 028.00 万t,较上年分别增长1.71%和23.69%;工业饲料产量达到30 223.40 万t,较上年增长3.00%,其中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预混料产量分别为28 021.20 万、1 426.20 万和652.25 万t,前者增长3.72%,后两者下降8.05%和1.64%(表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利用耕地种植优质饲草近533.33 万hm2,饲草产量达到7 160万t;其中,青贮玉米种植面积253.33万hm2、产量4 000 万t,饲用燕麦和多花黑麦草种植面积66.67 万hm2、产量820 万t,优质高产苜蓿种植面积43.33 万hm2、产量340 万t[21]。但当前我国大豆、玉米等饲料粮竞争优势不强且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现状未得到根本转变,苜蓿等优质饲草供需矛盾突出,畜禽养殖饲料饲草供给结构仍待提升,支撑畜牧强国建设的饲料饲草供应能力亟待增强。2022 年,我国大豆、玉米进口量分别维持在9 108 万和2 062 万t,大豆自给率虽有所上升,但依旧维持在18%的低水平,玉米自给率持续下滑至93%;饲料粮进口集中度较高,大豆进口主要来自巴西(60%)和美国(32%),玉米进口主要来自美国(72%)和乌克兰(26%)[22]。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养殖户更加重视优质饲草在草食牲畜日料中的重要作用,但苜蓿、燕麦草等优质饲草常被视为奢侈品,更多在奶牛特别是规模奶牛中使用。从图4 可知,散养肉牛青粗饲料费与精饲料费比值从2008 年的0.26 降至2021 年的0.24,散养肉羊和奶牛相应指标分别从0.31、0.25 增至0.34、0.27,大中小规模奶牛相应指标则分别从0.44、0.38、0.23 增至0.57、0.53、0.34,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规模奶牛养殖总体更加重视优质饲草料的使用。但总的来看,除小规模奶牛养殖外,其他类型相应指标近年呈现下滑态势,说明草食牲畜养殖饲料饲草结构尚待进一步优化。

表2 2000—2022年饲料粮及饲料产量走势Table 2 Trends in feed grain and feed production from 2000 to 2022(104 t)

图4 2008—2021年草食牲畜青粗饲料费与精饲料费比值走势Fig. 4 Grass-fed livestock green and roughage cost to concentrate feed cost ratio trends from 2008 to 2021

2.5 绿色循环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行动,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试点,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等发展模式,畜牧业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2021 年,中央安排20 亿元预算内投资用于支持120 个县整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安排23.15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进行补助;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6%[16]。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3],我国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较2007年第一次普查结果下降21.11%、41.81%和25.37%。但是,环保作为畜禽养殖最为“头痛”的问题持续存在,畜禽养殖资源利用效率尚待提升,畜牧业绿色转型发展进程还需进一步加快。2015 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等措施,严格划定禁养区、限养区等。但在环保政策实施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不愿意承担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直接以不科学、不合理的“一刀切”手段限制畜牧业发展,致使许多生猪大县直接变为“无猪县”“缺猪县”,或向“山上”“楼上”发展。“环保风暴”已成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政策错配、过猛等的典型,至今许多养殖场户仍“谈虎色变”。与此同时,环保设施和设备等投入成本较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尚未健全,通过畅通循环形成绿色发展生态还面临较大压力。畜禽养殖场户特别是中小规模养殖户及散户面临的挑战依然突出,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畜牧养殖业绿色发展是加快建设畜牧强国的重要议题。

2.6 动物疫病防控网络逐步健全

随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持续冲击国内畜牧业及畜产品市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在曲折中不断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数据(表3)显示,2021 年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主要禽病免疫合格率超过90%,口蹄疫、猪瘟等主要猪病免疫合格率超过85%,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疫情仅零星发生,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16]。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虽颇有成效,但近年来非洲猪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对畜牧业及畜产品市场持续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还存在诸多短板弱项,特别是疫情防控政策在短期应急处置、长期有效应对、市场震荡调控等方面还较为薄弱,政策主动性、前瞻性、精准性等尚需加强,加快建设畜牧强国的动物疫病防控基础需进一步夯牢夯实。当前,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疫情形势复杂多变、疫情风险仍然较大;疫病种类繁多,病原复杂且流行范围广;畜禽养殖规模巨大,生物安全水平与现实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全球范围内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外来风险仍需高度重视。除此之外,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还比较薄弱。调研发现,机构改革之后,部分地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存在职能交叉不清、体制机制不畅、工作衔接困难、经费投入不足,乡镇防疫队伍不够、人员老化明显、专业结构不合理,村级防疫员报酬低、责任意识不强、队伍不稳定等问题,难以为畜牧强国建设提供坚定保障。

表3 2017—2021年生猪主要疫病形势Table 3 Major hog disease situation from 2017 to 2021(头head)

3 加快建设畜牧强国的战略思考

加快建设畜牧强国,必须把握好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强化顶层设计、转变发展思路、完善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国内生产保供、国际资源利用、科技装备支撑、饲料饲草供应、绿色循环发展、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全方位夯实畜牧强国建设根基。

3.1 夯实国内生产保供基础

瞄准畜牧强国建设的头等大事,全方位夯实畜产品国内生产保供基础。在完善《乡村振兴促进法》《畜牧法》等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畜牧强国法》或《畜牧强国建设条例》,发布畜牧强国建设中长期规划及实施方案,从法制和战略层面突出畜牧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畜牧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设立畜牧强国建设专项资金,财政补贴重点支持国内生产保供强、国际资源利用强、科技装备支撑强、饲料饲草供应强、绿色循环发展强、动物疫病防控强等方向。推进收益险、价格险等畜禽养殖保险制度创新,强化保险支持畜牧强国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全方位构筑现代化养殖、屠宰、加工、流通、销售等体系,推动畜牧业产业链和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持续完善畜产品储备制度建设,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层级多元化储备体系,重点完善国家储备肉制度,强化地方储备能力,提高畜产品储备社会参与度,避免非洲猪瘟疫情下猪肉储备“捉襟见肘”的窘境再现。鼓励新时代“千家万户”科学合理养殖,提升老百姓自我储备能力。以经营体系强为目标,继续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积极投入畜牧强国建设,大力发展符合中国实际的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持续推动小农户和现代畜牧业有机衔接不断向纵深迈进。

3.2 提高国际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建设畜牧强国,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共建畜牧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要继续“引进来”。巩固畜牧业已有国际合作基础,针对乳制品、猪肉、牛肉等对外依赖度较高的畜产品,继续强化与欧盟、新西兰、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畜产品贸易合作关系。积极拓展贸易新渠道,加大对俄罗斯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畜产品进口力度。根据畜禽养殖及饲料转化等资源利用效率,重新审视并制定畜产品进口优先序方案,更多进口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畜产品,优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畜产品的自给率。针对牛奶等畜产品,在着力提升国产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国产畜产品消费提振计划,优化畜产品进口结构。另一方面,要鼓励“走出去”。大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畜牧业企业,鼓励跨国农业企业积极开拓国际畜牧领域业务,推进畜牧业全方位对外投资合作,强化多元海外市场布局,增强对全球畜牧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能力。全方位参与全球畜产品供给安全治理,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规则,着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畜产品市场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制定优势畜产品“走出去”计划,按照国际竞争优势等级,面向2035年和21世纪中叶分阶段梯次推进畜产品“走出去”,更多贡献全球畜产品供给安全保障的中国力量。

3.3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聚焦科技赋能畜牧强国建设短板制约,必须坚持科技优先发展,确保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自主可控,以先进科技支撑国内现代畜牧业建设、服务全球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在畜牧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上实施政策支持优先战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高水平人才引育与科技队伍建设,全方位夯实畜牧科技发展的要素基础。聚焦畜牧强国建设迫切需求,加强畜牧科技战略布局,围绕生猪、肉牛、肉羊、奶牛、牧草等种业及智能养殖、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疫病防控、饲草料生产加工等关键环节设施设备,实施一批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研究重大工程项目,尽快降低种业、机械等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强化深化畜牧科技对外合作交流,加强优质种源、先进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引进与联合攻关。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立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市场机制为导向的畜牧科技新战略,更大幅度增强对畜牧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传统科技创新主体以需求导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科技推广与服务模式,提高合作社、家庭农场、传统养殖场户等主体对新技术的接受应用能力,确保先进科技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4 强化饲料饲草供应

强化饲料饲草供应,既要转变传统发展理念,又要统筹把握好饲料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明确“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饲料粮的安全问题”的观念,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情况下,考虑将更多制度设计、政策支持等向饲料粮产业倾斜;要深刻认识到能直接或间接增加饲料粮供给、减少饲料粮消耗的行为都应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手段,其中发展饲草产业是关键路径之一。从“地、技、义、利”全方位构筑大豆、玉米等饲料粮供给安全保障体系,稳住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升科技装备支撑,强化政治责任,健全产销区、农民等利益补偿机制。考虑让价格回归第一动力,确保大豆、玉米等饲料粮价格往实际价值靠近一些,让生产经营者从价格中获得稳定增收预期,依托市场机制更好提高比较效益和增收活力,充分调动重农抓粮积极性。重新定位饲草产业,将饲草产业提升至与农林牧渔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推进农林牧渔草协调发展。实施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工程,深入实施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重点政策,参照粮食等政策支持内容,争取同等财政扶持力度。提升饲料粮全球市场影响力和渠道掌控力,稳定苜蓿、燕麦草等优质饲草料进口,夯实畜禽养殖饲料饲草的国际市场和资源保障基础。

3.5 推动绿色循环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畜牧强国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着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聚焦绿色投入品、绿色农机装备、绿色种养屠宰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领域,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强化绿色高效技术和装备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全面提升畜牧业及饲料饲草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健全绿色技术培训与服务体系,实施小农户绿色发展行动,着力提升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散户等经营主体绿色发展水平。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力支持农牧循环发展,针对农区、草原牧区、农牧交错带等,因地制宜推进种养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饲草秸秆综合利用、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等任务;实施高标准草地建设,大力发展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产业,夯实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完善市场机制,创新运作模式,持续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统筹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和氛围。按照需求决定供给要求,培育城乡居民绿色消费理念,完善绿色畜产品市场机制,打造绿色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绿色畜产品市场认可度,以强劲市场需求推动畜牧业绿色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

3.6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加快建设畜牧强国,必须牢牢守住动物疫病防控的底线保障。全方位推动涵盖养殖、屠宰、加工、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供应链在内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战略布局,攻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核心技术,稳步推进非洲猪瘟等疫苗科研攻关;加强疫病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广泛推介疫病防控高效模式;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队伍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进一步明确并压紧压实责任义务。优化生物安全、扑杀免疫等防控手段,健全疫情报告、扑杀补贴等制度,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动物疫病风险识别、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等机制,定期发布信息、报告及预案;以全国一个标准、一套数据为依据,提升信息统一性权威性;摒弃“内部参考”等老观念老路子,做到全社会公开透明,让每一位生产者、消费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都能获取相关信息,避免市场恐慌和混乱。强化疫病防控政策主动性、前瞻性、精准性,提高短期应急处置、长期有效应对、市场震荡调控等能力。鼓励畜牧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稳定供应链,通过内化风险增强畜牧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支持专门针对动物疫病防控的畜禽养殖保险制度,增强风险转移能力。

猜你喜欢

饲草畜产品强国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2016年10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