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  落实“语用”

2023-10-14陈淑丽

家长·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本情境语言

陈淑丽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目标并非仅让学生掌握文字、语言和语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记忆和背诵,忽视真正的阅读、理解和表达,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难以得到全面提升。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文提出立足文本落实“语用”,建构读写一体化的语文课堂,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一、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一)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相互促进

发挥文本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是在以文本为基础的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节点。文本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理解思想、感受情感的主要途径,而写作是学生将知识、思想、情感等表达出来的主要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阅读和写作教学可以相互促进,为学生的语言运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文本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境能力,从而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在用好文本的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能够抓住文本的中心思想、把握文本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感和语境能力。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理解文本,积累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写作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提升。写作是通过词语、句子、语段和篇章等语言形式表达思想、情感和意义,其语言表现形式与文本阅读密切相关。写作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表达形式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其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另外,写作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和理解深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对写作水平的提升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

(二)文本阅读对写作教学的价值

文本阅读在写作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通过文本阅读和理解,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引发写作的欲望。其次,通过文本阅读和理解,学生可以学习到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对写作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最后,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

综上所述,文本阅读和写作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可以相互促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文本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良性互动,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让文本阅读和写作教学“相得益彰”,实现读写一体化的语文教学目标。

二、语用知识在写作中的应用

(一)语用知识的概念和分类

语用是研究语言使用意义的学科,重点是探究语言在具体语境下所表达的意义。语用知识指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所掌握的语言意义、语用规律以及对语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语用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照语言使用的不同方面,可以将语用知识分为语篇语用知识、交际语用知识、话语语用知识等。语篇语用知识指在语篇中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段、篇章层面的意义和结构;交际语用知识指在交际过程中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境、话语意图、语言风格等;话语语用知识指在单个话语中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话语的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

(二)语用知识在写作中的实际应用

语用知识对写作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语用知识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达到更准确、更丰富、更具感染力的表达效果。以下是语用知识在写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是掌握语篇语用知识,可以使写作更加连贯、条理清晰。在写作过程中,语篇语用知识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组织,选择合适的连接词和过渡语,使文章在逻辑上更加连贯、有条不紊;二是掌握交际语用知识,可以使写作更加符合读者需求。在写作过程中,交际语用知识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待,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话语意图,使文章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三是掌握话语语用知识,可以使写作更加得体、生动。在写作过程中,话语语用知识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掌握词汇的用法和语音语调的运用,使文章在感官形象上更加生动、鲜活。

(三)语用知识对写作教学的意义

语用知识对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还要特别强调语用知识的培养和指导。以下是语用知识对写作教学的意义。

一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交际的规律。教师教授语用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交际的规律,了解语言的使用和理解需要依赖于语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意义;二是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通过教授语用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了解语言的使用需要根据交际需求而变化,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帮助学生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教师通过教授语用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应用的技巧,了解语言的使用需要考虑交际对象和情境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语用知识在写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用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读写一体化的语文教学目标。

三、读写一体化的语文课堂构建策略

(一)为学生创建“读写结合”的学习情境

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优化过程中,教师需充分结合当下的文本内容为学生创建多元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以及联想创新中确切地感受文学语言的特色所在,让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有效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养成更加出色的阅读习惯,從而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模式和阅读模式,能够独自尝试创作一些文学作品。

因此,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建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深层理解,并且从中挖掘文章所用的写作手法,加深印象并“为己所用”,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获得写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深度阅读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章框架的构建方法,从文章中找到优美的语言句式进行学习和记忆,让学生在写作中也能轻松地应用所学到的写作技巧。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海上日出》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读写训练,通过读写结合教学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核心素养得到培养。以“海上日出”为写作主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海边游玩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本文内容去思考、去想象,如果是自己在海边,会看见怎样的景色,遇到怎样的人、事、物。学生通过阅读本课内容,结合自身经历和想象创作一篇作文,将阅读教学中所学习到的景色描写手法进行合理应用。可见,教师通过读写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对此篇课文的理解和认知更加深刻,让学生的创新意愿和创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阅读和写作

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优化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阅读以及写作训练中进行充分比较、推导、质疑以及讨论。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梳理观点、事实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正确分辨文章的立场和态度,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是非、美丑、善恶,使其在求知欲以及好奇心的基础上养成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只有正确掌握思辨性阅读写作的方法,才能够保证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和文本对话,进行充分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更加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小学语文“预测”阅读学习方法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思辨性的读写结合教学理念,彰显了“思辨”的重要含义。此项读写结合教学方式主要是在阅读或写作之前提出一定的思维预设,让学生在进行读写练习的过程中,根据文本材料内容、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和经验积累,对相关的文本内容进行预测,同时找到相关的读写技巧,从而对预测的正确与否进行验证,让学生能够在预测的读写结合学习方式中进一步认知“思辨”的重要意义。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预设问题——为什么本文的题目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老虎不都是非常凶猛强壮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大老虎窝囊呢?文本中又是如何对大老虎的“窝囊”进行描述的?让学生结合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文本阅读,模仿文中的描述和修辞手法独自创作一篇类似的作文,让学生在这种思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协作能力,进而培养其思辨能力、创作能力。

(三)读中创写,写是读的攀升

读写一体化课堂应该达到一种境界——要把读者当作作者,作者当作读者,在读即为写,写即为读时。在学生阅读时,教师不要只是赞美或者批评,写作时,不要只是让学生抒情或者达意,需要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想去读、想去写的意愿,使学生读着读着就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有了作者的视角,写着写着就有了作者的意境。换言之,既要让学生追问和探究作者或者读者内心的感受,还要学会转变思维立场,积极对自身的语言和心境加以改善。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阅读中发挥想象,自由补白。教材文本有一部分地方欲言又止,提出了问题,但是又没有回答问题,或停顿或省略,这就是编辑者在“故意”留白,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进行延伸想象。教师应充分利用编辑者留白的地方唤起学生的想象,利用鼓励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把留白的地方“补白”,把文章中写得简练的地方通过自身想象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生动。

例如,在《日月潭》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让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能力获得有效提升。在阅读“群山环绕、隐隐约约以及好像披上轻纱”等描写风景的唯美词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我所见到的美丽风景”为主题进行写作想象,通过自身的想象把脑海中的日月潭风景写出来,把文中留白处说得丰满、有趣,这也是为落实“创造性复述”这一语文要素提供了无限可能。

四、创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价

(一)创新评价模式

当前,小学语文读写课堂中的学习表现评价多采用传统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虽然简单易懂,却难以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潜力。因此,小学语文读写课堂中的学习表现评价需要创新和发展出一种更加综合、更加灵活的评价模式。比如,教师可以引入评估矩阵概念,给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维度,更全面地了解其知识水平、读写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综合评估的方式,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的表现,使评价更加准确、全面。

(二)提升评价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教育评价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将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评价中。小学语文读写课堂中的学习表现评价需要使用智能化评价系统,实现自动化评价和数据分析,同时也可以采用虚拟实境技术模拟各种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评价,从而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將学生带入蟋蟀家中,站在蟋蟀的视角,感受蟋蟀建造住宅的每一个过程,深入实际情境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问题情境式提问,如“伟大工程”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讨论、思考和写作。学生写作完成之后,教师再借助情境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评价,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转变评价观念

评价观念的转变和完善是小学语文读写课堂中学习表现评价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传统的评价观念强调“分数至上”,只注重学生的表面成绩,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创造力。因此,教师的评价观念需要从“分数至上”转变为“综合评价”,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创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需要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此外,教师还需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充分了解该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富有趣味的读写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自主地进行思考,助力其对文本内容产生更加深刻和清晰的理解,帮助学生养成更加出色的学习习惯和个人理念,使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升。

注: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小学语文‘立足统编教材 落实语用训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KCA202212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本情境语言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语言是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护患情境会话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