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沈周其人其艺

2023-10-14张维欣

影剧新作 2023年3期
关键词:图卷吴门沈周

在中国绘画史上,沈周是个很特别的人。他一生致力于绘画和诗文创作,将中国文人画推向了新的高峰。沈周是明中期吴中在野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当时的影响力很大,他开创了明代中期最重要的文人画流派“吴门画派”。所谓“吴门画派”就是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个为代表人物,因他们生活与活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吴地”,且四人的绘画成就也最能代表明代的绘画风格,故被世人称之为“吴门四家”或称为“明四大家”。

在吴门四家中,沈周资格最老,他在“吴门画派”中的艺术倾向、趣味风格上别开蹊径,开创了新的艺术境界。这种气概和艺术特色,为历代画派和各家所公认。而沈周是“吴门画派”中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和旗手。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卒于明正德四年(150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出身在明代初期盛极一时的望族,它虽非官宦之家,却能以诗书礼仪为业,且代有人才出。曾祖父沈良琛于元末时来到相城,寄住苏州名裔徐显乡家,后娶徐氏女儿道宁为妻。与沈良琛共营计经生,创植门户,由此创下了一定的基业,也树立了良好的家风。

沈周的祖父沈澄(1375-1462),其为人品格高逸,且禀赋清秀;工诗善绘,亦精鉴赏,深受世人敬重。

沈周之父沈恒、伯父沈贞,继承了沈澄的衣钵,精于韵律,工于诗画,交文结友,为时所重。

可以看出,沈周在绘画艺术上所受家庭成员的影响非常深刻。在画风上,沈周力追赵孟頫和元四家,在学仿前辈们的作品中走了一条捷径。窥其一生的艺术生涯,沈周始终得益于家风而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终于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

评价一位艺术大师所取得的成就,关注他成长过程中的起点十分重要。沈周年幼时,家庭即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文学与艺术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家中请了学有专长的老师,向沈周传授诗文绘画及各种知识,陈宽、杜琼就是沈周学习诗文与绘画早期的老师。

沈周师从陈宽学习,主要受教于诗文与人品方面,陈宽的诗才和人品对沈周有很大的影响。沈周在成化三年(1467年),三十九岁时为陈宽七十寿辰画了著名的《庐山高图》,以赞颂老师的品格。沈周诗题中先是吟颂庐山之高伟,然后写道:“陈夫子,今仲弓,世家庐之下,……仰公弥高庐不崇,丘园肥遁七十祀,著作搰白发如秋篷,文能合坟诗合雅,自得乐地于其中……”。诗中对老师的人品文才进行了颂扬,并将老师为人拟比高伟的庐山,可见陈宽在沈周心目中的地位,也可表明陈宽对沈周的影响力。

比之陈宽,杜琼也是对沈周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师。在沈周十五、六岁时,杜琼就开始教沈周摹写古画。这种学习方法是沈周踏进艺术殿堂的主要手段,对沈周艺术风格的确立有很重要的意义,以致沈周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每每追忆跟从杜琼临习古画的情景。如《宝绘录》卷十二中载有沈周跋云:“余昔年于东原(杜琼)先生斋头见其长幅,奇松奇石,笔法神秀,仰想迄今”,由此可见,师徒不仅情感笃深,而且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如果说,沈周天生是一粒优良的艺术种子,那么良好的家庭熏陶与名师指导则成为这粒种子成长的沃土。

沈周十五岁时,就以文才名震南京,被誉为“有少年王勃之才。”当时,沈周代父为粮长(粮长是明代微解田粮的基层半官职人员,早期还是一些大户承充的美差,可随着赋役日重,税户逃亡日多,粮长赔累不堪,从而变成了一种苦差),听宣南京。地方官崔恭非常崇尚文艺,沈周既以百韵诗呈上。这首诗令崔恭大为诧异,认为绝非一个十五岁少年所作,于是便面试沈周《凤凰台歌》。结果很显然,沈周再次以其“词采烂发”博得崔恭的喝彩与赞赏,并当即下令有司,免除沈家的粮役。这件事令沈周的师长们都感到欢喜异常,他的老师刘珏还专门作诗给沈周予以鼓励,其中有一句“清时莫道功名晚,桃李公门次第栽”,可見,无论是家人还是师长们均对他出众的才华寄予厚望。

沈周一辈子没有做官入仕,但都始终与官场之人以及文人雅士交往甚广,他经常在其居所举行文会雅集,吟诗作画。

沈周画艺精湛、擅画山水、花鸟、人物,而且博采众长,融会一体,是位集大成的画家,他的山水画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他的山水画师承渊源和画风衍变,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在40岁之前,为师古期(即早期),主要的绘画艺术特色为“细沈”,精工而细腻;40岁至70岁为师古向师自然的过渡期(即中期),艺术特色已有所变化,逐步向雄逸沉厚的艺术特色转变;70岁至83岁为沈周的创新成熟期(即晚期),主要艺术特色是“粗沈”,简洁、浑厚而富有意趣。

沈周早期绘画为他日后成为艺术大师奠定了较为厚实的基础。

沈周早期绘画所师从的画家也有不少,但从沈周早期作品来看,主要学习的对象是王蒙。沈周对王蒙的印象极深,特别是王蒙苍润厚实的画风和雄健枯辣的笔法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沈周一生的绘画艺术。沈周的“细沈”特色画风也渊源于此。

在天顺五年(1461),沈周作《千岩万壑图》,为目前发现的最早作品,当时沈周为35岁。这幅图的画面上有一位僧人,穿着道袍,头戴僧帽,手携长杖,从画幅的右下角沿一条溪径向左行走,并不时仰头观赏着山林景色。前方有一棵巨松,亭亭屹立,直上全画一半,松旁有不少小树点缀其间,由树间向前方远眺,山上有两支瀑布向下倾泻,与向上延展的巨松形成鲜明的对照。山头由主副二峰构成,山头树木颇多,皆由大点画成,山形则以“牛毛皴”加以表现,这很显然是师从王蒙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来。

从现存的著录我们还可以看到沈周早期绘画艺术风格深受王蒙影响的实例。沈周38岁时所作的《幽居图》,画上除沈周自题五言诗外,其伯父沈贞题七言诗一首,其弟沈召亦题诗一首。这幅画在艺术手法和风格上,与三年前创作的《千岩万壑图》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幅画的画面从右下角切入,由近往前看,有石块一堆,沿此而上,跨过木桥便进入了一个小庄园,庄园几乎被密密的林木所遮掩,却可见有人静坐其中。树丛及远山云间有层层云雾所罩,并以长条状横陈于画面的中段,巧妙地将庄园、林木、桥梁、人物与画面背景的远山自然地分隔开来,造成了一种层层迷雾的深远感觉。由此可见,这幅《幽居图》除了可以寻见王蒙绘画手法的印迹外,亦可见其画已融入了诸家之长。

沈周早期绘画显露出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表现出了师古不囿于古的个人风格。初期他以王蒙为主要习摹对象而又能博采众长,这就使他能学习前人又能走出前人,逐步向形成个人艺术特色的道路发展。

沈周中年即称为中期,也就是沈周40岁至70岁之间,这一时期的绘画,是沈周绘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也即从这前后起,沈周在临仿古人作品的基础上,直面大自然,从大自然写生之中获取绘画素材,创作出了一系列实景山水绘画。

如《灵隐山图卷》是成化七年(1471)二月,45岁的沈周与其弟继南和刘珏、史鉴一起游玩浙江临安后,在灵隐山游玩时所作。全图显得简洁而明朗,山石皴法采用元人笔法,笔墨似有单调之感,树木造型比较单一,大有既兴式的绘制意味。但画中自然气息极其浓郁,全图不拘泥于笔墨,显得自然、放松、毫无忸怩之态。

又如沈周于成化十六年(1480)所作的《虎丘送客图》,该图画面远山重叠,峰石峥嵘,泉从中出,溪水潺潺,山坡脚下碎石横陈。近处是平滩河流,溪水边的高台上,一隐士端坐抚琴送客,神态潇洒,生意盎然,隐士身后是郁郁葱葱的松树,枝繁叶茂,虬劲有力。用笔细腻秀逸,柔婉洒脱,气韵生动,是沈周中年的得意之作。

沈周七十岁开始进入其绘画艺术的晚年期,这一时期的绘画,在绘画手法上更趋于成熟,中年期尚未成熟的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沈周晚年期的绘画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沈周晚年创作的绘画作品不少,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东庄图册》、《村居野寺图卷》、《张公洞图卷》、《落花图卷》、《铜官秋色图卷》、《十里长川图》、《大石山图卷》、《溪云欲雨图卷》、《为祝淇作山水图》、《水村图》等。

我们以《村居野寺图卷》为例,从其艺术的角度来加以分析。《村居野寺图卷》作于弘治十年九月,当时沈周71岁。此图作于沈周对苏州西山及临近太湖边的村居野寺游归之后,觉得那是别有风情,便乘兴作了此图。亦是他晚年所作长卷巨作,用笔老辣,设色古雅有致,创作十分认真。展开画卷,便会深深地感到有一股浓烈金秋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一片片金黄色的树叶,一丛丛深绿略黄的草木,显得特别烁眼,茅舍、山脉,所有的一切几乎都笼罩在秋实华灿的光华之中。此图卷的取景最主要取自苏州西山沿途之中,浩瀚的太湖,湖边的山村野寺,几乎成了画面不可缺少的景物。河上有渔翁垂钓,河道旁是秋柳飘荡,闲田休憩、茅亭溪桥在轻吟。近景山岩之间是内河,河面上有渔舟争流,山岩旁又有流瀑争先,一排茅屋陈设其间,只见屋子里外的人物都在做着各自的事。画卷后段,画家对山岩进行了重点描写,如山岩、山上建筑、茂林各有展示。

画卷整体布局得当、丰富多彩,物件多处环环相扣,虽繁复而井然有序。有虚有实、疏密相间,图中留白也有寓意,非任意为之,体现了独特的创新意识,从笔法上看也是雄健有力,墨色深沉简远,文人画气息浓厚,实是晚年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沈周晚年的山水画作品在水墨方面趋于“粗沈”,但也不是一概如此,有的画上仍有精细之作,但与早期的“细沈”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晚年沈周的绘画追求的是一种简淡而清空的意境,线条老辣也比较轻松舒朗,用虚实、留白等手法使画面墨气淋漓,墨韵变化生动,使其具有更加独立的美学意义。

以沈周晚年作品《铜官秋色图》为例。该图作于弘治十二年(1499),当时沈周73岁。这幅画在用墨上求简淡清润,于平凡之中求突破。画面上写山写水朦胧,呈现深邃的意境。在连绵的山峰之间有弯弯曲曲的溪水盘旋,如同人间仙境一般壮观。山岩畔有茅屋一间,使静谧的大自然顿生昂然生机。从山峰处极目远眺,可见云气腾腾,起伏的山峦一望无垠,显得简淡而清空。

沈周不仅绘画艺术成就卓著,而且他在诗文方面的造诣也是极高的。实际上,他的诗文成就同他的绘画艺术一样辉煌。只是他的画名将诗文之名掩盖了。沈周的诗文创作表现出鲜明的艺术审美思维。沈周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文,可以数以万计。他的诗文在师法古人的同时,师法自然,取之身边之物,吟情咏物,畅意抒怀。

诗画相济是沈周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质,他在诗画相济创作中的艺术成就突出体现在他的题画诗创作和对诗书画三绝艺术的完善之中,沈周基本上是“每画必题”。题画诗是诗画相济的一个集中体现,在形式上,诗是画的一部分;在内涵上,诗意是画境的点拔;在格调上,诗是对画的有力提升。沈周的这些题画诗,丰富而有情趣,无疑对我国文人画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开创者,被世人誉为“明四家”之首,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人物,可以用“出于古人而远于古人”来评价他的艺术成就。“出于古人”是在广师古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他在摹古过程中,又“远于古人”,解构传统中的形式美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绘画语言。他在繪画方面的突出成就,给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张维欣:南昌画院

责任编辑:许丽雯

猜你喜欢

图卷吴门沈周
明 沈周 仿子久富春山居图卷
明 沈周 京江送别图卷
明 马守真 芝兰图卷
清 程邃 秋岩耸翠图卷
宋 李公麟 五马图卷
对牛弹琴
古物晨列所:吴门画派的创始人
沈周油画作品
吴门画院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开幕
欢乐元宵节——《宪宗元宵行乐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